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霞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金安中学 517384
摘 要:《蒹葭》一诗出自《诗经·秦风》,是当时十分流行一首民歌,其中蕴涵了很多美的元素。教学中要以这些美的元素的品读赏析为重点,在阅读的同时教给学生一种赏读诗歌的方法,和学生一起进入诗的境界,逐步深入地领悟诗的内涵,在欣赏、想象中感悟主人公的语气、形象、情感,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轻松地实现各项教学目标,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蒹葭 审美 音韵美 语言美 意境美
一、音韵的和谐美
首先请两名学生起来朗读这首诗,然后自己声情并茂地范读这首诗,学生比较朗读效果后,自然会感觉到这首诗的旋律和音乐效果。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对诗的旋律美、音乐美有更为强烈的认识,再让学生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在学生为《蒹葭》诗的旋律感到震撼、为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到陶醉的时候,师生再来共同探讨这首诗音乐美产生的原因就显得顺理成章;然后依次分析此首诗的押韵、使用叠词、重章叠句等手法,学生就会对这些手法的作用有较深的感悟。这样教学,一方面对《诗经》的艺术特征有了一个具体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和老师容易形成互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语言的含蓄美
这一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让学生体悟:一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作品没有直接抒发,也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是通过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来含蓄地表现。二是伊人美丽高洁、可亲可爱的形象也没有具体的描写,但在碧水清清的衬托下,和追求者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的行动中,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他(她)的魅力。三是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述了。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三、意境的朦胧美
1.情景交融之美
感受这种意境特征,主要分三步进行教学:
第一步是与学生共同品味这首诗中的情感。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后,很容易说出主人公的情感,即执著、坚贞不渝的对伊人思念向往之情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捕捉到诗歌的情感后,紧接着让学生说出这种情感是怎样感受到的,引领学生走进诗的世界,走进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一起感受这种情感的真挚和美妙,共同体验“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寻的艰难,“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追寻时间的漫长,和“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追寻未果的惆怅失望。第二步与学生共同体味诗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引入这一话题:“外在的行为往往是内心情感的折射,诗人的情感除了可以通过外在行为来表现之外,还可以借景物来抒发。在《蒹葭》这首诗中,诗人也用景物描写来烘托自己的情感,大家大声读出这几句诗。”第三步具体感受这首诗情与景的三重交融。第一重,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第二重,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第三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
2.朦胧之美
(1)“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她的面目是模糊的,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2)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待,只是反复吟唱“溯游从之”、“溯洄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3)主人公和伊人总是一水相隔,雾里看花,可望而不可即。在主人公的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这显然勾勒的是一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情。这种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以及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使全诗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通过学生由浅入深地悟读、品读,在感受诗歌语言美的同时,领略了诗歌的意境美。而恰当巧妙地运用音乐渲染氛围,强化了情感体验,使诗歌的音韵美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充分品味《蒹葭》的“美”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诗的主题,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能形成自己对诗的主题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海涛 抓住美字进行《蒹葭》教学[J].文学教育,2013,(6)。
[2]张花 《蒹葭》三步赏读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4)。
论文作者:郑伟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伊人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主人公论文; 诗人论文; 朦胧论文; 诗歌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