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的转变不是花钱的问题_苏宁论文

电子商务的转变不是花钱的问题_苏宁论文

电商转型不是砸钱的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先看一个数据:国美和苏宁销售额超过千亿元,大概花了将近20年,而阿里巴巴的淘宝与天猫体系,从2003年成立,到2012年超万亿元,只花了9年。

      电商在中国为什么如此迅猛发展?从服装、家具、化妆品等电商最大的几个品类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的“高毛利”存在。

      这个现象有两个值得重视的要点:第一,今天中国高速发展的电商,主要集中发生在少数“高毛利”的产品上,比如美国电商最大品类是3C,而中国是服装、家具。第二,这些高毛利被谁吞噬了?回答是商业地产与零售渠道。

      这两个要点常常被人们忽视,而忽视了这两个“前提”,就会出现万达苏宁们陷入的困境:企图去维持传统利益格局的所谓电商转型,终将证明是徒劳。

      一、道德金融:社会化传播创造新机制

      在中国,当高毛利的产品成为电商企业的首选,电商就主要体现为对传统不合理市场结构(比如渠道吞噬高毛利)的挑战,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时的产品竞争就不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首先是一场道义之争。

      其实互联网的这场道义战争早就开打了,从一开始,电商就是以免费的形式侵入传统产业的,无论从早期的雅虎邮箱与新浪门户新闻,到近期的杀毒与团购,电商一直在质问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同样一个服务,为什么消费者要花更多的钱?

      在这里,花钱首先是一场道德之战。所谓道德,讲的是人们的好恶,是善恶,是好坏。互联网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以兴趣爱好与价值观为资产,而不再是以资源为资产。在这种新型的生态下,任何利益行为都必须过“道德”这一关:伤害了个人利益,于私德叫不公平;伤害了大家的利益,于公德叫欺诈。

      由此我们看到了电商竞争的另一面:表面上是利益之争,背后实则是诚信道德之争。所有电商企业的成功,都不约而同地把重心放在诚信道德上,于是我们看到了天猫淘宝上感人的一幕:商家为了去掉差评,不惜自己出钱退货,“亲”成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标准称谓。

      当然有人也许会说,有的商家会去花钱雇水军买好评呀,这不是欺骗吗?是的,水军的确存在,但互联网又是如何解决这类欺诈问题呢?当很多人仍然在讨论阿里如何打假时,微信时代悄然到来。

      微信如何做电商?尽管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明确答案,但我们大家都相信基于微信模式的移动电商,取代基于淘宝模式的PC电商只是时间问题,而这个取代,将是商业道德的一次巨大进步,或者说,“道德金融”将登上商业舞台成为主角。

      道德金融这个词的提出,指出了移动电商时代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无孔不入的社会化传播,能够把“人的正确行为(right thing)”上升成为资本,能够将道德变成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行为,创造了全新的道德机制。

      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无所谓好人,也无所谓坏人,好的机制让坏人变好人,而坏的机制却让好人变坏人。移动电商的道德的金融机制,将会把坏人变成好人。马云说,互联网是一个生态,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到位。

      二、万达苏宁转型:没有道德金融,便会陷入困境

      一旦我们承认,移动电商中存在所谓的“道德金融”,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传统租金体系与渠道体系,是不是一个“不道德的体系”?

      今天的绝大多数渠道都在玩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游戏:想要进入渠道吗?首先要交“进场费”,然后是各种“节日促销费”,东西好不容易卖出去了,但要钱?没门,渠道会制定所谓的“付款账期”,短的几个月,长的超过一年的都有。

      可渠道为什么要这样压榨厂商?万达所经营的商业综合体是这样回答的:“我们需要高地租来支持公司的生存与扩张”,而支付地租的,就是像苏宁这样的渠道商,再加上庞大的人员开支与管理费用(比如苏宁员工高达17万人),“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一切成本或代价一定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商业生态:商业地产的高地租,零售渠道的人员与管理成本,吞噬了制造业的主要毛利。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一件衣服的零售价,如果不是出厂价的六到八倍,就可能要亏损;在北京的繁华地带如国贸,喝一杯咖啡,可能一半以上的钱付给了地租。

      这道德吗?回答是,没有电商,特别是移动电商的时候,这当然是道德的,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呀。但是当有了移动电商的时候,传统商业地产与零售渠道的不合理或“不道德”就显现无疑:超越空间的互联网,宣告了地租与中介渠道的价值并不成立。

      可惜的是,大多数商业综合体如万达,大多数零售企业如苏宁,简单地把电商当成一种交易工具,它们做了一个非常错误的选择,那就是把现有的零售体系当成一个天然存在的体系,然后基于这种天然去做电商,以为剪了辫子就可以搞“君主立宪”,完全不懂得这是一场以消灭中介为标志的颠覆性“革命”。

      是的,仔细看看万达所谓的“线下体验线上消费的O2O电商”,看看苏宁“线上线下同一个价”电商转型,都有一个潜藏的逻辑,那就是他们企图维持传统的市场结构与利益格局,对以万达为代表的商业地产商来说,他们仍然要的是高租金,而对于苏宁来说,他们只不过是把电商当成了一个扩大销售额的工具。

      这又回到“道德金融”这个问题上来。为什么传统的商业地产与零售渠道不把“道德”当成金融?原因是他们把“空间资源权”当金融,在没有网购的时代,所谓的渠道为王,讲的就是渠道占据了一切与消费者接触的空间机会,反过来控制厂家与消费者。

      消费者有办法反抗吗?没有,少了你一个又如何?像罗永浩砸冰箱让西门子道歉那样的事,只可能发生在移动社会化媒体时代。而一旦罗永浩凭一己之力便可打败跨国巨头西门子,巨头们凭“控制资源权”控制消费者的年代就过去了!

      就在七月底,三星公布其业绩下滑的消息后,股价大跌,市值蒸发了150亿美元,约合9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跌掉了一个万科。这不禁让人们担心,三星电子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道理很简单,三星是全球广告投入最多的公司,每一部三星手机,平均分担的广告费用是480元。

      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小米的成功,就会发现三星完全落后于互联网时代。当然,你也可以说,三星在半导体方面的成就,在技术上创新小米怎么可能比?好吧,那谷歌打败三星呢?谷歌的可穿戴设备离手机有多远?在这里,我们是在谈技术吗?

      显然,互联网时代正在摧毁一切“不道德”的市场结构。单要说技术,摩托罗拉、诺基亚又如何?三星之落后,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它是“不合理市场结构”的最大维护者,以这种思维做转型,一下子就落到了与万达、苏宁同一个层次,陷入困境很正常。

      雷军说,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思想。很多人都把这句话当成了营销噱头,但我觉得,这是最能够提示互联网本质的一句话。当我们把电商定义为一场对不合理市场结构发起的攻击,这不是一种思想又是什么?

      反过来讲,任何企业的电商转型,如果不改变一个前提,即不合理市场结构下的既得利益,那么,无论这家公司看起来多么有钱,多么强大,其电商转型都必将以失败告终,无论是世界级企业如三星,还是中国的优秀企业如万达或苏宁,都逃不出这一恶咒。

      与大趋势作战,胜利的永远是趋势,还从来没有哪一家企业赢过趋势与规律。

标签:;  ;  ;  

电子商务的转变不是花钱的问题_苏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