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两西”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肃省论文,村级论文,党组织建设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农村基层单位的领导核心。要依靠群众完成党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任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我省的“两西”建设已进行了十几年,这些地区的村级党组织是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承担国家中华社科基金研究课题——《“三西”建设与党的领导和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初步掌握了当前这些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现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作了一些思考,现将甘肃“两西”地区(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河西地区)村级组织建设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一、“两西”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一)总体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贯彻1985年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1990年“酒泉会议”精神,组织实施1991—1993年全省村级组织建设规划,“两西”地区大多数村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能够在团结和带领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中较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具体表现在:
——初步确立了“围绕‘两西’建设抓党建”的指导思想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新观念。
——调整后的大部分村支部,班子的活力和领导经济工作的整体功能得到了加强。
——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
——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相当一部分党员已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
(二)基本经验与独特做法
“两西”地区在村级组织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做法,对全省的村级组织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建设好一个能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好班子,特别是要选配一个好的“领头雁”。各地的成功做法是整顿、培养、教育三环联动,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各地本着“围绕小康建班子”、“着眼经济用干部”的原则,积极为各村选配能带领群众谋富路的支部书记。
2.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培养锻炼一支好队伍,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张掖、酒泉、定西三个地区的党员教育力度最大。如张掖地区近几年内组织绝大多数村干部到区内外、省内外学习考察过。组织部门选派得力干部长驻华西村,分期分批在华西村调训了所有村支书,并在地委党校开办了两年制村级干部大专班。这在“两西”,乃至整个“三西”地区,都是个创举。
3.抓薄弱环节,建立制约和激励机制,创造出一套新形势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法子。永登、高台两县在农民无职党员中开展了授衔定责活动,设置了宣传员、议事员、科普员、治保员等“十大员”,衔责配套,任务具体,为农民党员提供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手段,拓宽了党组织的生活舞台。
4.选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能够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致富一方群众的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5.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整体功能,有一个能为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群众办实事,提供有效服务的好摊子。
6.有一个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好样子,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二、当前村级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讲,村党支部建设滞后于农村不断变化的形势,存在许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原有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从业结构复杂,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的现状。近年来未能根据人口和党员数量的增减变化适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有的村党支部管辖三、四个自然村,人口过千,工作鞭长莫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外出党员增多,使党的组织建设出现空档。二是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适应不了新的生产经营形式,给党组织活动和党员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大批农民党员已经从单一的集体经营和纯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其生产经营活动绝大多数是一家一户进行的,生产经营的项目、方式、地点是千差万别的。在组织活动和党员教育上,不少地方还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形式,“三会一课”制度难以落实,原有的集中政治学习,面对面的民主生活会,按时交纳党费的规定等很难做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没有,集体活动难开展,时间难集中,人员难到齐,思想难沟通,作用难发挥。三是党支部力量薄弱,干部报酬偏低,不适应繁重的工作任务,直接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包干以前,党的领导力量除大队班子成员外,主要依靠生产队这一级,并且集中统一,生产单一,便于领导和管理。现在,绝大多数村支部由支书、村主任和文书三人组成,有些地方甚至连党小组都没设立,使党支部与党员之间出现了断层。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作量和难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前,村干部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和夹缝中,大量繁杂的工作任务压在几个报酬没保障而且又要为自己的家庭生活奔波的支部骨干身上,带领群众奔小康的重任也就更难以落到实处。同时“两西”贫困地区群众负担本来就很重,较大幅度的提高村干部的报酬很难做到。经济越落后,即使很微薄的报酬也越难落实,这势必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四是支部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影响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产、供、销诸环节上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许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迫切需要党支部为他们提供统一服务。但许多村支部由于集体经济薄弱而力不从心,支部工作失去了集体经济的支持,社会化服务难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五是干部素质较低,适应不了发展市场经济、奔小康的高要求。广大农村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关键是要建立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党支部书记群体队伍,但就“两西”地区的支部书记群体而言,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即:懂粮食生产的多,懂多种经营的少;懂农业的多,懂二、三产业的少;懂生产领域的多,懂流通环节的少;懂传统生产技术的多,懂现代科学技术的少。使许多该干的事情,或者不敢干,或者干不成。由于干部素质尤其是知识结构不适应,难以担当起组织和领导农民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步致富的重任。村支书中既有种养技术,又有工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比例很小。少数村,由于支部班子成员无一技之长,领导农民致富能力弱,加上村里缺乏经济实力,出现了群众有事“宁愿找大户,不愿找支部”的现象。
具体来说,还有一些其它问题,在“两西”的贫困地区表现突出。
1.思想不够解放,观念转变不彻底,“内陆意识”、“小农意识”强,工作缺乏主动性。
有些村干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还停留在大集体时代,习惯于“计划性、单一性”,简单地接受上级的计划和对农民下达计划;在思维定势上,只知道原始的传统的生产和经营,只知道简单地催耕催种;在行为习惯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在具体工作中,只有致富要求,但无致富思路,坐失良机。有的村面对风水宝地,却跳不出小农经济的包围圈,死守几亩地挣扎在温饱线上。由于观念落后,仍然在念老经、唱老调,带来方法简单、粗暴,甚至“罚”字当头,以不断树立自己的对立面为代价去做群众工作。
2.中间层党支部数量较大,成为产生农村后进党支部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两西”地区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发挥先进党支部的示范幅射作用和整顿后进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转化提高中间层党支部上工作欠主动,未能抓住产生后进党支部的“源头”。许多中间层党支部自控力弱,而且存在的问题大都与后进支部相似,一遇不利因素,就会滑到后进支部行列。
3.在抓物质文明、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抓得不够。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干部在农村社会中的调节职能日趋削弱,过去那种“爱社如家”的思想被家族观念、帮派意识所代替。农业生产的分工协作对象现在主要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加上社会化服务跟不上,许多人不得不依靠有血缘关系的势力,使宗族势力不断强化,随之而来的是族权代替政权和法规。有些村社,往往以姓划派,致使村党支部不能行使正当权力。有些地方的封建迷信活动泛滥。近几年,许多村的集体文化设施虽已恢复起来,但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是少数。由于劳动力大量过剩,许多人无业可就,晒墙跟、搓麻将、打扑克已成为打发时间、寻找刺激的手段。并不是贫困地区的群众个个都懒,都只等着吃救济粮、穿军大衣,问题是受条件制约,苦于没门路,闲着无聊,不得已而为之。一些农民虽有组织起来的愿望,而恰恰是在这些地方,村支部处于涣散状态。
4.部分党员不能发挥模范作用,党员队伍后继乏人,在流动党员管理上新法子不多。
联产承包后,随着农民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和载体的变化,一部分党员在工人阶级先进分子与农民承包经营者之间失去了平衡,过去那种改造山河的气概随之消沉。许多地方的农民党员年龄偏大,党员队伍后继乏人。现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做的是“候鸟生意,农闲进城,农忙返乡,一部分外出到大中城市和沿海务工经商的党员,通常是春往冬归,四处辗转党员组织管理滞后,不少党员成了统计表上的符号和数字。实践急切地呼唤着新的管理办法出台,还未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
5.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新旧体制交错运行,把农村党支部推到了多元利益冲突的矛盾焦点。
由于政策不够配套,运行机制错位,政出多门使国家和农民的矛盾都集中在村干部身上。他们处在“上压下骂”的境地。一方面,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种植,产品随行就市,哪样赚钱种哪样;一方面国家采取宏观控制,下达粮棉定购任务。一方面农民要自主生产,分户经营;一方面又要统一治山治水,统一兴办福利事业。一方面要大力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又要人民事业人民办,样样建设要农民出钱。这样,村级干部任务多、责任大、权力小,向农民要的多,给的少,造成了他们与农民之间的许多利益矛盾。有些农民把村干部称为“要钱、要粮、要命”的“三要”干部,说他们是“两条腿,一张嘴,光要钱,没实惠”。这些矛盾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就会造成农村的不稳定,甚至成为某种突发事件的导火索,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从总体上讲,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树立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思想。应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使村级党组织把发展经济奔小康作为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党组织的各项活动渗透到经济工作中来。要把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难点,作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应该从思想观念上疏导,帮助农民换脑子;在结构调整上指导,帮助农民理路子;从典型引路上拓展,为农民树样子;在创办“龙头”企业上突破,帮助农民迈步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服务质量,帮助农民挑担子。
具体地说,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一个后进村党支部,很大程度上是班子成员思想观念的后进。村级经济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思想解放的程度。在“两西”地区,要帮助后进村支部破除单纯抓粮、单一经营的旧观念,树立大农业、大市场的新观念;破除划地为牢、自成体系的旧观念,树立外引内联、开放发展的新观念;破除温饱即足、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树立开拓进取、加快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新观念;破除屈从恶劣环境,悲观畏难,无所作为的旧观念,树立人定胜天、艰苦创业,重新安排河山的新观念;破除两眼向上,生产等计划,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等、靠、要的旧观念,树立办法自己想,路子自己找,资金自己筹的主动发展观念;破除用人上的稳重型、守业型、看家型的旧思想观念,树立使用风险型、多变型、开放型干部的观念;破除墨守陈规,不学技术的传统观念,树立科技兴农、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效益观念;破除市场经济就是自由放任经济的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观念。
2.完善一个好的经营体制。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来势过猛,许多工作未能跟上,“两西”贫困地区仍有不少村双层经营体制不健全。主要是分散经营这层厚,统一经营这层薄,统的功能发挥不好。必须加强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为家庭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向农户提供单项的或系列化的服务,促进生产的专业化。
3.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把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村级组织建设的落脚点。
在“两西”地区,多数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大包干过程中,部分干部群众片面地认为分得越彻底越好,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一根麻绳截节分”的现象。十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该提留的没提上来,集体企业也没办上多少,当各级组织逐步认识到集体经济的重要性,返回来抓时,已严重滞后。到目前仍有不少村是集体经济空壳村、企业空白村,连个订报钱都没有,许多火烧眉毛的集体福利事业眼巴巴搞不起来。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又不能急于求成,重犯过去的错误,而要切实坚持农民自觉自愿的原则,可以因势利导,先从增强服务功能、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入手。小康16项指标中的相当一部分指标是对村集体的要求。在“两西”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住房、通讯成为奔小康的三大障碍。一个路不通、电不到、群众难温饱、村干部报酬靠提留的村,不靠发展经济,党支部是无回天之术的。
4.适应市场经济结构多元化的需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党的组织,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
现在农村经济组织成份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产业结构多元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新格局。农村党组织基本上比照行政级别和以行政区域为主来设置,这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上层建筑越来越难以适应生产关系的转变。因此,要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以及党员分布情况的变化,突破级别建制格局,有条件的可以建立总支部和党委。也可试行“以企带村”的村级领导体制,根据需要跨村、跨厂建立党组织。农工商各业都比较发达的村,根据需要在某些行业和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的企业建立党组织。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党员可划归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党组织或单独成立个体劳协党组织。总之,要使党组织设置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从因量设置转向因需设置,从按行政区划设置转向按行业或经济流向设置,真正把支支部、党小组建在市场经济组织中。组织设置和改进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要从有利于党员所处的地域环境和行业特点,从有利于党员规模经营、联合经营、分散经营的不同情况,从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发,切实解决有组织管不了党员,有党员没有组织管的问题。
党员的管理方式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对流动党员试行“手册管理”、“书信管理”和“委托管理”等办法,使流动党员逐步由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管理。
5.稳定农村干部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引导、保护好村干部的积极性。
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支书变换频繁,是制约后进村转化的重要因素。现在一些村选不到干部或干部一上台就搞短期行为与班子建设中的随意性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稳定干部队伍,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
要继续实行干部社会养老保险,最好能以法规形式,规定村干部应得到的收入水平,允许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要使村组干部的工资与发展村组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同升同降。这样,既不会加重农民的现有负担,又能产生足够的激励作用。
建议中央和省上在制定和出台有关经济政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政策相衔接、相配套,避免出现相互冲突或“单打一”的现象,为村干部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粮棉收购上,当定购价低于市场价时,既要求村干部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又要求村干部去完成低于市场价的订购任务,客观地讲讲,很难做到。在这种政策环境中开展工作,势必引起干部关系紧张。
6.大力做好中间层支部变先进的转化工作。
要把阶段性的整顿后进与经常性的提高中部层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中间层具有向两头发展的客观可能性,工作到家,素质提高,就会转化为先进,工作放松,素质下滑,就会为后进。因此,做好中间层支部的提高工作,对于扩大先进层是开源,对于缩小后进层是截源,其工作效果是双向的。出于这样的认识,在村级组织建设的策略上,我们不公要善于抓两头带中间,而且要学会抓中间促两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