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化设计在现代城市公园植物造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成静

情感化设计在现代城市公园植物造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成静

成静

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1

摘要:植物作为城市公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调节生态平衡,提升环境品质,改善生活条件,突出景观特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园林讲究“从心不从法”、“借景无由,触情即是”,本文将结合历史经验,把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于产品设计中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理念,引入城市公园植物造景中,完善认知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出“植物造景的情感化设计”这一具体方法。目的在于把情感化设计融入到城市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中,在提升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品质的同时,满足人们对城市公园更多的情感需求,深刻反映出情感化设计对城市公园植物造景的作用及其对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关系建立的价值。

关键词:城市公园;植物造景;情感化设计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所在城市的居住环境,城市公园的分布及规模成为人们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指标。而植物造景自古以来就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在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情况做好植物造景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城市文明的发展水平。

1 情感化设计的必然性

上个世纪 60 年代,西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新产生的一些设计理念开始向“形式追随功能”这一经典设计理念发起挑战,以及对“以人为本”这一经典理念进行完善,开始质问“什么才是当今时代的好的设计”。但我们从观察人的需求不难发现,人作为有感情的社会群体,情感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反馈机制。想要让设计成为人“情感”的载体,就要从情感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情感化的设计来拉近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距离,让人与环境之间产生更加和谐的情感互动。首先,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使设计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中变得更加能够充分迎合人的心理需求的变化,因此情感化设计虽然是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但是它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从现代社会的城市发展趋势来看,人们的物质生活被满足之后就会开始追求精神上的需求,而这就成为了“情感化设计”滋生的土壤。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顺应时代背景的趋势,促成了情感化设计发展的必然性。

2植物个体特性造就的情感化表达

2.1 形态的情感化表达

形态是景观设计中给人最直观感受的元素,形态的表达也能够很大程度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变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形态的表达主要有两种:一是植物本身的自然形态,借用植物自身的自然特性去营造不同的景观效果,例如:针叶植物给人带来的距离感,藤本植物较高的可塑造型,垂柳的柔美质感,海桐的球形生长体态等;二是将植物看作是基本的构成要素,通过艺术设计来达成不同的景观形态,例如:将单株植物或小型花坛树池看做“点状”元素来进行排布,将绿篱、草地、林冠线等看做“线状”元素来进行设计等。中国古典园林自古以来都擅长以植物本身的自然形态为素材,重现自然山水之势,而外国园林则更多的是将植物进行造型设计或者大面积的几何线条、面状元素应用。都是基本的形态表达所给人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景观体验。

2.2色彩的情感化表达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格列高里曾说:“色彩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不同的颜色、明度、饱和度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引起情感的反馈,比如暖色会让人想到热情、温暖、浪漫,冷色会给人带来冷静、忧郁、纯净的心理感受。

植物本身就是具有丰富色彩变化的有生命力的元素,不同色彩属性的植物根据其特性,可以用作不同的场地,给人带来直接的视觉感受。暖色系色彩的植物景观例如:主要有红、黄色调为主的花境、大面积色彩艳丽的月季、红色系的石楠、南天竹、红枫等,都带给人热烈活波的视觉效果,给人亲近的感觉,适宜用在公园入口、中心广场、节庆活动气氛营造、以及深色背景下活跃景观视效等,能给人带来朝气蓬勃的欢快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冷色系色彩的植物景观例如:丁香花林、紫藤花架、梨花盛开、荷塘月色、松林翠竹等,是浅色冷色系植物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远退的感觉,会让人在视觉上觉得温度降低,清凉静谧的体验,主要应用安静游览、休憩区域的景观分为营造,可以带给人安宁的心理体验以及清爽的景观氛围,例如:大片翠竹的应用会使人觉得气质高洁、清凉舒适,荷花与水面的交相辉映会在炎炎夏日给人带来清雅的视觉体验,在这样的公园环境中人会不由自主的安静下来。

约翰内斯·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曾经这样说道:“在眼睛和头脑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连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向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情感体验的主要领域”。由此可以看出,色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可以触“情”的设计元素。

2.3 植物自身生理特性的情感化表达

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有一些植物用于固定地表达特指意向。例如“松、竹、梅”是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则是四君子,这些都是由中国文人根据其自然生理特性,进而赋予了它一些人格化的特征。松之常青,竹之刚直,梅之清丽,兰之孤傲,菊之坚韧,本都是植物自然生理特性造成的自然现象,由于文人对于其当时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作为特定意向逐渐流传至今,成为了一些特定情感意向的指代,对于我们现今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情感化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 植物配置形式造就的情感化表达

3.1步移景异的“趣意”

“步移景异”的造园手法自古以来都是重要的景观构建方式,在园林景观布置中,要注意景观节点的节奏韵律以及和游览路线的结合。只有符合人们游览习惯和心理行为需求的景观布置才可以真正实现步移景异的效果,利用植物来构建有层次感的景观世界效果,并善于利用传统造园中的“借景”、“框景”、“障景”等手法,利用植物自然形态的互相搭配,创建出有进有远意趣丰富的景观结构,并借以植物遮挡视线的效果,和步行道路结合,使人在游览过程中视线内的景观不断的变化,利用这样的流动景观效果连接园内不同功能的场地,形成具有韵律的统一空间秩序。注意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过度的追求景观意向而使人在游览过程中感到不适或者不便。

3.2行为引导的“顺意”

植物造景对于植物本身自然特性的发挥,可以创造出对人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美好景观。因此在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景观时,更应该注意的是人在生理知觉需求被满足之后,人们在行为上的实际需要。例如:景观节点的可达性,景观节点的艺术性等。在可使用的公共草坪上应种植大型乔木,为游人提供荫蔽,引导游人将活动转移向草坪上。种植开花植物、色叶植物等作为亮点引导游人聚集、拍照、游览等。通过不同的植物造景方式对人的行为产生明确的引导作用,可以更好的规划公园内的空间使用以及交通流线的分流。

3.3平面空间的“深意”

对于空间来讲,“面”是它的限定因素,是形成景观空间的重要一环。面状元素在景观造型中比比皆是,诸如草坪、绿墙、灌木块、大面积花坛等面又分为规则面以及不规则面。最基本的规则面就是圆形、正方形、矩形等,在这些基本规则面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加减、叠合操作进而衍生出无数变化的不规则面。规则面具有了简洁明了以及富有秩序的气质;不规则面由于其复杂多变则给人生气勃勃的感观;具有平实感的面往往会让人想要驻足停留。结语

未来的城市公园的植物造景不仅仅是植物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要尽可能全方位地去契合人的情感需求,实现“情感化设计”的应用,使得城市公园在成为城市功能载体的同时,还可以成为人的精神情感、城市的文化内涵、社会的生态文明的综合载体。

参考文献

[1]许殊.景观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04):137.

[2]熊玉娟.景观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6,(23):212.

[3]邱茜.西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变迁与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09.

[4]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顾孟潮.论钱学森关于建筑科学的五个理论[J].中国工程科学,2003,11:8-10.

论文作者:成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  ;  ;  ;  ;  ;  ;  ;  

情感化设计在现代城市公园植物造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_成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