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娟 四川省宣汉县文化馆(宣汉县美术馆)
摘要:中国文明的延续性特征鲜明,因而在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沉淀了很深厚的上层文化,也形成了具有持久影响的民间文化。目前,随着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民间文化正处于上升趋势,因而,新时期的基层文化建设需要以此为基础,有理有据的去开展文化工作。因此本文选取文化馆作为研究对象,从群文辅导工作的视角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文化馆;群文辅导;思考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物质层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物质文明,还要求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即“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所以在新时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必要借助基层文化馆的路径去满足。同时,实践过程应该有方向、用方法,而不是传统时期单一的去“形式化表达”。下面结合这种需求对主题做出具体讨论。
一、开展群文辅导的要点分析
作为一个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的职能较多,在新时期比较突出职能集中体现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因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角度分析,文化馆作为一个在党与群众、在社会与个体之间的文化沟通桥梁,既需要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目标,还需要考虑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党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工作目的。由于职能较多、责任重大,因而在新时期发挥文化馆的作用,实现其价值,达到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工作目标,需要从事实出发,做好群文辅导工作。
1、从方法分析
对文化馆开展群文辅导工作,需要新思维、新方法。时代变、社会变、人心变,因而,在新时期的基层文化建设中,文化馆需要了解到民间社会的真正变化,尤其是对新农村、新农民要有一个清晰的需求分析。因为改革开放与新农村建设及新一轮的城镇化政策等,已经满足了基层群众的致富目的;但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社会变化较快,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前者传承并实践着传统的民间文化,有所谓“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情况存在;后者经历着现代文化,并且正在创造着属于“千禧一代”的新文化。因此,开展群文辅导的前提就是搞清楚不同阶层的文化差异,并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寻找适合其娱乐需求的精神文化建设方法。
2、从目的分析
对文化馆开展群文辅导工作,要求针对性、精确性。农村群体的生存有套流传下来的固定观念与模式,有些属于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而有一些则带有封建社会的烙印,如“婚丧嫁娶中的大办酒席” 、“恶俗形式的闹洞房” 、“经过包装的封建迷信”等。因此,要区分清楚文化馆开展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时的目的,一方面要实现具有现代精神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仍然有必要破除还存留在农村的“恶风恶俗”。另外,应该通过文化建设工作传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共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最终实现“与民同乐,与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目的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从价值分析
对文化馆开展群文辅导工作,应该乐精神、促发展。自古以来,历代都开展基层文化建设,旧中国以麻醉教育为主,其价值是负面的,是为了培养奴隶。新中国不同,自从建国以来,我国就一直在搞符合广大人民利益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需要满足民众对于娱乐文化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应该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建设与新农村、新农民、新习俗相一致的中国特色农村文化,其中既有传承,也需要创新。所以,新时期的基层文化建设价值应该集中体现那种“天下同乐”的气象,真正的让农民朋友享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结出的果实。
二、建议
对文化馆开展群文辅导要有新方法、区分多重目标,从而使人民群众分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出的文化果实。因此,实践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符合群众的真实需求。具体如下:
1、建设团队
基层文化馆多以县城为准,因此,在开展群文辅导工作时应该尝试建立一支本地化的文化生力军,通过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集中培训,从而打造一支理论研究队伍、一支调查研究队伍、一支文化产品创作队伍、一支文化表演队伍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团队都可以互相匹配各项资源,尽可能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尤其是应该从民间向上吸纳各类文化人才或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需要从专业化的角度,牵引文化馆工作人员真抓实干,使其利用好地方志、县域特色、吸收各镇文化人才、了解各村的人员数量与群体比例、调研各村娱乐活动项目等,制定出既有“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产品,也有“一县共品”特征的文化项目。
2、创作文化产品
新农村、新农民,更需要新文化,因此制作符合其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是必经之路。建议在现阶段,通过“征文”方式,收集来自民间的各类的文化产品,包括剪纸、舞蹈、小品、诗歌、社火、技能等,应该包括文字形式、图片形式、视频形式等。这样,就可以既吸收民间作品,使其发扬光大,也可以借助此类征文活动激起基层民众参与基层文化建高的积极性。尤其是只在对此类产品的分析与研究,才能进一步理解新时期的新农民需要哪些类型的精神文化产品,克服传统时期那种“送戏、送电影、送书模式”,因为实际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送文化”的方式并不能激起农民朋友的真正参与,而且,大多产品很难激起群众的参与热情。
结束语
目前,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后,建议由文化馆牵头,吸引一些艺术家多去农村地区搞一些“文化节”活动。这样,既可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也能够帮助农村地区真正形成一种具备文化氛围的文化娱乐场景,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建设水准。另外,采用“农村文化节”这种模式可以激发民间创新激情,应该开发出一条基层文化创新之路,借鉴我国在发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所采用的“走出去”经验,吸收国内一些基层地区经验,如东北地区的农村文化活动成功案例所积累的经验等,促进基层文化真正走向“文化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施苏苏.文化馆:社区教育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形式[J].法制与社会,2017(34).
[2]郑丽清.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的研究[J].发现,2018(2).
论文作者:李红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8
标签:文化馆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基层论文; 工作论文; 需求论文; 目的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