【摘要】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属于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药物、外科、介入治疗等均能取得一定效果,然而HCOM临床表现比较多样,临床医师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治疗方案。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药物;介入;外科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009-02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是一种家族性常染色显性遗传性疾病,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严重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症状。目前治疗HOCM的方法有药物疗法、介入疗法、手术疗法,由于HOCM病理比较复杂,临床表现比较多变,所以治疗方法的选择也是因人而异。笔者对HOCM近几年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现综述如下:
1.药物治疗
目前,β-受体阻滞剂仍是治疗HOCM的首选药物。据调查[1],70%左右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临床症状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该药能够减缓心率,大幅度降低心肌耗氧量,有效缓解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增强患者运动耐量。临床治疗症状性肥厚性心肌病(HCM)多选择钙通道阻滞剂,异搏停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药物,其能抑制心肌收缩,缓解心肌缺血状态,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当β-受体阻滞剂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时,改用异搏停却可以发挥效果。目前尚无研究证明上述两种药物联用的效果优于单一用药,所以应该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异搏停能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抑制房室传导,且该药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负性肌力的作用,所以临床用药时必须要准确掌握剂量,尤其是并发有LVOTG、舒张功能异常的患者应该慎用,以免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针对HOCM合并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在异搏停或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加用适量的利尿剂,能有效缓解患者肺充血症状,但是患者舒张功能存在异常,应该避免过度利尿给心室充盈造成不利影响。HCOM可引发多种并发症,房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约有20%发生于成人患者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血栓栓塞、心力衰极、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阵发性房颤因快速心室率可充盈舒张期、减少心排量,进而使病情恶化,所以患者一旦发生房颤应该立刻给予复律,或通过控制患者心室率减轻临床症状,在复律或维持性窦律中胺碘酮效果显著,慢性房颤患者可应用异搏停或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针对反复阵发性房颤或慢性房颤患者还应该给予抗凝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非药物治疗
2.1 外科治疗
药物疗法可改善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仍有少数患者用药后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患者静息压差大于30mmHg,且患者存在缺血、晕厥等症状时,就应该考虑手术疗法。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扩宽左心室流出道,避免二尖瓣收缩期前移与二尖瓣接触。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室间隔心肌切开或部分切开术,针对二尖瓣叶过于冗长的患者同时可作二尖瓣前叶缝折术,避免患者术后发生持续二尖瓣迁移的情况;针对前间隔基底部增厚程度大于18mm的患者,采用手术切除术可能造成间隔穿孔,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部分患者术后仍有严重的症状,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实施二尖瓣置换术。手术疗法可阻滞左束支传导,约有5%的患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需使用永久起搏器,心律失常、心室间隔缺损、左心室功能障碍、主动脉瓣反流等也是手术治疗常见的并发症[3]。随着外科方法的不断改良,加之心动超声技术在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并发症发生风险,手术死亡率降至2%以下。
2.2 介入治疗
2.2.1心脏起搏治疗 一般药物治疗无效、伴有严重症状患者会应用永久双腔起搏器治疗,该方法的治疗机制是通过房室同步、变化心室激动顺序,使右心室心尖部最先发生心室激动,促使肥厚的室间隔逐渐移至右心腔,达到缓解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目的,且该方法能避免收缩期二尖瓣前移。欧洲随机双盲PIC研究中,将AAI起搏方式作为对照,用来评估永久性双腔起搏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应用永久性双腔起搏治疗后LVOTG、运动耐量均得到改善,且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关于长期永久性双腔起搏治疗的确切效果仍需要深入研究。
2.2.2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 PTSMA属于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其于1995年首次被Sigwart应用于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将0.5~3.0ml 96%~99%的无水酒精匀速缓慢注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第一间隔支内,造成部分心肌梗塞,使间隔基底段心肌变薄,实现消除或减少左心室肥厚、LVOTG及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国外研究证实PTSMA在HOCM治疗中近期、中期疗效良好,改善程度基本与间隔切除术相当。Seggewiss等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约有80%HOCM患者PTSMA后心室压力阶差减少程度超过50%,在3个月随访期间,可见进一步改善,约有45%的患者左心室LVOTG完全消失,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非靶区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是PTSMA主要的并发症,存在死亡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肌声学造影在术中得到了应用,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关于该技术对左心室功能的长期影响,目前缺乏确切的报道,有待进一步探讨。
3.小结
综上所述,HOCM发病机制相对复杂,临床尚无彻底根治该病的方法,临床治疗主要以减轻症状、改善运动耐量为主,药物、外科、介入疗法均能达到此目的,临床医师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治疗方法,避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乔树宾,袁建松.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1):3-5.
[2]杜海燕,牛云枫.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2,11(5):400-403.
[3]简宇鹏,孙培吾,区景松等.肥厚型心肌病诊治进展[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5(1):31-36.
论文作者:梁庆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1
标签:患者论文; 肥厚论文; 心室论文; 症状论文; 阻滞剂论文; 心肌论文; 并发症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