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实地调查纲要_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纲要概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说论文,人类学论文,纲要论文,田野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它以人类的社会行为及其生态后果为 研究对象,力图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去阐明人类的社会活动对所处生态的影响,其中包 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以便进一步弄清人类社会与所处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从而找出 对付生态环境蜕变的措施,在实践中去探求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模式。很明显, 生态人类学是人类社会在20世纪末面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背景下,将文化人类学与生态系 统、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而资料搜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手 段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根据几年来的研究实践结合我们对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的理 解提出了一个资料搜集的调查大纲,原则性地规定了从事生态人类学调查的对象、范围 及其生态意义,准备按照这一大纲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八个点上展开系统的调查,以便验 证我们对生态人类学理论架构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为此,我们通过本文将撰 写的调查大纲和相关说明予以公布,以供学术界共同参与到这一领域的调查研究中来, 并对我们的调查大纲提出批评建议,使之进一步健全完善,共同为生态人类学的基础理 论研究作出贡献。

本大纲的制定立足于以下理论假设:人类社会客观上存在着民族文化的分野,按照不 同民族文化建构起来的社区在生态行为上必然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大致趋同的生态行 为,肯定会对所处的生态系统构成一种持续性的社会作用力,这样的社会作用力必然会 导致生态系统的一些组成部分发生变异,其中就包括对生态系统有利的和不利的作用。 如果这样的作用力处于相关生态系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那么相关民族文化在运行过程 中导致的生境变异仅仅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偏离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与相关的自然生 态系统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人类社会和相关生态系统都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为此 ,生态人类学调查就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逐一证实当前哪些民族文化在其正常的运行 中能够做到与相关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共生关系,这是我们所探求的理想的人地关 系状况,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论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阻滞,还是相关的自然生 态系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蜕变,都是属于不正常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我们的田野调 查工作就是希望通过对资料的系统搜集和归纳排比,更为深入地查明人地关系失衡的各 种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救治对策。

各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复杂体系,它具有能组织其成员从事有计划的生 物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在这种利用与维护的过程中,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 必然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后的生态系统会因民族文化而异,并具有了该种民族文化的社 会属性。这种经由民族文化引导,通过人为加工的方式,被赋予了社会属性的次生生态 环境,就是该民族的生境。民族生境是人为社会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中介形式,人类 社会总是在不同的民族生境中获取生命物质和物质能以维持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延续。因 此,生态人类学调查的对象正是在各民族的生境中客观存在的生命物质和物质能的转化 形式及转化规模,并将这样的调查结果与所处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从中发现其 间生命物质和生物能转化的差异。将上述调查结果与纯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便可发现 其差异性。未经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生态系统,则是数据分析的参照系。通过这些参照 系,揭示民族生境中生物物种构成、各物种的生长规模以及各物种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 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是否已出现了多大的偏离,由此关注到民族生境中目前尚客观存在 着哪些人力和自然力难以恢复的自然生态环境创伤,这样的内容亦将成为我们展开生态 维护的重点对象。

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样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复杂体系,人类社会的作用力在 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会作出相应的反馈,而生态系统所 受到的创伤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自我恢复,一方面维护了自身的健康、存在,另一方 面又可以提供给人类继续使用。各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物种也会在人类社会的干预下获 得一系列新的适应能力,使自己不仅在自然状况下繁殖、繁衍种族,也可以在人类的社 区中生长繁殖,延续种族。此外,在人类的干预下,生态系统可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 应与人类社会的共存。总之,不同民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系统的利用和改造极其复杂,自 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干预,其反馈也是极其复杂的。这种两大复杂系统之间互为作 用、互为反馈的偶合运动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过程,而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发 展与延续。因此,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就是要通过系统的资料搜集去揭示这种复杂的 偶合互动关系。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各民族文化在这一偶合的互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能动地位。生 态人类学的资料搜集,核心是人的生态行为。这种生态行为具体表现为众多的方面。比 如,各民族选择利用哪些生物物种,如何利用这些生物物种,如何支持这些生物物种的 种群规模扩大,以利于人类的利用。与此同时,又必然对不同生物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属 性和价值评估。了解到这方面的内容和搜集到这方面的系统资料,将有助于归纳出相关 民族的生态行为特点。一旦这样的归纳完成,相关民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正面和负面作 用就可以得到一个全局性的了解。我们正基于上述理解,总结出生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 必须查清的七个方面内容并编制进调查大纲中。经过2004年暑假在广西、贵州和湖南三 省区的田野调查,凭借所搜集到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满足归纳相关民族生态行为的需要。

既然是偶合互动过程,那么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自然不会停留在同一 水平上。如果按照同样的内容相互作用,这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民族文化社会作 用力的变动,随着相关自然生态系统的改性,偶合互动双方的作用,反作用都会发生相 关的变迁。由此,生态人类学的调查不仅需要满足共时态的资料搜集,而且还需要借助 历史文献查对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利用哪些生物物种和如何利用这些生物物种, 其查阅的对象和范围同时也要以本大纲为依据。凭借历史上记载的这些残存资料,再借 助文化人类学的文化要素整合分析办法,尽可能恢复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行为及 其生态后果。对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生态行为进行排比,使我们有可能看到不同生态行为 所导致的不同生态后果,在这样的基础上探寻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就将成为可能。通过 我们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所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生态知识’研究”项目 调查,可以进一步廓清各民族的资源利用变迁脉络,进而弄清他们在当前的资源利用的 利弊得失。

人类的社会存在对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造成两大损害。其一是空间占位性损害;其二是 “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性损害。第一类损害包括居民聚落的新建、公共工程 设施的建筑,为了使用方便而实施的自然环境改性等等。这些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一 方面会占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又会阻碍众多生物物种的正常活动,阻 碍甚至切断相关生物传种或交配的渠道,扰乱生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切断某些生物之间 的生物链等等,使相关生态系统受到暗伤。有关这方面的资料搜集,生态学家已经作了 详实精细的工作,考虑到这样的生态损伤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因而生态人类学的田 野调查可以借用生态学家的调查结果,没有必要列入到常规的生态人类学调查内容中去 ,仅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对生态学家的工作作补充式的或追踪式的调查即可。

对于“三废”造成的污染性损害,生态学家、地理学家和化学家都作了大量的调查。 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也无需作系统的资料搜集,本大纲自然也无需将之列入此项调查的 内容,同时所需资料还可借用其他学科的成果。然而,不同民族在其传统知识中如何处 理好“三废”问题,如何化“废”为“利”,并存的各民族间如何相互利用对方的生产 生活废物,则是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必须搜集的资料。在此,本大纲已把这一调查内容 列入到社会管理部分,在调查中若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均需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资料 搜集,这是由于其他学科的学者不可能替代我们完成此项调查任务。

从2004年起,我们将连续五年按此《生态人类学调查大纲》进行田野调查工作,现将 这个“大纲”及说明分述如下。

(一)生物资源可利用种类调查

此项调查需要详细开列相关动植物的生息背景、在当地的产量和平均使用量,需要准 确记录相关动植物的汉语名、少数民族语言名,在可能情况下,还需要记录它的学名, 如弄不清学名,则采摘相关动植物的标本,提供给生物学家进行分类鉴定。

1.粮食作物种类

所列作物名称在当地共有哪些品种,各种品种的特性及在当地的种植时间、当地种植 的规模和人均年消费量,若当地采集野生植物作粮食,对相关的野生植物要作详细的记 录。

2.菜肴类动植物种类

无论是家(养)栽培,还是野生的,都需要统计。统计要求除了粮食类所要的项目外, 还需要记录使用的季节、使用的部位以及烹调加工办法,特别是消除毒素和异味的加工 办法。

3.作食物添加料的动植物种类

包括香料、甜味料、调料、染色料、食物染色料、食物防腐剂、食品包装材料。记录 要求与上述两项相同,但需详细记录种植和采收的季节及加工办法。

4.作为燃料的动植物及矿物资源的种类包括水力、风力和太阳能作燃料资源的有哪些? 除了记录其民族语和汉语名外,还要对其使用数量和规模进行详细了解。

(二)纤维类动植物种类调查

1.供作衣料的动植物种类 需要详细记录该种动植物的少数民族语名、汉语名及学名 、记录它的栽培(饲养)及采集办法、纤维采自动植物的何种部位,如何加工析取纤维, 详细记录加工工艺和纺织工艺,包括采收、析离纤维、漂白、纺渍等等。

2.供作造纸原料、包装材料、绳索材料的动植物种类 详细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民、汉 语及学名),采用的部位及加工的办法,主要用途及其性能(质量)。

3.供作染料用的动植物种类 详细记录动植物名称,使用的部位和加工办法及主要的 用途。注意此项调查应包括作色、材料、漂白用料、酶染料、浆染料、印染用料等等。

4.作为清洁剂原料的动植物种类 除详细记录动植物种类部位还需说明用作哪些方面 的清洁剂,如衣物、食具、身体、家具。此项调查可以包括各种涂料。

(三)动植物资源的规模和销售调查

包括糖料、油料、涂料、香料、淀粉原料、嗜好品等等,详细记录相关动植物的名称( 方言名称、汉语名称及学名)、使用部位、产出规模,对土地及生态资料的占用情况, 与其他生物资源的产出是否存在冲突与矛盾,当地生产上述产品有哪些特殊的技术和技 能,这些产品在集市上的知名度如何,对当地经济收入的贡献比例有多大。

(四)生态资源管理(重点在所处地区的生态系统特点)

(1)地质、地貌、区位、土壤、坡度、海域、岩石特性。(2)气候特点。气温、湿度、 气压、日照、积湿、年温差、降水、霜冻、气象灾害、气候常数的波动值。(3)当地植 被类型。森林、草原、湿地、农田、牧场、村落、人为建筑。(4)森林的类型。各类型 的优势物种,常见物种,珍稀物种。(5)水域生态。固定水域(河或湖)水生动植物物种 构成,常见物种、优势物种、珍稀物种。(6)湿地生态。季节性沼泽地,湿地里的物种 构成、常见物种,优势物种、珍稀物种。(7)草地生态。包括蔬林灌草、草地草甸、次 生灌草。(8)人为生态系统所占比例。稻田、旱地、宜林、牧区、果园、菜圃、渔场、 猎场、村落及其他固定建筑。重点调查上述各类使用中其土地上的原生生态系统类属。 (9)封禁地带的生态特征。封禁的生态类型(水域、森林),封禁期限及面积、封禁的程 度、封禁的名义、封禁的操作规范,维护封禁的习惯法及风俗习惯(含神话传说、歌谣 等)。(10)公用地。公共生态资源类属、面积、期限、使用程度、名义、控制使用的社 会制度,改变公用系统的可能范围、操作程度、可改变的幅度。公用生态资源的产权, 使用权的获取及使用范围。

(五)民族生境构成单元的互换及兼容机制

1.固定聚落的稳定周期、稳定范围(含村寨的永远固定、迁徙、扩大与缩小、构成内容 的增加与缩小)。如农田的稳定周期、稳定范围,牧场的稳定周期、稳定范围,猎场的 移定周期、稳定范围,渔场的稳定周期、稳定范围,林地的稳定周期、稳定范围,其他 的稳定周期、稳定范围。

2.民族生境构成范围的兼用机制

这里主要是指上述各项的兼用情况,如牧场与农田的兼用、猎场与林地的兼用等等(见 表1)。以表格列举。

表1

兼用情况 兼用时间

兼用范围

兼用方式

兼用的制度保证

其它

牧场与农田的兼用

林地与猎场的兼用

农田与渔业场的兼用

林要与牧场的兼用

农田与林场兼用

(六)生态系统排序

(请将你认为最好的生态资源按如下细项排序:A—最好;B—次好;C—一般;D—次差 ;E—最差)

(1)本社区内生态资源人为系统的分类排序(见表2)。(2)粮食作物排序。(3)蔬菜使用 情况排序。(4)林木品种排序。(5)建筑用材排序。(6)宗教活动中崇拜的自然物及生物 物种排序。(7)用作香料的动植物资源排序。(8)用作纺织的动植物纤维排序。(9)供作 制作生产工具的动植物排序。(10)观赏性的植物排序。(11)观赏性的动物排序。(12)家 禽排序。(13)水产动物排序。(14)狩猎的猎物排序。(15)采集的野生植物排序。(16)昆 虫的利用排序。(17)水产植物排序。

(七)人为生境中的使用

1.农田。翻耕的工具、时间、方式、操作规范、翻耕制度保证(时间的顺序);终耕的 工具、时间、操作规范、制度保证;收割的工具、时间、方式、操作规范、制度保证; 储藏的地点、工具、时间、期限、方式、操作规范、制度保证;作物物种构成(种类、 种植物、规模、换茬、救荒类改种的特种植物等)。

2.林地。林地的整理(工具、时间、方式、操作规范、制度保证);育林(主要物种、定 植方式、技术要领、生产组织、制度保证、林区物种配备、灾害性的防护措施);林地 中耕(间伐、病虫防治、物种构成控制、防灾的制度保证);狩猎及采集兼容状况(林副 产品的生产);主伐(工具、时间、劳动组织、计价的计量指标、伐卖方式、利益分配) 。

3.畜牧。牧场结构(含冬夏牧场、中转场、水源、盐场);畜群构成(畜种、品种、性别 、年龄);畜群规模(含畜群数量、载畜面积);草场的构成(各类别的植物构成、产草量 、载畜能力、各类草场的使用期、草场维护措施、草场使用的制度保证);牧畜的繁殖 与出栏(繁殖期、繁殖方式、畜群构成的配种办法、畜群结构控制);出栏(出栏的产品 形成,含活畜及皮、毛、肉、乳、骨、角、血等);产品形成的时间、草场的管理与维 护(产权、使用期限、更新与恢复、相关制度保证、草原灾害救治)。

4.渔场。水域的名称及范围、水域的类属(河?湖?深水?浅水?淡水?咸水),水湿,水质 ,水域的管护(产权、使用周期、休鱼、水域的利用与保持措施)。

结合多年来的调查实践及2004年暑期我们在开展田野工作时对《生态人类学调查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的初次尝试,现将本大纲的相关要求说明如下。

(一)《大纲》中所列各项调查内容的次序基本上是按实际调查中需要遵循的先后次序 排列。即先弄清当地各民族如何认识动植物物种入手,最后以弄清他们如何评估这些生 物物种结束。或者说,先了解相关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部分,最后才调查他们的精神生 活领域,调查的先后次序并不表明资料的重要程度。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态行为,《大 纲》中所列的各个项目内容均具有同等价值,不可偏废。然而,由于研究课题的具体目 标互有区别,因而在调查中需要根据每个课题的研究目标进行取舍。但在取舍中需要注 意《大纲》所列的各项内容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各项内容具有相互印证的作 用。强化或弱化某部分的资料搜集,原则上不会影响调查的总体结论,但可能影响内容 之间的相互印证,从而降低所获资料的可信程度。为此,在多人参与的调查活动中,可 以按本《大纲》的内容进行分工,然后集中整理。

(二)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确保田野工作中定量研究的准确性。在调查的过程中 ,有关数量、时间、空间定位等具体内容在操作时很难获得准确的数字,这是民族学调 查中经常遇到的老问题,原因出在不同民族之间计量制度互有区别,再加上语言的障碍 和人为的心理作用干扰,这是任何调查人员都会碰到的实际困难,因而不必苛求一次性 计量的准确性,而是要通过对不同调查对象进行多次反复调查,将多次所获的资料求其 平均数,就能有效消除调查中的数量误差。此外,计时定位、质量与数量、度量办法, 各民族互有区别。调查时,不应当在一开始时就强行进行单位换算,那样做会造成更大 的误差。应当等调查结束时,对被调查对象的计量制度有全面把握的前提下,才进行集 中的一次性单位换算。

(三)对加工工艺的调查,不能仅凭被调查人的习俗和示范性操作。因为在没有参比系 对照的情况下,很多关键性的操作细节,由于简单而容易被忽略掉。因而在资料搜集中 调查人必须亲自观察和参与,以自己熟知的类似工艺为参比系,才能从中发现工艺的特 殊技术环节。此外,工艺操作的背景至关重要。因为有不少特殊工艺只有在特定背景下 才能显示其价值。但在实际的调查中,哪些背景因素与工艺有关联,单凭目击观察,很 难作出准确判断。为此,调查中需要尽可能详细地反映工艺的操作背景。或者要求被调 查人在不同的背景下进行操作,观察被调查人的反应,也可以间接地获知哪些背景条件 与该种工艺的关系更为密切。

(四)在田野调查中要尽可能减少被调查对象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所获调查资料 的真实性和在学术上的使用价值。涉及到价值判断的调查内容,原则上应当以被调查人 的下意识反应为依据,被调查人的申诉和改动均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这样的改动和申诉 都参进了个人的有意识功利因素,不能代表该种文化的本来面目。为此,有关价值判断 的调查,最好是将需要了解的问题混杂在其他简单的问题中,让被调查人全凭习惯作出 判断,也可以采用做游戏的办法,让被调查人的真实想法自然流露。

(五)有关自然环境的科学数据,最好是采用规范测量的结果。如果调查点有这样的数 据资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实践调查中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由调查人带着 科学仪器亲自测量,又要受到时间、空间和工作量的限制,也往往做不到。因而,通常 的做法是以被调查对象的回忆为依据,间接地找出气候、地质、植被各因素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以及变化的频率,在结合临近地区已有的科学测量数据加以参比,就可以获知当 地自然背景的一般状况。

(六)在田野调查中要尽可能减少被调查对象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以确保所获调查资料 的真实性和在学术研究上的使用价值。有关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的调查,由于情况极其 复杂,被调查人不可能作出清晰、全面的表述,因而资料搜集不能片面要求必须找到文 本依据,而是以被调查人的实际活动为依据,再参考被调查人的反应去进行逻辑归纳。 调查中,需要尽可能多的搜集实际材料,特别是要关注当事人对相关事件的反应,由调 查者在掌握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作出归纳,切忌仅凭一两件事就作出结论,也不应当 轻易听信被调查人的申辩。因为这样的申辩往往会参入大量的个人因素在其中,不能真 实地反映文化的真实面目。在调查中,人类活动干预最少的封禁区或边远的原生生态状 况,往往要用作民族生境偏离程度的比较对象。因而,对这些地带的生态状况需要进行 全面的资料搜集。同时还需要注意客观存在的各种人为干扰,因为这些情况是校正调查 误差的重要依据。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我们才能正确地判断所调查民族的生境与所处 的自然生态系统有多大偏离,该种文化的生态行为对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利弊得失也才 能从中归纳出来。

上述《大纲》及说明,只是提供调查的范畴,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在具体的田 野调查实践中仍需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这门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生态人类学的视野中探索在与不断变化的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下相适应的可持续 协调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策略,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繁荣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标签:;  ;  ;  ;  

生态人类学实地调查纲要_生态系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