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险业应对中国加入WTO的对策及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业论文,上海论文,中国论文,对策论文,措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去年我国与美国就入世问题达成协议之后,又有不少国家与我国就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了有关协议,中国入世的进程日益加快。中国入世对上海保险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提出我们的应对策略及措施。
一、上海保险业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上海保险业近几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1999年,上海全年保险费收入达115.2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为34亿元,比上年增长 4.1%;寿险保费收入为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上海保险业 99年保费收入增长幅度超出上海GDP增幅,从而使上海保险深度与密度继续上升,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达到2.86%和866元, 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值。同时,由于寿险增幅仍然高于产险,产寿险的比例结构继续向寿险倾斜,产寿险比已由1992年的68∶32发展到29∶71。
在保险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险市场的开放在上海已日益体现。目前上海共有保险公司17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8家,外资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9家。从机构数量上外资及中外合资保险企业已超过中资保险公司,但保险业务量上中资保险公司仍约占九成的市场份额,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新格局。
二、加入WTO后对保险业产生的主要影响
1、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步开放保险市场,会使上海保险市场的主体和配套服务的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行等保险中介机构不断增加。外资公司会利用其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及雄厚的资金实力争夺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中资公司市场的占比将会逐步下降。
2、外资保险公司不断进入上海保险市场后, 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将大多从本地聘用。外资公司优厚的待遇、灵活的分配机制、良好培训条件和用人机制会吸引国内的保险人才,国内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的流失必将进一步突出。
3、国际金融保险业综合性经营发展趋势的影响。 当前国际金融保险业出现了重组、合并等趋势,已由过去的分业经营趋向综合经营。这样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而我国金融保险业尚处在分业经营阶段,境外保险公司的综合性的经营方式将对我国保险业目前的经营方式形成挑战。
4、外资公司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挑战。目前, 国内除个别中资保险公司在办公自动化、业务处理、财务核算等方面采用了计算机网络化集中管理体制外,绝大部分仍然处于较落后状况,经营管理粗放,并潜藏着经营风险。这也将影响中资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
5、中国“入世”后, 中资保险公司将与外资保险一起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外资保险公司低费率将对中资保险公司构成威胁。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的平均费率明显高于保险业的平均费率。这种过高的保险费率已严重削弱了国内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入世”后将经受外资公司低费率的冲击,上海中资保险公司的平均利润率将会进一步下降。
6、我国的资本市场尚处于培育和发展期, 由于种种的原因目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较窄,难以使中资保险企业的资金运用达到较高的水平。随着竞争的加剧,成本的上升,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益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
三、加入WTO上海保险业的对策措施
鉴于上述影响,根据上海保险市场和中资保险公司发展现状,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的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上海保险业近几年来虽发展较快,但尚处于发展初期,因此保险业应从自身的努力着手,将中国“入世”带来的挑战,转化为培育保险市场,促进上海保险业“强身健体”的内在动力。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上海保险企业要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还应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提高整体竞争力。
1、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中资保险机构突出的问题就是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欠缺。从长远发展来看,中资保险企业要获得国内市场竞争的胜利,进而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经营方式上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部分保险企业正在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粗放式经营、恶性竞争、违规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那种不计成本、效益,重保费、轻管理的粗放经营方式如同慢性自杀。中资保险公司要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应加强内部管理,实现集约化经营,采取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健全内控机制,实现业务运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强化人才管理、业务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实现经营管理者和员工队伍素质的转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保险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改革现有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建立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集中人才、技术、资金选取自己发展的定位和竞争策略。不提高保险公司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很难适应今后市场竞争,因此,要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培训计划,造就一支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跨世纪、高层次的经营管理者队伍。同时要花大力气、下在功夫培养一支训练有素、勤奋进取的员工队伍,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保险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力。目前,相当部分保险公司的经营仍停留在分支机构小而全的粗放型经营,经营风险控制能力不强,科学技术的含量较低,与国外保险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先进的保险技术是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运用电子技术推进保险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提高保险业科技含量已是当务之急。
4、实现保险产品不断优化创新的转变。 保险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服务,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市场竞争必须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保险产品的开发,依靠产品本身的技术创新占领市场。目前我国的险种内容尚不丰富,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多层次的需要。不断优化创新保险产品是保险业竞争策略的重要内容。应十分重视保险产品的开发工作,当前,尤其是开办与市民密切相关的保险产品,配合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改革,拓宽服务领域,扩大保障范围。
5、探索保险营销体制的改革,实现营销方式的转变。目前,保险公司的营销主要形式有:自营和代理两种。近几年保险代理人及其业务发展较快。保险公司代理业务占自营业务的比重明显上升,已成为保险公司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随着今后经纪人公司的出现,营销方式将会又有新的变化。与外资保险机构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的情况下,中资保险机构参与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就是经营网络。当前应学习海外保险企业的营销技术和经验,根据上海的实际,不断探索营销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强对代理机构、代理人队伍的建设,提高网络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网上销售保险的新的营销方式,不断推进保险营销方式的多元化、多渠道。
6、转变观念,转换经营机制。要加快上海保险企业的改革, 促进经营理念的革新,尽快建立既适应WTO运作机制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企业经营机制,特别是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生产要素流动等方面探索改革。推行竞争上岗制度,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建立多元化的工资分配机制,积极探索工资分配市场化的办法,对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明确责任和义务,实行工资收入与年度工作目标和业绩挂钩,逐步推行年薪制。同时,应改进考核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催人奋进、助人成长的环境和氛围,留住人才、鼓励人才成长。
除了保险公司通过转变经营观念,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增强综合竞争力外,政府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在开放保险市场,统一保险企业税赋以及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等方面也宜作进一步研究改进,为中外保险公司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1)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拟坚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原则,在开放中保护,在保护中开放。目前上海是中国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保险企业最多的城市。中国“入世”后,上海保险市场开放速度必然加快,但机构增长宜根据市场容量控制一定数量。只有逐步开放才能使中资保险业经历锤炼和适应的过程。
(2)随着中国加入WTO,应加强保险业的法制建设,尽快出台与《保险法》相配套的各种法律法规,对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政策法规进行调整。保险监管部门应建立一套评估保险公司经营的指标体系。改进对保险业的管理方式,工作重点也应从目前的条款、费率、手续费等市场行为的监管逐步过渡到偿付能力的监管上。这也有利保险监管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3)研究保险税赋政策,统一中外保险企业的税赋。 目前中资保险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3%, 外资保险企业享有优惠政策, 所得税率为15%。二种不同的保险税赋政策不利于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因此,有必要对中外保险企业的税率作统一规定,并作合理调整,以创造中外资保险业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有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4)逐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提高资金运用效益。 随着保险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保险成本不断上升,保险资金运用已成为保险企业重要经营活动。合理、有效地运用保险资金,与增强中资保险公司的偿付力和竞争力密切相关。政府有关部门宜适度放宽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拓宽运用的渠道,逐步扩大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范围,提高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益,使之不断保值、增值。增强国内保险企业的偿付力。
保险市场的开放会带来阵痛,开放同样会给上海保险业带来发展和机遇。加入WTO可促进保险业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经营管理理念、 方式以及机制的创新,加快与国际保险业接轨的步伐。只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抓紧“强身健体”,早作准备,才能在加入WTO 后应对各种挑战,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