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哲学的当代选择--全国哲学学术交流会议综述与总结_哲学论文

知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哲学的当代选择--全国哲学学术交流会议综述与总结_哲学论文

知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抉择——全国哲学学术思想交流会会议纪要及思想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思想论文,会议纪要论文,知识经济论文,交流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0)10-0023-03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黑龙江大学联合倡导并发起的全国性的哲学学术思想交流会。于2000年8月10日在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60余人与会,提交会议论文40余篇。本次会议的论文、发言、讨论回绕的主要理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经济的理论问题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全球化本身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全球化时代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解读、阐释与理论建构问题;有关哲学的本性、使命等元哲学层面上的问题。现将所涉及的若干问题、观点作以综述。

一、有关知识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

(1)知识经济的概念界定 有关的学者一致认为, 应该首先澄清知识经济概念的思想内涵。对此,多数学者在当代经济事实和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认同和接受了狭义的经济学含义,即国际经合组织(OECD)所界定和理解的内涵,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生产成为现代经济中的一种重要产业。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一种主导性因素。笔者认为,知识经济可以有一种哲学层面的广义上的理解。也就是把经济的知识性理解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在知识与经济之间建立一种本质性的关联。知识经济应当包括人文知识的经济发展功能。狭义理解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现代形态即以高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类型。

(2)知识经济的历史时代定位

关于知识经济是否构成一个时代的标志,与会的学者众说纷纭、分歧较大。一种观点认为,知识经济赖以进行的因素是知识,因而是一种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与此正相反对的观点则认为知识经济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界标,知识经济属于工业化进程、现代化进程、理性化进程之中的高级阶段。笔者赞同这种相反的主张。因为知识经济不能构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独立的物质生产形式,知识经济与物质生产的基本形态(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关系,是知识经济最终要融入、服务于物质生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知识经济是一种过渡形态。笔者认为,信息化和全球化是时代的一个比较鲜明的特征。因而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提法较为妥贴。当然这也并非在与工业时代相对应的意义上进行定位的。

(3)知识经济的社会发展后果问题 与会的学者普遍认为, 知识经济的来临必将引起一系列社会发展性后果。但是不同论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检视这种后果,其中,有的以人的社会关系属性为视角,认为知识经济将导致交往模式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重组。知识经济将构成新全球化时代的基础。有的认为,知识经济将在积极的意义上,提供消除物化关系、确立个人自主创造的可能性。更多的学者突出地强调了知识经济的负向消极面。有的认为知识经济隐含着发展泡沫化和虚拟化的隐患。有的认为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理性将导致异化、人的生存缺乏幸福感。我们认为,应将知识经济的这一维度与西方哲学中的技术理性批判思潮联系起来,在发展哲学的视野下,寻求一种肯定性维度和否定性维度的辩证互补关系,以此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 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应关注的重大的哲学问题是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些学者将知识经济放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域中进行考察,分析其对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

二、有关全球化的话题

全球化是人类业已面临,但还将走向深入的社会历史进程。它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如全球化进程本身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和融合问题、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文化价值选择、人的全球网络化的生存方式的负面后果以及全球化时代中国哲学的未来选择等等,成为与会的学者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1)文化全球化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价值选择等问题, 实际上就是将全球化问题放置于文化哲学的视域中进行考察。全球化是否等同于西方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本土化命运如何?对此,有的学者提出,应该对文化全球化的内容和性质做进一步的研究,并认为文化全球化不能等同于西方化即等同于所谓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因为文化全球化也同时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冲突与矛盾,即非西方文化的自我认同及对西方文化的批判。该学者进而倡导一种新的文化全球化价值理念的重建,即世界文化的生成。它融文化进化论和文化相对论于一体,追求文化的普遍性和差异性、文化的开放性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2)全球化与人的生存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 信息时代有着内在的关联,可以说是同一问题的不同维度。全球化将带来人的交往关系的普遍化和恒常化。其实现主要依托于知识、技术、信息的中介。而这意味着人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存。

一些学者从这一现象出发,认为全球化在带来人的生存的快捷和方便的同时,容易导致人的生存缺憾,如人的生存的平面化、交往关系的异化,存在主义式的生存焦虑,缺乏意义和幸福感等等消极后果。因此主张哲学发挥生存批判功能。

(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 在理论思维层面, 全球化对中国哲学的致思方式和理论格局无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有的学者指出,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哲学的定位是不能跌入唯我的独白,而是要接受世俗化和非神圣化的命运。有的学者指出,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全球化的被动进程,中国哲学陷于虚假的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论争,坠入学舌和失语的境地。全球化问题对于汉语言哲学来说,应该是对话与创造,即建立自主的问题意识和话语模式,探讨社会的合法性根基和个体价值依托的终极问题,从而对世界哲学有所贡献。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当代重建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如何理解,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近几十年哲学观念变革以来,一直热衷的话题,也是此次会议的一个兴奋点,并且在观点上有一定的分歧。

在老一辈学者中,黄楠森认为,在当代哲学中有一种错误倾向,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本体论的倾向,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论形态。但他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改变自身的形态,与时代相适应,但是这种当代形态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

有的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不只是实践的观点。实践哲学的范式是对实体性哲学范式和主体性哲学范式的超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在回归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础上,通过与生活实践的对话、与西方现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建立起来。有的学者主张马克思哲学的实质与核心是人学,并把人学确定为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

一些年轻的学者更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本质。有的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双重的本质精神,就是批判、否定和事实求是。有的认为反思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灵魂和精髓,并主张在对中国现实生活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发挥马克思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可能性。

此外,会议还对什么是哲学、哲学家的使命等比较基本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标签:;  ;  ;  ;  ;  ;  

知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哲学的当代选择--全国哲学学术交流会议综述与总结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