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抽样偏差_群体决策论文

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取样偏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差论文,过程中论文,群体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9:C93

1 引言

一般来说,决策群体需要从一组备择方案中进行筛选(如在三位经理候选人中择一),并且往往经过一番对多种备择方案优缺点的讨论后才作出最后决定。这种讨论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在不同成员的意见之间达成一致,另一目的是群体在综合成员各自拥有的信息、专长,纠正单个成员所拥有的不完整和有偏差的信息的基础上,共同形成能考虑各备择方案相对价值的无偏差的完整认识。但是,近来许多研究表明,尽管从理论上或从直觉上来说,群体讨论具有完成这种纠错功能的潜在可能性,但事实上,群体讨论往往难以发挥这种功能,而且,这种讨论往往支持讨论前就有的一致意见,难以起到整合信息的有效作用。例如,B.A.Fisher(1980),G.Stasser和W.Titus (1985),G.Stasser,L.A.Taylor,C.Hanna(1989),G.Stasser和D.Stewart(1992),J.R.Larson(1994)等人的研究结果都支持了这一观点。

G.Stasser(1985,1987,1989),J.R.Larson(1994)等人所提出的“群体讨论的信息取样模型”认为,讨论前有关该决策的信息在成员中的分布情况会对讨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偏差。第一种是信息性偏差,即群体中单个成员所得到的部分信息不能反映支持各备择方案的论据的完整性和平衡性。第二种是偏好性偏差,产生的原因是讨论前单个成员对某些备择方案的偏好。第三种是讨论内容的偏差,这是由前两种偏差所导致的。由于讨论前信息在群体成员分布情况不同,因而在对内容进行讨论时,可能使讨论的结果不是校正了这些偏差,而是进一步反映了这两种偏差。

1.1 讨论前信息分布

讨论前,群体成员所带入的待群体讨论的信息和论据,从两方面影响群体一致意见的达成。一方面,这些信息改变了群体成员最初的偏好,但是这些最初的偏好反过来又界定了讨论开始时存在的意见一致程度。另一方面,由于群体讨论的内容取自于已存在的所有信息和论据的总和,也由于这些信息和证据存在着偏向某些观点的论据的平衡性问题,因此,这就部分决定了在讨论时哪些偏好可能得到加强,而哪些会得到改变。如果从两个较为极端的情况说,讨论前,信息在群体中的分布有两种方式:(1)分享信息,即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拥有某一种信息;(2)不分享信息,即群体中只有一个成员拥有这种信息,而其他成员缺乏此信息。当然,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也有许多过渡状态,例如一种信息被一个以上的成员所拥有,但并非所有成员都拥有。不过,在本实验中,我们仅考虑上面提到的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

为了清晰地说明与本研究有关的这种决策情景,我们举一个例子。现有一个三人小组需要在候选人A与B之间作出选择。在所有的信息中,支持A的信息有7条,而支持B的有4条,并且假定这11条信息具有同等的说服力,那么,在决策讨论前就有四种可能的信息分布条件。前提条件1:11条信息都分享,每个成员都有7条支持A和4条支持B的信息。我们可以推断,讨论前大家都会倾向于选A,讨论只会起到加强成员自身偏好的作用。前提条件2:关于A和B的一些信息是不分享的,每人拥有3条支持A,2条支持B的信息,比例为3:2,与支持A、B总的信息比7:4几乎相同。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不分享条件下的无偏差信息分布”。我们推断,讨论前后,成员都会偏向于选择A。前提条件3:关于A的一些信息不分享,每人拥有5条支持信息,而B的所有信息都分享,这样,每个成员仍然拥有较多的A的信息,支持A、B总的信息比例为5:4,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中等偏差信息分布”。A的优势已减少,但假如讨论能充分交换信息的话,仍能加强对A的偏好。前提条件4:该条件比条件3的信息偏差更为严重,每个成员只拥有3条支持A的信息,而拥有的对B的支持信息有4条。我们推断,讨论前的偏好就转为倾向于B,但在理想情况下,如通过充分讨论,群体仍会选择A。在上述四种条件下,如果在决策时信息能够得到充分的交换,那么大多数群体最终将都会选择A。第四种情况最具挑战性,因为它可以说明群体讨论相对于个人决策的优势。然而,下面提及的“群体讨论的有偏差信息取样模型”却认为,这种优势事实上难以实现。

1.2 群体讨论的有偏差信息取样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群体成员面对面、无结构的讨论方式下,当任务特征是非智力性的,并且要求取得一致性共识时,群体决策会在两方面发生偏差:第一,分享信息比不分享信息更易进入讨论;第二,支持成员偏好的信息更易得到讨论。根据上述模型的假设,我们可以看到,在第四种条件下,群体讨论具有的优势有可能丧失。

本实验的目的是检验上述模型的两个假设:(1)当讨论前的信息分布发生严重偏差时,群体讨论只会加强这种偏差而不会改变这种偏差;(2)当信息分布导致讨论前群体成员之间的偏好发生冲突时,讨论会进行得比较充分。我们将通过对讨论前后个体的偏好分布以及讨论前后群体决策的偏好分布的比较来检验这些假设和验证这一模型的合理性。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条件

本实验通过模拟人员选拔的实验室实验程序,采用四人组成讨论小组的形式,分别在三种实验条件下进行群体决策的讨论,对有偏差信息取样模型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

三种实验条件分别是:

(1)分享条件:三个候选人A、B、C的所有信息(见表1)均为成员所分享,实验设计使成员最初的偏好赞成A,即A具有较多的积极信息。

(2)不分享/一致条件:A、C的积极信息与B的消极信息不分享,实验设计使最初的偏好赞成B,反对A。

(3)不分享/冲突条件:A的积极信息与B、C的消极信息不分享。实验设计使成员不偏好A,但使得在对B与C的偏好上形成冲突。

2.2 被试

从浙江大学随机抽取普通大学生共180名并随机分配到讨论小组中去,每组4名被试。每种实验条件下分别有60名被试,分成15个讨论小组。参加实验的所有被试的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分别来自不同的系科。

2.3 实验材料与程序

2.3.1 实验材料 正式实验前,我们参考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555人格一特质词汇喜好度评价》以及台湾大学心理系的《557个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之好恶度、意义度及熟悉度》两份量表(注:杨国枢,李本华.五百五十七个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之好恶度、意义度及熟悉度.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研究报告,1971,第十三期,单印本.),并且采取访谈的形式,向老师与学生了解理想的校学生会主席所应具备的品质及主张,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关校学生会主席候选人的54个信息项目的初始实验材料,其内容分为个性与爱好、学习与社交活动以及竞选的主张三大部分。

然后,我们随机选取了100名在校大学生,要求他们从两个维度:(1)该项目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性的,(2)该条目对竞选校学生主席的有利性(七点量表)进行评定。经删除和聚类分析,分离出积极、中性、消极三类信息,并据此形成三个学生会主席候选人完整的个人材料(候选人A拥有8项积极信息,中性、消极信息各4项;候选人B和C拥有4项积极信息,8项中性信息,4项消极信息)。我们在组织材料时充分考虑了三个候选人所拥有的积极和消极条目在重要性上的平衡性,并力图保证材料内容符合各自的个性特点。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又选取了上述样本以外的30名同学对上述候选人的信息项目进行评定和检验。结果证明,在所有信息均分享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A作为最佳候选人,证明该材料是可行的,并且,三个候选人信息项目的权重方面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均衡性。在表1中,我们列出了在三种实验条件下,每个被试分别收到的三个候选人的积极、中性以及消极信息项目的分布情况。

表1 讨论前群体成员收到的每个候选人信息项目数

信息条件

候选人

────────

与信息偏好

 A

 B

 C

积极

8

 4

 4

中性

4

 8

 8

消极

4

 4

 4

不分享/一致

积极

2

 4

 1

中性

4

 5

 8

消极

4

 1

 1

不分享/冲突

积极

2

4[4] 4[4]

中性

4

6[4] 4[6]

消极

4

0[2] 2[2]

2.3.2 实验程序 在实验室里,首先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本实验的要求,主试的指导语是:“下面是对三位竞选校学生会主席的候选人的介绍,每个人收到的关于这三个候选人的材料可能不完全相同。请大家仔细阅读每个人的材料,选择最佳的候选人,并尽可能地记住所有的信息。”然后,由主试将相应的实验材料分发给各个被试,每种条件下的实验材料是不尽相同的(信息分配情况详见表1)。在被试看完实验材料后,再让被试填写问卷一。问卷一的内容包括三项:一是填写自己在讨论前对候选人的偏好,二是自由回忆所能想起的有关各候选人的全部信息,按照候选人分别进行回忆。然后让小组正式讨论,要求他们尽可能达成一致性的意见,即共同决定应由谁来当校学生会主席。最后,再让被试各自填写问卷二,其内容与问卷一相似,即自由回忆讨论后有关各候选人的信息,以及讨论后对候选人的偏好。讨论前后的两次自由回忆任务与偏好的调查即为因变量的测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讨论前后的个人偏好

3.1.1 讨论前的偏好 有关群体成员讨论前对候选人的个人偏好以及群体选择候选人的百分比见表2。

表2 讨论前后的个人偏好以及群体决策

结果的百分比(%)分布

实验

候选人

──────────

条件 A

 B

 C

讨论前偏好

分享条件

76.7

8.3

15.0

不分享/一致条件

11.7

55.0

33.3

不分享/冲突条件

5.0

50.0

45.0

讨论后偏好

分享条件

83.3

5.0

11.7

不分享/一致条件

5.0

71.7

23.3

不分享/冲突条件

5.0

51.7

43.3

群体决策

分享条件

93.3

0.0

6.7

不分享/一致条件

0.0

66.7

33.3

不分享/冲突条件

0.0

60.0

40.0

表2所示,在三种实验条件下,群体成员在讨论前对三个候选人的偏好是不同的。经x[2]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4,n=180)=90.139,<0.001。在分享条件下,由于事先每个被试所接受的有关A的积极信息要比B或C的积极信息更多,因此A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而实验结果证明了这一点(有76.7%的被试支持A)。而在两种不分享条件(一致/冲突)下,由于A的积极信息不分享,即每个被试都只给予2项有关A的积极信息,因此,偏好A的被试明显少得多。经x[2]检验发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1,n=180)=87.149,p<0.001。

在不分享条件下,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致的条件,由于每个被试所接受的有关B的积极信息要比A或C更多(B有4项积极信息,1项消极信息;而A有2项积极信息,4项消极信息;C有1项积极信息,1项消极信息),因此,选B的占了大多数,占总人数的55%,经x[2]检验发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2,n=60)=16.9,p<0.001。

另一种情况是冲突的条件,由于一半的被试所接受的材料中B优于C(B有4项积极信息,0项消极信息;C有4项积极信息,2项消极信息),而另一半的被试所接受的材料中C优于B(B有4项积极信息,2项消极信息;C有4项积极信息,0项消极信息),因此,选B与选C的被试大致各占一半(选B的占55%,选C的占45%)。经x[2]检验没有显著的差异,x[2](1,n=57)=0.158,p=0.691。

由上可见,有偏差的信息取样导致了向讨论前被试的偏好转移。如果讨论时,群体成员能充分交换信息,那么,本来应该产生对A的偏好,而现在,在不分享条件下向B和C候选人偏移。

3.1.2 讨论后偏好 根据信息取样偏差模型的假设,(1)当讨论前的信息分布发生严重偏差时,讨论会加强讨论前群体成员一致的偏好。表2的数据有效地支持了这一假设。通过对被试讨论前后偏好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分享条件下,A的支持率从76.7%上升到83.3%,而在不分享/一致条件下,B的支持率从55%上升到71.7%。(2)我们原先假设,当信息分布导致群体成员之间在讨论前的偏好上发生冲突时,讨论才会进行的比较充分,促使讨论后偏好向A转移。表2的数据未支持这一假设。通过对被试讨论前后偏好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分享/冲突条件下,A的支持率仍然为0。从总体上来看,讨论后三种实验条件下被试对三个候选人的偏好进一步增大。经x[2]检验发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4,n=180)=123.511,p<0.001。与分享条件相比,在不分享条件下,几乎没有被试选择A(一致条件:5%;冲突条件:0%),x[2](1,n=180)=114.522,p<0.001。在不分享/一致条件下,较之A、C,B被更多的被试所选择,经x[2]检验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2,n=60)=42.700,p<0.001。但在不分享/冲突条件下,选择B与C的被试人数比例与讨论前相比基本上没有变化。

3.2 群体决策的结果

如前所述,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如能将所有被试得到的信息完全加以整合,那么,决策结果应该对A有利,但实验结果表明,与个人偏好的情况相似,在三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群体对于三个候选人的选择有很大差异。x[2](4,n=180)=41.079,p<0.001。在分享条件下,绝大多数的被试都选择了A(占总数的93.3%)。但是,在两种不分享条件下,却没有一组被试选择A。经x[2]检验也发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1,n=180)=40.645,p<0.001。在两种不分享条件下,选择候选人B的被试都要明显多于分享条件(不分享/一致:66.7%;不分享/冲突:60%;分享:0%)。在两种不分享条件下,选择B、C的人数没有差异,并且选择A的人数仍然为0。我们原先的假设认为,在冲突条件下选A的人数将比一致条件下多,在本实验中,这一假设并未得到证实。

3.3 回忆的信息量

对于回忆的信息量,我们分别以胜利者和失败者的信息回忆百分比作为指标。所谓胜利者是指群体讨论后所选出的候选人,所谓失败者是指群体讨论后未被选择的其余两个候选人。我们分别计算出讨论前后被试所回忆出的积极和消极信息百分比。具体的计算方法是:以统计出的积极或消极信息项目数作为分子,而分母的计算在讨论前后则有所不同。讨论前以呈现给被试的材料中积极或消极信息项目数作为分母,而讨论后则以每个候选人拥有的全部积极或消极信息项目数作为分母。由于失败者有两个人,所以其百分比以两者的算术平均数来表示,结果见图1。

从结果分析看,在三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有关胜利者积极信息的回忆基本上保持不变,并在分享条件与不分享/冲突条件下有上升趋势;消极信息在所有条件下基本上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回忆失败者的积极信息的下降趋势要明显快于消极信息的下降趋势。我们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事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偏好,因此群体的讨论往往较多地集中在自己所偏好的候选人(即胜利者)上,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们也就更多提及积极信息而不是消极信息。相反,失败者的信息由于未经充分地讨论,即使提及也往往是消极信息居多,因此其信息回忆量受遗忘的影响就比较大。而对于在分享条件下,胜利者的消极信息回忆量也有所上升。这进一步说明了,即使群体讨论到了一些有关胜利者的不分享/消极信息,使得群体成员讨论后的消极信息回忆量有所上升,但他们仍然坚持了讨论前的偏好。这充分证明,由于讨论前有偏差的信息取样所形成的偏好会给讨论的决策带来较大的影响。

对于候选人信息的回忆量,我们进行了3×2×2×2(实验条件×胜利者或失败者×项目性质×讨论前后)的方差分析,以回忆的百分数作为因变量。结果显示,所有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p<0.001);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有两个三重交互作用非常显著:(1)候选人×讨论前后×项目性质,F=24.392,p<0.001;(2)候选人×项目性质×实验条件,F=10.756,p<0.001。分析进一步表明,这些三重交互作用都可以从时间的主效应来加以解释。我们发现,在不分享/一致条件下,胜利者的消极信息回忆量在讨论前后显著下降,F(1,28)=34.137,p<0.001;失败者的积极信息回忆量在讨论前后也显著下降,F(1,28)=50.827,p<0.001。而在不分享/冲突条件下,失败者的积极信息回忆量在讨论前后也有显著的下降,F(1,28)=30.341,p<0.001。因此,这一结果支持了我们实验前的假设。

4 讨论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许多涉及群体讨论的问题。而由于群体中每个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各不相同。因此,人们通常以为可以经过讨论来整合所有成员的信息而达到一个全面的、无偏差的决策。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讨论那些非智力性的问题时,群体的决策往往会比个人决策的偏差更大。而这一偏差的方向则主要与群体讨论前偏好的方向有关。本研究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对于这一观点,Burnstein与Vinokur在1977年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断:“群体偏好的转移取决于引入讨论的有说服力的、独特观点的数目。”由此看来,讨论前的非分享信息要比分享信息更能影响讨论过程中成员们的偏好。然而,非分享信息的交换往往是用来支持群体中占优势的观点。因此,交换与不占优势的观点相关的其他非分享信息的可能性就较少,即使提及也往往是消极的信息,由此带来的后果只是进一步加强了群体讨论前已有的占优势的偏好。

群体讨论的有偏差的信息取样模型认为有三种存在于群体决策讨论中的一般机制,它们可以解释本实验中所得到的结果。一种就是Shiflett(1979)首先提出的,即由于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多数成员所拥有的,在讨论中就可能更多地被提及,因此也更容易被成员所记住。而在本实验中,群体成员讨论前的偏好可能以另两种一般机制来影响群体决策。一种是,由于与偏好一致的信息要比与偏好不一致的信息更显著,因此会使群体成员的回忆产生偏差。而另一种则是,群体成员会倾向于“鼓吹”或坚持自己已有的偏好,因此即使他们的回忆没有偏差,他们也会过分夸大自己所偏好信息的重要性而仍然坚持原有的选择。

因此,我们认为,为了使群体讨论能更好地利用所有成员的信息,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必须采取一些合理的措施,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比如,我们可以尝试进行由专人组织的有结构的讨论,以适时地纠正可能发生的偏差;也可以对小组的成员进行群体决策技巧的训练,让他们能充分地交换信息;或者尽可能地以异质的人员组成决策群体,鼓励他们关注其他成员所拥有的、自己缺乏的信息,以避免群体决策的偏差。

当然本实验的结果还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在群体讨论时,被试在记忆、决策技能和在决策过程中的投入程度有个别差异,它们可能对决策结果有着影响。此外,决策任务对信息取样也有影响。再者,本实验研究的是判断任务,在问题解决的决策任务中是否会出现类似的偏差,还有待于深入探讨。

标签:;  ;  

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抽样偏差_群体决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