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国家经济形势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中亚国家经济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国家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亚国家独立后,经过十多年的磨难,现在已由独立初期的困境走向复苏和发展时期,而且其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已大大超过了一些人的预料。本文就中亚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做一分析,供参考。

一 中亚国家经济现状

在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前提下,中亚国家经济出现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主要工业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汇储备增加,外资投入明显增加。所有迹象表明,中亚国家经济呈现强劲复苏和增长态势。这一趋势在2003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中亚国家经济增幅明显

由下表看出,2003年中亚国家经济呈现普遍增长态势,增幅均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5%的增长速度。有些数值还远远高于独联体国家的平均值。

(二)中亚国家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

哈萨克斯坦2003年原油和凝析油开采量为5200多万吨,2002年总产量为4700多万吨。天然气总产量约140亿立方米,比2002年增长22.7%。煤炭产量为8050万吨,比2002年增长14%。发电量为637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长9.5%。2003年粮食产量为1480万吨,比2002年下降7.4%(注: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年鉴;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局2004年统计年鉴。)。

土库曼斯坦2003年天然气开采量为590.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出口43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天然气主要向乌克兰出口。根据两国2002~2006年购气合同,土每年向乌输送340亿~360亿立方米天然气,其中50%采用易货方式支付。石油开采量达到1000.43万吨,同比增长11%,石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9%,达到680.4万吨。2004年,土库曼斯坦预计开采石油1500万吨、天然气739亿立方米。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第五大产棉国,第二大皮棉出口国。根据乌兹别克斯坦新闻署发布的消息,乌兹别克斯坦2003年子棉产量是10年来最低的一年,为286万吨,同比下降10.8%(2002年乌子棉产量为320万吨)。皮棉产量为94.5万吨。导致乌子棉产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雨水多、棉花补种量大(达到30%)、春季温度低、棉花成熟晚等。该国2004年计划种植棉花136.2万公顷,预计子棉产量为360万吨。此外,乌2003年煤炭减产30.2%,为191万吨。天然气开采量约575亿立方米,同比下降0.3%。天然气加工量约4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4%。钢产量为47.2万吨,同比增长4.9%。原油和凝析油产量约713万吨,同比下降0.9%。粮食(包括大米和玉米)增产8.1%,为626万吨。

吉尔吉斯斯坦2003年黄金产量达到22.4758吨,比2002年增长25.3%。其中库姆托尔黄金公司产量达到20.944吨,吉尔吉斯黄金总公司产量为1.5318吨。近两年来,黄金开采与出口成为吉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2003年吉完成工业产值537.034亿索姆(约合12.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7%。如果不计算库姆托尔黄金公司的产值,则同比增长8.5%,全年出口也将下降5.6%。

塔吉克斯坦2003年粮食产量获得丰收,为88万吨,比2002年增产26.2%;子棉产量为54万吨,增产4.2%。铝产量为32万~33万吨(塔铝厂年生产能力为50万吨)。

(三)中亚国家对外贸易显著增长

哈萨克斯坦2003年外贸总额为2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出口129亿美元,同比增长33%,进口83.27亿美元,同比增长28%。外贸顺差同比增长42%。

吉尔吉斯斯坦2003年外贸额为1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8%,进出口分别为6.7亿和5.4亿美元,分别增长14.2%和11.2%,入超1.3亿美元。预计2004年外贸额将达到13.2亿美元,增长8%~9%。

2003年中亚国家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哈萨克斯坦2004年统计年鉴;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

(注:坚戈对美元的比价2003年均价为149.45:1。)

(注:这里苏姆对美元的比价约为1000:1。)

(注:索姆对美元的比价为43.69:1。)

(注:吉人口以506.6万计。)

乌兹别克斯坦2003年外贸额达到66.892亿美元,增长17.3%。其中出口增长24.6%,为37.25亿美元;进口增长9.3%,为29.642亿美元;外贸顺差7.6亿美元。外贸商品进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提高,棉花、有色金属等原料性商品比重降低,其中棉花已从独立初期占出口比重的50%降为不到20%。

2003年,塔吉克斯坦外贸额增长2.217亿美元,达到16.792亿美元,其中进口8.813亿美元,出口7.979亿美元,入超8340万美元。

2003年土库曼斯坦外贸总额增长23.5%,达到61.44亿美元,其中出口36.32亿美元,进口25.12亿美元。外贸顺差增长52%,达到11.2亿美元。

(四)中亚国家外资投入继续增加

据乌兹别克斯坦经济部消息,2003年乌吸引外商投资总额为6.02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其中政府提供担保的贷款和投资为4.36亿美元,增长22%,外商直接投资为1.67亿美元,增长80%。外商投资在乌兹别克斯坦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20.4%提高到26.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由4.7%提高到7.1%。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计划吸引外资10.29亿美元,其中政府提供担保的贷款6.51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3.78亿美元。乌独立以来,累计吸引外资140亿美元,其中以政府提供担保的外国商业贷款为主。

吉尔吉斯斯坦2003年1~9月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计7750万美元,比2002年同期增加25%。外国投资累计(1995~2003年第三季度)约12亿~13亿美元。吉计划至2005年吸引外资数额达到50亿美元,2010年——100亿美元,2015年——110亿美元(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

据塔经贸部统计,截至2003年年初,塔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4亿美元。意大利、英国、韩国为其主要投资国。主要投资领域是贵金属开采和加工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吸引外资的重点领域是水电站建设、通信网改造、公路修复及公路隧道建设、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食品加工等。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国家中外资投入最多的国家,截至2003年9月底,哈累计吸引外资245.14亿美元。

(五)中亚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

哈萨克斯坦2003年人均GDP近2000美元,人均月名义工资约170美元(2.3221万坚戈),同比增长14.5%,实际增长7.6%。

2003年哈萨克斯坦贫困人口减少4.4%,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37美元(5041坚戈)的居民占全国人口的19.8%,这一数字在2002年为24.2%。2004年哈最低生活标准提高至39美元(5405坚戈,目前汇率为137.42:1)。

哈萨克斯坦失业率虽然居高不下,但近两年来呈现回落态势。截至2003年年底,哈共有失业人数66.94万,失业率为8.7%,比2002年(失业率为9.3%)减少2.13万人。截至2004年1月,哈每千人拥有电话机150部,比2003年提高7%,2002年每千人拥有小汽车72辆。

吉尔吉斯斯坦2003年人均GDP为377美元,人均月名义工资为23美元,比2002年增加6.7%。吉工资差别较大,在财政领域人均月工资为147美元,而在卫生和农业部门的工资则分别为23.4美元和20.3美元。该国职工最低月工资为2.2美元。吉2003年12月份最低消费预算为36.8美元,比2002年增加近10%(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

乌兹别克斯坦2003年居民实际收入增加12.3%,银行存款增加44%,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量增加1.3倍。

土库曼斯坦2003年1~11月人均月工资为121美元,比2002年增长39%。个人收入增长22.3%。

塔吉克斯坦2003年1~11月人均收入增长48%。2003年全国人均月工资为55.58索莫尼(18美元左右),与2002年相比增加4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8%。

(六)中亚国家通货膨胀得到相对有效的控制

哈萨克斯坦2003年通货膨胀率为6.8%,比2002年略有上升。哈萨克斯坦国家金融信贷政策的目标是,保证2004年通货膨胀率为5%~7%,2005~2007年为4%~6%。

2003年,乌兹别克斯坦消费市场通货膨胀也得到有效控制,通胀率为3.8%(2002年为21.6%)。乌国家统计委员会的资料显示,2003年乌兹别克斯坦月均通胀率为0.3%,2002年为1.6%。2003年乌食品价格有所下降,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2%;非食品价格也在继续下降,同比下降8.5%;有偿服务价格同比增长26.7%(2002年为36.6%)。2003年乌工业产品的物价指数为27.1%(2002年为36.7%),通讯业价格指数为21.1%(2002年为59.5%)。根据2004年乌预算参数,预计2004年消费市场通货膨胀率为6%~8%。

吉尔吉斯斯坦通货膨胀的幅度较大。吉2003年的通货膨胀率为5.6%,远远超出预期的3.6%。2003年,吉粮食产品价格增长5.2%,其中面包制品价格增长16.6%。收费性服务价格增长18.5%,这主要是受公共交通费增长12.7%的影响。吉通货膨胀幅度较大的原因在于,该国为保持本国货币索姆对美元币值的稳定而采用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近三年以来,塔吉克斯坦平均通货膨胀率为12%~15%,较以前有所下降,但仍然居高不下。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受自然禀赋差异和市场开放程度的影响,中亚国家经济增长各不相同,经济发展的差距在逐渐加大,主要表现为:

1.哈萨克斯坦的增长速度最快,在中亚国家中可谓一枝独秀,成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该国国内生产总值、吸引外资额、出口贸易、外汇储备、人均收入、通胀率等各项基本宏观经济指标在中亚国家中均保持最高水平。哈资源丰富,经济高度市场化、自由化,发展前景看好。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近五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近45%,在独联体国家中名列前茅。2003年是哈萨克斯坦经济连续第四个增长年。2003年全年宏观经济形势呈现持续发展、后劲较强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在独联体国家中排在前列。全年工业总产值2.7944万亿坚戈,同比增长8.8%;农业总产值6067亿坚戈,同比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1.2593万亿坚戈,同比增长10.6%;商业贸易额9284.47亿坚戈,同比增长10%;全年货物运输流转量16.811亿吨,同比增长9.8%;旅客周转量完成935.919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通讯服务业1-11月的收入为1316.78亿坚戈,同比增长25.4%。目前,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近2000美元,超过中亚其他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人均收入超过170美元。2003年,哈黄金外汇储备增长69.3%,达到85.65亿美元,其中央行外汇储备全年增长58%,达到49.59亿美元,国家基金总额全年增长88%,已超过36亿美元。

2.土库曼斯坦经济也同样出现高速发展的势头,但该国仍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闭塞。土库曼斯坦近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2003年是中亚国家中增长最快的国家。2004年前4个月,土库曼斯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0.3%。

土库曼斯坦的经济政策有别于其他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独立后,基本上沿用了苏联时期的经济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国民收入不高,但由于该国面包、盐、水、电、天然气、教育等均是免费的,因此,人们生活虽不富裕,但基本生活有保障。加之土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人口又少,因此,该国的经济条件要好于相邻的乌兹别克斯坦。

由于土库曼斯坦在经济上既不开放也不封闭,这使土经济的发展远离国际社会,与经济全球化相脱节。从这种角度讲,土库曼斯坦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

3.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发展同样引人注目,成为后起之秀。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生产总值自1997年出现9.9%的增幅后,1998~2001年一直在3%~5%之间徘徊,2002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为-0.5%。2003年吉尔吉斯斯坦国内生产总值在摆脱2002年的小幅度下降趋势后,实现较高水平的增长。全年经济发展平稳,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稳中有升,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塔吉克斯坦从1996年起,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为7%。2003年,塔吉克斯坦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宏观经济指标呈现上升趋势。据塔国家财政部统计,2003年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0.2%,2002年比2001年增长9.1%。

目前,影响两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外债过高。中亚国家在独立之初,基本没有什么外债负担。但随后面临的严峻的经济形势使中亚国家不得不靠借外债来维持本国的经济活动。吉塔两国当前外债总额已接近或超过国内生产总值。

塔吉克斯坦到2001年外债总额达到10.16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98%;2002年外债形势略有好转,为9.97亿美元,占当年国家GDP的82.5%;2003年为10.03亿美元,约占全年CDP的66%。据塔财政部消息,塔吉克斯坦2004年须偿还的外债本息总额为3700万美元左右,而塔预算计划还债额度为2000万美元,如何弥补其中缺口还是未知数。同时,为保持国家经济增长指标,塔本年度拟接受5000万美元的新贷款。根据有关贷款期限,2005年将是塔还债高峰年,当年须偿还的贷款累计总额高达1亿多美元。如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塔将面临严重的外债危机。

吉尔吉斯斯坦也属于需要依赖外债来维持本国经济活动的国家。根据吉尔吉斯斯坦财政部提供的资料,截至2004年1月1日,吉外债达到19.65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2.3%。目前,吉外汇储备为3.879亿美元。

4.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以平稳著称。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国家干预程度较大。乌兹别克斯坦2003年宏观经济稳定增长,GDP增长4.4%,已保持连续6年GDP增长超过4%的记录。2004年,乌兹别克斯坦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增长6%。从总体来看,该国经济增长幅度较小。目前,乌发展速度已落后于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与独立前形成极大的反差(独立前,乌经济发展水平远在上述两国之上),人民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农村居民的生活日趋贫困。形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乌实行高压政治,经济不开放,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国家干预程度较大,社会不满情绪加剧。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若仍沿用当前政策,该国很有可能引发大的动乱。

二 中亚国家经济增长动因

(一)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是中亚国家经济出现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九一一事件以来,中东国家,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国际主要产油国政局动荡,恐怖活动接连在世界各地发生,使主要产油国原油生产面临随时受阻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了国际原油市场的稳定,致使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加之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世界经济呈现复苏势头,国际原油市场需求明显增加,更加速了油价的上涨。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提供的资料,世界石油需求在2003年增长1.8%,2004~2005年的增幅可能超过2%(注:《经济参考报》2004年4月19日。),仅中国2004年的石油需求就达到1.2亿吨。在这一大背景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中亚国家加快了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出口步伐。

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产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哈1999年石油产量为2674万吨,2003年则上升至4530万吨,增长近1.7倍。以每吨原油为7桶、每桶原油价格以30美元计算,2003年,仅石油一项就使哈获利近100万美元,约占该国CDP的40%。石油经济为哈带来的好处可想而知。2004年,哈石油开采量将提高到5400万吨,同比增长19%。哈预计到2015年,每年将开采1.5亿~1.7亿吨石油和700亿~750亿立方米天然气。就哈目前的经济发展而言,有人曾做过估算:若国际油价保持在每桶16美元以上,哈经济就可以保证4%的增长率,若在16美元以下,该国在20年内也可保持经济年增长率为4%。目前,国际市场的油价已远远超过预期值。这必将进一步推动哈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改革已初见成效

中亚国家独立后,积极致力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有财产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建立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中亚国家在逐渐摆脱经济困境的同时,进一步加快私有化进程,市场经济改革已初见成效。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实施全面、稳妥的经济改革,在重点发展油气工业和采矿业的同时,实施“进口替代”政策,扶持民族工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实行自由浮动汇率等一系列措施,使哈宏观经济形势趋向稳定。2003年,共有2106家企业被出售,同比增长15.5%,哈通过私有化的资金总收入为4.03亿美元(注:哈萨克斯坦2003年统计年鉴;哈萨克斯坦2004年统计年鉴。)。

2003年,乌兹别克斯坦私有企业产值比2002年提高29%,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国内贸易和农业的私有化程度达到90%。2003年乌私有化进程取得一定成效,共出售2015家企业股份,同比增长60%,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980家私有企业和400家其他形式的非国有企业,但乌一系列重点领域的大型企业私有化进展缓慢,国有股份出售不畅。

吉尔吉斯斯坦至2004年1月1日,私有化企业占吉企业总数的70.75%。

塔吉克斯坦自1991年开始实施私有化,至2003年9月底,塔共有7400个国有不动产项目完成了私有化改造,其中贸易、餐饮和服务项目占60%,工业占2.6%,农业占9.8%,建筑业占3.2%,交通和通讯业占2%,其他项目占22.4%。另外,自私有化之初到2003年10月1日止,共有22.1万户住宅实现了私有化。

土库曼斯坦2003年私有企业产值比2002年提高29%,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国内贸易和农业的私有化程度达到90%。

(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中亚国家自独立以来,除塔吉克斯坦发生内战外,基本保持政局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动荡。中亚国家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事实上,中亚国家总统独揽了大权,这对政治转型中的国家稳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中亚各国总统都成功地谋求了连任,这保障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2005年,中亚国家将进入大选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已宣布要再次参加竞选,纳氏当选似乎已成定局。因为就目前而言,哈还没有能与之相抗衡的对手。而其他国家的政权能否平稳过渡还是个变数。总而言之,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仍将是主流。

(四)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也是保障中亚国家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该国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原苏联“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美誉。哈已探明的矿藏有90多种,其中钨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铬和磷矿石居世界第二位。该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00亿吨,天然气储量为2万亿立方米,煤炭储量为39.4亿吨。丰富的资源为哈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 中亚国家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亚国家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亚国家除哈萨克斯坦外,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虽然中亚国家具有良好的经济增长态势,但总体来看,各国经济的发展差异较大。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远远超过中亚其他国家,这与其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苏联时期形成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其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在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居第三位)有关。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分析,目前,中亚国家大多还没能恢复至苏联解体前的水平。哈萨克斯坦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95.4亿卢布,人均产值为2918卢布(注:《哈萨克斯坦概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乌兹别克斯坦为349亿卢布。吉尔吉斯斯坦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95.05亿卢布。塔吉克斯坦1989年为75.11亿卢布(注:《中亚四国概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

因此,中亚国家目前经济增长属于恢复性增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但中亚国家经济增速之快、后劲之足还是令人鼓舞的。

(二)原材料出口型经济的格局并没有改变

中亚国家的经济表现出极为典型的原材料出口型的经济特征。这种格局在苏联时期就已形成。按原苏联的计划分工,哈萨克斯坦重点发展了采掘业,以出口石油、矿产品为主,乌兹别克斯坦则以生产棉花为主,土库曼斯坦成为原苏联的天然气供应基地。总之,中亚国家多以出口初级原材料产品为主,加工能力薄弱。以原料经济为主的经济格局至今仍然保持,这对中亚国家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增长起着重要作用。但从长远看,随着自然资源的耗尽,将会导致国家经济畸形和萎缩;从近期看,易使中亚国家的经济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左右,给经济增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恢复尚待时日

独立后的中亚国家都积极致力于摆脱经济结构单一、加工工业落后的局面,努力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受资金等条件的制约,这种调整显得十分缓慢。外资在中亚的投资又多流向能源开采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利于中亚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03年,哈萨克斯坦采矿工业的投资占投资总额的近50%,居第一位。地下资源开采投资总额达到68.487亿美元,其中外资达到55.762亿美元,占81%。占第二位的是交通和通讯领域的投资,为18.6%。而加工工业的投资仅占投资总额的9.1%。

值得一提的是,中亚国家加工业的发展虽然缓慢,加工能力较以往有了一定的提高。

(四)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贫富差距较大是市场经济改革初期所特有的现象,中亚国家也不例外。就中亚国家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批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整个社会消费水平在提高,但综合来看,中亚国家仍有许多人失业,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

吉尔吉斯斯坦截至2004年1月1日正式登记注册的各类经济实体(包括法人和自然人)总计26.97万家,其中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为5.54万家。据吉官方调查,在这些具有法人地位的各类企业中,目前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仅有1.93万家,占总数的34.8%。在全国506.6万人口总数中,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口总计为5.74万,占经济自立人口的2.9%。实际失业率要远高于这一数字。

塔吉克斯坦的实际失业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官方公布的数字为,至2003年11月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总人数为187万左右,失业率为2.4%。按塔国家统计委员会和亚洲开发银行共同的统计结果,塔失业率在11.3%左右。按照塔在国际组织支持下制定的《削减贫困战略》中的数字,塔实际失业率高达33%。

中亚国家的工资收入水平仍然很低。乌吉两国的人均月工资为30~50美元不等。在乌兹别克斯坦,一个教授的月工资只够买几公斤肉。塔吉克斯坦的人均月工资仅为55.58索莫尼(18美元左右),甚至更低。该国70%~80%的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减少和消除贫困将是中亚国家面临的一项长期紧迫的任务。

标签:;  ;  ;  ;  ;  ;  ;  ;  ;  ;  

中亚国家经济形势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