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医院 150036
摘要:臂丛神经阻滞有许多穿刺径路,优缺点亦因穿刺径路的不同而异。与肌间沟径路和锁骨上径路方法相比,该穿刺入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完全避免高位脊麻、硬膜外麻醉,椎动脉损伤、霍纳征、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由于该部位的臂丛神经已经汇集成丛,在腋鞘内同血管伴行,只要穿刺时异感明显,用药量适当,可使阻滞非常完善。同时,该径路穿刺也省却了采用腋路穿刺时需要备皮的麻烦。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和新技术,使阻滞方法多样化,增添了临床的选择性,提高了麻醉效果,不仅适用于手术麻醉,也可用于某些疾病和术后疼痛的治疗[1]。本文收集整理我院近年来年应用喙突旁入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22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收集整理我院近年来年应用喙突旁入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22例患者,男12例,女10例,年龄16-55岁。手术部位为肘关节以上2例,前臂部位5例,手外伤15例。手术时间30-120分钟。
2.操作方法:
穿刺定位 患者去枕仰卧,头偏向健侧,患肢紧贴躯干,肩胛下垫一薄枕,嘱患者将患侧肩峰下垂,使喙突部充分显露。在锁骨中外1/3交点下方1.5~2 cm处深触按及喙突尖后在其皮肤表面做一标记。再于锁骨连线中点处至腋中线第4肋间做一连线,该线即相当于胸廓壁投影线。再将喙突尖标记与此线做一水平连线。穿刺点就在此水平连线中间。垂直进针,刺破胸大、小肌时可有二次突破感。当针尖刺入胸小肌与肩胛下肌时,患者可有异感向肘部传导。小儿则以突破感及针头随动脉搏动为指征。约1/3患者可一次刺中神经,如不能命中可将针头稍向内或外侧倾斜可找到异感,但向内侧时针尖不能超过胸壁投影线。有时针尖已触及肋骨而仍无异感,表明针尖太偏向内侧,应外移寻找异感。进针深度一般为3-4 cm,不必用长针头,穿刺成功后可牢固固定针头,回吸无血即可注入局麻药。用药量:成人0.25%布匹卡因+1.5%氯普鲁卡因合剂25~30 ml,最大用量35 ml;15岁以内儿童1%利多卡因0.8ml/kg。
3.结果:
入选的病例中18例患者采用臂丛麻醉完成手术;辅用氟芬合剂2-4 ml者4例,其中有1例患者在牵拉对位时因痛感明显,追加静注氯胺酮20 m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讨论
肩部和上臂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上肢紧贴身旁。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形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三角形底边处可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穿刺点即相当于环状软骨边缘第六颈椎水平。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约C5横突)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腋路法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患者平卧去枕,患肢外展90度,屈肢90度,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行军礼状,完全显露腋窝,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刺入皮肤,斜向腋窝方向,针与动脉夹角20度,缓慢进针,直到有筋膜脱空感,针头随动脉搏动摆动或出现异感,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接预先备好的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20~40ml。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臂丛神经阻滞有许多穿刺径路,优缺点亦因穿刺径路的不同而异。与肌间沟径路和锁骨上径路方法相比,该穿刺入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完全避免高位脊麻、硬膜外麻醉,椎动脉损伤、霍纳征、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由于该部位的臂丛神经已经汇集成丛,在腋鞘内同血管伴行,只要穿刺时异感明显,用药量适当,可使阻滞非常完善。同时,该径路穿刺也省却了采用腋路穿刺时需要备皮的麻烦。另外,该径路麻醉由于穿刺位置较深,应选择体态偏瘦的患者,操作前应摆好理想的穿刺体位,穿刺过程中针尖不要超向胸壁的投影线,以免损伤胸膜发生气胸[2]。万一误入血管,可拔出穿刺针,压迫片刻后更改穿刺方向另行穿刺。由于针尖距血管很近,注药过程中应反复抽吸,防止误注药物入血管内。另外,该方法更适用于前臂及手部的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值得注意的事项:局麻药中毒反应:腋路阻滞时,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是常见原因,肌间沟法有误人椎动脉的可能,预防与处理同颈丛阻滞;肌间沟法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和膈神经阻滞等意外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同颈丛阻滞;肌间沟法锁骨上、下法阻滞后患者出现胸闷,有发生气胸可能。阻滞前、后应进行两肺听诊对比,患侧呼吸音明显减弱,伴呼吸困难即可确定气胸成立,X线检查可确诊。气胸肺压缩<20%可进一步观察,吸O2,待其自然恢复。若气胸肺压缩>20%并有明显症状应使用闭式引流术。肌间沟法有误入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间隙的可能性,应加强对意识、呼吸及循环的观察和监测。
参考文献:
[1]杜冬萍.静脉和硬膜外PCA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评估.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8:54-56.
[2]张雪芹,桑秀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20效果观察.中国实用骨科杂志,2014,19:74-75.
论文作者:黄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
标签:局麻论文; 神经论文; 动脉论文; 针头论文; 患者论文; 锁骨论文; 气胸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