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与系列标准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关系论文,标准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执行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已成为国际上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我国贯彻执行等同采用ISO9000的我国国家标准G13/T9000也势在必行,已经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我国已推行十多年的全面质量管理似乎有些谈化,推行得也不那么理直气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与人们对两者关系的认识有关。有一种“取代论”认为,全面质量管理过时了,今后不用搞了,现在只要贯标就行了。还有一种“排斥论”认为。你贯你的标,我搞我的全面质量管理。那么这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它们既不是取代的关系,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这主要是说,系列标准来源于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又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和深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一)系列标准继承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综合体现,具有广泛的范围和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系列标准是在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标准化的产物,因此继承和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
1、体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系列标准认为质量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系统地抓才能真正解决质量问题。强调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控制各种质量因素,使质量形成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的产生。还要求全员参加管理,对全过程进行管理,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进行管理,做到用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用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
2、体现了用户第一的思想。强调企业的产品质量必须满足用户的要求,使用户满意。
3、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重点是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完全依靠事后的检验,即使一旦产生质量缺陷,也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纠正措施,使质量形成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4、体现了领导者的关键作用的思想。规定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最高管理者承担,企业领导对质量方针的制定与质量体系的建立、完善、实施和保持全面负责。
5、体现了讲求经济效益的原则。系列标准将“经济性——质量成本”作为质量体系的一个要素,并指出:企业经营中需要以最佳成本,来达到和保持期望的产品质量,要综合考虑风险、成本和利益。
6、重视多种统计方法的运用。系列标准将“统计方法的应用”作为质量体系的一个要素指明其十分广泛的应用范围,指出:专用的统计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实验设计或因素分析、方差分析或回归分析、显著性检验、质量控制或累积和技术、统计抽样检验。
(二)系列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到了更加科学和规范的阶段。质量管理经历了从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现代的质量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和规范的基础上的。系列标准就是这种发展和进步的标志。我们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发展和进步。
1、质量术语的标准化、规范化。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在他的经典著作《质量控制手册》中曾指出:“任何广为传播的学科必须确定并阐明作为该学科存在基础的那些普通适用的概念。它必须对关键单词和词组加以发展和标准化,使该学科的从业人员能移通过它们进行相互交流”。朱兰博士明确指出了质量管理作为一门广为传播的学科建立标准化的术语概念体系的主要性,它是质量管理理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质量管理专家为质量管理术语的标准化作出了贡献。ISO/TC176在总结各国质量术语标准化的基础上,于1986年在世界范围内首先统一了22条质量术语,并作为标准正式发布。随着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从1988年起又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使质量术语由原来的22条增加到了67条。由于质量术语标准化的定义深刻准确地阐述了质量领域重要概念的本质与内涵,具有不允许多重解释的唯一性,从而统一了人们对这些概念的认识,成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共同语言。例如澄清了质量管理(QM)、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等主要概念的混淆现象,分别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发展和完善了质量体系。深化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过去我们在执行全面质量管理时也要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但比较抽象、不具体、不规范。而系列标准对质量体系的概念、意义、内涵、表征形式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可操作性很强,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发展,可以说系列标准确定的质量体系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质量体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质量体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质量体系是什么东西。标准明确定义质量体系是为实现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控和资源。标准还详细阐述了质量体系的性质、原则结构和一般应包含的质量体系要素,规定的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应用系列标准的指导思想,标准还对各基本要素的含义,要素的目标,要素之间的接口以及各项质量活动的内容、要求、方法、人员、文件、记录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标准还就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以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各阶段影响质量的项目、人员、设备、信息等因素的控制提供了全面的指导。二是系列标准使质量体系成为“看得见”的体系,标准要求企业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包括质量手册、质量计划、程序、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等,强调该说明的一定要说明,说到的一定要做到,做到的一定要有记录,没有记录等于什么也没有发生,这样就使质量管理变成“看得见”的管理,人们能够事先了解某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应该做什么,由谁来做,何时、何地以及为何做,应采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以及如何进行控制和记录,真正做到使质量形成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久本均先生也肯定了这种发展和进步,他认为把过去的日本质量管理活动与ISO9000系列标准对比一下,重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组成新的质量体系,那么日本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可能成为在国际上最为优秀的质量体系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系列标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总结,又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化和发展,执行全面质量管理是贯彻系列标准的前提条件,贯彻系列标准又是深化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途径;批行全面质量管理与贯彻系列标准的共同目标就是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因此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不是相互排斥的。
标签: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