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美育数学儿童学堂是指数学学习活动根据儿童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途径,让充满审美价值的科学创新精神弥漫数学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美育 数学儿童学堂
美育数学儿童学堂是指数学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确定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体验的一种学习环境。之所以称为“学堂”,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与合作分享为途径,让充满审美价值的科学创新精神弥漫数学学习活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显然,美育数学儿童学堂与上述理念和要求是一致的。
一、美育数学儿童学堂本质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应该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教育,而应该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教育。只有遵循儿童心理、生理发展应有的阶段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深钻教材,了解学情,研究教法外,更应重视在课堂上构建一个有利于“创生”的具有自我生长性的数学学习环境——“数学儿童学堂”。数学儿童学堂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生为本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参与者。”这样的角色定位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取向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具有的关系。数学儿童学堂,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
2.以学定教
“数学好玩”是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对数学的赞美。但是数学所特有的魅力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难以感受到的呢?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教学中的高效率,总是希望尽快地将学生的学习纳入自己预定的轨道而不顾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这种通过“齐步走”的方式去实现教学目标,就不可避免地抑制了学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数学儿童学堂,是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分享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学习环境,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中的思考成为最有价值的行为,不同学生在同一学习内容上呈现真实差异学习状态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我们的数学儿童学堂,不是教师预设的课堂,而是学生自然生成的课堂,学生中的每一个发现与疑惑都将成为老师教学活动中的原始模型。
【案例】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课前自学反馈:关于角,你知道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
小组问题反馈:什么是角?角是由哪些组成的?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自我问题解决:哪些问题同学之间可以解决,促进生生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哪些问题暂时不能解决?课堂上一起解决……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反馈,教师能准确把握住学生们知识基础和自学程度,能根据学生真实起点来开展后续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
3.注重体验
“数学不是老师讲出来,数学不是学生练出来的,数学是靠学生“做”出来的。”这个“做”是指学生的操作、参与和体验。数学儿童学堂,就是让学生主动地活动,包括观察、描述、画图、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数据、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让学生亲生体验“做数学”,实现数学创造美。
二、美育数学儿童学堂课堂目标及实施途径
1.培养科学精神
《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特别提出:“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案例】测量——用严谨的求知态度发现知识
活动内容:请你利用学具袋中的物体测量出课桌面的长,你有哪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以用绳子量,桌子的长是2条绳子的长度
生:用笔量,桌子的长度是5枝笔的长度
生:用书量,桌子的长度是3本书的长度
生:……
生:我发现,同样的一张桌子可以用不同的数来表示长度。
生:我发现,量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生:……
师:那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认为这样的测量方法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生:容易引发争论,不被认同
生:最好是有统一的工具来测量……
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我们的课堂中提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尊重现实生活基础,用严谨的求知态度去实证,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案例】5的乘法口诀——在学习中批判质疑
核心环节:探索5的乘法口诀
4堆松果: 5+5+5+5=20 4×5=20
5堆松果: 5+5+5+5+5=25 5×5=25
6堆松果: 6×5=30
7堆松果: 7×5=35
8堆松果: 8×5=
生:8×5=40,每多一堆松果,就多5个, 35+5=40,所以8×5=40
生:4×5=20,8×5分成两个4×5,就是20+20=40。
生:8个10是80,8个5就是它的一半,就是40。
对于乘法口诀,我们习惯性地把这个内容视为事实性的结论。它们是静态地,客观地,是明确的,边界清晰的,这些事实性结论成为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教学重点。但是教学这类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成为不被关注来龙去脉,不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与发展。为了便于计算,提升速度,很多课堂上更关注地是是不是熟练背诵?这种熟练只是一种条件性反射现象。
我们的儿童学堂中,更关注地是学生批判质疑的能力,能不能发现提出问题?能不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不能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很明显:第2个、第3个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地思维能力,还把对知识来源的好奇心放大,把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无限放大,大胆地猜想与尝试,积极寻求更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2.提升审美情趣
数学儿童学堂的审美情趣,不仅包括发现、感知、欣赏、评价几何中的对称美,代数中的对称美这两部分的意识和基本能力,还有发现、欣赏数学的简洁美、数学的和谐美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数学概念的简洁、数学符号的简洁、数学证明的简洁、数学结论的简洁四部分组成数学的简洁美;数学从不和谐走向和谐,数学比例的和谐美, 数学知识结构的和谐美构成数学的和谐美。数学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数学就会把它的美主动的无私的呈现出来,那时数学就不再枯燥无味。
【案例】温度——数学的简洁美
核心环节:记录温度,感悟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师:你能把听到的温度信息记录下来吗?关键是要让别人一眼看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零上5度,零下10度】
生:零上5度,零下10度。
生:↑5度,↓5度。
生:5度,10度。
生:+5℃,-10摄氏度。
师:这么多的记录方法,你更欣赏谁的记录方式?为什么?
生:……
在记录温度信息的过程中,符号产生的意义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不需要老师的讲解,也不需要强制性记忆。学生经历符号产生的过程,既了解数学知识的源头,也懂得数学知识的应用的去处。
3. 掌握学习方法方式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学得更好,更有效,教师必须关注、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儿童学堂学思单》是数学儿童学堂中一个重要工具,通常有课前自主学习、学习检测和知识拓展三个板块。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前置性学习,知识基础被充分调动,思考的毅力与动力悄然而生。小组分享合作,交流讨论,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发现更精彩地想法。课后的学习检测与知识拓展更是把掌握的思想与方法践行于具体问题情境中,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质疑习惯和发现、赞扬学习共同体的逻辑美、运用美。
4.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最终又回到生活中去。美育数学儿童学堂中时常会展现学生这样的声音: “我还有补充”,“我还知道这个问题在哪里可以用到”,“我是这样想的”我们的课堂中不是不要老师“讲”,而是千方百计地把解决问题的“重头戏”留给学生。也许这样做不如教师直接给学生讲一个好方法来得直接,这样会需要时间和“走弯路”的代价,但这样是值得的,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就能看到这样做的价值和收益。
美育数学儿童学堂充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的特点,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源与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数学有用、可用、能用,进而想用、会用,这才是数学课堂追求的终极目标。
【案例】我们常态的课堂——以问题为线索
预习环节:关于这个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反馈环节:整理学生预习效果,学到的内容,提出的问题有哪些?
分享环节:哪些问题我们组内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我可以帮助其他组解决?哪些都没办法解决?
探究环节:重点围绕集中问题
运用环节:我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运用到这样的知识。
反思环节:我学到的知识有?哪些我已经完全掌握?哪些还需要进一步整理?
延伸拓展:……
美育数学儿童学堂,就在这样一种活学善学、勤于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以自主探究与合作分享为途径,善于总结勤于反思,让充满审美价值的科学创新精神弥漫终身。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定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201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史宁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Atiyah M.数学的统一性.袁向东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论文作者:杨琳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4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学堂论文; 儿童论文; 美育论文; 松果论文; 素养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