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教学复习_文科综合论文

浅谈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教学复习_文科综合论文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教学复习问题浅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说论文,能力测试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部门指出,实行高考"3+X"模式之后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所致力于改变的,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窄地局部性审视问题的视角,要求我们应更多地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全方位、多角度审视和解决问题,并更多地从现实热点问题切入,以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中学文科教学又应当如何调整策略和方法,以适应这种新的变革要求呢?本文拟就此试陈管见,并就教于大家。

在近两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一方面,试题日益鲜明地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在考查目标上,文综测试虽然同原单科考试命题一样都注重“能力立意”,但后者更刻意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与“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表现为更强调“问题立意”,“力图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有机整体”,突出“通识教育”的理念特征。二是在考查内容上,对各学科知识的取舍原则是“须围绕题目的主体立意编排学科内容,而不以各科的重点内容为中心,学科的知识服从并服务于整个试题的立意所在和价值取向”;同时,命题还更多的强调以现实社会的重点热点问题立意,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体现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的方向性特点。三是在题型设计上,选择题基本采取围绕某一主题情境,递进式层层设问的纵向“问题链”形式;非选择题则主要采取围绕某一主题,系统应用学科内部各部分有关知识或相关不同学科知识的横向交融形式。另一方面,考生却程度不同的表现出以下不适应的现象:一是对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较模糊,把握欠准确。据统计,在解答2000年文科综合测试第8题(罗斯福新政问题)时,错选C项者最多,原因就在于概念理解上出现了混淆,将罗斯福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全面干预,理解成了“实行计划经济”;另外对于“扩大内需”等概念也表现出了不理解的状况。二是读图识图的基本能力薄弱。因读不懂地图或方位判断差错而造成失误,是考生所暴露出来的普遍性的严重缺陷。以2000年文综测试第37题(中东问题)为例,由于许多考生对地图所示区域的判断识别出张冠李戴的偏差,因而直接导致了该题其他问题的解答而满盘皆输。在2001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这种状况同样表现得比较突出。三是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应用能力较差。四是对现实问题关注不够,所了解的重大时事信息量偏少。以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1题为例,许多考生对于该题所涉及的日本东芝笔记本计算机纠纷、日航班机风波、三菱汽车事件等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因而直接影响了解题。五是不能从整体的高度全方位审视问题,角度单一,因而导致在解答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尤其是跨学科综合题目)时,往往顾此失彼。

基于上述试题特点和考生在考试中所暴露出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在高中教学和复习时,我们应采取以下基本策略:

其一,立足单科基础,强化学科能力。

我们应当明确,所谓“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并非无本之木,其一切都是以单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为基石的。诚如一位著名考试研究权威人士所指出的:“综合考试科目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拓宽基础和通才教育的需要,并不意味着学科教育的削弱变形,相反,它强化了学科教育的基础性和科学性。”也就是说,立足于本学科才是文科综合复习的关键。事实亦如此,鉴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总体原则为“综合题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所以,我们必须要首先重视掌握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原理及规律,搞好本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培养,之后再注意加强向相关学科的渗透。而一旦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形成了,那么由此再过渡到学科之间的综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反之,如果我们采取背离举措,则就无疑于“舍井而求渠,岂非缘木而求鱼”了。所以,首先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学科内部知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应是“文综”复习的最基本的策略。

其二,加强科际渗透,着眼知识整合。

如果说立足学科本身是综合能力形成的根基性策略,那么,在搞好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落实,基本实现学科内综合能力发展的前提下,就应当再上升一步,注意适当向相关学科渗透与结合。即学会对某一问题从不同学科角度去思考,寻找史、地、政等学科内容的关结点,挖掘其潜在的内在联系。换言之,也就是要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从多角度、全方位以及多学科的视角深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系统化(或综合性)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这样,也就可以进而逐步内化成自身的一种综合能力。

那么,我们究竟应当从哪些角度进行科际渗透,才能实现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呢?从学科属性特点来分析,我们都知道:(1)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研究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它们在培养目标、思维方法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共性。因此,政治学科中的理论观点经常被用来作为分析、解决历史学科问题的理论依据。如哲学常识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常识中的商品、货币、市场等问题的理论观点,政治常识中的政党政治、民族宗教方面的理论观点,在历史教学中一直被广泛应用。同样,政治学科的观点也可以从历史知识中得到验证。(2)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联系也十分密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地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譬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这与它们的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当时,这些流域都有着充足的光照热量、丰沛的降水、可供灌溉的水源、低平的地势和肥沃的土壤等,这一切都为人类古文明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样,在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凭借了有利的地理位置。(3)地理、历史、政治三科都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为目的的,因此三科之间有着丰富的知识交汇点。譬如要分析科索沃危机的形成,就需联系南联盟的地理位置、巴尔干地区的历史演变、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而人口问题则必然涉及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等多种原因。基于以上分析,政史地三科教师就必须树立“大文科”观念,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既能运用本学科的知识来分析相关学科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又能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分析本学科的现象、本质和规律,以及综合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来综合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意识和综合能力。

其三,关注现实热点,实行问题推进。

如前所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题目同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样,我们在复习时,就必须随时将课本知识同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结合在一起,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所谓“热点”问题一般应包括国内外的时政、生产、生活、环境、科技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题目基本上都是以这些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于诸如此类的现实重点热点问题,我们都应当作专题式“问题化”复习处理,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相关主干内容的密切结合,把握其来龙去脉、因果影响等。我们认为,复习中应注意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以2001年文科综合测试第41题为例,该题以“非洲殖民地的历史变化过程”为专题,把分散的知识点体系化,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的知识,整体地、全面地认识非洲殖民地兴衰的原因及意义。其中,要求考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认识图中A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时殖民区域扩大的限制;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考查非洲殖民地的兴衰。这在两门学科中虽不属于主干知识,但由于它反映了民族独立对这些国家的意义和当今时代潮流,属现实的热点问题,因而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就是考查重点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和发展意识来关注现实,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除上述基本复习策略之外,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具体对策:

一是要树立中学文科教学的全局意识,把握学科之间的交叉点,构筑开放的综合化立体知识结构。文科综合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一般属于史、地、政各学科的主干知识及学科间的交叉与综合,这就要求考生应当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迅速动员和提取有效信息(其来自卷面提供的情境、资料,对课本有关知识的记忆或日常社会生活的积累等),并将它们融合为一体,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对问题的解答”。而完成这种知识之间、知识与方法之间“转化”的基础或关键,就是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含学科的和跨学科的),进而完善其综合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应是动态发展的,而非僵化不变的。一般说来,综合知识结构的归纳相对于单科知识结构的归纳在要求上更高。具体方法为:(1)围绕一个综合性问题,检索出不同学科相关的知识点,并注意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能力差异;(2)确定多学科中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点;(3)分析知识点间的关联线索,应注意不同学科间的逻辑关系与融合要点;(4)利用学科知识点有关线索给出合理的结构图示,以体现出不同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各门学科知识的相应地位。我们且以下题为例加以说明:“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该题提出了“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这一综合性问题,考生应明确这一现象的复杂成因,主要与自然地理、消费市场、文化科技状况、国家政策、国际经济形势等因素有关,进而迁移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相关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综合分析,体现了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如答案要点中的“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低缓、气候条件好、河网密布、沿海等),对经济活动承受力强”,揭示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它的经济活动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知识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而答案要点中的“近代以来,沿海地区文化、教育较发达,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作集中,人们有较强的经营理念和经济活动能力”,则揭示了沿海地区历史上的文化科技状况对其经济活动的影响,体现了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的联系与渗透。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答案要点都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是要注意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习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主要应顾及以下三个要素:(1)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生产情境、科学情境、社会情境、自然情境等);(2)知识视野(与综合考试内容范围相对应的知识点);(3)探究途径(科学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包括认识问题、制订计划、分析资料、提出假说、展开研究、处理数据、获得结论并评价等方面)。

例如,学生可贯通中外历史和现实,对美国历史上的西部大开发和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比较研究,考查美国模式能否适应我国,或可否借鉴其经验教训。在综合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究。如从地理角度考虑,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主要应立足于本国酉部的“地情”,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而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当然从其他角度也可以进行分析论证)。从另一角度看,美国西部开发的许多经验亦可供我们借鉴。如灵活多变的土地利用开发政策;因地制宜,多种开发模式并举;给予某些地方更多的自主权;依靠科技教育促进开发等等。而美国西部开发中的一些教训,如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亦应为我们所汲取。

三是要注意挖掘地图中蕴含的综合能力因素。这两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许多试题都是以地图为依托,从而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所以,识别图表能力就成为培养学科间综合能力的前提。例如,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习《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节时,若要着重了解从美苏两霸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逻辑发展,就应当首先要以世界政区图作为依托——掌握涉及的主要国家与集团(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其次要从主要国家与集团所在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出发,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梳理能力)、政治学科(辩证思维能力)等诸学科的能力,综合分析它们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民族关系、对外政策、军事实力等各项因素对其国家社会制度的沿革或演变、政治与军事联盟的巩固或瓦解,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深刻影响,并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和理性认识。

此外,我们认为,在文综复习中还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根据“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特点,复习教学的进度以分为三个阶段为宜。第一阶段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复习和整理,把握学科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二阶段是以专题为单位进行学科内知识的综合;第三阶段则进行跨学科综合及“模拟训练”。在这三个阶段中,又应以前两个阶段为主,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是在这两个阶段完成的。

二是要避免重跨学科能力综合而轻视学科内基础知识的倾向。我们前面已经反复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综合能力形成的前提。然而,考生在2000年和2001年的实际答卷表现却告诉我们,大家对此并没有真正在思想上引起重视。结果,正是由于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扎实掌握,才导致了在解答综合题目时常常出现障碍,以至于简单的失误频频,因“小”失分。

三是要避免跨学科联系牵强附会的倾向。为解答好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跨学科综合题目,在平时复习时,注意寻找各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点和结合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交叉联系却有一个“度”的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如果我们不顾各学科知识的内部有机关系而将其生拉硬扯到一起,反而可能会打乱各学科固有的内部结构,引起我们思想认识上混乱,最终将无益于综合能力的形成。

标签:;  ;  ;  ;  

浅谈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教学复习_文科综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