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失落与回归--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征与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追求_心理学论文

人性的失落与回归--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征与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追求_心理学论文

人的类本质的失落与回归——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的基本特征与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心理学论文,科学主义论文,人文主义论文,基本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02-0004-03

心理学领域中存在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研究取向,前者包括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等,后者则有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等。这既是英国思想家查·帕·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反映,也是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家的知识结构、认知倾向、学术追求和人格气质的一种折射。中外学者已对两种取向的起因、特征及其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中的表现、作用等作了充分的论述,切入点大都集中在两种取向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方面。这无疑是必要的、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要对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就应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视角。本文拟从人的类本质方面,对两种取向心理学的基本特征作一解析。

1

心理学乃人学之一,其研究的对象无疑是人,对人及其本性的界定,即人性观,必然会影响到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理论体系的建立。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之间的区别和对立,在很大程度上与二者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密切相关。

在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中,人从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行为主义抹煞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将人归结为动物,视为一只较大的白鼠或鸽子;认知心理学则认为“人和计算机是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两个物种”;皮亚杰在寻找主体活动的根源时,完全偏于生物学一隅,对作为主体的人作生物学的理解[1]。这表明,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仅将人视为一个物种,而未将人作为一个类。人作为一个类,其本质特点是超越物种的规定,具有自为的本性,是内含自由个性差异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统一。因而作为具有类本质的人是自我创生、自我规定的自由存在,是超个体的具有永恒无限性质的价值生命,并且能够实现和发挥自身的潜能[2]。综观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人性观,则有许多与人的类本质的切近之处,因为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的动机、价值、尊严、需要、潜能的发挥、自我实现乃至痛苦、幸福和自我超越等等,主要强调人的自主性、自由性、积极性。这种理念的人也是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活生生的具有类特征的人。“科学知识如果以一个人对自己所了解的人的概念作指导而不是以某些非人的类比作指导,则更有益于它的发展”[3]。这可视为对人文主义取向人性观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人的理念及相应的方法论对心理学的独立和某些方面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它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在诸多层面上制约了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说在心理学的领域中弥漫着它所带来的“胜利的灾难”。其主要表现为大家所公认的客观主义、还原主义、定量分析和方法中心。以下的分析将会说明这些特征背后有一个更为基本的原因,即对人的类本质失落,也即对人的失落,同时也会发现这才是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更为深层的特征(当然不否认其它的特征)。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则不排除主观的方法和理论,主张非还原论,提倡质化的方法和以问题为中心,而这又是以它的与科学主义取向不同的人性观为前提的,这种人性观可视为是继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对人的类本质失落之后的回归。

2

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所坚持的客观主义将人视为自在的存在,而自在性则是“种”的特征之一。它意味着个体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这类心理学采用主客二分的方法。为了保证客观性,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总是尽可能地运用实验,尤其推崇实验室实验法。因为在实验室里,可用各种措施对可能给实验结果造成干扰的因素,即无关变量加以严格控制。这些变量包括被试参与研究的动机、有关经验、性格特点、当时的生理状态及各种反作用,主试的主观态度和暗示等。显而易见,这些被控制的正是人之为人的主要特征,而经过这样“处理”的人则是近乎无主体的“非人”。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之所以将人的特征尽量清洗掉,其中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原因,即本质主义。它是一种先在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本质主义不但预设实体及本质,而且还先在设定事物的过程本质[4]。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即是本质主义预设的直接后果。因为在提出问题之先已经确立了其回答问题的方式,在实验之初,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就被预定了,变量是否有关,完全是相对于实验过程和结果而言的。为了保证预定的过程顺利进行和预定结果如期出现,必须对可能干扰它们的变量加以控制或排除。这种作法恰与“种”的内在规定相吻合。因为,种对于一个存在物而言有自然赋予的前定性质,属于一种先天的规定,是不可更改的。然而人是自为的存在,具有主动性。他的心理和行为并不完全服从决定论的原则,具有能动性,这是人的类本质的主要表现之一。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不但不排除人的动机、需要、经验、价值和尊严等这些主观性的东西,而且认为人是“一种正在成长中的存在”,将这些作为研究对象和中心课题,强调人的后天生成性、自主自为性及动态性等。

与客观主义和本质主义相关,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还原主义,即所有科学都能在一个从高到低的层次里进行排列,每一种科学都能还原到一个更基础的学科中去,直到物理学这门最基础的科学。还原主义是对宇宙发展的初始状况、条件的探寻,对第一原理、原初创造者或先在本质的追问[5]。在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那里,还原就是回到原初状态,无视人的发展和超越,将初始状态看作最真实的存在,显然人仍然被囿于物种的界限之内,这是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走向还原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铁钦纳认为,“如果一切科学的确都具有同样的研究对象,那么在物理学的原始材料和心理学的原始材料之间,就不可能有本质的差异。我们所谓的物质和心理必然基本上都是同一的东西”[6]。新行为主义者则用低等动物的行为取代人的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类似计算机的符号加工系统。与这种还原主义相对,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主张非还原论。它不是在物质或动物水平上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而是将人所特有的意识、主观性、动机、人格、自我实现和超越等作为主题。人的类特性之一就是要去实现超生命本质的价值,这个价值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人的生命活动实现整个存在的一体化,发挥存在本身蕴涵的内在潜能,换句话说,就是实现“类化的存在”[7]。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典型形式,它的核心概念,即自我实现的内涵就包括作为人类共性潜能的自我实现和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其与上述的人的类特性不谋而合。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还关注人当下的生存状况,而所有这些方面都是不可还原的,因为它们在物质或动物界没有完全的对等物,是人作为类所特有的,如果用人的类特征来表征人,就会远离人的初始状态,还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定量分析是尽可能地将人的心理和行为表达为统计数字或数学公式,这是与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将人视为“自然人”有关。诚然,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的确具有自然性和生物特征。存在着某些外显性、确定性,因而能够加以测量,从中发现某些数量关系。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仅将此一面作为研究目的,并走向元素分析的道路。如铁钦纳将人的感觉分为44435种元素,赫尔主张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行为,认为心理学的进步“在于精细地完成几千个临界定量的实验”。然而作为类的人,除了与自然界的物质、生物乃至机器有统一性和一致性以外,还有其鲜明的特征,他是自我生成,自我定义的,不是完全被其自然性和给定性所决定的消极和被动的存在,同时人的大量的心理过程和表现有一定的内隐性,因而也具有不可测性,所以难以用定量的方法加以揭示和描述。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将人作为主观或内部经验的存在。采用质化的研究方式,即用文字来描述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不是用数字加以度量,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的、独特的细致叙述理解社会和人的过程[8]。常用的方法包括个案研究、个别访谈及人物传记分析等。质化方法适于揭示人高级、深层的及由文化所塑造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如创造性、动机、信仰等。它不像定量方法那样力求得到精确的、恒定的和普遍的规律或定律,而是挖掘心理现象的实质,对复杂、多层面、多元和动态的人类本质加以理解和解释。

与质化方法相关的是整体观。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学也是整体观的倡导者。它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功能的统一体,主张应以统一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格式塔心理学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整体论,柯勒就竭力反对盲目搬用可以科学定量的方法,强调质的观察,认为它实际上就是完形心理学“完形质”的假设[9]。马斯洛则用一个生动的事例:当一个人饿了,他整个人都需要食物,而不只是他的胃,来阐明自己的整体观。精神分析学家在治疗过程中关注个体的生活史,这也是整体观的一种体现。整体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人的整体形象,而不是对人作分子式的分析,因为“作为分子的人,只能是生物意义上的个体”,这样的人也只能是一个“种”,而非“类”。

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的另一个特点是方法中心主义,这同样会导致对人的类本质的远离和漠视。因为它采用的实证主义方法是数学化、逻辑性和实验性的,这种方法最初是用来研究自然界的。如果用它来观照已经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的,并且具有类本质的人显然是有局限的。如马斯洛曾指出的:“人们提供给我们的是巧妙完成的、精细的和第一流的实验,但这些实验中至少有一半与长期存在的人类问题没有关系”[10],所以他明确提出以问题为中心,这里的问题是人类问题,即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质是让方法为问题服务,而不是相反。每一门学科都应确定自己的问题域。对问题域合理、科学地界定的参照系应是所研究对象的特点和本质,而不应是方法,因为方法本身不具有自明性。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因对人的本质特性的某些方面无力加以分析,所以要么将这些问题视为不科学的,完全将其拒斥于心理学的问题域之外,要么就干脆否认它是心理学问题。然而这只能表明其方法的有限,并不能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存在。“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11],这表明方法对内容或问题有着内在的依从性,以内容或问题为中心具有逻辑的合理性。

3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种取向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人文主义取向的人性观从人的类本质角度来看,更具合理性。但这种人性观只是对被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所离弃的人的本性的追求和回归。从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观点来看,它尚未在完全的意义上揭示或实现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是将人的类本质建立在人的自我创生活动、实践活动,也就是“类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运用实践唯物论,扬弃了前人类概念的抽象性,赋予类概念以具体丰富的内涵[12],但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人性观却并非如此。如格式塔心理学用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解释人的心理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否认经验和现实世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意味着人和人的心理活动虽是“自由自觉的”,但却与人的实践无涉,与此相关的人性就只能是抽象和先验的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如动机论、价值论及人格论等,虽然体现了人的类本质的某些特征,但它主要关注人性自然因素,即力图揭示人的本性是由自然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所特有的似本能,是由内在潜能所决定的。由上可以看出,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人性观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并且过多地强调了人的“超验性”和“先验性”,而忽视了经验性和实践性,与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尽管如此,它在对人的类本质的追求和回归方面所表现出的自觉,以及对心理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还是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启示作用的。

首先,有助于开放心理学的边界。现代心理学的边界或问题域,从历史的角度看,是由冯特科学主义取向的实验心理学所确定的。舒尔茨曾指出,冯特将他研究领域中的许多问题视作生理学的一部分。生理学问题是适于作客观研究的,但这些问题相对而言是较低级的,不足以体现人的类本质,同时如此界定的心理学的边界也是极狭窄的。第一次拓展这种狭窄心理学边界的应是艾宾诺斯。他通过对学习和遗忘这些“真正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使“实验心理学的范围大大扩大了”[13]。然而这只能视为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内部一次小的“革命”,较大的革命来自于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然而其结果并未使心理学原有的边界有本质性的拓展。尤其是行为主义,由于过分强凋研究的客观性,反而使心理学的边界愈加狭小。真正对这种心理学边界产生冲击的是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它将自我、理想、信念、幸福、痛苦和自我超越这些“超物之物”的人所具有的特征作为心理学的合法对象,使得心理学的问题域更加广阔,同时还有助于消除还原论和取消论,因为二者是与将人视为“种”而非“类”有关。

其次,促进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的融合。人作为类具有后天生成性、自主自为性、动态性、生命活动的自我否定性等[14];同时又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感性和理性、受动性与创造性、自足性与开放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等多重矛盾关系所组成的否定统一体[15]。人的本质这种矛盾性,从根本上说,也是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矛盾的基础和前提,由于两种取向在人性观方面均未全面深刻地把握人的类本质,仅只抓住人性矛盾的某一面,或是未能辩证地处理好人性的多重矛盾关系,而使其研究呈出片面性,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如果二者在人的本性,即类本质方面达成共识,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解决“真正的人”的问题上,就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方法和理论上的冲突和争执,因为对作为类的人进行研究,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使心理学关注人的生活世界,造福人类。人的类本质是二重化的,是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统一,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生成和运演的。因此对作为类的人的观照,如果仅局限于实验室是不够的。因为只有在生活世界里,人才是活生生的人,他的一切心理和行为才能如其所是地展现出来,人才表现为与动物不同的一个类。动物只有生存,因而无所谓生活及生活世界。因此,生活世界理应纳入心理学的问题域之中。美国心理学学者Schneider认为生活世界有三个维度:其一是情感、本能、动觉和想象,是一些不言而喻的经验,其二,生活世界是整体的、复杂的和多重结构的,其三,当生活世界成为知识的主题时,总是包含着由研究者和被研究的参与者共同组成的结构,其中研究者能意识到他是被研究现象的一部分[16],前两个维度表明了人的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同时也意指了人性的复杂性,这也是人的类本质的一个方面。第三个维度则明确地将心理学研究者纳入了生活世界,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关注对人及其生活而言有意义、有价值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而不仅仅是一些心理事实。相对于科学主义取向心理学研究范式而言,人文主义取向心理学是一种“深描说”,而前者则是一种“镜像反映”。“深描说”使理解超脱于“生硬的事实”之上,它所阐明的是意义。勿庸置疑,心理事实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是如果“没有意义的地位,事实就变成可有可无的了”[17]。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应是造福人类,如果它的所有追求仅是“为科学而科学”,那么,作为关于人的学问,它可能会走向“末路”。

综上所述,心理学应当也有必要使作为类的人完全进入心理学的视域之中,这正如伽达墨尔所言:“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也不是我们应当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18]。收稿日期:2001-10-10

标签:;  ;  ;  ;  ;  ;  ;  ;  ;  ;  ;  

人性的失落与回归--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征与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追求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