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基地论文,东北老论文,装备论文,战略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2004)03-0029-08
装备工业(注:装备工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以及军事装备制造业七个行业,但军事装备制造业未统计。)是工业的核心部分,国民经济的脊梁,其发展事关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战略安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工业业已形成的国内辉煌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挑战,对之进行适当的保护有助于该产业的发展。选择适当的外贸发展战略有助于达到此目的。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含义
外贸发展战略指一国或地区通过国际分工方式和程度的选择而影响国内资源配置和效率的一整套贸易政策或制度,其本质是工业化战略[1](P8)。根据战略的保护程度,可分为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促进战略。后者是一种贸易自由化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通过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推动进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的国产化,满足国内需求,推进本国工业化进程的一种发展战略。进口替代一般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展加工业、一般消费品工业为主的进口替代阶段,第二阶段为发展耐用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产品为主的进口替代阶段。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一般实施第二阶段的进口替代战略。
有研究表明,进口替代战略有助于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实现工业结构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2]。实证经验也证明,一个国家在能进入世界市场成功地进行竞争、从而转向出口导向型或开放型发展战略之前,需要有一个进口替代的时期[3](P256)。作为一种鼓励制造业增长的战略,进口替代工业化的确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拉美实施进口替代之后,制造业占总产出的比例几乎与发达国家相同[4](P245)。韩国、台湾、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多数国家(地区)都经历了一个以进口替代对制造业产出增长产生巨大影响的时间段。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背景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工业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北曾经是共和国最强大的装备制造基地,曾美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它以重型工业结构为基本特征,装备工业为其核心。这种结构的形成可以追溯至“一五”至“二五”时期,当时全国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1/3放在东北。“三五”至“六五”时期国家对东北重工业的继续投资使这种结构得以固化,装备工业成为“重中之重”。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装备工业的发展受到一些影响,但近年的发展趋势显示出,它仍是全国装备工业的重要支撑力量(见表1)。占全国8%左右的人口与地域面积的东北老工业基地,GDP占全国的10%左右,其装备工业的总资产占到全国该行业资产的11.11%,其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7.54%,产品销售收入占7.78%,上缴税款占10.56%[5]。
表1 东北装备工业的经济规模及其在全国的地位(2000年) 单位:(亿元)
工业总产 工业产品销 利润 税金利税 企业数 职工年平均
资产总计 值(当年价)增加值
售收入 总额 总额总额 (个) 人数(万人)
工业3610.271991.6
496.341958.463.34
104.73 158.04 3168 151.93
工业
32482.01 26396.34 6624.96 25182.72
657.68
988.42 1453.88451341442.08
工业占全 11.11% 7.54%
7.49%7.78%
9.63% 10.56% 10.87%
7.02%
10.54%
资料来源:李广全,陈才:《我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载于《“中国东北论坛”2001——跨世纪的中国东北经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从国内市场占有率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工业体系中有许多行业在全国具有相当的优势(指市场占有率超过10%),或具有一定基础或鲜明特色(市场占有率低于10%、但在全国仍名列前茅)。具体情况(见表2)。其中哈尔滨的发电设备占全国装机总量的1/3以上,长春的载重汽车产量占全国的38.22%,大连的冷冻设备所占的份额达25.23%。可以看出,东北雄厚的装备工业实力是全国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
表2 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优势和基础的装备工业行业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水轮机、冷冻设备、微电
在全国具有相当
机、诊断器材和电真空器小轿车、其他铁路运输
优势的行业(指市 件,机器人、数控机床、设备制造业、载重汽车发电机制造业、货车制造
场占有率超过 环保机械、小客车和计算制造业 业、气轮机制造业
10%)
机整机制造业
具有一定基础或 机车车辆、汽车零部件 飞机制造业、冶金工业专
鲜明特色的行业
车用柴油发动机、远洋运及配件、渔业机械、手 用设备制造业、锅炉制造
(市场占有率低
输船舶、铁路机车及铁路术机械、其他金属加工 业、机械化农机具制造
于10%、但在全
设备、轴承等 机械、工业用电炉制造 业、微型汽车制造业、切
国仍名列前茅) 业等行业 削工具制造业等行业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市场统计年鉴2001》整理。
另外,东北地区的装备工业在东北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仅从2000年的数据就可以看到,装备工业的工业产值占东北工业总产值的23.8%,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3.47%,上缴税款占25.87%。在辽、吉、黑三省,该行业的增长率也分别比地区的GDP增长率高出8.53%、16.5%、2.11%,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装备工业的职工人数占全区的24.3%。可以说,装备工业是东北地区工业产值的主要创造产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就业的重要渠道,在东北经济中的位置举足轻重。
(二)我国装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弱,但国内需求大
“净出口指数(Net Export Index)”是一个很直接简便地衡量一国某产业的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指标。该指数是一国某行业商品的出口与进口之差额占该国该行业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可由下面的公式来计算:NX[,ji]=(X[,ji]-M[,ji])/(X[,ji]+M[,ji])×100%。这个指数介于-1和1之间。如果指数为1,则说明该国在该种商品上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若指数接近1,则说明出口规模很大,而进口额相对较小,属于出口主导型,该国在该产业上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大,也表示该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反之,若指数为-1,则说明该国在该商品上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指数越接近-1,产业的进口额越大,出口额越小,该国在该商品上所处的竞争劣势明显,该产业属于进口主导型产业,其产品的生产效率也低于国际水平。净出口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某产业的贸易竞争能力,或者说反映了一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优势或劣势。
以该指数衡量我国的装备工业,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工业1999年的“净出口指数(NX)”为-0.175,2000年的“净出口指数(NX)”为-0.007,这说明我国的装备品进口额很大,出口额很小,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可言,或者说所处的竞争劣势明显,其产品的生产效率也低于国际水平。
而国内的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进口的机械设备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设备购置费的2/3左右,尤其新增的大型成套设备大部分依靠进口。据1990-1998年的统计,设备购置费约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1%-26%,固定资产投资的14%-17%被用来进口设备。目前,国内60%以上技术含量高的投资类设备依赖进口[6](P107)。
国内装备业的低水平与国内强劲需求的巨大反差,是当前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东北装备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目前,东北装备工业在国内的辉煌受到国际竞争的挑战。入世带来的中国经济开放为中国装备工业充分利用国际上的技术、资本和市场资源提供了便利,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使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国内化。2001年我国机械产品的算术平均关税税率为13.7%,此外,各种关税减免优惠政策、取消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以及开放流通领域,使机械产品实际关税税率远低于13.7%。按入世承诺,到2005年,机械产品进口关税预计将降至9%左右。仅仅从降低进口关税角度看,入世对我国装备工业的冲击加大。此外,各跨国公司力图将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纳入其各自的总体战略布局,使之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装备工业要想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发展,难度增大。
值得庆幸地是,东北地区的科技基础能为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提高东北装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一定支持。东北地区高等学府、科研院所众多,知识储备、智力密度等均有一定基础,仅以辽宁为例,全省就有900多家研究所、60多所大学。从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水平看,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人才最为富裕:2001年,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地区总量的11.36%,每万人口中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201.2名[7]。此外,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占全国的比重为11.98%;从业人员(1999年)在大专以上的比例,辽、吉、黑三省分别为7.0%、5.9%、4.9%,均高于全国3.8%的比例[8](P36)。研发费用占地区总费用的7.82%。从知识经济熟化类型比较研究得知,东北三省知识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属于第二类地区,在全国范围来讲处于中上水平(注:杜瑜,吴殿延:东北地区知识经济发展研究。)。再加上全国范围的科技资源流动频繁,随时可以调剂利用。
同时,振兴东北国策出台也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着眼做出的一个战略决策。装备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的核心。发展装备工业将获得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国家计委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十五’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装备工业基地,在产业政策方面也将会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
面对机遇与挑战,笔者认为,尽快抓住机遇,推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是促成东北装备工业腾飞的必然选择。
三、东北地区的装备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能取得的效应
东北地区的装备工业实施以耐用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产品为主的进口替代战略,积极效应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装备工业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的幼稚产业和新兴产业,经过进口替代的适当保护,就可能变为现实的优势。对我国装备工业的一定保护可以扶持其成长,使之获得工业化带来的动态利益,同时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完成进口替代的发展阶段。惟有如此,才有进入国际市场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此外,装备工业关联效应较大,其发展需要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的相应发展,产业链条长,对零部件的需求量大面广,易于带动零、配、部件企业的发展。并且,重要技术装备的技术带动性强。以之为龙头,带动机械工业、材料、电子和零配件等相关产业,易于形成一批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群体,有效地推动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如为“一汽”4家整车厂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仅在长春的就有170余家。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在东北有很好的基础。
装备工业除了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还肩负着农业现代化的重任。东北是传统工业的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农业装备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替代进口,满足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
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处在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时期,市场的需求对装备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口替代的完成,可以使装备工业从质和量上得以发展,解决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的情况,满足国内大规模的需要。
(三)扩大就业
装备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就业的影响应该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克鲁格曼等人分析,进口替代对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大量保护,必然导致过度的资本密集型工业的膨胀,仅能提供很少的就业机会,并且可能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重失业问题。问题的实质是,装备工业体系庞大,关联效应强,配套企业多,大多数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就业市场。据统计,1999年中国装备工业领域从业人员1366.25万人,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的23.6%。东北的装备行业人员总数占地区从业人员的20%以上,还不包括其他相关产业。装备工业的进口替代意味着其大力发展,不仅不会使现有产业遭到淘汰而引致大量失业,而且还可开发更多的就业渠道。此外还有利于培养本国的管理技术人员,带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获得好处的同时肯定也会产生负面效应[9],表现在:
进口替代对装备工业的保护,使企业在一个竞争很小的环境下经营,缺乏提高效率的刺激。东北地区装备工业原本就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企业制度也存在缺陷,缺乏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这种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影响到装备工业素质和效益的提高,甚至可能延缓企业改革的进程。
进口替代实现工业化的努力可能导致资本密集型工业的膨胀,而造成对农业和其他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的忽视,也可能使农业生产下降,使二元经济结构得到强化。
四、东北地区的装备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进口替代战略对装备工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时限问题
外贸能不能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除了与能否选择适当的发展战略有关,还和及时地调整政策有关,其原则是以结构调整为基准。
进口替代是贸易战略的一种模式,与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在实践中具有相对的继起性。有证据表明存在这样的顺序:一些成功地采取了开放发展战略的国家,在一段显著的进口替代之后,就开始增加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因为,制造业出口扩张无疑会要求有包括中间联系增多的强大的工业基础,这一基础的发展常常需要一个明显的进口替代阶段。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日本工业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1874—1895年,约20年)主要是以生丝的出口来支持纺织业的进口替代。第二阶段(1895—1939年,1951—1955年,约50年)是以纺织品的出口来支持钢铁工业的进口替代。第三个阶段(1955—1965年,约10年)的基本特点是以钢铁和纺织品的出口来支持机械制造业的进口替代。第四阶段(1965—1980年,约15年)的基本特点是以机械制造业的出口来支持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第五阶段(1980至今),日本转入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阶段。
事实证明,不能指望一项政策长期有效,政策实施要注意时限,关键是如何选择最佳时机实施和终止政策从而使政策效果最好。我国装备工业在面临国内的大规模需求和国外强大竞争之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无疑有利于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需要在恰当的时候中止装备工业的进口替代战略。
(二)采取符合国际规则的适度保护措施
入世后,中国虽然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开放某些产业领域,但仍保留了对国内产业进行与WTO规则相符的补贴的权力。针对装备工业而言,包括国家在金融与财政方面的支持政策体系及其他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
从国家的层次上看,优化关税结构,是实施保护的第一步。在入世的背景下,我国经过几次大幅度的自主降税,以及简化进出口程序,要想通过高关税水平和复杂的非关税壁垒来实施保护已经不可能了,这也是世贸组织所不允许的。要在允许的范围实施有效的保护,可以做的就是优化关税结构。从总体上实施阶梯式关税,即原材料关税税率低于制成品,零部件关税税率低于整机,改变目前我国的原材料税率相对制成品税率而言设置过高的现状,以免抵消关税对国内制成品的有效保护。原则上对国内不能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应实行低关税,对已能开发生产的产品要少减关税;国内优势强的产品关税要低于竞争力弱的;充分利用入世过渡期,尽可能拉大其间的关税差距,以支持国内装备工业。
用于支持关系到国家安全、并且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的关键设备的专项计划,财政上设立的国产化装备发展专项资金,和对承担进口替代研制任务企业的贷款贴息及研制费用补贴,也是利于装备工业的一类保护。因为关键装备的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市场风险高、自身经济效益不一定明显,通过市场竞争,或依靠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或依靠民营资本的投入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以此形式,则可以集中国家的优势和有效资源,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并实行国货优先原则。政府是市场中的最大消费者,发达国家大都采取这样的作法,实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依托工程,凡国家投资为主的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技改项目,要明确规定设备采购国产化的比例;对外资项目也要利用国际招标原则中对所在国投标的优惠规定,鼓励外商与国内企业联合投标和联合设计与制造;对外资经营项目也应鼓励选购国内企业生产装备(含境内三资企业),实施本地化视同国产化的举措。
此外,地方预算也可以给装备工业的国企提供补贴。地方政府在使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时,应首先考虑到装备工业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环境建设是避开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缺陷的关键之一
贸易政策实施的关键是改善本国的投资软硬环境。政府主要的作用除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外,还需营造、维护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避免陷入进口替代战略的不利后果。
培育竞争环境。竞争是一个貌似与保护相悖的概念。实际上,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国内装备工业已经占有先机,在此基础上,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帮助装备工业迅速成长。适当的时候,引导使用部门与生产制造部门的战略联盟,形成装备工业发展的合力。与此同时,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的有关法律,建立预警体系,做好进口冲击较大的装备产品的反倾销工作。
为使进口替代战略收到良好的效果,建立重大技术装备工作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政府弱化直接管理的职能,以规划和政策引导为主,有选择地委托一批中介组织,为政府提供经常性的调研、政策建议、技术咨询、项目评估、跟踪管理和检查监督等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起面向社会开放的技术装备工作支撑体系。
此外,政府还需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教育体系,提供透明的、可预见性的政策、法律环境,并且中央政府与地方当局之间能够政令畅通、协调一致、高效运作,做到“小政府、大社会”,进入政府培育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良性循环。如果仅仅指望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政策,则不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妨碍本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企业竞争力的培养是避开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缺陷的关键之二
(1)企业改制,培养自主发展能力,提高竞争力。东北装备工业大都以国有企业为载体,习惯国家计划的调配,缺乏自主发展的能力。这种状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政策性负担导致的。消除政策性负担是改革的第一步。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实行市场导向的生产方式。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变直接保护为产业补贴的方式,提高国有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破传统的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的体制,推进跨国、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兼并与重组,实行地区间的优势重组,形成一批具有整体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群体。比如在重大成套设备的集聚优势上,辽、黑在电力设备、冶金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等行业联合都可能有利于竞争力的提高。
(2)采取多种渠道提高装备工业的技术实力。一方面,提高进口装备技术消化吸收的速度。只引进技术,消化跟不上,并不等于完成技术引进和能批量生产商品。如果消化吸收时间过长,而市场变化快,技术来源厂家的产品甚至有可能已经更新了好几代,加上引进的技术不可能是最先进的,长此以往,必然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另一方面,独立研发与技术消化吸收并进。发展装备工业,除了要引进,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还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独立研发的能力,创造自己的名牌,进入引进—消化—吸收一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同时,采取多种方式为装备工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智力支持。联合科研院校等机构,针对东北装备工业发展需求制订教育及培训计划,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集产、学、研之合力,对装备工业的某些“战略环节”进行攻关。比如,汽车行业的战略环节包括发动机、模具和新材料等,在东北,外资在其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如果政府加以扶持,在研发和生产方面有所突破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