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结构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结构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是我们迈向21世纪,继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保证。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真正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就要认真学好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领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注:转引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结构。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并就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作新的探讨。
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结构,目前学术界大体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把邓小平理论分为三大部分,即哲理篇、战略篇和目标篇。(注:参见宋一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参见图1。
(图1)三大块结构分析:
哲理篇:“实事求是论”、“初级阶段论”
“本质论”
战略篇:“发展道路论”、“发展战略论”
“改革论”、“政治保障论”
“外交战略论”、依靠力量论”
“领导核心论”
目标篇:“精神文明论”、“一国两制论”
另有部分学者把邓小平理论分为四大部分,一是基础理论,二是支柱理论,三是分支理论,四是应用理论。(注:参见《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第2期包心鉴文。)参见图2。
(图2)四大块结构分析:
基础理论:“初级阶段论”
支柱理论:“本质论”、“改革论”
“市场经济论”、“全面发展论”
分支理论: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
等方面的理论
应用理论:各项政策、方针
还有的学者把邓小平理论分为五大部分,一是理论精髓,二是理论基石,三是理论主题,四是理论支柱,五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注:参见荣开明主编:《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参见图3。
(图3) 五大块结构分析:
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理论基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初级阶段论”
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
理论支柱:“本质论”、“根本任务论”、
“改革开放论”、“市场经济
论”、“政治保证论”
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路线、政策、方针
上述这三种观点,我认为还不够精确、科学。主要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一是把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联系截然分开,不能解决重复交叉的问题。例如三块说,把初级阶段论归入哲理篇,初级阶段论只有哲理的意义,难道就没有战略的意义?其他的战略篇和目标篇的划分也不精当,重要的是在其下的那些理论观点是互相交叉的。四块说和五块说也是这样,邓小平理论的各论很难说有的就只属于支柱理论,有的就只属于分支理论和应用理论。例如,作为支柱理论的市场经济理论,难道就不是基础理论,就不是应用理论?很难说的通。二是不足以体现邓小平理论的磅礴气势,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结构的宏观性驾驭不够。
我认为,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邓小平,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遭受到极左思潮的歪曲、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严重挫折的危急关头,紧紧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看待资本主义”这四大问题开展论述的。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6页。)“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7页。)也要研究资本主义,“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114、312、167、338、225、44、44页。)这四个关于“什么”的问题提得何等尖锐,又何等在理。邓小平不仅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以极大的精力探索了这些问题。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正是在逐步回答、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过程中生成的,建构了四个层次结构。参见图4。
(图4) 邓小平理论的四大组成部分(宏观内容结构图)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体系
关于什么是社会 关于什么是资本
主义的观点体系 ←→ 主义的观点体系
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体系
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构成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层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至为关键。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并倡导全党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精髓论”是针对着党内极左路线盛行的一切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凡是”化的错误倾向,旗帜鲜明地提出来的。它告诉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决不能要求马克思、列宁为他们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承担责任,“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但是怎样才能判断什么是做对了,什么是做错了呢?邓小平说:“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正确地或者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而这样地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114、312、167、338、225、44 、44页。)从而确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论”把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观念上的是非争论,放置在以客观现实及其实际成果检验的坚实基础上。
“精髓论——实践标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它贯串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精髓论——实践标准论”,确立了人们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它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上,为打开禁区、破除僵化、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提供了精神法宝。
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第二个层次。把社会主义作为理想和奋斗目标的人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使自己从事的伟大事业有着明确的方向、既定的要求,始终是一个重大的、迫切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因为马克思曾经设想过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发展阶段和东方不发达国家建立的现实社会主义二者之间出现不尽相同的情况,而变得错综复杂、极难界定。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首次概括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答了“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的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当代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其认识的思路是首先抓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从对社会主义特征的重新分析、肯定,然后进一步深入到本质。(注:参见拙作《对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探索的评价》,载《东岳论丛》1996年第1期。 )“本质论”阐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本质论”从根本性质上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与资本主义建立在私有化剥削制度基础上“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页。)相比,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364页。)它要逐步地消灭剥削,防止和消除贫富两极分化。 “本质论”也划清了同“左”的假社会主义的区别,与“左”的假社会主义主张“普遍贫穷”、主张平均主义相反,“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5页。)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大部分人也富起来。
对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更确切地讲,就是要认识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关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发展阶段上,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许多国家一直陷入超越阶段发展的空想中,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越是急于超阶段地向共产主义过渡。邓小平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指出我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 351 、114、312、167、338、225、44、44页。 )他明确地说:“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初级阶段论”,使社会主义从“天上”回归人间,从“空想”拉到现实,有了一个坚实的前进起点。“初级阶段论”阐明,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100年的发展,在基本实现经济、政治、 文化的现代化后,才能飞跃到社会主义的中、高级阶段。
“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对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实质性问题作出了完全正确的回答,是邓小平理论体系形成的总纲和逻辑起点,它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总体轮廓和发展规律,成为制定社会主义各项政策、方针、措施的基本依据。
回答“什么是资本主义”,构成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第三个层次。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迈不开步子,怕这怕那,“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因此,只有弄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才能更好地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对资本主义一是要批判,二是要借鉴。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0页。)“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的那一套。”(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5页。)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114、312、167、338、225、44、44页。)对资本主义文化,邓小平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些同志对于西方各种哲学的、经济学的、社会政治的和文学艺术的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崇拜。……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情况,再也不能容忍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他还指出, 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就是推行霸权主义。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压迫、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邓小平虽然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这个制度下产生的腐朽没落的东西,但他却积极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所创造的属于人类共同拥有的先进文明成果,坚决主张加以吸收和借鉴。他说:“对于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当然也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114、312、167、338、225、44、44页。 )在政治方面,邓小平指出:“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114、312、167、338、225、44、44页。)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注重效益, 注重管理,注重科技,“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 )在文化方面,“西方如今仍然有不少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各种严肃的有价值的著作和创作,他们的作品我们当然要着重介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4页。)总之,邓小平强调,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批判论——借鉴论”,为当代社会主义正确认识和对待与自己并立的对手——资本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当代资本主义两面性的深刻揭示,从另一个方面也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构成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第四个层次。邓小平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的发展,其次要有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手段。哪些构成建设社会主义“保障”的内容呢?根据邓小平的论述,主要有:(1 )政治保证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其根本的政治保证,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2)依靠力量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力量,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依靠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3 )军队和国防建设现代化论——军队和国防建设关系国家安危,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4 )领导核心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有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人民领导核心的保障。坚持党的领导,要改善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哪些构成建设社会主义“战略手段论”的内容呢?根据邓小平的论述,这主要有:(1 )改革动力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的改革。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要扫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市场经济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 )科教关键论——科技与教育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整个经济现代化都要靠科技与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基础在教育,“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4 )经济发展战略论——即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首先摆脱贫困,接着实现小康,然后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5 )政治发展战略论——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6 )文化发展战略论——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7)外交战略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涵。(8)“一国两制”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香港、澳门、 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后,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保障论——战略手段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重头部分,形成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它起着直接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作用。
以上把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分为四大组成部分,并对主要的内容作了具体阐述。那么,这样分析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邓小平本人的论述,邓小平在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提出并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这四大问题;二是中共中央文献的论述,中共十五大报告用“四新”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的功绩: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对时代特征、总体国际形势(包括对资本主义的关系)作出了新判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四新”的概括,表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确实含有四大结构部分。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科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