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康社会建设——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客观必然性、现实可能性和内在条件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然性论文,小康社会论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可能性论文,客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 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3)05-0003-0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巨大动力。对此,我们不仅要 在感性上赞同,更要在理性上认同,而要做到理性上的认同,就应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客观必然性、现实可能性、内在条件性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认识其客观必然性 可以更加统一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志,认识其现实可能性可以更加坚定起全 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认识其内在条件性可以促进全国人民毫不放松地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只有把行动建立在对客观必然性、现实可能性和内在条件 性的理性认同的基础之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才会成为客观现实。
一、客观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起着内在决定作用的因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客观必然性的分析,说明这是“必须去干”的事业,由此可以统一全国人民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意志
客观必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事物存在、发 展和消亡的内在根据。一个事物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是因其有着存在和发展的内在 根据,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扰之;而一个事物之所以要消亡,是因其内在根据的消失,其 消亡就成为必然的了,任何力量也不能拯救之。唯物辩证法的这一观点给了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要着重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 据;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必然性有机结合起来。凡是符合客观 必然性的,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将有利于人类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反之,则将祸及 人类利益、阻碍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属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行为, 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主观设计的(至少是主观“命名” 的)一种社会发展状态。而这种主观设计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是中国人民 “必须去干”的事业;反过来说,如果不能适时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倒是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了。因此,揭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可 以使人们真正从理性上认同这一目标,坚定起“必须去干”的坚强意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当前正在进行的壮丽事业。[1](p.17)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中国人民面对新世纪的一 种必然也是必须的选择。
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客观要求,这种选择因而是必然的。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区分这种低级和高级的最基本标准应 当是社会的富裕程度和文明程度。中国人民已经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比之于贫 穷落后的低级状态,无疑是进入了一个高级状态。但是,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 、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相比较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处在一个低级状态 。[2](p.25)向高级状态前进,这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符合这种规律的必然选择。此外,社会的发展前进既是连续的,也 是分阶段的,往往表现为一系列具体的过程、环节和阶段的统一。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将进 一步为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从而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民族复兴的宏 伟理想。然而这个宏伟目标必须分阶段实施,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必然要表现出阶段 性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上要确立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应当既是宏伟艰巨的,又是切 实可行的,是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当 今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够看到并享受到自己曾经为之而奋斗的现实成果,绝大多数中 国人都将成为这一历史进程的直接受益者,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客观要 求的。
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客观 要求,这种选择因而是必须的。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曾经强大过。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 ,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这种差距正在不断 缩小,中国正不断地强大起来。富民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全体中国 人民的必然要求和共同愿望。当然,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尽管我国 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 ,而且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 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否则,在国际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巩固 共产党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 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 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1](p.10)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直接关系 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从另一个意义上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建设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更平衡的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总之,历史已经发展到 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任何理由不使十几亿 中国人都能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中国人民来说是“自 古华山路一条”的必须选择。
二、现实可能性是事物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根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实 可能性的分析,说明这是“能够干成”的事业,由此可以坚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信心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生成都有其内在的可能性,任何现存的事物都经历过一个从可能性 转化为现实性的过程。可能性是事物在特定时间内转化为现实性的内在根据,缺乏可能 性的事物是不能成为现实性的。必须强调的是,在可能性问题上有未来可能性和现实可 能性之分。具有未来可能性的事物尽管也符合客观必然性,但却不可能在现有条件下转 化为现实。而只有具备了现实可能性的事物,才能够在现在条件下转化为现实。这种对 可能性的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至少告诉人们,在现阶段我们应当致力于 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物,而不能将工作注意力放在那些尽管符合客观必然、但目前 还不具备现实可能性的事物上。这就是我们现在只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是去建 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党特别强调必须把最高纲领目标和现阶段纲领目标 相结合的道理,这也是过去的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的道理。我们要做 “必须去干”的事,但当前首先要做的(更准确地说是只能去做的)应当是“能够干成” 的事。因此,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可能性,可以加深人们对这一目标的理解, 树立起“能够干成”的必胜信心。
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决不是“空穴来风”、“异想天开”, 而是有着充分的现实可能性的。这种现实可能性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经过20多年的大改革、大开放和大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幅度跃升,这就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地区已经解决了温饱 问题,并正在向小康社会过渡;少数地区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还有少数地区的部分人 尽管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但其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改善。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跃升 为进一步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最基本也是最 重要的现实可能性。
其二,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就为建设具有国际比较意义的全面小康社会 创造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井蛙观天”、“孤芳自赏”,而是一种具有国际 比较意义的社会发展状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中国参与世界全球化、融入经济一 体化潮流的进程,这无疑将大大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仅如此,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还具有加快改革的重要意义。因为,中国要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就必须革除一 切妨碍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体制和做法,这必将大大推进改革进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其三,十多年市场经济的实践探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保证。在这种市 场经济的制度体制下,生产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 跃升和市场经济机制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进 一步完善之中,并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这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必要而有 效的制度保证。
其四,我们正面临着新科技产业的大好机遇,抓住机遇可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历史进程。以信息、生命、材料三大学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并 朝着产业化方向快速挺进。这对于中国人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我们如果能够抓住 这一机遇,就势必能尽快缩短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奋斗目标意义十分重大。当然,这就需要我们有抢抓机遇、善抓机遇的意识和胆略 。
其五,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可以争取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际环 境。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对于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中国人 民可以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并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从而促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
其六,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清醒,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保 证。中国共产党在建党82周年、执政54周年之后,不仅没有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反 而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中国共产党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和崭新课 题,已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已经认识到必须以改 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有实现的充分根据的,我们必 须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看不到这些现实可能性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可能使人们陷入悲 观主义,导致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信心不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观点是存在的,甚至 是有相当市场的。有些人往往只看到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看不到这种差 距正通过我们的努力不断缩小;往往只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样那样的困难,而看 不到这种困难是可以克服并正在克服之中;往往只看到建设小康社会的不利因素并加以 人为的夸大,而看不到这种不利因素通过努力是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的。
三、内在条件性是事物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 条件性的分析,说明应当“怎样去干”这一事业,由此可以促进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任何现存的事物都有一个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过程,但这种转化实际上并不是一 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和相关条件密切联系的过程。即便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事 物,大都也不能自然地转化为现实,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尤其如此。一个符合客观 必然性、同时又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美好蓝图,如果人们忽视或者放弃了 对其内在条件性的创设,它同样可能是(甚至一定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这种内在条 件性的创设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就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对条件性的认 识越正确,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向才能越正确,对条件性的认识越深刻,人们发挥 主观能动性的力度就会越大,其改造世界的目标就越能够实现。所以,我们既要明白“ 必须去干”和“能够干成”的是什么事,更要研究这件事应当“怎样去干”,这实际上 是一种认识的深化,而这种认识的深化无疑有助于实践的成功。因此,分析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内在条件性,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清醒,可以使人们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 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从而形成“怎样去干”的清晰思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性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的,又不 是(或不一定是)自然存在的,它往往是需要通过人们的不懈奋斗才会存在的,我们对此 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些条件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条件之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 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 的效益和质量;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西部大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乡经济和 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 略性调整,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 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共同富裕;要把“ 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这一条件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定不移 。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没有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一以贯之聚精会神地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 展,坚决克服任何动摇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行为。
条件之二,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其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我们 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以加强党内民主为切入 点,推动社会民主的扩大;要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 、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有效手段,维护社会 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这一条件说明没有高度的民主政治同样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 相对滞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说得更彻底一些,已经影响到生 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我们必须切实推 进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条件之三,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 来越突出。文化作为一种持久的力量,对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 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顺利推进其实现的强大动力。因 此,必须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 神力量;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切实加 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 国民素质,培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 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一条件说明在加快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丝毫不能忽视文化的力量和 作用,特别是不能忽视公民的道德建设。千万不能以文化的颓废和道德的沦丧作为经济 发展的成本。事实上,没有先进文化的建设,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势必失去精神支 柱和智力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难以实现。
条件之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 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获得的,在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中国共 产党就可以必然地永远保持其执政地位,也丝毫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就可以自然地能够 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日益繁重的历史责任 ,面对日益复杂的党的自身建设状况,中国共产党惟有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自身建 设,并通过这种建设来巩固执政地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一条件说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 的问题,只有把我们的党真正地建设好,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始终 如一地把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 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需要克服种种来自主观或客观的阻力,需 要克服种种可以预见、难以预见以及不能预见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这些条件性的重要 性和艰巨性同样是有害的。它可能使人们陷入盲目乐观主义之中,以为全面小康社会是 不需要经过艰苦努力就可以自然而然实现的。这种观点在不少人当中是存在的,也是有 一定市场的。这些人往往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之中,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 往往只看到有利因素的一面,对不利因素看得不多甚至不愿意去看;往往对未来的估计 带有盲目乐观的色彩,不自觉地放松了应有的斗志和努力。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必须去干”的事,也是中国人民“能够干成” 的事,只要我们有着“怎样去干”的清晰思路,全面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够成为客观现实 。
收稿日期:2003-07-05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