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中职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罗庆莎[1](2021)在《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探讨 ——基于重庆市綦江区Q中职学校的调查》文中提出
李吉霞[2](2021)在《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在课堂内进行知识、技能的教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而课余时间的管理就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健康、科学的课余时间管理对中职生具有重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管理意识非常薄弱,目前国内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管理问题的研究非常少。鉴于此上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样本学校的现场调查,找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可行的建议。本文以四川省三所具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做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之前研究者对于课余时间管理的研究成果,编制了“中职在校生课余时间管理调查问卷”、“毕业生课余时间管理的回访问卷”、“中职教师调查问卷”和“中职家长调查问卷”4种问卷,在进行信度、效度检测基础上,对三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173名在籍中职生、355名毕业生、111名中职教师和94名中职生家长进行了调查。为了使调查结果更为准确,对中职学校在校的辅导员、任课教师和毕业生单位直接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此为依据,针对学生本人、家庭和学校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基于调研结果,得出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如下问题:缺乏课余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课余时间管理计划性差,计划执行力差;课余时间分配不合理,碎片时间利用效率低,上网时间过长,体育锻炼时间过少;中职学生普遍没有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明确,造成课余活动与个人发展结合性不高;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的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够。分析原因如下:中职学生自身素质偏弱,缺乏积极向上的入学动机,学习和生活习惯普遍较差,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处理干扰的能力较弱,受周围氛围影响大;中职学生家长不重视课余时间、言传身教不利于学生课余时间管理;中职学校的入学教育缺乏针对性、职业生涯课的设置学期和课时量分布不合理、班级辅导员未能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任课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管理缺乏关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中职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做好课余时间目标管理、做好课余时间的效率管理,提高执行力、建立课余时间健康管理意识;中职学生家庭应该发挥家庭的养成作用、调动家庭的积极教育干预、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加强任课教师对中职生的正确引导。
白晓青[3](2021)在《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信息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借助信息化资源,重构教学流程,着力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等核心素养,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和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目标相契合。针对当前中职法律课面临的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浅表化学习等问题,本文尝试将翻转课堂引入中职法律课教学,以此破解法律课教学困境,并为创新推动法律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本文以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混合学习理论为基础,采取调查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职法律课,以期为中职法律课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具体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对翻转课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归纳了翻转课堂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及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第二部分,对中职法律课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为法律课引入翻转课堂提供必要性依据。第三部分,论述中职法律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要从发展高质量职业基础教育的时代需求,破解中职法律课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推动信息技术与法律课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三个方面论述必要性;从中职新课程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中职法律课内容适用性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个方面论证可行性。第四部分,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设计和实施策略。主要从教学模型构建、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三个方面对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进行设计,并从实施策略以及条件保障两个方面重点论述如何有效实施法律课翻转课堂。本文最后一部分为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以期为具体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李欢[4](2021)在《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日照市技师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师专业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专业。大多数中职类院校也开设了幼师及相关专业。声乐课程是该专业的重要课程,音乐教育对幼儿园的学生来说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声乐是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但是中职类幼师专业学生大多数声乐基础薄弱,且中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在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实习期间,发现该院校幼师专业的声乐教学有很多可借鉴的优秀经验,比如教学内容比较多元化;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师资水平高等方面。但是同时该学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学生对自己职业规划不清晰,学习基础薄弱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的教学压力大且进修机会较少;教学时长短;缺少鉴赏类课程等。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该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的调查,总结了该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了自己对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一些改进建议,并重点对其声乐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选择建议。首先,阐述了我国现行的几种声乐教学模式,包括集体课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与分组教学模式,并分别指出其优势与劣势;其次,明确了幼儿教师与声乐教师的本质区别,确定了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应从四个方面出发:音乐审美能力、表现力、声乐基础训练、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最后,根据这四个选择方向,提出了“五部合一”教学模式、融合式教学模式、情境模拟式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性教学模式等几种新型教学模式,为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适合的选择。
李波[5](2021)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语文学科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育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中职语文教育尚在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出现了很多弊端,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极为不利。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在新的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新的教学要求,及时进行改革,实施分层教学以满足升学、就业两种不同分流导向的语文教学需要。就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而言,专业能力与语文能力的联系更为紧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以专业相适应的语文能力更具特色,相关要求更高,实施分层教学的愿望也更为迫切。本论文以罗甸县中等职校为例,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进行探索,采取分层走班与定向培养目标分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升学班”和“就业班”为其具体的教学组织载体,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以助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获得更加合理、更为优效的提升。本论文以系统的理论作基础,严谨的调研分析和科学的教学实践为根本,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展示了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及其他学科的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张文霞[6](2021)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为例》文中认为近几年,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扶持,使得其规模和占有率日益扩大,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高速增长,势必使得新能源汽车后市场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而作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适应社会发展,开设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已成为必然,而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在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尽可能提高校企合作环境下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会议研讨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文献资料以及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建设现状,为本课题提供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及调查基础。针对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通过走访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以及专业开设情况,经过统计、分析、总结,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纳后提炼行动领域,依据中职学校新能源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从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确定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制定出参考性的授课计划表,对学习领域进行描述;最后召开实践专家论证会,对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完善。通过对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希望能为山西阳泉地区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区经济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中职学校构建专业化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价值。
姬溪曦[7](2021)在《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以H省中职学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工匠精神”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社会各界都开始重新审视“工匠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使我国在培养工匠型人才方面有了更清晰的理论借鉴和价值判断,对弘扬“工匠精神”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战略转型时期,发扬“工匠精神”是提高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精神指引。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实现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动力变革的强大人力资源支持。因此,在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发力之际,通过对H省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试图找出有利于中职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围绕研究主题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选取了H省10所中职学校展开调查研究,研究内容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具体研究了三方面内容。第一个方面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主要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行为和职业追求五个维度展开;第二个方面论述了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动机归因理论;第三个方面剖析了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目标、课程、教学、师资、评价和工匠文化等因素;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包括调查设计及实施和调查结果分析两部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将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因素从微观到宏观分为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和国家因素;第四部分为对策研究,结合调查分析,并在对比德日“工匠精神”培养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改进H省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对策。基于第三部分的影响因素分析此部分也从个体、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在个体层面上关注学生心理建设和职业规划方面;在学校层面上从培养目标、教师素质、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教学评价和文化建设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国家层面上主要从国家对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福利保障、政策倾斜、文化氛围等方面为切入点,整体上从不同角度为优化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对策与建议。
孙瑶[8](2021)在《“学生评教”对“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研究 ——基于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提升中职学校质量水平的主要途径,也中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亟需培养一批高质量财经商贸类人才。提升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教师教学水平学生最具发言权”的理念,调查确认“学生评教”在促进教师“教学改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有关中职学校“学生评教”是否促进了教师“教学改进”的认知却不尽统一,直接影响了“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了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调查分析了河北省L中职学校“学生评教”“教学改进”和“以评促改”的现状。调查发现,L中职学校将“学生评教”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评教方式。由于评教结果未向全校师生公开,导致教师在“教学改进”方面缺乏应有的动力,使得“学生评教”未能发挥对教师“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教学改进”力度不够。本研究调查确定,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以“学生评教”促进教师“教学改进”工作(以评促改)存在3个方面问题。“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程序缺乏“规范性”;问卷缺乏“权威性”;指标缺乏“专业性”;活动缺乏“客观性”。“教学改进”存在问题表现在:改进服务对象模糊;动力尚待加强;循证不够有力;方法尚待明确;时间尚需及时;实践尚需推进。“以评促改”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缺乏“衔接性”“可信性”和“充分性”。本研究提出了3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学校层面,应完善评教指标;规范评教程序;改善评教方式;完善评教问卷。二是教师层面,应提高对“学生评教”的认知;强化“教学改进”自觉行动;运用“评教结果”改进教学弱项;提升“学生评教”结果应用能力;推动教学“以评促改”成为常态。三是学生层面:调动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
宋晓阳[9](2021)在《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获得一种美的体验,增加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但是目前我国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难题,尤其是对于学习兴趣低,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生,如果按照传统的古诗讲解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所得甚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意图在语文古诗词讲解中引入一种新的学说——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叶嘉莹是着名的古典诗词学者,更是一位古诗词教育大家,在几十年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她总结出了一种以生命的本质来唤醒读者情感的学说,即“兴发感动”说。笔者在中职院校实习期间,大量阅读叶嘉莹发表的着作,听叶嘉莹的诗词讲座,认为将其“兴发感动”学说引入“以职业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的中职古诗词教学课堂有重要的意义。该学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探求自己的生命内涵。本文按照理论探讨、现状分析和问题策略的思路展开,具体从以下五个部分来探讨“兴发感动”说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引言,从研究现状出发,分析选题的意义。目前叶嘉莹的“兴发感动”得到了一线教师和学者的认可,他们探讨了将该学说引入到古诗词教学之中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其中并没有该学说与中职诗词教育结合的文章,这是本文选题的缘由,笔者期望通过研究为中职古诗词教学带来有价值的启示和建议。第二部分,从“兴发感动”说的理论内涵和该理论对于中职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首先对“兴发感动”说的具体内涵、实现方式与途径、审美层次和衡量标准进行了阐释,其中强调“兴”的作用,为后文策略如何引起读者的“兴”做理论的铺垫。其次,分析中职学生的一般特点,以及中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问题,总而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论证“兴发感动”说对于中职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第三部分,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进一步考察、分析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目前中职古诗词教学效果普遍不佳,原因是复杂的,本部分重点论述学生和教师双方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以及笔者的实习经验,提出“兴发感动”说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策略:知人论世,把握古诗词作者的原初情感;设置情境,引起兴趣;加强吟诵,把握古诗词的音律和情感;细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鼓励写作,在写作中提升品位;感受意境,提升审美能力。第五部分,教学设计与反思。以《雨霖铃》《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为例,将“兴发感动”说引入实际的中职课堂教学中,尝试对具体策略的实践应用,并对教学过程与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吴梦[10](2021)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乃至未来职场求职就业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职学生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与新时代的就业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本论文经过研究发现,情境创设策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首先对情境创设策略的基本理论做出阐释和论述;以此为基础,对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目标要求进行说明,并对所教学校的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对一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并座谈,真实地了解当前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课情境教学的现状,为更好地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了依据;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阐述情境创设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中运用的理论基础,探究情境创设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施意义;在情境创设的实施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利用,例如多媒体、实践活动等,但更要注重开拓新思路寻求新的教学方式去创设情境。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创设情境的实施原则:示范性、实用性、互动化、有趣性、职业性;结合情境创设口语交际教学的指导和案例分析,根据学生自身专业,探索情境创设教学策略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应用;设计情境创设教学策略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评价体系。
二、谈中职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中职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时间管理是个人发展的前提 |
1.1.2 课余时间管理对中职教育意义重大 |
1.1.3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中职生 |
1.4.2 课余时间 |
1.4.3 时间管理 |
1.5 文献综述 |
1.5.1 对时间的认识 |
1.5.2 国、内外对时间管理的研究 |
1.5.3 关于课余时间管理的应用研究 |
1.5.4 关于中职生特点研究 |
1.5.5 研究评述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设计 |
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全面发展要求下,时间管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
2.2 终身教育理念下,时间管理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
2.3 掌握时间管理技能和策略,改善学生时间管理行为 |
3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调查方案的设计 |
3.1.1 调查的目的 |
3.1.2 调查对象分析 |
3.1.3 调查工具分析 |
3.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调查结果 |
3.2.1 中职生的课余时间量占有总体情况 |
3.2.2 中职生课余时间利用现状总体情况 |
3.2.3 中职生课余生活安排情况 |
3.2.4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情况 |
3.2.5 中职学生、家长及教师对课余时间重要性认识的调查 |
3.2.6 课余时间管理指导教育的相关调查 |
4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意识薄弱、缺乏明确的目标 |
4.1.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缺少计划性且执行力差 |
4.1.3 课余生活的安排时间分配不合理 |
4.1.4 中职学校对课余时间管理的教育引导不够 |
4.2 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与学生自身相关的原因 |
4.2.2 与学生家庭相关的原因 |
4.2.3 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原因 |
5 提升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效率的建议和对策 |
5.1 加强课余时间的自我管理 |
5.1.1 树立目标、培养时间管理的意识 |
5.1.2 学习和掌握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 |
5.1.3 提高课余时间管理效率和执行力 |
5.1.4 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活动 |
5.2 发挥、调动家庭对于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的积极作用 |
5.2.1 发挥家庭的养成作用 |
5.2.2 调动家庭的积极教育干预 |
5.3 优化中职学校的管理水平 |
5.3.1 建立课余时间管理制度 |
5.3.2 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配合 |
5.3.3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 |
5.3.4 增强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选题意义 |
一、翻转课堂相关理论概述 |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 |
(二)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
(三)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主要区别 |
二、中职法律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中职法律课教学现状调查 |
1.调查对象 |
2.调查内容 |
3.结果分析 |
(二)中职法律课教学存在问题 |
1.教学理念滞后,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
2.教学方式单一,浅表化学习问题突出 |
3.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
4.评价方式单一,自主学习动力得不到有效激发 |
三、中职法律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中职法律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
1.发展高质量职业基础教育的时代需求 |
2.破解中职法律课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 |
3.推动信息技术与法律课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 |
(二)中职法律课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
1.中职新课程改革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政策支持 |
2.中职法律课内容适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3.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施翻转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持 |
四、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设计和实施策略 |
(一)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
1.教学模型设计 |
2.教学流程设计 |
3.教学评价设计 |
(二)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实施策略 |
1.坚持以深度学习为导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2.紧贴法律课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
3.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避免过度技术化 |
4.坚持自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构建深度互动课堂 |
(三)中职法律课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保障 |
1.营造良好翻转教学环境 |
2.提升教师翻转课堂教学能力 |
3.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五、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职生法律课教学现状及改进调查问卷 |
致谢 |
(4)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日照市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声乐课程与教学情况调查 |
一、课程设置 |
二、教学内容 |
三、教学设施 |
四、课堂实录案例 |
第二节 学生调查问卷 |
一、调查问卷基本信息 |
二、调查问卷结果 |
第三节 教师访谈 |
一、师资情况 |
二、声乐教学情况 |
三、教师进修及获奖情况 |
四、其他方面 |
第二章 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日照市技师学院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的优秀经验 |
一、教学内容合理、多元化 |
二、课外实践活动丰富 |
三、声乐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
第二节 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学生学习现状问题分析 |
二、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三章 声乐教学改进与教学模式的选择建议 |
第一节 声乐教学的改进建议 |
一、重视教学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
二、扩大师资队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
三、增设鉴赏类和学生职业规划类课程 |
第二节 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建议 |
一、我国声乐教学模式现状 |
二、幼儿教师与声乐教师的区别 |
三、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 |
四、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5)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语文能力情况调查 |
第二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学习 现状调查 |
第三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教师 授课情况调查 |
第四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
第一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 |
第三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选择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根据分流指向实施教学目标分层 |
第三节 紧跟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内容分层 |
第四节 结合教学实际实施教学评价分层 |
第五节 建立准确有效的反馈机制实施动态调节 |
第四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及反思 |
第一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 |
第二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实施分层教学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总体设计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研究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2.1.2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
2.1.3 课程体系 |
2.1.4 工作过程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2.3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
2.3 阳泉中职教育现状 |
2.4 中职学生行为特点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现状调研 |
3.1.1 调研背景与目的 |
3.1.2 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 |
3.1.3 调研内容设计 |
3.2 调研结果分析 |
3.2.1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2 新能源汽车企业需求分析 |
3.2.3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建设现状 |
3.2.4 调研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
4.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的必要性 |
4.2 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
4.2.1 总体思路 |
4.2.2 具体构建步骤 |
4.3 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
4.3.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
4.3.2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
4.3.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4.4 典型工作任务提取 |
4.5 行动领域归纳 |
4.6 学习领域转换 |
4.7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 |
4.7.1 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
4.7.2 框架性教学计划 |
4.8 学习领域内容描述 |
4.9 分类课程考核评价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施保障与预期效果 |
5.1 实施保障 |
5.1.1 评估论证 |
5.1.2 完善问题 |
5.1.3 运行保障 |
5.2 预期效果 |
5.2.1 教学思想转变 |
5.2.2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
5.2.3 社会知名度提高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学校访谈 |
附录3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评估问卷 |
附录4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内容描述 |
(7)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以H省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
一、“工匠精神” |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
三、“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
第二节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需要层次理论 |
三、动机归因理论 |
第三节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要素 |
一、培养目标 |
二、课程体系 |
三、教学模式 |
四、师资队伍 |
五、评价体系 |
六、工匠文化 |
第三章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调查设计及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和访谈设计 |
四、调查过程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
二、教师结构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
三、教学方式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
四、课程体系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
五、教学评价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
六、工匠文化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
七、校企合作对“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 |
第四章 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个体因素 |
一、学生的求学目的与中职学校的育人目标存在偏差 |
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高导致对自身发展缺乏信心 |
三、学生只为学历的功利心导致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 |
第二节 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学校因素 |
一、中职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对职业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
二、中职学校实训课程欠缺,产学结合落实不到位 |
三、中职学校教学方式单一,不能真正实现学徒制教学 |
四、中职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结构仍需优化 |
五、中职学校评价体系不科学,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
六、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热情 |
第三节 影响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国家因素 |
一、我国培养“工匠精神”的制度环境不完善 |
二、社会对工匠型人才的定位存在偏差 |
三、经济发展制约“工匠精神”的养成 |
第五章 德日“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德日“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 |
一、德国“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 |
二、日本“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 |
第二节 德日“工匠精神”的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职业环境,打造工匠文化 |
二、借鉴“双元制”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
三、深化“产学合作”机制,促进工学融合 |
第六章 改进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
第一节 个体层面上提升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
一、加强学生心理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 |
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
第二节 学校层面上提升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
一、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找准定位 |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 |
三、以传授应用型知识为核心,重整课程体系 |
四、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产学结合的教育优势 |
五、制定严格的教学评价标准,发挥教学评价的督促作用 |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合培养“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
第三节 国家层面上提升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对策 |
一、加大国家对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 |
二、借鉴德国的制度保障体制,提高技工人才的福利待遇 |
三、拓宽技能等级认证渠道,制定科学的奖励机制 |
四、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树立大国工匠典范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8)“学生评教”对“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研究 ——基于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学生评教研究 |
1.3.2 教学改进研究 |
1.3.3 以评促改研究 |
1.3.4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5.1 中职学校 |
1.5.2 学生评教 |
1.5.3 教学改进 |
第二章 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评教”现状的调查 |
2.1 案例学校概况 |
2.2 调查目的 |
2.3 调查过程 |
2.3.1 调查准备过程 |
2.3.2 调查实施过程 |
2.4 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
2.4.1 基本信息 |
2.4.2 评教态度 |
2.4.3 评教程序 |
2.4.4 评教指标 |
2.4.5 评教结果 |
2.5 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
2.5.1 样本的基本信息 |
2.5.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第三章 财经商贸类专业“教学改进”现状的调查 |
3.1 调查对象与内容 |
3.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
3.1.2 调查内容的设计 |
3.2 调查方法及过程 |
3.2.1 调查方法 |
3.2.2 调查过程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教学改进主体 |
3.3.2 教学改进动力 |
3.3.3 教学改进内容 |
3.3.4 教学改进方法 |
第四章 “以评促改”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框架 |
4.2 “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2.1 实施程序缺乏“规范性” |
4.2.2 评教问卷缺乏“权威性” |
4.2.3 指标设计缺乏“专业性” |
4.2.4 评教活动缺乏“客观性” |
4.3 “教学改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3.1 改进服务对象模糊 |
4.3.2 改进动力尚待加强 |
4.3.3 改进循证不够有力 |
4.3.4 改进方法尚待明确 |
4.3.5 改进时间尚需及时 |
4.3.6 改进实践尚需推进 |
4.4 “以评促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4.1 以评促改缺乏“衔接性” |
4.4.2 以评促改缺乏“可信性” |
4.4.3 以评促改缺乏“充分性” |
第五章 提升“以评促改”作用的措施建议 |
5.1 学校层面 |
5.1.1 完善“学生评教”指标 |
5.1.2 规范“学生评教”程序 |
5.1.3 改善“学生评教”方式 |
5.1.4 完善“学生评教”问卷 |
5.2 教师层面 |
5.2.1 提高教师对“学生评教”的认知 |
5.2.2 强化教师“教学改进”自觉行动 |
5.2.3 运用“评教结果”改进教学弱项 |
5.2.4 提升“学生评教”结果应用能力 |
5.2.5 推动教学“以评促改”成为常态 |
5.3 学生层面 |
5.3.1 调动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 |
5.3.2 提高学生参与评教的主动性 |
5.3.3 培育学生参与评教的责任感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
6.1 研究结论 |
6.1.1 调查了中职学校“学生评教”的现状 |
6.1.2 分析了中职学校“教学改进”的现状 |
6.1.3 解析了“以评促改”存在问题及成因 |
6.1.4 提出了“以评促改”作用的措施建议 |
6.2 研究前瞻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职学生对评教认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中职学校评教体系访谈提纲(面向教师) |
附录3:中职学校评教体系访谈提纲(面向教务处负责人) |
附录4:中职学校教师教学改进访谈提纲 |
致谢 |
(9)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一)中职古诗词教学研究现状 |
(二)“兴发感动”说的阐释与研究 |
(三)“兴发感动”说指导古诗词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一)为中职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思路和策略 |
(二)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 |
(三)有助于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教育 |
(四)有助于提高中职语文教师的诗词教学水平 |
(五)优化中职古诗词教学即优化传统文化教育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兴发感动”说的理论概述及其对中职古诗词教学的应用价值 |
1.1 “兴发感动”说的理论概述 |
1.1.1 “兴发感动”的内涵 |
1.1.2 “兴发感动”的实现方式 |
1.1.3 “兴发感动”的实现途径 |
1.1.4 “兴发感动”的审美层次 |
1.1.5 “兴发感动”的衡量标准 |
1.2 “兴发感动”说对中职古诗词教学的应用价值 |
1.2.1 中职学生的一般特点 |
1.2.2 中职语文及古诗词教学的状况与问题 |
1.2.3 “兴发感动”说对于中职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 |
第二章 中职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问卷调查对象 |
2.2 问卷调查内容 |
2.2.1 学生问卷调查内容 |
2.2.2 教师访谈调查内容 |
2.3 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2.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2.3.2 教师教学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
2.4 存在的问题 |
2.4.1 学生的问题 |
2.4.2 教师的问题 |
第三章 “兴发感动”说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
3.1 知人论世,把握古诗词作者的原初情感 |
3.2 设置情境,引起兴趣 |
3.3 加强吟诵,把握古诗词的音律和情感 |
3.4 细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 |
3.5 鼓励写作,在写作中表达自我 |
3.6 增加美学,提升审美能力 |
第四章 教学设计与分析 |
4.1 《雨霖铃》教学设计 |
4.1.1 导入 |
4.1.2 了解作者,走近柳永 |
4.1.3 了解词牌 |
4.1.4 整体感知 |
4.1.5 品读全诗,体味情感 |
4.1.6 总结 |
4.1.7 拓展训练 |
4.2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教学设计 |
4.2.1 导入 |
4.2.2 自由诵读,了解作者 |
4.2.3 通过想象,体会情感 |
4.2.4 品味意境,掌握艺术手法 |
4.2.5 总结全诗,拓展训练 |
4.3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
4.3.1 《雨霖铃》设计思路分析 |
4.3.2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设计思路分析 |
4.4 教学评价与反思 |
4.4.1 教学评价 |
4.4.2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概念界定 |
(一)口语和口语交际 |
(二)口语交际教学 |
(三)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
(四)情境 |
(五)情境教学法 |
(六)情境创设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调查分析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三)归纳总结法 |
第二章 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目标要求及情境教学调查 |
一、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
(一)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
(二)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
二、中职学校语文口语交际课情境教学情况调查及分析 |
(一)对在校中职生口语交际课情境教学情况分析 |
(二)对教师口语交际情境教学情况分析 |
(三)对调查存在的问题反思和设想 |
第三章 情境创设在中职语文口语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和意义 |
一、情境创设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心理学理论依据 |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二)教育学理论依据 |
二、情境创设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
(一)示范性原则 |
(二)实用性原则 |
(三)互动化原则 |
(四)有趣性原则 |
(五)职业性原则 |
三、情境创设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
(一)紧随课程改革,落实职教方针 |
(二)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
(三)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就业需求 |
第四章 情境创设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
一、情境创设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步骤操作 |
(一)准备阶段 |
(二)引导阶段 |
(三)模拟阶段 |
(四)反思阶段 |
二、情境创设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中的实施案例及分析 |
(一)基础训练 |
(二)综合训练 |
第五章 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的评价体系 |
一、情境创设策略在实际口语教学中效果 |
(一)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学习 |
(二)创设多样情境,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和能力 |
二、情境创设策略的评价体系 |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评价方式综合性 |
(三)评价过程动态化 |
(四)评价结果鼓励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论文 |
(三)硕博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情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 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情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谈中职学生学习动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探讨 ——基于重庆市綦江区Q中职学校的调查[D]. 罗庆莎.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中职生课余时间管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李吉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中职法律课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策略[D]. 白晓青.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中职院校幼师专业声乐教学现状研究 ——以日照市技师学院为例[D]. 李欢.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学科分层教学研究[D]. 李波.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6]基于工作过程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为例[D]. 张文霞.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7]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以H省中职学校为例[D]. 姬溪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8]“学生评教”对“教学改进”的促进作用研究 ——基于L中职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调查[D]. 孙瑶.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9]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宋晓阳.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10]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研究[D]. 吴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