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严峻论文,就业形势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取讯(记者 孙惠莲)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农村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改革是我国农村就业形势根本转变、趋向重大转折点的关键。
我国农村面临的就业压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我国待业的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增量都很大。虽然我国社会总就业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但仍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已经计入社会总就业的劳动力资源中,不充分就业的程度仍然很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 最近5 年, 我国农村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将达7600万,以现有的农村劳动参与率(71%)计,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总量将达到5400万,即平均每年新增1080万,由于农业用地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估计每年还可能新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600万。 这表明,在已有的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未来几年内, 我国每年还将新增1600万需要工作机会的农村劳动力,中国仍面临农村充分就业的压力。
另一方面,近年国民经济增长和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似有减低趋势,农村非农就业增长趋缓,城市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费用增大。 1986 —1990年期间,中国GN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社会总就业增长151 万人; 1991—1995年期间,GN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增加的就业人数降为85万人。平均而言,每百万元真实投资增加带动的总就业和非农就业增加从1982年—1989年间的平均451人和336人,分别降为1990年—1994年间的平均196人和114人,分别降低了56.5%和66.1%。而且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增长势头减缓了,城市化速度仍然大大滞后,进城农民工的流动速度也变慢。据调查,目前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50%仍在乡村工作,14.2%在集镇,15.3%在县城,只有19.8%进入地级市、省会和直辖市。绝大部分进城民工的家属仍留在农村。1978年—1993年间,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0.2个百分点,同期农村非农就业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上升了14.1个百分点,表明城镇的扩张慢于农村转移就业人口本身的增加,更无从接纳新增非农就业人员的家庭成员了。因此,我国农村就业的供求失衡仍将十分严重。
目前,我国虽然已临近就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但要突破原有模式造成的就业困境,必须全面改革传统的国家工业化发展策略,改革政策体制环境,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