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精准扶贫论文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促进精准扶贫

秦 杨

【摘要】 乡村生态旅游在精准扶贫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今却面临基础设施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紧缺、旅游项目缺乏特色等困境。发挥乡村生态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需要构建乡村生态旅游多元主体协调机制,精准设计多产业融合并举机制,精准识别乡村旅游扶贫人群,精准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关键词】 乡村 生态旅游 精准扶贫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助推农村脱贫、农业振兴和农民增收的中坚力量,与脱贫事业深度融合,无疑是提升乡村经济水平、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产业和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在精准扶贫中有特别的优势,也面临一些困境。

乡村生态旅游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

乡村生态旅游有助于人们回归大自然,愉悦身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对城市生活感到压抑和厌倦,具有原始大自然生态风貌的乡村却令人耳目一新。许多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如别具特色的节庆民俗、民族风情、古村落和森林公园以及优美的风景名胜。乡村容易勾起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强烈吸引着人们远离都市喧嚣去旅游休憩,放松身心。乡村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有效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增加乡村旅游效益,并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新业态。

对乡村进行改造的逻辑出发点,就是要进行城乡统筹。利用城乡统筹的理念,对乡村进行重新规划与建设。改变以前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改变“城市搞工业、乡村搞农业”的二元思维模式,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应将城乡统筹规划作为首要工作,建设市域村镇聚落体。

乡村生态旅游有助于盘活乡村优势资源,实现脱贫致富。旅游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带动力强的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在扶贫方面具有见效快的优势。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引导游客回归清新幽静的大自然,体验自然生态的美好,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迅速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走出一条旅游资源开发与脱贫致富相互融合的新路,还可以给贫困地区人口带来很多商机,增加贫困户脱困渠道。尤其为那些无法外出务工的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增加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亦农亦旅,亦工亦旅,使其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乡村生态旅游有助于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实现经济效应与文化效应的增值。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注重本土性、体验性、参与性而广受游客欢迎,使社会上更多向往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文人艺人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等走进乡村,寻求返璞归真的体验,领略与城市不一样的环境与氛围,使疲劳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他们也为乡村发展传递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带来了知识、信息和先进技术。乡村生态旅游也给村民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各界人士的机会,使当地群众主动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开发之中,成为参与旅游业的主力军,实现精神脱贫。另外,开展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能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改变贫困面貌,使“穷山恶水”变成“奇山秀水”,实现经济效应与文化效应的双重增值。

乡村生态旅游缺乏资金、缺乏专业人士、缺乏特色

乡村生态旅游同质化较为严重,缺乏特色。乡村旅游本应借助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带动贫困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走出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但纵观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同质化较为严重、差异化不足、模式较为单一,开发适销对路旅游产品的能力欠缺,尤其是缺乏文化的、创意的、诗意的旅游项目。在同质化方面,各地都有相似的农家乐、垂钓、采摘、民宿客栈等项目,大同小异,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简析:据奥维云网(AVC)零售监测数据显示,线下油烟机市场监测销量20.5万台,同比下降7.8%,其中近吸式同比上升0.9%,T型同比下降2.3%,塔形同比下降34.0%,其他同比下降35.8%。

乡村生态旅游紧缺专业人才。乡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要借助充足的人才力量。人才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动力因素,包括专业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目前,乡村缺乏技术人才的主要原因,一是乡村大部分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劳动力主要是老、幼、病、残等留守人员,这些人员参与生态旅游的认识不足、能力有限、积极性不高,不足以支撑起旅游新业态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二是落后的贫困地区难以留住本地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限制了农村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开展。

构建乡村生态旅游多元主体协调机制。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涉及到政府、社区、企业及当地村民等多个主体。乡村生态旅游精准扶贫要取得良好效果,需精准构建各主体之间有效的合作和协调机制。这其中,政府要发挥好顶层设计的主导作用,组建旅游扶贫部门,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政策支持、基础设施、资金保障以及信息服务,支持小微经营性项目开发,通过招商引资优化融资体系,优化乡村旅游环境。社区要主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协调解决遇到的政策性、全局性问题;加强对扶贫对象的业务培训力度,提升乡村旅游贫困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宣传、促销本地乡村旅游产品。旅游开发商要加大对乡村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在贯彻低碳理念和生态保护基础上,对乡村特色旅游元素加以整合,打造有价值的旅游品牌;处理好经营收益与村民利益,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乡村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匮乏。从国家确定的580多个扶贫工作重点县来看,扶贫工作重点县大部分位于自然环境复杂的山区或高原,其中又以西藏自治区居多。这些地方地形条件不利、信息不畅通、基础设施薄弱、道路缺乏维护、水利设施落后、旅游资源较为分散,等等。这些弊端无疑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同时,改善配套的硬件设施需要资金,而政府投入的资金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多元的资金投入渠道一时又无法形成,致使发展生态旅游的乡村资金缺口大,制约了扶贫的成效。

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优势,促进精准扶贫

在试验中,薄层干燥试验台的功率是恒定的,每次试验去除的水分质量G2也是一定的(G1,G干一定)。因此,辣椒干燥的能耗也可以用每次试验干燥时间来衡量。

设计多产业融合并举机制。在创意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振兴乡村战略的重中之重,需突破传统旅游业态,从旅游产品向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精准设计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模式,即“乡村旅游+产业”,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乡村旅游+产业”的方式多样,如乡村旅游与工业、商业、信息、地产、体育、艺术等产业的融合,采取自主开发、创业驱动、与公司共建以及选取有核心竞争潜力的业态为龙头等多种模式,集现代农业、创意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提升现代农业的产值。此外,综合运用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网络视频等传播载体,构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新媒体营销平台。在此基础上,遵循市场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发休闲度假、农业观光、养生餐饮、文化体验等多维业态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质产业,凸显乡村特色元素,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精品。

分对象开展扶贫工作。精准扶贫要结合贫困地区人口的实际情况,区分不同的实施层面,识别适合旅游扶贫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确定扶贫对象。例如,对于愿意参与旅游开发的村民,通过开展短期培训,掌握基本的服务技能,为其提供就业岗位;对不愿参与乡村旅游的外出务工人员,可积极引导,促进自身收入稳步增长。

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针对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单一、旅游项目缺乏特色的现状,地方政府和社区、旅游部门等需打造和开发适销对路的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走出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在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不能逾越的底线,要坚持开发性、生态性、收益性、保护性并举原则,实施绿色经营,树立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提高旅游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①冯炜娟:《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旅游问题发展对策》,《农业经济》,2018年第7期。

②胡伟﹑翟琴:《乡村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耦合机理及联动路径研究》,《生态经济》,2018年第10期。

③卢玉平:《精准扶贫视角下福建省乡村生态旅游模式开发研究》,《农业经济》,2018年第8期。

【中图分类号】 D25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背景下的渝东南饮食文化真实性研究”(项目编号:16SKGH170)的研究成果】

责编/胡秀文 美编/李月敏

标签:;  ;  ;  ;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精准扶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