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趋势与战略选择_网络大学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趋势与战略选择_网络大学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趋势与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背景论文,趋势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背景

创新和传播知识与技能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任务,历来超越国界。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并非新的现象。80年代中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兴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来势之猛,拉力和推力之大,其发展前景和对高等教育,对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皆史无前例。了解这一浪潮的背景、趋势,分析本国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是制定正确方略的前提。

1.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20世纪末期,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西欧、北美、拉美、亚太等地区跨国经济组织相继建立并运行,其中尤以西欧共同体完成向欧盟的过渡,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最具划时代意义。欧盟统一劳务市场的建立,管理和科技人员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要求各国高等学校加速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彼此了解,相互承认学分、学历和学位,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政策的必要条件。如果说二次大战后美国通过《国际教育法》,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曾经独领风骚;那么20世纪末,领导这一潮流的则是西欧。

世界贸易组织,实即世界贸易“政府”。它以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己任,制定这一进程中的各项“游戏”即竞争规则。当今世界,任何想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想落伍的国家,都不能不经常审视自己在这一进程中的位置。受到世人重视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表的年度竞争力报告,共列出八大类、250多项标准,收集4万个数据来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其中相当部分都同各国的管理、科技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有关,与各国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不仅通晓国内,也通晓国际“游戏”规则、在国内和国际上均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有关,与能否在科学技术领域为本国占领一定数量的制高点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将越来越为本国在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竞争中提供人才与科技优势,成为制胜源泉和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这次金融危机也从负面证明此点。亚洲开发银行1998年展望报告认为,东盟一些国家遭遇此次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是由于这些国家科技人才短缺,面对来自中国等劳动成本低廉产品竞争时,未能及时调整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取得更高层次的优势。

2.网络社会与信息社会的兴起与推动

信息交流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性、地区性和世界性网络的形成,使国际间知识与技术的传播瞬间即成。因此,近年来,多由发达国家提供的跨校、跨国以至跨地区的学位课程越来越多;跨国乃至跨地区的网络(虚拟)大学正引起越来越多政府和国际机构的兴趣。可以预言,随着网络社会与信息社会的逐步实现,终身教育与学习社会的形成,教育网络化将成为下世纪向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不仅极大地推动而且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手段与捷径。

3.全球问题与未来一代的全球观

后冷战时代除了世界日益多极化和地区、种族冲突上升外,人类面临愈来愈多的、共同的、超越国界的影响生存的挑战,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需要多国共同努力,需要人们,尤其是未来一代具有全球观点。各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一定世界公民意识的未来一代的职责。从这个意义上看,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时代要求。

二、值得注意的新趋势

近年来各国都对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政府,都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方针。据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的留学生人数也从80年代早期的90万人增加到90年代中期的140万人。国际间竞争的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动力和新的渠道,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趋势。

1.合作办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潜力正在显现

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高等教育也是一种产业和商品,也可以“出口”。发达国家借此解决其学额过剩,弥补经费不足,同时,宣扬其教育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这是借鉴发达国家办学经验,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捷径,即可节省派送大量学生出国所耗费的外汇,又可因学生身在本国少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一些西方著名高校增设专人,甚至专门机构,拓展海外课程,建立海外分校。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则放宽限制,积极探索利用这种形式,促进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马来西亚400 所私立高等学校中,2/3左右采取与国外对口学校合作办学的形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与名声,争取学位得到认可。威杰·斯瑞沙安博士(泰国前大学部常务副部长、著名高等教育权威)在泰国政府支持下,五年前创办了苏拉那瑞工业大学(Suranare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TU),与加拿大四所大学组成了高校集团合办,课程、学分相通,师生按协议流动,学生文凭和学位获得泰、加两国承认,使这所最年轻的大学在五、六年内成为泰国公、私立大学中的佼佼者。合作办学的潜力正在显现,势头方兴未艾。

2.信息交流技术初露锋芒,前景广阔

随着信息交流技术愈来愈广泛的应用,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学习社会的形成,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以至各级各类和不同地区、国家之间教育的网络化,将对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产生目前尚难以估量的影响。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在网上提供学位课程, 如MBA学位课程,已是司空见惯。国际间筹划提供虚拟课程,建立次地区、地区的国际性虚拟大学,已被越来越多政府和组织提上议事日程。由亚太地区大学协会于一年前成立并得到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支持的《亚太地区远距离和多媒体教育委员会》(APDMEN),由10个国家的16所大学组成,正在筹划提供虚拟课程方面的合作,并已得到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的支持,免费利用其通讯卫星一年, 在日本与四个国家之间进行试验。为了解决网络上能够多种语言通用互译,促进网络上的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设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正在进行一项以此为目的的研究。世界银行已委托美国教育发展研究院完成一项远距离教育可行性研究,考虑多种方案,在40个国家中建立441处多媒体学习中心, 并联网。1993年成立的由全球270 多所大学和学院参加的全球网络学院提供1万门以上课程,每天有1.1万人以上访问其网址。无疑,这些教育的内容,提供的方式,收益的范围,合作主体,都是超越国界的,是国际性的。

3.地区和国际间的推动与协调日渐活跃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诸如人员流动、课程结构与内容调整、学分与学位承认、经费支持等,如果没有本国政府的有力支持,则会寸步难行;同样,没有地区一级和有关国际机构的推动与协调,也将步履艰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出现的地区级和国际间各种各样的合作计划、网络、学会之多,真如雨后春笋。

欧洲各国大学虽彼此近在咫尺,但由于历史、文化与制度各异,自治制度根深蒂固,加上近年经费紧张,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并非易事。8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高等教育国际化之所以能在诸多方面领导世界潮流,同它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欧共体即现在的欧盟,同它们的大力推动和协调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自1987年开始实施“欧洲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ERASMUS)以来,已有20万学生,1.5 万名教师参与了交流。1500多所高校参与了2500个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相配套的还有加强外语教学,促进高校与企业界合作,同中、东欧高校合作,同拉美高校合作的行动计划。欧盟成立后,在总结前述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行动计划,将国际化从高校扩大到中小学,并制定了中小学生交流计划。1997年4月11日,30个欧洲国家包括美国, 还在欧洲已有的四个承认学历、文凭、大学入学资格公约的基础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签署了新的欧洲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公约。各国还相继成立了收集信息,对外国学历与证书进行评估,负责执行公约方面的国际交流的专门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计划的重点领域之一。除了通过其领衔发起并已有120 多个国家签署批准的六个地区承认学位公约,及相应成立的六个地区委员会,积极推动各国高校相互了解和承认学位外,近年来,教科文组织投注全力,根据会员国大学的要求,建立和支持姐妹大学网络和教科文组织教席的活动。目前已有80个国家的750所大学成为290个教席和30个姐妹大学网络成员。有力地促进了南北之间和南南之间的合作,增强了发展中国家举办和管理高等学校的能力,加速新的知识和技术向发展中国家传播,防止人才进一步流失,受到会员国的欢迎。在教科文组织召开的有关高等教育较重要的地区和国际会议上,高等教育国际化几乎成了永恒的主题。

三、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1.何谓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和讨论的热点,但是还难找到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少欧美学者也往往把它等同于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学者访问,学术交流活动等。这有符合实际的一面,但未能反映其实质。我认为,从近年来一些地区、国家和高等学校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种种举措来看,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培养出在思想、知识、技能,对本国和对世界的了解诸方面,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手段包括:瞄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与规则,从本国本校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国际交流计划;扩大人员交流数量,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大力加强外语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到两门甚至三门外语,加大课程中和学校活动中国际知识、国际理解和外国文化的比重;加强信息交流和情报网络期刊等基础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本校与其他国家学校之间学历学位的相互承认创造条件;选择优势学科重点扶持,提高国际知名度等。这些是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主要内容。

2.中国高等教育要不要国际化

实际上,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已经作了明确而肯定的回答。而且,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面临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为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和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努力,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越来越多国家期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包括改革开放前闭关锁国政策对高等教育负面影响的显现,如中年以上业务人员中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语言交流工具的甚少,对本行本业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知之不多,影响了中国在国际竞争和国际活动中的作用,都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了紧迫的要求。中国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取得主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国内外均具一定竞争力的人才,应当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

3.中国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国际化并非也不可能是一条坦途。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常被简化为全球化的潮流并不均衡。如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教授于1998年6 月在欧洲第二届社会科学大会上指出的那样: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人是全球化化人者,多数人则是被全球化。包括有些西方学者也担心,如果信息技术、网络设施及其控制过程集中,也可能出现“新的信息或文化殖民主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以后,为改造从殖民地时代从宗主国移植过来的高等教育模式,实现本土化,强调民族特色,刚刚有所进展,又面临国际化的浪潮,要在两者之间求得新的平衡,感到实非易事,甚至茫然。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面临一系列回避不了的挑战。

由于经济发展和科技方面的差距及其他种种条件的限制,中国仍然需要派遣年轻学者到国外深造,取得学位;同时,又不得不在较长时间内面对人才流失的挑战。

除少数重点大学外,普通高等学校的相当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尤其是外语和对国外的了解,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还需要相当时间的充实和提高。

中国高校信息网络建设正不断取得进展;但要普及到教员与学生,开发其潜力为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中国高校大部分的学术期刊要走向国际,成为本领域国际学术争鸣的阵地之一,也需要时日。

国际教育交流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对经费拮据的中国高校来说,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把日渐增多的交流活动纳入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轨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地区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目标明确、措施可行、效果可能较好的战略,仍有改进余地。

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高等学校更加开放,不同地区、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文化、思想、观点、信息的交流、交汇将大量增加。高等学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不仅要在这种交流、交汇中具备鉴别、鉴赏的能力,而且,应当有信心承担起维护民族文化特征的责任。这既是挑战,又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也只有在这个进程中才能实现的目标。

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面临国际上日益加剧的竞争的压力。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并进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任务紧迫,又面临经费短缺的制肘。因此,选择适当的战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使整个高等教育外事工作服务并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至关重要。现根据本人从事本地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体会和对中国高校国际合作情况的有限了解,提出以下建议。

1.合作办学

比较各种国际教育交流形式,合作办学仍然不失为一种能较快促进学校、地区甚至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好处是: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又因学生仍然生活在本国的大环境中,又有利于学生建立比较平衡的中外文化观;学生学历文凭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既可培养出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又可以减少人才流失;成本低于派遣学生出国,国家和个人可以节省大量外汇。当然,合作办学不会也不可能一办就灵,其成功或失败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国家适当的鼓励政策;慎选合作对象与专业;本国合作者的学术水平、国际经验及正确理解和处理合作办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中外文化差异等敏感问题的能力等等。合作办学还应当包括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合作办学,这同样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2.重点地区选择

无论从服务于本国经济、外贸和外交利益,还是从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的角度,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在选择地区并寻求交流与合作对象上,应有所侧重,避免统统盯着北美、西欧几个大国。以东南亚为例,这里有相当一批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学,有来自于又有所发展了的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通过他们同样可以了解到很多国际最新动态和趋向;同时,这里邻近中国,一张去北美的飞机票钱,可派两个人到东南亚考察一周。中国一些邻近省份高校的国际交流,如能对这些地区有所侧重,无疑将事半功倍。

3.有选择地参与地区和国际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交流活动,善于利用国际资源

因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在地区与国际一级,相应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不断应运而生,有关国际机构如教科文组织,也在积极推动这一进程。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及时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信息、动态、趋势,接触、了解和寻求合适的合作机遇与对象,提出和协商解决国际交流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包括取得可能的资助,发挥中国高校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要达到此目的,必须首先对有关组织和机构成立的背景、宗旨、组织、领导人员、经费来源、行动规划,甚至其工作程序等,有所了解和研究,并制定明确方针,同时,在参与上和人员派遣上,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4.加强几项基础建设

加快高校联网速度,研究网上交流的潜力,对师生提供必要培训,解决网上交流出现的问题,制定必要的行动计划与规划;

利用部分对外宣传经费,资助和逐步增加高校英文版和其他国际通用文版的学术期刊,进行国际学术、教育交流,其效果和影响将优于不少一般的宣传品;

加强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外语教学和在职人员的语言培训,尤其是对一些经常有参与交流活动任务的业务骨干的培训,扫除国际交流活动的语言障碍,仍有必要。

5.培养骨干

一个专业、一个系科和一个学校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需要有带头人和骨干。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一定学术造诣和声誉,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外语,有一定的参与国际活动能力和经验的骨干。这些也应当成为选拔大学校长、院长以至系主任的条件之一。对他们的出国审批和次数的限制,拟予放宽。

标签:;  ;  ;  ;  ;  ;  ;  ;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趋势与战略选择_网络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