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对德国进出口的非对称影响——基于欧盟国家面板数据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欧元论文,面板论文,欧盟国家论文,非对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欧元区债务危机乃至欧元危机已愈演愈烈。
从1967年《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到1993年欧盟成立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而自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的正式流通,更是让欧盟的一体化跨出了非常大的一步。然而从2010年年末希腊的债务危机开始,欧债危机的出现与蔓延给欧盟和欧元蒙上了阴影,人们非常关注欧元区领导核心——德国的“救市”态度。欧元对德国的意义是德国将采取何种行动的重要考量因素。
德国作为欧盟中最大的经济体,其历届政府都把欧洲政策视为对外政策的核心,它在推动欧洲一体化、欧洲货币统一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向欧盟提供的财政支出占欧盟预算的28.5%。另一方面,欧洲的一体化、欧元的诞生也给包括德国在内的欧盟国家带来诸多利益。本文集中分析欧元的产生对德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欧元诞生以来,德国的对外贸易有了更加快速的增长。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由于欧洲货币统一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减小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了贸易量。本文通过把德国的贸易量进一步划分为进口量和出口量,对欧元的作用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看法。我们通过运用引力模型,发现欧元对德国进口和出口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它确实大大增加了德国的出口额,但是并没有显著增加其进口额,甚至还减少了进口额,这使得德国获益。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统一的货币安排一方面使得欧元区内部各国的汇率固定下来,另一方面也使得欧元汇率不再根据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确定,而是由整个欧元区各国的情况共同决定,这就使得德国的货币实际上存在贬值效应。货币的贬值使一国扩大了出口,同时也有减少进口的驱动。前一种作用加上统一货币的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使得德国出口增长更加迅猛,后一种作用部分抵消甚至超过了统一货币的作用,使得德国进口增长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
二、文献综述
自从欧元诞生以来,就有大量文章在讨论统一货币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只有各国货币统一的收益超过成本时才有利可图。从成本方面来讲,统一的货币使其成员国放弃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失去了宏观调控的一大政策工具,这在当今的欧债危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从收益方面来讲,统一货币降低了成员国间的交易成本,同时降低了汇率的不确定性,促进了自由贸易,提高了经济效率。但是,也有人指出,汇率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固定汇率来解决,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可以通过对冲的办法来解决汇率波动的问题(Nardis和Vicarelli,2003)。①这就需要实证方面的研究。
在最初的汇率波动对贸易量的研究中,实证结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Brada和Mendez(1988)②发现汇率波动和贸易呈正相关关系,但显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Belanger等人(1992)③发现两者关系在统计上不显著;Frankel和Wei(1993)④得出了最好的结果,但也只是发现两者负向弱相关。
Rose(2000)⑤在这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并掀起了有关统一货币对贸易量影响的研究热潮。他用186个国家在1970-1990年的截面数据,通过建立引力模型,发现统一货币对贸易量有着显著且非常大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即使把国家汇率波动的影响控制住,统一货币后国家间的贸易量亦为其货币不统一时的3倍,同时也是与第三国贸易量的2.3倍。在敏感性分析中,他通过剔除一些国家,改变货币制度的度量方法,运用距离的替代性度量,以及增加一些遗漏变量,仍然发现系数显著为正且影响还很大。
Frankel和Rose(2000)⑥用200多个国家的经济和地理数据发现,货币联盟会使贸易量扩大3倍以上,同时也没有明显证据表明贸易量会从非贸易联盟成员国转向联盟内部成员国,这表明货币联盟增加了整体的贸易量。Glick和Rose(2002)⑦用217个国家在1948-1997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相同的引力模型(除了汇率波动这个变量),发现在其他因素被控制的条件下,很多国家放弃了统一的货币后,双边贸易量有了显著的下降,这从反面印证了Rose(2000)得出的结论。在同样的假设条件下,两个国家从使用独立货币发展到统一货币,贸易量会倍增。Rose和Engel(2002)⑧用1995年150个国家的截面数据进行引力模型分析,发现比起使用单独货币的国家,使用统一货币的国家的整合度更高,具体表现为它们之间的贸易量更大,实际汇率波动幅度更小,经济周期也更为同步。
比起前面的研究,有关欧洲货币统一对欧元区内贸易量增加的影响要小得多,这是因为Rose(2000)中的数据样本有很大的异质性,货币同盟主要是一些小的国家和穷的国家,这对大国可能不太适用,而且大多数欧盟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在实证研究中,Bun和Klaassen(2002)⑨用动态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欧元对欧元区国家贸易量的影响为38%,Barr、Breedon和Miles(2003)⑩评估了加入欧元区对欧盟国家的经济影响,虽然贸易量大的国家更有可能加入欧元区,但是他们通过控制这一因素的方法,仍然发现加入统一的欧元区会使成员国的贸易量增加29%。Flam和Nordstrom(2003)(11)把三个非欧元区和八个十分发达的国家当作控制组,发现欧元统一在8%到15%之间;Micco,Stein和Ordonez(2003)(12)用1980-2001年间的面板数据,估计为5%到20%之间。而Nardis和Vicarelli(2003)估计这个数值为9%到10%,这比前面很多对统一货币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低很多,他们认为这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欧元区国家已经经过几年的整合政策,这些政策对促进贸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将延续前人的研究方法,运用引力模型对欧元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不同的是,文中的被解释变量为进口量和出口量,这是因为影响进口和出口的变量可能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变量,影响的机制也可能不同。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1.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考察的是德国对欧盟成员国中的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等14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之所以没有把欧盟中马耳他、塞浦路斯等其他12个国家放到样本中,一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在1999年欧元完成统一后才加入欧盟,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同前面15个西欧国家相比,在制度、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剔除它们可以使我们的模型不需要太多的控制变量,从而使模型更加简洁,分析也更为清晰。
本文使用的德国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数据来源于CEIS数据库,样本时间是从1980年到2010年。比起以往的相关研究,我们拥有了欧洲货币统一后更多的样本。需要说明的是,1998年以前德国对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进出口数据是两个国家一起统计的,鉴于没有很好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而且相对于奥地利、丹麦、芬兰等国家来看,德国对比利时的进出口数额更大,所以我们也没有把这两个样本删除,但其1998年前的数值缺失。
各个国家的GDP以及人口数据来源于IMF2011年9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GDP以美元计价。
本文以首都间的距离来表示德国与其他欧盟14国间的实际距离,其数值通过谷歌地图得到。这种方法要优于按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因为谷歌给出的是驾车行驶距离,这比纯粹的直线距离更接近现实。
2.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在本文中,被解释变量是德国的进口和出口,我们主要关心的控制变量是欧元。
我们从图1可以看到,2002年后不论出口还是进口,德国的贸易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出口曲线和进口曲线都变得更为陡峭。这同我们的直觉是相符的,和已有文献的结论也是一致的。欧元的推出不仅降低了欧盟国家间的交易成本,同时也减少了汇率的波动性,这都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进行。但是,更为准确的计算需要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四、计量模型与分析
1.计量模型与结果
我们采用引力模型的线性对数形式,另外在解释变量中加入一些虚拟变量,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1)为出口回归方程,模型(2)为进口回归方程。模型变量解释如下:
——LnX为德国对外出口量的对数值,LnM为德国进口量的对数值,它们都是n×t的向量,n代表德国对外出口的国家数,本文为14,t代表总共的年代数,本文为31年;
——c为常数项;
——Lngdp为除德国以外的对外贸易国家的GDP对数值;
——Lndis为德国同其对外贸易国家距离的对数值;
——dumeuro为欧元虚拟变量,1999年欧元产生以前取0,1999年以后(包括1999年)取1;
——dumeu为加入欧盟的虚拟变量。由于各个国家加入欧盟的时间不一致,我们将其加入欧盟及其以后年份取值为1,其余为0。具体来说,希腊于1981年加入欧盟,葡萄牙、西班牙为1986年,奥地利、芬兰、瑞典为1995年,其余国家均在1980年以前加入欧盟;
——dum2009为年度虚拟变量,这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2009年的进出口均有很大幅度的下降;
——dumsea为德国同其贸易国有没有隔海,隔海取1,不隔海取0。样本中和德国隔海的国家有英国和芬兰;
——dumborder为德国同其贸易国有无共同边界,有共同边界者取1,没有共同边界者取0。样本中和德国接壤的国家有法国、荷兰、丹麦、奥地利、比利时和卢森堡;
——dumlan为德国同其贸易国有无共同语言。共同语言的定义是德语作为其官方语言或者官方语言之一。这些国家包括奥地利、卢森堡、比利时和意大利。
在进行参数估计时,我们用了三种模型,分别是混合普通最小二乘法(pooled OLS)、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具体的回归结果见下页表1。
对于出口模型的选取上,首先比较混合OLS和固定效应模型。在进行了F检验后,发现F值为74.73,P值为0.00,所以拒绝固定效应不显著的原假设,从而认为相对于混合OLS模型来讲,固定效应模型要更优一些。在随机效应模型的B-P检验中,LM值为2403.67,P值为0.00,表明存在随机效应。在有关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上,Hausman检验统计值为-1.77,P值为0.88,没有拒绝原假设,所以采取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好。这样看来,我们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好。但是,在实际应用时,是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做法不一。一般而言,如果研究者预期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推断样本空间的经济关系,则模型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更合理一些。由于本文分析的是一种经济关系,所以采取固定效应模型比较合适。但我们也可以在这里采取谨慎的做法,将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都进行观察。幸运的是,虽然两个模型的假设条件、原理不同,但它们在各个变量回归系数的符号结果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对于进口模型的选取上,我们也进行了以上类似的检验。在进行混合OLS模型同固定效应模型比较时,F统计量为79.75,P值为0.00,所以同样拒绝固定效应不显著的原假设,固定效应模型要优于混合OLS。在随机效应模型的B-P检验中,LM值为2862.03,P值为0.00,表明存在随机效应。Hausman检验统计值为1.00,P值为0.96,同样没有拒绝存在随机效应的原假设。在这里,各项指标显示随机效应模型要优于固定效应模型,但是基于上文Wooldridge提到的模型选取原则,我们同时分析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何种模型,德国贸易国的GDP对进出口量均有正向影响,并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引力模型以及已有的研究结果是相符的。同前面研究结果略微不同的是,德国GDP对进出口的正向影响只是在混合OLS模型中显著,但在其他两个模型中并不显著。在固定效应的出口方程中德国GDP对出口的贡献系数为负,但是并不显著。得出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由于我们考虑的只是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间的贸易,而不是欧盟内部各个国家间的贸易。对距离而言,它在我们的结果中除了出口模型的混合OLS估计外都不显著,这也许是因为德国首都同这些欧盟国家首都的距离相差并不是很多,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很早就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交通已经非常便利,因此距离的影响在我们的模型中会降低。
另外,加入欧盟这个虚拟变量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不论在哪个模型中,其对进出口量都是正向影响,而且比较显著,在我们最为关注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上,显著水平都在1%,影响程度也都在20%以上。这说明欧盟的诞生以及新的国家加入欧盟,实行地区一体化战略,对贸易的影响还是非常显著的,它非常显著地使德国同其他欧盟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增加了20%以上。
两个国家有没有隔海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都是正向影响。出现这样的结果,有可能是因为海运比较便宜,也可能是因为和德国隔海的国家并不多,而且有英国这样同其贸易量比较大的国家,弱化了这种隔海效应。有没有共同边界和共同语言对德国的进出口都是正向影响,而且总体上比较显著,这也符合我们的预期。具有相同的语言,其贸易成本总是会低一些,而共同边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较近的交通距离。
在本文模型中,我们最关注的是欧洲货币统一后对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影响究竟如何。以往的研究表明,欧元的诞生都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联系,使得贸易成本下降,贸易量加大。按照这种思路,欧洲货币的统一必定会同时增加德国的对外出口以及进口。但是,本文模型的回归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在出口回归方程中,混合OLS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欧元回归系数分别为0.122、0.089、0.101,差异并不是很大,同时它们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欧洲货币的统一使得德国在欧盟14国的出口增加9%-12%,这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在进口回归方程中,我们发现三个模型中欧元对德国进口的影响都非常小,绝对值都在2%左右,而且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都为负,显然不显著。
这就同以前的研究产生了矛盾。虽然欧元的诞生确实大大促进了德国的出口,但是并没有促进其进口的提高。当然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特别奇怪,我们从图2中就可以看出一些原因。图2是德国的历年净出口量图,从中发现,德国的净出口波动性很大,这说明影响进口和出口的因素并不是同步的。同一个因素,对出口是正向影响,但对进口可能是负向影响,最后的结果就是净出口规模的扩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欧洲货币统一对德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也不是同质的,单纯地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不确定性并不能解释其对进口的影响是负向的。
2.欧元诞生后的德国货币贬值效应
国际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汇率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则其本国生产的商品相对价格提高,外国商品相对价格下降,因此会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同理,若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则进口减少、出口增多。为什么欧洲货币的统一会使德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呢?我们认为,欧元的诞生对德国的货币有贬值效应,从而导致其出口明显增加的同时进口没有那么明显地增大。
1979年3月13日,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联邦德国为成员国,马克与其他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幅限制在上下2.25%,马克成为欧洲货币体系中的主要货币。欧元诞生后,其汇率水平主要由各参加国的经济状况、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的取向及货币联盟各成员国的贸易状况决定。这就使得欧元区成员国内部之间的货币汇率实际上固定下来。但是,汇率决定理论中的国际收支说告诉我们:在外汇市场上,国际收支顺差表现为外汇的供给大于外汇的需求,则外币贬值,本币升值;国际收支逆差表现为外汇的供给小于外汇的需求,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我们知道,德国一直是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其经济增长也快于大部分其他欧盟国家,长期的贸易顺差使得对德国货币的需求增大,再加上德国相比其他国家更为强劲的收入增长,都使得德国货币升值压力增大。这在欧元区内部也一样。德国对其他成员国长时间处于贸易盈余的状态,理论上德国马克应该升值。但是欧洲货币的统一使得欧元区内部各国的汇率固定下来,欧元同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也不再仅仅由德国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决定。
我们可以结合图3来分析这个问题。
欧元诞生之前,由于德国良好的经济表现,使德国马克对美元长期处于升值状态,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但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货币却处于贬值状态,也就是说德国马克相对于这些国家的货币是升值的。欧元诞生后,欧元区内部其他国家同德国的货币汇率固定下来。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德国货币的实际贬值,从而使德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这种对进口的负向作用部分抵消了统一货币带来的减少交易成本以及汇率波动的效应,进而使其实际进口量增长不明显,甚至还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在我们的14个欧盟国家样本中,有的国家并没有加入欧元区。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欧元的汇率形成机制决定了欧元不再单单由德国的经济情况决定,而是由所有欧元区内部国家的整体或平均情况决定,原先德国马克对别的国家的升值压力,在新的总体情况下变成德国的货币实际上是贬值了。
五、稳健性分析
为验证本文得出的结论,我们另外使用了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种方法是将出口、进口和GDP的对数值变成人均量的对数值;第二种方法是将样本时间范围缩小到1991年到2010年,这也正是东德与西德统一后的时间。结果见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各个变量变成人均量的对数值以后,回归结果和表1所示基本相同。欧洲货币的统一使得德国出口增长了8%以上,同时对其进口有负向影响,这正好验证了我们前面的结论。
同样,在表3中我们缩短样本的期限,同前面的分析相比,欧元对德国进出口的影响并没有显著的改变。在三个模型中欧洲货币的统一对德国出口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德国进口的影响虽为正,但不显著。不同的是,不论哪种模型,欧元的影响都变得更大。出口方程中,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显示欧元的影响达到15%-16%,这比起前面的10%左右有了很大的提高。进口方程中,虽然欧元对进口的影响此时都为正,但都不显著,并且同对出口的影响比起来,它也是很小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都不到5%。出现正向影响也是可以解释的,因为欧元对德国除了贬值效应外,肯定还存在减少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只不过后面的这两种影响被弱化了。总之,这个模型变量的改变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结论的实质。
所以,通过两种方法的稳健性检验我们发现,前面模型的基本结论还是成立的,欧元对德国进出口的影响确实不是对称的,它的产生使得德国货币存在一种贬值效应。
六、结论
本文研究的是欧洲货币统一对德国进出口的影响。我们通过运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欧元对德国进出口的影响不是对称的,欧洲货币的统一进一步增加了德国的出口,但是没有显著地增加其进口,甚至有负向影响。这是由于欧元的产生以及欧元汇率体系的决定造成了德国货币的相对甚至绝对的贬值,使其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这种进口减少的效应部分地抵消甚至超过了统一货币之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不确定性的效应。
当前,欧盟正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而对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形成共识。有人认为这是欧洲一体化走得还不够远的缘故,应统一财政政策;也有人认为不同的主权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必然会出现道德风险,即使这次欧债危机能缓和,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德国从欧洲的整合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欧盟或欧元在这场危机中何去何从,德国将如何进一步反应,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①Nardis,and Vicarelli,“Currency Unions and Trade:The Special Case of EMU”,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39,4(2003).
②I.Brada,and J.Mendez,“Exchange Rate Risk,Exchange Rate Regime and the Volume of International Trade”,Kyklos 41,2(1988):263-280.
③D.Belanger,S.Gutierrez,and Raynauld,“The Impact of 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on Trade Flows:Further Results on Sectoral U.S.Imports from Canada”,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1(1992):61-82.
④J.Frankel,and S.Wei,“Trade Blocks and Currency Blocks”,NBER Working Paper 4335(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Mass,1993).
⑤A.K.Rose,One Money,One Market:The Effect of Common Currencies on Trade,Economic Policy 30,15(2000):7-45.
⑥J.Frankel,and A.K.Rose,“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a Currency Union on Trade and Output”,NBER Working Paper 7857,2000.
⑦R.Glick,and A.K.Rose,“Does a Currency Union Affect Trade?:The Time Series Evidenc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6,6(2002):1125-1151.
⑧A.K.Rose,and C.Engel,“Currency Unions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NBER Working Paper 7872,2002.
⑨M.J.G.Bun,and F.J.G.M.Klaassen,“Has the Euro Increased Trade?” Tinbergen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No.02-108/2(University of Amsterdam,2002).
⑩D.Barr,F.Breedon,and D.Miles,“Life on the Outside:Economic Conditions and Prospects outside Euroland”,Economic Policy 37(2003):573-613.
(11)H.Flam,and H.Nordstrom,“Trade Volume Effects of the Euro:Aggregate and Sector Estimates”,Mimeo,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Stockholm University,2003.
(12)Alejandro Micco,Ernesto Stein,and Guillermo Ordonez,“The Currency Union Effect on Trade:Early Evidence from EMU”,Economic Policy 18(October,2003):315-343.
标签:面板数据论文; 德国货币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英国欧盟论文; 汇率贬值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货币对论文; 欧元符号论文; 美元欧元论文; 汇率欧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