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集束化管理;新生儿;院内转运
急诊新生儿因诊断与治疗需求,常需要院内转运,虽然转运时间不长,但存在较多的风险,为此积极做好院内转运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本次研究引入了集束化管理模式,以我院院内转运新生儿180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常规管理与采用集束化管理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院内转运新生儿计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采用常规管理对照组(n=80)与采用集束化管理实验组(n=80)。对照组中男44例,女36例,足月儿58例,早产儿14例,过期产儿8例,实验组中男43例,女37例,足月儿57例,早产儿16例,过期产儿7例,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案。实验组则采用集束化管理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急诊院内转运团队,由妇产科护士与儿科护士[改为: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抢救小组,转运前了解新生儿病史、抢救情况,避免交接错误,并由儿科住院总医生[改为:急诊儿科护士]判断转运指征,指挥转运过程并进行起到管理。由NICU护士[改为:急诊儿科护士负责]完成静脉操作、病情管理以及管道管理,并负责保暖、推小床以及与家属沟通协调等工作[1]。(2)规范转运流程与文件,对转运的各个流程进行梳理,完善院内转运制度以及规范化管理流程,加强和病区的沟通,确保产科与儿科[急诊儿科与新生儿病房]能够做到无缝衔接,并加强“黄金1小时”序贯救治措施。转运小组应该通过讨论,形成规范的转运清淡以及交接表,确保执行一致。(3)转运前准备,准备好腕带,填写母亲信息,并做好核对,对双胎新生儿,则注明大小,转运前再次核对腕带信息,确保完整无误。转运前,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要求签字后方能运转。且转运前,需要完成对新生儿病情的评估,最好在新生儿病情稳定的状态下进行转运,并做好预处理,合理采用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措施干预。对转运的各项物品,需要每班检查,确保氧气筒、输液泵、监护仪、简易呼吸囊等配置完全[2]。(4)转运途中管理,转运途中1500g以下新生儿,以暖箱转运,对高危患儿,则采用新生儿复苏床,其余以小床转运即可,但需要做好覆盖物的预热,并合理使用绒线帽、塑料膜等保暖。转运前,充分吸痰,维持呼吸畅通,做好管道固定工作,并对各管线进行标记。且转运过程中,需做好新生儿心电、血氧饱和度、肤色、呼吸频率以及心率等的监护,如心跳暂停,需要心肺复苏,应该就地抢救并通知他人协助。(5)转运后,转运后需要做好交接表以及清单表的交接填写,交接表上项目、内容应该齐全,记录好相关监护、治疗、护理、病情等,确认无误后签字。
1.3观察指标
(1)对比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常见包括无腕带或不清晰、告知不充分、管道不畅、交接不清、呼吸道管理不畅等。(2)对比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评价表以评分的方式评价,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理想。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处理,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事件
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对比表 [n(%)]
2.2满意度
实验组满意度评分为(92.52±5.51)分,高于对照组(84.41±6.37)分,[数据重新计算]P<0.05(t=8.613,P=0.000)。
3.讨论
集束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要求将多项措施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管理程序,发挥出多方协同的作用,进而提高管理的效果。在急诊新生儿院内转运管理中,采用集束化管理方案,能够有效实现对院内相关优势人力资源的整合,配合制度完善以及基础准备,可为后期转运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3]。加强转运前管理,则可减少新生儿识别不清、体征不稳等风险,途中加强管理则可维持患者体征的稳定,减少护理不良事件,配合转运后的交接,则能够进一步实现科室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这对提高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有显著价值。本次研究中,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管理方案效果理想。综上所述,在急诊新生儿院内转运管理中采用集束化管理效果理想,可提高转运安全性,且可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彭红, 李胜秋. 集束化管理在新生儿院内转运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33):4-4.
[2]徐丽群, 李惠艳, 韩玉香. 集束化管理策略在ICU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 34(15):1154-1159.
[3]熊佰如, 李小攀. 集束化管理策略在呼吸科危重患者转运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临床护理, 2017, 9(3):214-216.
通讯作者:邱琳,护师,急诊急救专科护士
论文作者:张剑影 柏颖 唐蓉 邱琳*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