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欧亚思想及亚太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亚论文,俄罗斯论文,亚太论文,思想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俄罗斯的新欧亚思想
俄罗斯在亚洲有重大的利益,这首先基于地缘因素——我们的祖先所认知的欧亚属性,当时他们去了东方,并带去了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无可争辩的是,很少有人引用俄罗斯基础科学和大学创始人米·莱蒙诺索夫关于“俄罗斯国力将因其西伯利亚和伟大的北冰洋而强盛”的名句。(注:莱蒙诺索夫:《俄罗斯历史札记》,莫斯科,2003年,第384页。)实际上,这一观点在认知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中一直被忽视,而只作为滥用地方资源的一种权利以准殖民主义含义加以应用。现在到了认清持续这种实践的危险性的时候了。
普京总统在2000年11月前往布鲁塞尔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高峰会前夕指出:“俄罗斯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欧亚国家,我们从没忘记,俄罗斯主要领土位于亚洲。是的,坦率地讲我们一直未能很好地利用这一优势。我想,如今我们需要与亚太国家一起行动,发展相互间的经济、政治和其他关系。目前的俄罗斯拥有为此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他的这番讲话并不只是回顾往事,而且也是就俄罗斯今后在亚洲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提出目标和任务。
亚洲、亚太地区为俄罗斯提供了实现迫切、重要利益的环境。基于历史传统和经验,以及经济和文化联系,该地区在俄罗斯选择对外政治优先权方面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俄罗斯领土2/3的版图在亚洲,那里居住着3000多万俄罗斯公民,拥有60-80%具有世界意义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从木材、淡水、有色和稀有金属到石油、天然气、煤碳、金刚石等等。而当今的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汇聚着世界最雄厚的金融资本,这无疑将为俄罗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快远东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东亚邻国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俄罗斯在形成和落实亚太政策,包括经济政策时,必须要对自身作为欧亚国家的历史特殊性给予足够重视,不应该使对外政策中的亚洲分量“滞后”于自己的欧洲“同行”,以确保对外政策中的欧亚“双向”平衡。俄罗斯这一欧亚构想为研究、制定地缘政治和经济平衡发展战略提出了必要的方法论。
与此同时,在确立俄罗斯亚太地位时,还要考虑它的“双重性”,也就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远东地区在俄与东亚国家协作中引人注目的重要地位,对于俄罗斯来说,制定亚太政策将远东利益与全俄利益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地区和国际形势新的客观现实,作为积极参与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欧亚大国,俄罗斯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对外政策构想的可能性,最好预先制定出综合性措施,使俄国内所有参与者相互联系,协调行动。
引人注目的是在考虑俄中关系发展前景时,中国专家和俄罗斯学者都对俄罗斯欧亚思想的复兴给予了极大关注,都认为这更加符合俄罗斯现实。2003年在哈尔滨召开的俄中关系研讨会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问题研究所所长赵立枝的论文题目就是“欧亚主义的复兴与中俄区域合作”。关于欧亚复兴根源及其内涵,赵提出俄罗斯国家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苏联解体和独联体改革是新欧亚思想提出的前提条件。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崩溃对传统文化造成沉重打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和思维体系。俄罗斯的前途及国家走向成为共同关切的话题。在此背景下,欧亚思想再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俄罗斯民众也认同这一思想对俄前途、作用所作的回答,认为它更符合俄国国情。(注:栾景河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0-855页。)
叶利钦向西方“一边倒”的右倾政策导致俄罗斯国内政治动荡,经济形势复杂化,国际信誉严重受损,给俄罗斯民族带来了严重创伤。为了克服危机,俄罗斯政治家们想起了“双头鹰”,即俄罗斯外交政策应当是全方位的。正是这种态度促使俄罗斯竭力抑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并利用国家东部资源优势,参与东北亚一体化进程,积极与亚太邻国合作,以促进国内政治、经济稳定和国家东部地区发展。
正如中国政治学家所强调的那样,俄罗斯同时与东西方合作的政策符合其加快东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更有利于俄国内各地区的均衡发展。俄罗斯东部地区是世界资源最富饶的宝库之一,对国家经济形势有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东部地区不仅失去了中央政治、经济和财政的支持,而且实际上也中断了与中央政府的经济联系,这从整体上使国家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中方学者准确地把握了新欧亚思想的特点,他们一方面继承了20世纪古典欧亚思想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对其进行了剖析、革新和充实。新欧亚主义强调国家在巩固自身实力方面的作用,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稳定局势,发展经济,促进俄与所有国家进行合作。
关于新欧亚思想对俄制定对华政策的影响,中国学者给予了非常积极的评价。根据赵的观点,苏联解体后所有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计划全部被搁置,其原因在于这些计划的指导方针是错误的,因为它以西方市场经济货币发展构想为依据,实际上忽视了国际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俄罗斯为振兴和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需要与其远东邻国进行合作。
有趣的是,中国学者认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西伯利亚和远东分院是现阶段复兴和发展新欧亚思想的主要科研中心。中国学者对第一届、第二届贝加尔经济论坛以及远东所主笔的《俄罗斯亚太发展战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相关文件积极倡导利用俄罗斯的比较优势,结合经济和对外政治因素,发挥地区合作潜能,包括利用经济互补、潜在投资以及邻国剩余劳动力来弥补俄远东地区劳动力和投资的严重匮乏,有积极意义。
中方一位学者在哈尔滨召开的研讨会上就俄罗斯代表关于“西伯利亚经济发展战略”的发言发表评论时特别指出,“俄罗斯不能搞纯欧洲经济,也不能搞纯亚洲经济,俄只能搞欧亚经济”(注:《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850-855页。)。
根据中方学者的观点,新欧亚思想为俄中在地区合作四个领域提供了新契机:第一,在经贸交流领域,两国巨大的潜力尚未得到应有发挥。两国高层互访时(温家宝访俄、普京访华、吴邦国访俄)以及在俄联邦会议召开的地方合作研讨会都曾提到有能力使双方年贸易额达到600-800亿美元。这显然是指要落实建设通向中国的石油管线。众所周知,尽管远东石油管线铺设路线有些修正,但俄方承诺到2010年向中国供油不会低于5000万吨。此外,该项目的运输保障也会促使两国贸易额大幅度提高。第二,共同开发自然资源。首先是石油和天然气。此外,中方准备与俄方在投资以及劳务出口方面开展合作。第三,科技交流也是重要的合作方面。西伯利亚、远东分院的科研基地为广泛扩大两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提供了现实可能。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使俄罗斯科学研究中心的科技潜力与亚洲国家在科技领域的资本及使用相结合。第四,俄罗斯因远东地区劳务市场的日益扩展、人口的不断减少以及劳动力的紧缺,期望为落实东部经济发展规划,每年能够补充70-80万劳动力,这在21世纪俄罗斯亚太发展战略中都有表述。
二、俄罗斯与东亚国家的政治关系
一些在全球化条件下仍然“心存忧虑”的东亚国家,其社会政治进程中的动力和矛盾以及在国际生活中出现的深刻变化产生了各种现实问题,这对俄罗斯外交不仅是挑战,而且也是机遇。
国际体系在全球和地区水平的复杂性和过渡性,使世界充满不确定和恐慌,甚至冲突,也使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明显复杂化,这赋予政策制定和执行者以特殊责任,要求他们找寻解决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的新办法。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取胜之道在于能够应对需求和挑战,善用睿智、信息、交流和技术潜力,依靠国家的综合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因素,发挥人的潜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近来,与全球国际体系不可分割的东亚国际体系在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交往中,其基本变量——性质、结构、配置及组成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上述变化具有矛盾性和多面性。一方面,在长期国际交往中地区主要国家间关系已经正常化,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创造了机会。前不久还因意识形态分歧而疏远的老挝、柬埔寨,已摒弃对抗,加入了东盟,这无疑有助于东盟成为真正的地区组织、增加其稳定性以及提高它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分量。而中俄与韩国建交则使朝韩和平对话得以实现。此外,东亚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以及国际政治状况的改善都有助于加强区内国家一体化联系,从而有利于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综观亚太地区冲突局势、新老问题、挑战与威胁,东北亚仍处于“全球领先”。简单列举就足以看出这一点:朝鲜半岛的南北对峙依然持续;中国大陆与台湾尽管保持经济发展势头,但近期政治关系依然紧张,造成了相互关系的不稳定;日本实际上觊觎所有邻国的领土,对俄罗斯、中国、韩国都提出了领土要求。
在安全领域,现阶段的新问题和挑战或许还不很严峻,但国际反恐需要关注。在这方面存在着民族间矛盾、分裂主义情绪、不断升温的极端主义因素。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东亚国家的侵略仍令人记忆犹新,其影响至今难以消除。伊拉克战争加剧了美国与该地区国家中众多穆斯林阶层的紧张关系。同时,裁军、军控、核不扩散等严峻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南亚的两大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已成为核拥有国。地区国家间依然存在的不信任刺激了军备增长。朝鲜核危机再次使核不扩散问题尖锐化。
在经济领域,随着该地区国家内外经济因素影响的增大,东亚国家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以及保障国家转轨经济稳定也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说来,东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正处于新的转型期,当前尚需定型和通过检验。严格说来,由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选择了比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该地区脱离“两极”格局似乎早于欧洲等其他地区。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多极化的产生,主要是伴随着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以及涌现了一批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大国。停止以世界两大敌对阵营划线为东亚地区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实施独立自主外交创造了机遇。而在形成和发展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东盟国家。
近来,政治和学术界经常提到所谓的“亚洲发展道路”。其主要特征是东亚国家对制定本地区决策拥有绝对影响力,建立决策机制,并以亚洲政治和社会集权体制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作为基础。它主张以传统哲学来解决纷争,采用商讨、互助、寻求妥协的方式,以“沙漠中最后骆驼”的速度前行。孔子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最能表达这种思想,而在佛经、圣经和古兰经中都能找到类似的表述。包括对地区外经济组织成员非歧视性的“第三国”原则是“开放地区主义”的理论基石之一,也是东亚推进一体化进程的思想基础。
在东亚政治与经济格局中,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四角”相互关系对地区局势的现状和发展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目前,“四角”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布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在本地区的作用和影响明显提高,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并开始落实“和平崛起”战略。俄罗斯与中国的其他邻国,还有美国非常关注这一战略的发展及其内涵。北京强调,中国吸取了德国、日本和苏联崛起的正反两方面经验。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中国提高国际地位的手段不是强迫、霸权和使用武力,而是以合作发展为基础,实行开放和共同发展的政策。继续执行邓小平提出的在国际舞台上“韬光养晦”的战略,其实质是中国“不谋求称霸,也不在不涉及中国利益的国际事务中当头”,避免对抗,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结盟。
然而,中国崛起的进程客观上将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伙伴们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至于俄罗斯,它在中国这一战略中起着战略伙伴、后方、技术和原料市场等重要作用。依靠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中国强化了自身在中、日、韩“三角”框架内的多边合作势头,一步一步地取代了日本与韩国的重要贸易和投资伙伴——美国的地位。中国在1997-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给予了东南亚国家实实在在的支持,而这也正是后者在对内对外各种问题决策时必须考虑到中国的原因。中国将成为东亚地区一体化构建的倡议者,对传统上被认为是该地区一体化进程领袖的日本提出了挑战。
尽管拥有军事和政治地位的绝对优势,但美国在该地区与中国的竞争中开始失去经济优势。美国处在中国倡议的不断发展的一系列地区一体化组织之外。显然,美国早晚都不得不与高速一体化的、由中国起决定作用的东亚市场发生碰撞。美国经济的衰退使中国成为吸引全球外资的主要磁场,2004年中国直接吸引外资超过600亿美元。美国不仅在低端产品市场上,而且在优质品市场中也正在输给中国。华盛顿认为,中国和日本应当为美35%的贸易赤字“负责”。美国早就想把这一责任推卸给中国,坚持要求人民币升值。
俄罗斯推行实用主义对外政策,积极参与亚洲发展,首先与中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尽管在获得和确立东亚经济地位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俄罗斯依靠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摆脱了在东亚的政治虚无。巩固俄罗斯在东亚地区的长远地位,增加其在多边经济合作机构中的分量,在许多方面取决于进一步深化对华关系,因为中国在东亚事务中始终牢牢地掌握着主导权,它正获得越来越多的东亚国家的认可。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是在该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双方在联合声明中称有必要“不断丰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容”,具有特别意义的是两国明确制定了具体行动规划。俄中高层会晤在许多方面的突破与两国最终解决边界问题是分不开的。在经济领域,两国强调转折时期加强投资领域合作,在中国西北和东北项目开发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振兴计划中相互配合,在高科技、航天、先进工艺制造等领域更广泛地协作,继续保持在燃料——能源、核能等方面的合作。双方还明确了以对话和协调行动的方式保障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以双边和多边合作为基础开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论坛协作的必要性。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亚太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最主要的官方多边渠道”,东盟地区论坛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看,与中国边界问题的妥善解决使俄罗斯一些外交官认为可以运用俄中对边界问题的调解办法解决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问题。目前预测就此问题的谈判结果还为时过早,但希望对上述两个问题(指中俄边界问题和日俄领土问题)本质上的差异能予以重视。
近年,日本尽管经济作用相当重要,但由于持续不断的经济和金融困难,以及对东亚国家侵略的相关问题依然存在,因而很难提高自己在东亚的政治分量。俄中战略伙伴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巩固了俄罗斯的地位,并促使日本向俄、中寻求善意,以保持它现今在国际上的自主地位。
当今有两种基本趋势对美、中、俄、日相互关系性质产生着影响,其中之一是协作深化、扩大接触和交往。确定每方关系性质都用不同等级、不同强度的“伙伴关系”来区分。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因素将决定不同层次竞争和各种众所周知的范围的对抗,首当其冲的就是美中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对立,美日经济问题,以及由于美实行地区和全球“单边主义”导致的美俄对峙。而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进程中出现了多边主义倾向。某种条件下,六国就朝鲜核问题所举行的会晤在总体上为朝鲜半岛、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而开展多边对话展现了愿景。已经举行的一系列六方会谈符合俄罗斯利益,因为它使俄罗斯重新成为该地区游戏主导者之一。
在多边外交框架下,俄日益重视和珍视与东盟关系,因为东盟在很大程度上居于亚太中心地位。俄罗斯应更加积极地与东盟国家在政治领域协作、磋商,这些经常在亚太以及国际事务中以组织形式发言的国家,其不断上升的威信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东盟也视俄罗斯为地区主要强国之一、重要对话伙伴、亚太地区政治协作关系的重要主体。有些国家毫不隐讳地表示希望能够看到俄罗斯对抗美国单边主义的企图,并与俄共同反对任何国家在东南亚称霸。2004年7月,普京总统签署了“俄罗斯联邦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组织”的联邦法律,从而明确了俄罗斯参与保障本地区稳定与安全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持相似立场。可以说,保证本地区稳定和安全的先决条件和有利条件日益成熟。
三、俄罗斯在亚太的经济利益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从总体上使其得以克服1997-199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对外经济交往地区化使其能够持续和加深地区一体化进程,并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代表成为本地区的核心。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在次区域水平相继涌现出一些新的地区组织,如“东盟+3”(中国、日本、韩国),东亚论坛(中国、日本、韩国),“东盟+1”等等,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非常活跃,而中国是该进程的主要倡导者。
这些进程对地区力量的分布,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排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俄罗斯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必须对这些因素给予足够重视。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在双边和多边基础上,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首先是东北亚的一体化,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振兴计划有着直接关系。从正反两方面评估来看,进一步吸引俄罗斯参加亚太地区,包括亚太经合组织及亚太一体化进程似乎还应以此为出发点,即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有其客观特性,该地区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本地区国家间已形成了国际劳动分工。一体化进程将继续,其兴衰不取决于主观政治意志和愿望,被排除在外的是那些该进程的脱离者。
俄罗斯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有什么好处呢?
作为亚太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经济合作组织,它制定了地区自由和开放贸易及其投资战略(发达国家至2010年、发展中国家至2020年),如今该组织已经跨入了第二个10年。该组织拥有21个成员国、20.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万亿美元,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7%。俄罗斯成为该组织成员将进一步确立其亚太强国的地位。另外,在亚太经合组织框架内积极开展活动可使俄罗斯结合自身利益参与制定地区经贸合作的基本规则,为本地区政治新秩序的构建打下物质和经济基础。俄罗斯加紧参与亚太地区一体化进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其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包括采用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合理模式,优化国内的劳动分工。
在对外政治方面,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将有助于提高俄罗斯在地区重要政治问题决策中的分量。2004年11月,在圣迭戈举行的高层会晤决定亚太经合组织每年将举行“会外”峰会,讨论地区和全球性紧迫问题。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的积极分子,莫斯科拥有与所有亚太国家,包括美、中、日三国高层高水平的定期磋商机制。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所通过的反恐联合声明,以及其后召开的一系列峰会对此问题的表态,都表明该组织在决定政治议程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特性,尤其是“开放地区主义”的构想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参与亚太经合组织还可以为解决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俄罗斯利用圣迭戈峰会获得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对俄在这一问题上的支持。
当然,俄罗斯积极参与东亚一体化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挑战。现阶段的最主要问题是俄罗斯参与地区经济活动的水平比较低。俄罗斯在亚太国家的外贸比重中只占该地区的1%,在这些国家的投资也不多。迄今为止,俄罗斯的公司、政府协助的资金都还未能大规模进入亚太市场,很难认为俄罗斯已与该地区经济体实现了一体化。正因为如此,在亚太经合组织机构中工作的俄方代表仍感觉有缺憾。
但也应该看到这样一种发展方向,即俄罗斯公司在政府协助和支持下能够对发展与亚太国家多边经济合作做出实际贡献,比如在能源领域,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地位、作为东西方天然运输线的纽带、以及俄巨大的科技潜力,都可使俄在亚太多边经济合作中发挥巨大作用。近年来,东北亚国家能源使用需求的快速增长使能源领域的合作规模越来越大。然而,这个地区的能源情况比较奇特,俄罗斯东部地区蕴藏丰富的能源,主要消费者却是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它们绝大部分能源都需从外部进口。但这也在客观上为俄罗斯以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油气储备为基地,积极倡议东北亚地区多边能源合作计划,更好地巩固国家在全球和地区的地位创造了条件。萨哈林规划,包括已经实施并带来可观收益的《萨哈林—2号规划》、以及东西伯利亚气田开发计划、开发最具潜力和常遭争议的科维金气田,都是基于这一条件。2004年5月26日,普京总统在给联邦会议的咨文中提出,确定落实石油出口的优先方向已经成熟,同时强调制定决策要以完成国家任务为目标,而不是为了个别公司的利益。
由于日本打算参加东西伯利亚石油蕴藏量的研究,媒体大量报道渲染日本和中国为获得本地石油资源进行激烈争斗。我们认为,应当多讲东亚三个大国在开发东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方面的互助与合作,三国应当成为东北亚地区多边能源合作的核心。
俄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为穿越西伯利亚的货运出口提供交通技术保障,研究制定与朝鲜半岛分线的对接,建设欧亚交通线,以便抗衡亚欧海运线。然而,尽管此线的运输能力明显提高,但由于资金缺乏和陆上交通的官僚式管理,其实际运营规模与可实现的转运潜力相差甚远。
东亚地区一体化土壤的不断培育,新地区组织的涌现要求我们必须对双边关系、参与形式和方法做深入研究,切莫轻视与固有的地区组织的合作,包括由于各种原因仍在俄罗斯视野之外的组织。
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影响力的两大参与者俄罗斯和中国倡议创建的上海合作组织,不能不影响东北亚及其相邻的中亚地区局势发展。当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分裂活动日趋猖獗,不仅对该地区国家而且还对俄中构成威胁时,上海合作组织被赋予了填补中亚国家危机时刻政治“真空”的使命,并成为当今维护和平,保持地区安全和稳定,全面反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综合政治合作机制,在经济领域也将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和文化发展,改善和提高本地区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良好开端——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之为“对国际关系体系变革原则上起积极影响的新型机制”,并不能掩盖中亚国家普遍存在的且今后发展中仍会遇到的诸多问题。目前我们需要渐进谨慎、审时度势,不宜仓促行事,以便逐步增进相互理解。考虑邻国感情及共同参与,与中亚国家相处时要在所有方共同一致的基础上审慎地寻求经济互惠,例如在比较敏感的水资源利用问题上。
鉴于新地区组织“东盟+3”的出现,俄罗斯需要重新考虑毗连地区的局势。实际上,从俄中边界南段到澳大利亚北部正在形成约20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2万亿美元,有着独特规章制度的大规模自由贸易区。置身区外的俄罗斯需要应对相关挑战并且抓住机遇。莫斯科从政治方面对新出现的地区组织给予了积极评价。俄中已经达成一致,北京将协助莫斯科与“东盟+3”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当然首要工作还是要先确定互助的具体形式和方向。
俄罗斯应坚持将积极参加传统、有效的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活动和提高对地区新组织的关注放在首要地位。在联合国地区经济委员会中,亚太经社委员会系多边合作成员最多、最大的合作组织,拥有30.8亿人,占全球人口的60%,负有促进亚太社会经济发展及次区域、区域和地区间合作的使命。俄罗斯参加亚太经社委员会之所以具有现实和特殊意义,是因为在委员会框架下能够促进深入研究俄参与亚太经济体的优先方向,如交通、能源、通信以及航天技术等领域。
俄罗斯加入亚洲开发银行的时机早已成熟,这为俄参与银行资助的行动计划提供了可能性,俄罗斯有权得到那些使用俄技术设备的国家招标,比如亚洲开发银行成员的独联体中亚共和国。总之,希望这能为吸引更多俄罗斯企业积极参加亚太经济活动开辟一条道路。
同样,积极寻求和深入研究俄罗斯参加亚欧会议的可行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俄进一步开展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活动,为其提供“后方”保障尚有许多事情要做。而且毋庸讳言,就原则问题达成国家共识依旧十分迫切,如在俄罗斯参与亚太经合会议的必要性问题上,国内少数政治精英就以学术研究为依据,对俄在该组织活动中的优势和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种种非议。不过,俄罗斯总统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高峰会表明,国家最高层就此问题已经“定调”,尽管仍有人提出俄有可能从参加该组织问题上后退这样比较严峻的问题。与此同时,政界和学术界也常有人对俄罗斯积极参与该组织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社会舆论与民众对亚太经合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关注甚少,对国家和个人参加该组织以及毗邻东亚国家多边经济合作进程的益处也知之甚微。在新闻报道工作中要着重宣讲,在当今情况下加强与地区和世界市场的相互协作就是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世贸和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在自由贸易、投资、扩大市场准入方面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因此,有必要对立法以及国家外贸调节与管理手段等进行修正,有必要在杜马就俄参加亚太地区一体化,特别是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问题举行听证会。总之,经过对各种问题的认真权衡,可以讲,以更加主动、热情的姿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全面利用这方面所展现的各种机遇,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俄罗斯的亚洲部分,首先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循序渐进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可为本地区和国家总体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为持久地发挥俄经济潜力和提高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创造基本条件。因此,亚太选择应当成为俄远东与世界经济互助战略的基本方向。
(本文译者:杜艳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标签:西伯利亚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远东论文; 日本政治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