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医大师刘尚义科研方法初探论文_袁晨曦,张洪雷

第二届国医大师刘尚义科研方法初探论文_袁晨曦,张洪雷

袁晨曦 张洪雷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南京 210023

【摘 要】刘尚义作为第二届“国医大师”之一,用自己的努力与取得的辉煌的成就,激励着中医界的学子。仔细搜集探讨刘尚义教授在中医方面的研究,发现刘教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尤其刘尚义教授的科研方法更值得我们深思。古书研读法,中西医结合方法,以退为进的方法,守本求变以及旁征博引法的方法等,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很值得广大学者借鉴。

【关键词】国医大师;刘尚义;科研方法

一.引言

日前,72岁的刘尚义被评选为第二届“国医大师”,这是中国政府授予中医药人才的最高荣誉。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刘尚义老先生自然在中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刘尚义教授不仅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担任教授,主任医师,还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时担任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价委员会和中华中西医结合疡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等。2006年12月,刘老先生还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除了个人方面卓越的发展,刘老先生还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医学人才,其中培养出6名硕士、3名博士、2名博士后,这些跟从刘尚义教授学习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也学有所成,有的成为大学中医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贵州省省管专家。再指导其他学子的研究。刘先生也曾赴俄罗斯,韩国,奥地利等地讲学,在别的国家传授中医知识。刘教授虽然有着卓越的成就,可一点没有架子,在《中医与养生》讲座上,向老百姓传授养生方面的知识,态度和蔼,语言幽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面对外界的光环与掌声,刘老先生说:“我只是中医界的一名普通代表,这个荣誉属于整个中医界,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一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人,让中医造福更多人。”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谦虚善良,有着深厚中医知识与经验的老人,拯救了成千上万个被病魔折磨的躯体。

二.刘尚义科研方法

1.古书研读法:

刘老先生自小秉持家训,喜爱阅读,尤其是对文史哲书籍,诗词戏曲更是情有独钟。刘尚义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医学系,那是一所专业齐全,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在那里刘尚义教授得以接受良好的高等中医教育。在大学期间,刘老先生经常抄写经典论据并认真做好笔记,不断地收集关于中医的资料,阅读了很多古今医书。对于如何学好中医,刘尚义认为:中医经典著作固然是中医之本、中医之源,学习中医首先务必研读经典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王叔和编撰的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等等都是千古流传,值得细细研读的书籍。当然刘教授认为:熟读背诵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学深学透。对于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思想,我们要做到客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刘尚义曾师从一名“体制外”的老中医。当时的刘尚义学习环境艰苦,而且老中医不让记方子,所以刘尚义只能每日跟在老师后面看他开方子,趁着上厕所的时候写下一点经典的方子,晚上回去后再慢慢研究琢磨。后来,刘尚义就在口袋里随时揣着一个小方本,边走路边背诵。刘尚义教授认为,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是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所以刘教授在博大的中医知识面前,始终坚持着一个“勤”字,勤于学习,勤于总结,始终坚持着对古书的研读。刘教授这种对于学习的勤奋的态度也勉励着我们这些后辈。

2.中西医结合法

中国知网上有很多篇刘尚义教授发表的文章,除了中医方面对肺病,肝病等的病例分析与研究,刘老还有很多篇关于生物化学物质的分析的文章,这对一个中医来说是很难能可贵的,虽然一直主张中西医结合,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在西医院里,你几乎不可能看到一位医生对着患者说脾肾气虚,脉气无力;你也很难见到一位老中医对着病人说白细胞血小板。可是刘尚义教授却在钻研中医的同时做过很多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例如他2003年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上发表的《生物质谱结合IMAC亲和提取和磷酸酶水解分析蛋白质磷酸化修饰》2007年在第八届中国生物毒素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上发表的《玛瑙芋螺毒素的研究》;2010年在化学学报上发表的《半胱氨酸肽片段连接法合成ω-芋螺毒素MVIIA》;2013年在第十一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论文摘要集上与其他专家一起发表的《我国首例蓝藻中鱼腥藻毒素的分离纯化与鉴定》;2014年在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8分会:绿色化学上发表的《[Et3NH]-AlCl3离子液体催化苯与PCl3反应机理的研究》等等。这些深奥的生物化学研究,原本是专业从事研究这个课题的专家们才会涉及的领域,可是刘尚义教授作为一名中医教授却可以在具有权威性的网站上发表诸多文章,可见他在这个领域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知识财富十分宝贵,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把新的知识,哪怕是西医方面的知识运用于传统中医,这样才能不断升华完善,只有不断注入新的东西,中医文化才能源远流长。刘教授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刻苦钻研中医的同时,他也丝毫不懈怠对西医方面生物化学的研究,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科研方法着实引人深思,值得学习。刘尚义教授在治疗脾胃病、呼吸系统、肝腹水等内科杂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的成就跟他在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3.以退为进法

刘尚义教授研读古典医籍不仅仅是学习记住医术上的方子,尤为关键的是刘老悟出一个“以退为进”的道理。一次访谈节目中,刘尚义教授曾说道:“中国的文化就是这么博大精深,你把道理想通以后,退回去,退到古代去想,再来看现代的病,我觉得很多东西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刘尚义教授看病的时候就很强调“退回去”的方法,退即辨证,了解病的本质。“再向前”即辨病。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疾病,治疗疾病。就是这样,刘老先生在面对病症时时刻谨记这一道理。我记的访谈节目在说道刘尚义先生治病救人的事迹时曾提到过一件事:三十几年前刚刚走出校门的刘尚义来到了一个贫困的农村--金沙县从医,金沙县缺医少药,有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刘尚义替一个生命垂危的孩子看病,当时经诊断是中毒性肺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刚毕业的刘尚义还没有什么临床经验,当时就只想起了他曾经看过的一部清代的医书《幼科金镜录》,里边记载了一种叫烧灯火的方法来治疗这种病,。于是刘尚义就给这个孩子用了。当时也没有清代的那种灯,刘尚义就用捆书的麻绳,在煤油灯里蘸了一下,在火上烧了烧,吹熄后用火籽,在孩子的人中穴和两个地仓承浆夹了一下,接着是檀中穴。因为病人是男孩,刘尚义还根据中医古代的东西:阳数是九的道理。在孩子肚脐眼按顺时针方向烧了九下,最后烧了两个劳宫穴和两个涌泉穴。刚刚毕业到农村的刘尚义对待这次的治疗心理也很没底,没什么临床经验,加上当地条件也很差,就让家里人把孩子抱回去了。可是,刘尚义的这次治疗很成功,很快孩子就“回阳”可以吃奶了。刚刚毕业的刘尚义就可以在危急时刻“退”到古方中,想通道理,并成功的运用于现代的辨病治疗,实属难能可贵。这种以退为进的方法在临床中理应被广泛应用,值得我们学习。

3.守本求变法:

根据我尚且较为浅显的认识,我认为刘尚义教授之所以可以在中医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首先跟他求“变”的科研方法是分不开的。当然,刘教授所谓的“变”绝不是没有根据的变,刘教授强调:“ 要学《内经》《难经》《伤寒温病》,这是医学之本,医学之源。” 刘教授认为,学习中医,最重要的就是研读古书,这一点做到了,会受益终生。中医经典浩繁,刘尚义教授对 传世最古者《内经》有较高评价,称其为“医家之准绳”。由此可见,刘尚义教授所说的“变”是在深入理解古方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搜集关于刘尚义教授的治病事例以及文章的过程中,有一个事例我记忆犹新:病人老王是贵阳人,平日里一家人过得蛮幸福的。但在03年春节却患了肝昏迷。老王的病情当时很严峻,整个人都昏迷了,被送进医院的时候,整个肚子都很大,程度即几乎走路时都看不见前面,大小便也无法控制。当时很多人都说没救了,可是老王的妻子仍找到了被称作传统中医的刘尚义。在面对老王的病情,按照中医传统的做法,急则治其标,就是腹水的问题,病人腹很大,肝腹水很厉害,理应用“下”的治法,可是刘尚义教授观察到老王身体虚弱,所以水不能去得太快,因此现在的话就要标本同治,就是要补益正气,即养肝。于是刘教授就把古方做了些变化,在泻下的中药中变了个东西,原先的古方中是用大黄,但是刘教授把生大黄、熟大黄同时用,生熟大黄用下以后,泻的力量就比较缓。病人用了以后,泻下作用就比较缓和,不久之后,王先生整个腹水全部消了。在这个病例中,刘尚义教授考虑到病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把古方中的东西“变”了“变”,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动,可是他的确很好的推进了病情的好转。我们都知道,大黄的泻下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王先生的身体很虚弱,试想,如果真的按照古方中的记载,那王先生不要说疾病痊愈了,可能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都承受不住大黄峻猛的泻下作用。

4.:旁征博引法

在中国知网上阅读关于刘教授的文章,我发现除了对于医学方面的研究,刘尚义教授在别的许多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如:刘老先生曾在辽宁大学学报1984—08—28期刊上发表的《我国工业企业管理问题初探》;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04—02、1986—07——02以及1986—10—01期刊上发表的《中国炼丹术发展史略》;学习与探索1987—10—28期刊上发表的《资本论方法的启示——兼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的构筑》;酿酒1988—03—01与1988年04—30的期刊上发表了文章《淡色啤酒生产工艺的主要技术条件》;名作欣赏1999—10—28期刊上发表的《解脱之后是潇洒——苏轼前赤壁赋解读》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0—03—15期刊上发表的《班主任工作科学管理的尝试与探索》;晚晴2009—09—15期刊上发表了《“青山绿水 和谐人寿”三人谈》;新乡师专学报1998—08—15期刊发表的《诗经伐檀主题新论》;水土保持学报2009—08—15期刊上发表的《再生水灌溉对不同类型草坪土壤盐碱化的影响》等等。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刘尚义教授这样在很多别的方面也有涉及是不是在中医方面就不能做到精益求精了。就像我们常说的:全能的人不会在某一方面是专家。可刘尚义教授恰恰不是这样。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诗词歌赋,书法研读他都发自内心的喜爱同时倾心于“酒文化”,由于承担着育人的工作,对中国社会的教育体制等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是,这些丰富的爱好并没有影响到刘尚义教授对中医的研究,恰恰相反,他从这些兴趣爱好中不断学习感悟,从而运用于中医的研究,我想,这也是刘尚义教授自己科研方法中的一方面吧。记得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刘老先生谈起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那可真是滔滔不绝啊,刘老说:“写毛笔字,在民间有一种说法,秀才难写‘凤’‘非’‘家’”。我把它变了一下,写起来先写这一边,然后再写这边,最后搞这一边,就很自如了。”刘老又接着说:“所以跟中医学一样,古代的处方和现代的非变不行,不变你把病治不好的,我感觉到古方疗今病,比如像拆旧房盖新屋,要经匠士之手,这样才能把它写的好,搞的好。”刘尚义教授在《中医里的酒文化》中写道:中医里的酒是用来治病的,是药酒。就像“医”字,繁体写作“醫”一样,左上边是“医”字,就像一个药箱,里面装着“矢”字,代表毫针,右上边是“疫”字的一部分,代表疾病,下面一个“酉”字,就是酒的半边,因为中医治疗跌打损伤,或是使用活血的药,喜欢将酒作为溶剂,使药物有效成分溶解出来,这三部分合而为“醫”字,将“酒”的一部分作为“医”字的一部分,体现了酒在中医里的重要性。贾敏在《刘尚义教授学术思想述要》中有提到,刘教授曾经把一张好的处方比作一幅精彩的水墨画。就是这样,刘老先生在各个不同领域中学习思考,把获得的启发用于中医的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进展与突破。

三、结语

刘尚义教授荣获第二届“国医大师”的称号,从事中医42余年,他有太多太多的方法与经验值得我们探索、总结、学习。古书研读法,中西医结合法,以退求进法,守本求变法以及旁征博引法是根据我现有的有限知识与较浅显的理解能力总结的刘尚义教授的科研方法。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学子像刘教授学习,不断地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国家级名老中医刘尚义教授成才之路研究报告》

作者简介:

袁晨曦,女(1995—),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张洪雷,男(1975.3—),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科技哲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科学方法论

论文作者:袁晨曦,张洪雷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  ;  ;  ;  ;  ;  ;  ;  

第二届国医大师刘尚义科研方法初探论文_袁晨曦,张洪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