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是阐述《孤独者的呐喊》这一艺术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手法,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和问题,以及如何达到最终的展示效果的过程。因为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都是成群结队的生活着,而我们作为一个单一的人,因为各种原因组成一个又一个的团体,却又在团体里分裂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团体,我们渴望疏离,却又离不开这种状态,我们分明天生拥有各种情绪,就像婴儿一般,会哭会闹,会难过会流泪,会愤怒却但是越长大越隐藏着这种情绪,因为你一旦展现这种状态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你并不“成熟”,便是我想通过雕塑艺术创作所表现出来的,我们沉默着,看似成熟,却内心暗潮汹涌,内心孤独而又热切的呐喊着。
关键词:作品理念;人际关系;沉默;面孔
一、作品理念产生的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一)创作思路来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我本身个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对抗比较感兴趣,所以选择了这一特殊而又普遍的的生活状态来进行我的毕业创作。该作品的创作理念发端于之前的综合材料课程,任课教师覃继刚老师给予我很多的建议,他鼓励我们运用日常的材料来进行组合,改变材料的本质性,并赋予它不同的雕塑材料语音。而这个探寻的过程是难得可贵的,当自己的想法与材料碰撞而诞生出的艺术创作作品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也会感到无比的激动。这次的毕业创作我也秉承着这个想法与创作的思路,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际交往的现象剥茧抽丝的慢慢探寻自己的毕业作品的思路。
(二)紧接着我在探寻一个合适我的方案,这时候熟悉的传统材料——木头,这一伴随着我雕塑专业的传统材料,我在想我是否可以利用这个传统材料来表现我的想法,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作为极其传统的木质材料已经有许多人来挖掘和表现过了,如果我再想利用传统的木质材料,首先,纯木质材料具有其局限性,再者,我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这种材料。
(三)这时候,我便陷入了困局,一直在做画草图做小稿,终日得不到解决,感觉自己没办法掌控这种材料。便把眼光投向了自己在红铜鼓奖展出的陶瓷作品,企图通过对其的再改造,能够更好的符合自己的想法,就在旧作品里面去寻找新意。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企图通过旧作品的再改造创造出截然不同的作品,这是一种不正确图省事的行为。这时候我的老师覃继刚教授及时的制止了我,他向我阐述了作品的思想与内涵并不是改改就能换着用的,做作品不能图省事,要有自己的创作语言。我才幡然醒悟,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能因为前面耽误的时间过多,而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也不能有图省事的心态做作品。经过覃老师的提示,我留意到了一种新的材料——超轻黏土,这是一种类似于雕塑土的材料,日常被拿来进行幼儿教育和制作动漫人物,他提示我可以利用这种日常的材料去寻找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在雕塑创作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便选择这种材料与我的想法结合进行我的毕业艺术创作。
二、创作过程与最终效果
(一)刚开始接触这种材料,感觉它与雕塑土仍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比雕塑土更难掌握,因为超轻黏土更为细腻更为柔软,并不好塑造形象,手指摸上去会在塑痕上留下指纹,不能完全当做雕塑土使用,这便是它与雕塑土的不同所在。假设我纯粹的使用这种材料,并不能得到我要的效果,而我重点想表现的主题更是没法更好的表现出来,这时候又陷入了自己无限否定的困局当中。不停的画草图做方案,看各种资料与文案,却得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时候我意识到到,不能够单独的使用这种材料,要尝试着与其他材质结合,才能表现出我的想法。我又想到了我熟悉的材料,木质材料,当它与超轻黏土材料结合,是否能够表现出我的想法,首先我只是在一块木板上尝试,紧接着又尝试着其他方式的组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所想表达的思想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渴望孤独却又不得不合群被强制沉默包围而企图呐喊的状态,所以我决定把木板拼合起来,三块木板为一组,形成两边长中间短或者中间长两边短的形态,两组可以交错拼合为一组,象征着一个又一个的群体。等做到这一程度后,我又遇到了难题,这几块木板之间的粘合的问题,我只能去询问做木工的老师傅如何做榫卯卡住这三块板子,但是自己手艺不行,就做得强差人意了。我做成箱子的形状并且用铜包角给包起来,做成一个箱子的形状,就是为了表现出每个人的情绪就像一个箱子一样,被包角给包起来不显露出来。至此,作为承载的底座才算做好。
(二)但是这并没有达到我想表达的概念,这时候再一次的陷入了瓶颈,材料都有了,做什么却又迷茫了,每天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我想表达什么。在经过阅读一些资料和图片后,我想我知道了我该做些什么。既然我想表达的是一种心理状态,那我就要把这种心理状态的特殊性给提炼出来,将其拟人化,既然我要做呐喊着的人,那我就用超轻黏土这种材料塑造出来,做一个昂着脖子的胸像,但只做到脖子一段,以求模糊头像给人带来真实感,看了纯粹的人体跟木质材料的结合略显平庸,最后结合我对空间的理解和对人们心理状态的感知,在躯干的心脏部分掏空在木板上打通,以展现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越加丰富但内心空洞的现况。
(三)这时候进入了创作的激情期,在对自己的想法概念了解后,作品成型的速度就快了很多,但是剩余的时间并没有很多了,在做了第二个后突然意识这跟自己想法概念并没有很贴合,只是表现了其中一种生活状态,而我的主题是表达想对这样生活状态的对抗。这时候我便又一次停下来,想自己去如何表现这种孤独抗争呐喊的状态,想起了同学曾经做过小面孔,想着自己是否能用脸孔的元素的来表现,便做出一个目无表情的脸孔,并且翻制成一个硅胶模,将超轻黏土放入翻制出许多同一面孔,在躯体上用一个又一个目无表情的脸孔堆叠起来的手法来表现现在人们生活的其中一个状态。而在一次次重复而又枯燥的翻制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也像这样被规律的进行着,循规蹈矩的被安排着做许多事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梦想从当初的我要当科学家当医生做我自己喜欢的事变成了买房买车赚钱,你问谁以后想做什么,他给你的回答里都会有这几样,许多人就跟从硅胶模翻制出来的东西一样,千篇一律。最后目无表情的脸孔堆砌成一个顺势,仿佛是一条人流,但是面孔却是支离破碎的,将其陌生化,并包围着花朵,花朵则是象征着那些企图抗争的人们,但只能淹没在千篇一律的人群中,孤独着,渴望着呐喊。
这组作品整体偏向于一种沉默的寂静感,所有的面孔都面无表情支离破碎,企图诉说着什么,却又没一个真正的张开嘴,笼罩在一整片的沉默感里。只有零星的几朵花朵在孤独的绽放着。
三、问题与展望
至此,对于我作品概念的解析也告一段落了,当最后的成品呈现在自己面前,自己觉得这还远远不够,这次的毕业创作发现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首先,作品并没有更好的体现我想表达的概念,我觉得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只是停留在想表达的状态表面,我仍需要做更多的努力来提升自我的提升,再者,就是手工不方面够精细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创作中,我能更注重这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的表达自我的想法。
结束语
总体来说,这次的创作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触,期间无数次的自我否定和苦恼是旁人所看不到的,但就是在这样的无数次的怀疑自己质疑自己中,创作的想法才一步步的清晰,整个过程就是自我否定和自我发现的过程,也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多的想法,希望在以后的创作中也能把这些想法一步步实现出来。
作者简介:覃玉军(1994-),男,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雕塑综合材料。
论文作者:覃玉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材料论文; 自己的论文; 作品论文; 想法论文; 状态论文; 雕塑论文; 我想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