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6—0034—08
一、马恩设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好像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马恩有一个科学社会主义体系,至于这个理论体系的逻辑内容和实践要求,至今未见有人把它说清楚。笔者提出一些想法,供学界研讨。
人们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真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吗?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逻辑。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只有首先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向无产阶级宣传、灌输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本主义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具有极强的逻辑说服力。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党接受了这一理论体系用于武装自己,适时地突破了资本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在俄国首先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通过向苏联十月革命经验的学习,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应该说,马恩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已经经过实践证明具有真理性,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马恩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经过实践证明其科学性,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有一个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有一个必须要指出的问题是,马克思所言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完全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基础上发生的。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是不会灭亡的。言下之意,此时无产阶级是不可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夺取政权的。他们强调指出,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举行才能最终获得胜利。而俄国十月革命是在尽管资本主义具有一定发展,但仍然是落后的具有封建农奴制度残余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党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政治危机和军事失利等情势夺取了政权,因而,俄国十月革命不符合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要求。因为马克思的理论要求,无产阶级革命应该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而不是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应该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起,而不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发生。当年第二国际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正是在此意义上反对十月革命的。我们认为,列宁创造性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论,十月革命的成功证明了马克思暴力革命论的科学性。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论的核心是剥夺者被剥夺,社会主义必然要求代替资本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代替”要具有主客观条件:就主观方面而言,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是基本前提,而无产阶级阶级觉悟的提高,由自发上升为自觉,标志着革命主观条件的成熟。如果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已经具备夺取政权成功的条件,就应该利用机遇适时地夺取政权。为什么一定要等待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呢?倘若按照考茨基与普列汉诺夫的逻辑,无产阶级革命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苏东社会主义垮台后,这种论调又有抬头。有论者将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归之于经济落后国家超越经济发展成熟度夺取政权,苏东失败意味着社会主义婴儿的夭折。我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70多年的生命力结束并不是什么早产夭折,而是另有原因。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经过6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曲折变化,但却越来越强大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历史证明,不是后发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不能在条件不成熟时夺取政权,关键是这些国家的政党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党和如何根据国情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结论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确实提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在马克思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实践的证实,其理论体系得到了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明确回答,马恩并没有提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曾提出,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如何建设,马克思和他都讲得很少,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取代资本主义、建设新社会尚且很遥远,讲得过细就未免失之于空想,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在社会主义革命还不成熟的条件下,马恩也不能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建设问题有很多具体设想。然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还是提出了一些原则。比如,对掌握政权的执政党,他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无产阶级执政党要做人民的公仆、不要当人民的主人,不要搞特权,这一原则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执政党建设的最高原则。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首要原因即是党的领导阶层的特权腐败、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在对未来社会的建设(主要是经济建设)上,马克思立足于未来社会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张消灭商品、货币、市场的“三无”社会组织。他站在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对立的立场上,设想新社会应该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私有制,抛弃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废除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提出的这些原则,并没有实践经验作根据,何以会提出这些原则要求呢?第一,马克思的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已经高度发展,不需要搞市场、竞争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而搞这些只会导致社会主义的混乱和分化。第二,否定资本主义就必须要跟资本主义对着干,资本主义搞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就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竞争造成无政府状态,社会主义就搞计划经济,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资本主义把资本与雇佣劳动对立起来,资本压迫劳动,实行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按劳分配。社会主义要与资本主义对着干,这是马克思考虑问题的根本立场。第三,马克思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某些思想,比如社会主义应该公平正义,没有压迫,没有贫富的对立。
我所了解的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建设思想就是这些。那么,马恩的这几条能否构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不能。第一,马克思讲的这些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变成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如何建设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不是真理,至今并未得到证明。因为全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至今没有一个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的,无法证实这些思想是否符合实际,不能判断这些国家(比如美、英、法、日)变成社会主义以后就一定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第二,这些原则是否适用经济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的发展,尚不能证明。比如,苏联和二战后建立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实现国家经济的“三无”,都不是“三无”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些国家实行“三无”行不通。对于“哥达纲领批判”提出的社会主义三原则(即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如果完全照搬也行不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突破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传统设想,在所有制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在经济运行方式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马克思的上述思想还不能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诸如,关于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些重要问题,有的没有涉及,有的虽有涉及,但没有具体说明。当然,我们不能要求马恩在150多年前对这些问题都设想到、设想好,这是不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问题只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并得到解决,不可能在没有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之前,都能设计好。
因此,我们说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想,只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设想,设想在未得到实践证明之前并不能当作真理运用的,其仍然是主观设想。有人在说到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适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的发展。我以为,在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之前,是不能下这样的论断的。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实践来证明马克思当年的设想是否是真理,而不是根据马克思设想话语作为标准来评判社会主义实践的是非。多年来,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上我们搞反了,不是根据社会主义实践来检验马恩理论的真理性,而是用马恩的说法来评判实践的是非。
我以为,不能把马恩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一些设想当作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只能看作马克思他们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的设想,可以将其称之为“马恩设想”。
二、苏联模式与科学社会主义
如前所言,马克思当年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主要是实现“三无”社会(无商品、无货币、无市场),以公有制(社会所有制)代替私有制,以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代替按资分配。由于社会主义革命至今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因而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设想的真理性并未得到实践证明,还只是设想。我国理论界多年来把这种设想当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真理,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或经典社会主义理论。
有一种理论观点认为以苏联模式(或称之谓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由于违背了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歧路,它们或者走向失败、共产党的政权垮台;或者经历了颜色革命,使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或者果断而成功地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得到了坚持与发展。总之,20世纪建立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实行斯大林模式(普遍认为斯大林模式就其本质而言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所以要么失败,要么改革而获得新生。这里,我们要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传统社会主义(即斯大林模式)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传统社会主义的问题出在何处;第三个问题是苏东斯大林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以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遵循“马恩设想”实践的。“马恩设想”的实质就是社会主义要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着干,要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生产。十月革命后,列宁先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有被迫性,主要是当时战争环境下不得不实行的;也有自觉性,自觉按“马恩设想”建设新社会。新经济政策,也是被迫实行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士兵的不满和农民的抗议。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政府不得不宣布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尽管新经济政策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但列宁清楚地认识到,新经济政策是有利于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是一种倒退,和马克思的设想是不一致的。我们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恢复经济的临时措施,不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大计。正如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措施一样。列宁认为,要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管理技术,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和资本主义做生意,这是列宁在当时形势下的一种清醒、务实的思想。但有人认为,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要搞市场经济了,把市场经济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体制。这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怎么可能设想列宁会公然反对马克思的设想,在他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搞计划经济,而搞市场经济!不错,列宁是主张要和资本主义做生意,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和把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根本不是一回事。
斯大林模式是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开始的,其一直延续到苏联国家的瓦解、苏联社会主义的垮台。宏观地看,这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基本上是根据“马恩设想”来加以推进的。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勃列日涅夫,最后到戈尔巴乔夫,虽然有变化,但“马恩设想”的原则精神实质是坚持了的,“马恩设想”的三大原则在苏联社会主义历程中是体现了的。比如,公有制、农村集体农庄、城市的国营企业始终是坚持的。戈尔巴乔夫执政,虽然在改革的旗帜下走向西化,但并未宣布解散集体农庄和国营企业。在分配问题上,并没有真正取消按劳分配,实行按资分配;在经济体制上,依然实行计划经济,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高于一切。我们有理由批评苏共在贯彻“马恩设想”上哪些做法过分了,哪些做得还不够,但我们没有理由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违背了“马恩设想”。至于60年代中苏争论时,我们的反修文章说赫鲁晓夫走资本主义道路,其根据是不足的。总之,苏联模式虽然不等于“马恩设想”,但前者确定是围绕后者运转起来的。如果我们承认我们所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恩设想”,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实践的。
第二个问题,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我们主张对苏联模式要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既要看到它所起的历史作用,又要看到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导致社会主义生存的危机。我们在对传统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进行改革时,既要反对对苏联模式的维护,又要反对全盘否定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存在几十年,经受了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的考验,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推动发展生产力,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果支持了世界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运动。在长期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中,使资本主义的扩张(发展)受到遏制。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苏联模式是完全失败的,从来就是错误的。苏联模式的实践成效,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否定的。
当然,作为传统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这种模式缺乏有效的将执政党的领导置于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管之下,缺乏将执政党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的有效机制,进而导致执政党因特权和腐败,为人民所厌弃,最终导致苏东社会主义的垮台。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我们至少要深入思考和搞清楚以下若干矛盾和问题:
1.苏东和中国都是经济后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后发国家只要条件成熟,机遇来临可以及时夺取政权,进入社会主义。但进入社会主义以后主要任务是什么,依靠什么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根据“马恩设想”要强化无产阶级专政,镇压资本主义的反对。因此,必须要把坚持阶级斗争放在第一位,这就必然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既影响了经济发展,又破坏了人民民主,破坏了党内团结并引起党内斗争,这几乎在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后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才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大计。
2.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央集权是必要的,不如此就失去权威,失去号召力。但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于中央,影响了地方积极性的发挥,而在中央又把权力绝对集中于一个人或几个人,这必然使民主集中制度遭到破坏,出现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破坏法治,使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陷于混乱,甚至造成大的动乱。
3.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因为还没有实践,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部都是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肯定不能超越市场经济,而是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经济得到快速而健康的发展。市场经济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只搞计划经济,不搞市场经济,就会导致信息不灵、缺乏竞争、缺乏活力,必然影响经济发展。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遵照“马恩设想”,把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只搞计划经济,绝对排斥市场经济。而计划经济又偏于指令性计划,把计划经济变成命令经济,不仅削弱企业的积极性,而且会因此使计划缺乏科学性、透明性。强迫命令阻碍甚至直接破坏经济的发展。这一教训不仅在一个国家发生过。
4.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在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就存在与资本主义如何相处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势不两立的,兴社灭资是时代的任务。马克思设想的基本立场就是与资本主义对着干,只要是资本主义提出的,我们就要加以反对。从列宁到毛泽东都以为资本主义很快就会被消灭,谁也没有提到资本主义还有很长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要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竞争发展。传统社会主义的教训:一是低估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认为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应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因此出现了过急过左的政策。在国际上输出革命,进行国际的阶级斗争,国内搞扩大化的阶级斗争。二是重视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强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学习与利用。当代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后才说清楚。传统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应该与“马恩设想”是有关系的。三是根据马克思的书本来搞社会主义。列宁说过:“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466但列宁之后到邓小平之前,无不是根据马克思设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比如,社会主义如何对待市场和计划的问题,这不能不影响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者,但不能把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归咎于“马恩设想”。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不能从实际出发,从世情、国情和党情出发来阐释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并没有看到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如果不符合实际那就存疑,有待实践来证明。“马恩设想”可以作为实践的参考,但不能简单照搬。
第三个问题,传统社会主义为什么垮台(中国例外)?这个问题,本文作一个简单的回答:主要是党的问题。决定社会主义命运有四个因素:一是是否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即是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时代化、大众化;二是是否贯彻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方针政策;三是发展成果能否为人民所共享,使人民满意;四是党风、党的执政宗旨和执政理念,是否真正体现执政为民,即是真正做人民的“公仆”而不是做人民的“主人”。在上述诸因素中,关键是党,因为上述因素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得到实现的。在党的因素中,关键又是党是否脱离人民群众,是否搞特权腐败,而这又取决于是否执政为民。马克思指出,要做公仆,不要做主人。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这确实是执政的共产党最应该坚持的。而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苏东执政党都没有做好,或者说做得很不好。他们脱离人民,搞特权腐败,造成人民群众反感厌恶,进而反对。历史的深刻教训是,谁脱离人民,人民就会抛弃他。一个脱离人民的人,脱离人民的执政党怎么可能不垮台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西方叫嚣“社会主义完了”,这完全是胡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随着这些国家的执政党的下台而终止了实践。但中国共产党实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使传统社会主义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打开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为我们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的。在这之前的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上模仿苏联模式。从50年代中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总结苏联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产生了诸如《论十大关系》的认识成果。但毛泽东的探索成果并未付之实践,而且从反右斗争开始,实际上走上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发展道路,改变了1956年党的八大规定的我国社会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主要矛盾的提法,提出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主要矛盾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就被丢掷一旁。“文革”结束,中共总结了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革的深刻教训,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开始探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毛泽东时代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而是在传统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改革。改革开放以前30年,中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并且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这些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政治经济的前提。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以后仍然得到坚持,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改革前后两个30年密切联系的两条明线。这就是后30年对前30年的坚持。另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下,中共深刻总结了毛泽东晚年的教训,特别是文革的教训,从汲取教训中形成改革发展的思路,这是把改革前与改革后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条暗线。否认两个时代之间的明线联系,否认改革后社会主义发展是对改革前30年的继承,实际上就会否认改革的前提,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的前后一贯性。否认两者之间的暗线联系就无法正确认识改革的动力、改革的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传统社会主义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而形成的。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继承,这是肯定传统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我们强调对传统社会主义要进行改革,正如邓小平所言:不改革就死路一条,就是因为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许多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要弃旧图新,对这些不合理因素加以否定。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反对片面认识评价历史,而主张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改革前30年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对于成功的经验要加以实事求是地肯定,并在改革开放中加以继承发展;对于失败的教训,要加以分析总结,使之成为新的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正如恩格斯所言,社会主义是发展变化的。邓小平也曾明确指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2]2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形式,我们从其理论与实践中可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思路可以用三句话加以概括,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论。我以为,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自觉坚持其出发点、过程、归宿的“三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的根据。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将其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这一条极为重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说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是欠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不是“马恩设想”即建立在经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我国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就进入了社会主义,但经济比较落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因为革命已经完成,主要任务应是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不断增长的要求与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正因为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指导思想上,在现阶段要干净彻底地消灭一切资本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为消灭资本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尊重“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三要素”,即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但不能完全照搬。必须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计划与市场两者都得要(邓小平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出发点。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的主要内容,也是与传统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点。缺乏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缺失了灵魂,缺失了动力。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人民要求、人民满意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促发展、促稳定。改革开放实践中最主要的要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对内改革就涉及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认识和对待与资本主义因素(非社会主义因素)的关系,对外开放主要是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犹如画一幅油彩画。画的底色是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底色上画了一些其他(资本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色彩,形成了一幅底色鲜明的五彩鲜艳的彩色图画。传统社会主义清一色显得单调。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画出以社会主义为底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把颜色搞混了,把底色画成资本主义的,这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而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了。所以,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统一起来,这是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原则。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使命,是共产党之所以称为共产党的充分根据和充足理由。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阐释巨大动力,就能保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能使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永不停步。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正处在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共产主义实体目标离我们还很遥远,不能把遥远的理想当作现实的目标,而脱离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那样就会犯下理想主义的错误。但我们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运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实践中要面向共产主义,而不是背道而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是否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是衡量既有社会主义模式是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标准。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过去传统社会主义把“马恩设想”的“三要素”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用这三条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很显然,“马恩设想”这三条是用来要求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的情况。正如前所言,这不完全适合经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胜利后的建设要求。邓小平对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373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两种提法有明确区别,前者是针对发达国家说的,后者是针对像中国这样经济落后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的。前者是在与资本主义相反对的意义上提出的,是在否定资本主义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后者除批判、反对资本主义的意义之外(消灭剥削),着重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前者是从社会主义的要素—结构提出的要求,是静态的;后者是从社会主义的功能—意义发挥提出来的,是动态的。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呢?它是否体现了经济落后国家在革命胜利后进入并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呢?我以为,作为指导经济落后国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该明确要求:第一,必须消灭剥削,结束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这是评价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当然,消灭剥削的过程,由于国情的不一样而有区别,有的过程较短,有的过程较长;有的用和平手段解决,有的则可能采取强制甚至暴力。第二,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第三,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总之,社会主义应是消灭剥削的社会,应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应是坚持公正的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社会。社会主义的各种要素,诸如所有制、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如何评价,应视它的功能发挥如何。正如评价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家庭出身,学历高低,而主要是看他的德才状况,不是静态地考察,而是在实践中考察。因此,邓小平着眼于社会主义的功能来考察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合理的。作为社会主义的功能,一是要实行社会主义的公平,消灭剥削,实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最大公平。二是要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体现在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上。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他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想,是为了回答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是要提出适合所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实际上提出并回答了当代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模式不能强求一律,但不同模式的社会主义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只要具备这共同的本质,就应该视为科学社会主义。这是我们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和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得出的一个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得到了传承与创新。从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到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和展现。马克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重要设想,这些设想影响到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传统社会主义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果,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功,挽救了社会主义的命运,对当代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
[收稿日期]2013-09-27
标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斯大林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