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男性人口的健康和长寿_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论文

关注男性人口的健康长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寿论文,人口论文,男性论文,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老年妇女问题愈来愈重视。在2001年5月召开的全国首届老年妇女论坛上,与会代表呼吁全社会要时刻关注老年妇女问题。诚然老年妇女是老年人口中人数最多、寿命最高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更多关爱。但笔者认为关注男性人口的健康长寿,不仅有利于提高男性老人的生活质量,而且是从源头上关爱老年妇女的带有战略性的重要措施,也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 丧偶是影响老年妇女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

老年妇女的经济收入、健康状况、社会地位及生活满意度的恶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她们受到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歧视”外,丧偶也是影响老年妇女状况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1998年,笔者主持了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和意愿的综合调查,采取分层二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上海市城乡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3524人,抽样比为1.5‰,回收率为100%。通过分析这些调查资料表明,被调查的处于丧偶状态的老年妇女在以下几方面明显比有配偶的老年妇女要差。

1.1 经济困难比重上升

在被调查的1222名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城镇女性老人中,从未结过婚的占0.6%,有配偶的占50.4%,离婚的占1.1%,丧偶的占47.9%。在585名城镇女性丧偶老人中,自评目前的经济状况很困难和较困难的,分别占11.6%与23.2%,比616名城镇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高7.1与8.6个百分点;相反,在城镇女性丧偶老人中,自评目前经济状况很宽裕和较宽裕的,分别占0.2%与7.7%,比城镇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低0.5与6.1个百分点。为了尽可能排除女性丧偶老人在高年龄组比重较大的影响,我们分年龄组考察丧偶与有配偶的城镇女性老人中自评目前经济状况,同样显示了上述特点(见表1)。在被调查的上海市697名60岁及以上户籍农村女性老人中,从未结过婚的占0.2%,有配偶的占45.3%,离婚的占0.3%,丧偶的占54.2%。在378名农村女性丧偶老人中,自评目前的经济状况很困难和较困难的,分别占7.9%与27.3%,比316名农村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高3.1与4.8个百分点;相反,在农村女性丧偶老人中,自评经济状况很宽裕和较宽裕的,分别占0%与5.3%,比农村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低0.3与1.0个百分点。

表1 分年龄组的城镇女性丧偶与有配偶老人自评经济状况 %

N=181人、55人(60~64岁女性有配偶与丧偶老人);197人、149人(65~69岁女性有配偶与丧偶老人);129人、127人(70~74岁女性有配偶与丧偶老人);78人、117人(75~79岁女性有配偶与丧偶老人);31人、137人(80岁及以上女性有配偶与丧偶老人)。

1.2 孤独感比重增大

在被调查的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城镇女性丧偶老人中,经常感到和较经常感到孤独的,分别占12.1%与8.7%,比城镇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高9.8与7.2个百分点;相反,在城镇女性丧偶老人中,不感到和不太感到孤独的合计占54.4%,比城镇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合计低29.9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农村女性丧偶老人中,经常感到和较经常感到孤独的,分别占5.3%与7.9%,比农村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高4.3与5.1个百分点;相反,在农村女性丧偶老人中不感到和不太感到孤独的分别占40.7%与15.3%,比农村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低24.2与1.2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女性丧偶与有配偶老人经常感到孤独的状况 %

状况别城镇女性老人

    农村女性老人

丧偶有配偶

 丧偶  有配偶

经常感到12.12.3 5.3

1.0

较经常感到

 8.7

1.5 7.9

2.8

有时感到23.811.0

   29.4

13.9

不太感到9.4

7.8 15.4

16.5

不感到 45.076.4 40.7

64.9

无法回答1.0

1.0 1.3

0.9

 N=616人、585人(城镇女性有配偶与丧偶老人);316人、378人(农村女性有配偶与丧偶老人)。

1.3 家庭地位降低

在被调查的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城镇女性丧偶老人中,个人的事情自己能和较能说了算的分别占72.5%与13.0%,比城镇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低4.8与0.3个百分点;相反,在城镇女性丧偶老人中,个人的事情自己不能和不太能说了算的合计占6.6%,比城镇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合计高2.2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农村女性丧偶老人中,个人的事情自己能和较能说了算的分别占69.8%与13.0%,比农村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低4.3与2.8个百分点;相反,在农村女性丧偶老人中,个人的事情自己不能和不太能说了算的分别占1.3%与3.4%,比农村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低0.5与0.6个百分点(见表3)。

表3 女性丧偶与有配偶老人个人事情自己能说了算的状况 %

状况别

 城镇女性老人

  农村女性老人

丧偶

  有配偶  丧偶

有配偶

 72.577.3

69.8

74.1

较能

13.0  

13.3

13.0

15.8

有时能 6.2

4.4

 10.1

 5.7

不太能 2.2

2.9

  3.4

 2.9

不能

4.4 1.5

  1.3

 0.9

无法回答1.7

0.6

  2.4    0.6

N同表2。

1.4 整体生活满意度下降

在被调查的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城镇女性丧偶老人中,对自己现在的整体生活状况感到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分别占1.0%与4.3%,比城镇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高0.4与2.3个百分点;相反,在城镇女性丧偶老人中,对自己现在的整体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占6.8%与48.9%,比城镇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分别低3.1与8.2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农村女性丧偶老人中,对自己现在的整体生活状况感到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分别占0.26%与3.2%,虽然比农村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低0.06与0.8个百分点,但是在农村女性丧偶老人中,对现在的整体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较满意的却分别占5.8%与47.1%,比农村女性有配偶老人中上述两项比重低3.1与1.3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女性丧偶与有配偶老人对现在整体生活状况感到满意的程度 %

状况别城镇女性老人农村女性老人

丧偶有配偶

 丧偶

 有配偶

非常满意

   6.8

   9.9 5.8

  8.9

较满意 48.9  

57.1

  47.1

48.4

一般

38.130.2

 44.2

 39.2

不太满意

   4.3

  2.0 2.4

 3.2

很不满意

   1.0 0.6 0.26    0.32

无法回答

   0.9

  0.2 0.2

  0

N同表2。

2 缩小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的性别差距

我国在80年代以来的几次大规模老年人口抽样调查都表明,城乡70~74岁组女性老人中,约有一半以上丧偶。据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田雪原主持的“中国1987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70~74岁组女性老人丧偶的比率,在市女性老人中为58.3%,在镇女性老人中为61.2%,在县女性老人中为66.8%1。1992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也显示70~74岁组女性老人丧偶的比率,在城市女性老人中为51.4%,在农村女性老人中为58.6%。中国城乡妇女在70~74岁组时,丧偶之所以超过一半,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男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比女性人口要低,1990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7.7岁,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0.9岁相比,要低3.2岁2;二是男性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比女性人口要高,丈夫的年龄一般比妻子的年龄平均约大2岁左右。此外,与我国老年妇女丧偶后再婚比率很低也有密切关系。

在上述两个影响女性老人丧偶比率高的因素中,男女婚配年龄的差异主要取决于长期形成的通婚习俗、适婚年龄人群的性别比及择偶观等因素,尽管可以适当引导,但选择配偶的年龄差异纯属个人自由,较难改变。因此,为了尽可能降低女性老人的分年龄组丧偶比率,我们的着眼点应在继续提高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同时,努力缩小两性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2000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9岁,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岁,相差4岁。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的性别差距还不算太大。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的统计资料,在2000年,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女性人口低5岁的国家及地区有:美国(男性为74岁,女性为79岁)、加拿大(男性为76岁,女性为81岁)、瑞典(男性为77岁,女性为82岁)、香港(男性为77岁,女性为82岁)等;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女性人口低6岁的有:英国(男性74岁,女性80岁)、德国(男性74岁,女性80岁)、澳大利亚(男性76岁、女性82岁)、瑞士(男性77岁、女性83岁)等;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女性人口低7岁的有:法国(男性75岁,女性82岁)、日本(男性77岁,女性84岁)等;而俄罗斯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1岁,女性为73岁,两者竟相差12岁。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否必然会引起两性间平均预期寿命差距的拉大呢?鉴于联合国人口司公布的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分性别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资料只有1950~1955年间的数据,没有1950年的数据,因此,笔者用1950~1955年间的数据代表20世纪中叶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美国人口咨询局公布的2000年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相比,计算出将近50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计算结果表明,在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有些国家(如日本、瑞典、瑞士、英国、法国等)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在20世纪下半叶确实慢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使两性间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有所扩大。特别是日本,在20世纪后半叶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为24.0%,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27.5%相比,减少了3.5个百分点,两性间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从1950~1955年间的3.8岁扩大到2000年的7岁。然而也有些国家及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在20世纪下半叶则快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使两性间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有所缩小(见表5)。可见在同时提高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过程中,两性间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既不会自然而然地缩小;但又有可能通过努力使之逐步缩小。在我国,20世纪下半叶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慢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据统计,1957年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53.82岁、女性55.95岁3,在1957~2000年间,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率为28.2%,比同期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率30.5%减少2.3个百分点,两者的平均预期寿命差距从2.1岁扩大到4岁。1953年上海市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58.4岁、女性60.3岁4,在1953~2000年间,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率为31.4%,比同期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率34.0%减少了2.6个百分点,两者的平均预期寿命差距从1.9岁扩大到4.1岁。当然,我们并不能宠统地认为分性别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差距的扩大都是坏事,更不能通过人为地降低未来女性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率来相应缩小分性别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即不能以牺牲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为代价来缩小分性别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唯一可取的途径是在努力提高未来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率的同时,尽可能促使未来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快于女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

表5 20世纪下半叶部分国家和地区分性别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率比较

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1996年修订版);美国人口咨询局编:《2000年世界人口数据表》。

3 切实降低男性人口患“致命性”疾病的比率

我国进行的许多老年人口状况调查表明,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男性老年人口的患病率都比女性老年人口的患病率要低。以1992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主持的“中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人口供养体系调查”资料为例,在被调查的城市男性老人中患病率为75.60%,比城市女性老人的患病率80.27%要低4.67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农村男性老人中患病率为57.34%,比农村女性老人的患病率63.55%要低6.21个百分点。如果具体考察分年龄组的被调查城乡男性老人与女性老人的患病率,均表明在同一年龄组中,男性老人的患病率比女性老人的患病率要低(见表6)。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王梅曾在其博士论文中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及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了1992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平均预期健康期,得出当时中国60岁老年人口平均预期健康的年限,城市男性老人为5.95年,比城市女性老人的5.03年要多0.92年;农村男性老人为6.75年,比农村女性老人的5.98年要多0.77年。他们分别占其平均预期剩余寿命的36.5%、26.1%、42.8%、32.6%5。

表6 1992年中国12个省、区、市分性别年龄的老人患病率 %

年龄组 城市老人农村老人

 男性 女性男性 女性

合计

 75.6080.2757.3463.55

60~64

72.6179.6253.6662.05

65~69

75.5880.6958.6162.17

70~74

77.9580.4559.0265.97

75~79

79.8580.3660.3667.97

80~84

77.6882.9058.7262.91

85+ 

73.0877.2760.0061.14

N=4766人(城市男性老人);5123人(城市女性老人);4822人(农村男性老人);5372人(农村女性老人)。

资料来源: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汇编》,华龄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

表7 1992年中国12个省、区、市分性别的老人患各类病的比率 %

患病类别 城市老人农村老人

男性

 女性男性

 女性

脑溢血、脑血栓 3.31.2

 3.1

 2.3

高血压、冠心病 15.1

 13.6

 9.5

 12.3

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19.0

 11.2

 26.8

 18.7

肠、胃、肝、胆疾病

 12.6

 12.3

 14.6

 15.0

糠尿病 1.5

 1.6

 0.5

 0.7

关节炎 13.2

 19.5

 23.8

 26.9

骨质增生4.6

 5.7

 2.8

 2.9

白内瘴、青光眼 10.1

 13.9

 5.0

 7.1

恶性肿瘤1.0

 1.0

 0.4

 0.6

N=3603人(城市男性老人);4112人(城市女性老人);2765人(农村男性老人);3414人(农村女性老人)。

资料来源:同表6。

那么为什么中国男性老人的患病率比女性老人低,而平均预期寿命也比女性老人要低呢?从许多有关老年人口患病类别的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出,男性老人患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比率明显高于女性,与此同时,女性老人患骨关节炎、眼科疾病的比率却明显高于男性。如上述“中国老年人口供养体系调查”资料表明,在被调查的60岁及以上城市男性老人中患脑溢血、脑血栓的占3.3%,比女性老人的该项比率要高2.1个百分点;在城市男性老人中患高血压、冠心病的占15.1%,比女性老人中该项比率要高1.5个百分点;在城市男性老人中患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占19.0%,比女性老人中该项比率要高7.8个百分点。相反,在被调查的60岁及以上城市女性老人中患关节炎的占19.5%,比男性老人中该项比率要高6.3个百分点;在城市女性老人中患骨质增生的占5.7%,比男性老人中该项比率要高1.1个百分点;在城市女性老人中患白内瘴、青光眼的占13.9%,比男性老人中该项比率要高3.8个百分点。同样,在被调查的分性别的60岁及以上农村老人患各类疾病的比率也呈现以上特点(见表7)。现阶段,我国在这些患病类别中,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死亡率都非常高,上海市1999年和2000年居民前十位死因中,都显示上述三类疾病的死亡率均在100/10万以上,患其他类疾病的死亡率均在50/10万以下。所以男性人口患病率高的病种,正是死亡率高的疾病,我们把它称为“致命性”疾病。中国城乡男性老人患非传染的“致命性”疾病的比率比女性老人要高,而女性老人患“致命性”疾病的比率却比男性老人要低。

俗话说“老年的病,中年的债”。为了切实降低男性老人患非传染的“致命性”疾病的比率,延长他们的平均预期健康期和提高他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应该深入研究男性老人患“致命性”疾病比率高的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笔者初步掌握的资料来看,可能与以下一些行为因素有较密切关系:一是男性人口中的吸烟比率较女性人口高,平均曾吸烟时间较女性人口长;二是男性人口中喝中高度酒的比率较女性人口高,平均每周喝中高度酒的量较女性人口大,平均曾喝中高度酒的时间较女性人口长;三是男性人口中工作压力大的比率较女性人口高,从事有毒、有害、危险工作的比率较女性人口高;四是男性人口中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的比率较女性人口高,用于家务劳动从而得到积极休整与四肢活动的时间比女性人口少;五是男性人口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时闷在心里的比率较女性人口高,向家人和朋友倾诉、渲泄的比率较女性人口低;六是男性人口中不重视所谓“小毛病”的比率较女性人口高,经常看病的次数较女性人口少。除了吸烟和酗酒的因素以外,究竟上述这些因素是否与男性老人患非传染的“致命性”疾病有关,以及相关程度有多大?究竟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因素导致男性老人患“致命性”疾病?需要医学、心理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密切配合,协作攻关,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不过,我认为,从青年时期起改变相当一部分男性人口中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性格特征,正确面对紧张而沉重的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条件,及时检查身体,力求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将有利于有效降低男性老人中非传染的致命性疾病的患病率,促进男性人口的健康长寿,提高男性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标签:;  ;  

注意男性人口的健康和长寿_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