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概述_公有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概述_公有制论文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的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要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十五大闭幕一周年之际,9月18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发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出版的通知,要求各级宣传部门做好有关的学习组织工作。今天又根据部务会议的决定,举办了讲师团长理论处长理论学习研讨班,让我们先学一步,为各地各部门党员干部学好这个纲要做好宣讲准备。为了学习领会好这个纲要,我先作一个介绍,讲三个问题。

一、《学习纲要》的编写是落实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是根据关根同志和部务会议的指示,在克明同志和振民同志主持下,由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参加起草、修改和审稿工作的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近百人,这是中宣部1997年、1998年工作要点确定的落实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一战略任务的一项重要工作。

1.关于编写工作的指导思想

关于这个《学习纲要》的编写问题,最早还是在1996年筹备十四届六中全会的过程中提出的。当时在调查研究中,不少同志反映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在一部分干部、群众和理论工作者中出现一些不同的看法,亟需统一思想。部领导提出,可以着手规划并组织力量编写一本书,依据邓小平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对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若干重要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阐述。因此,这项工作纳入了中宣部1997年工作要点。

1997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和不平凡的一年,形势发展很快。我们对编写《学习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也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年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去世后,中央立即发表三个重要文献,宣示全党全国人民要做到十个“一定要”。5月29日,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召开十五大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9月12 日至18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五大胜利召开,确立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一全党工作的主题。十五大报告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个报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面系统地、精辟深刻地阐述了关系党和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向的重大理论问题,廊清了一系列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明确了我们继续前进的目标和方针原则。它使我们编写《学习纲要》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了。这就是,在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应该把握的基本观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比较准确的阐述,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掌握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把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提高到十五大所要求的新水平,为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上来,提供一个较好的理论学习辅助材料。

2.关于书稿的编写过程(略)

回顾编写工作的全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到三点:第一,关根同志和部领导非常重视这本《学习纲要》的编写和出版;第二,这个《学习纲要》是集体研究攻关的成果;第三,这个《学习纲要》的编写,不仅理论上要求很高,而且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编写工作绝不允许有丝毫马虎和松懈,我们努力做到全面、正确地阐述要讲的理论问题,同时又给同志们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余地和宣讲的余地。正如我们在“编写说明”中讲的那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伟大而又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这个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我们愿同广大读者一道,积极投身到这一伟大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我们的认识,努力掌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规律,把我们崇高的事业推向前进。”

二、《学习纲要》的出版是贯彻十五大关于兴起理论学习新高潮的决策和中央关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宣部出版这个《学习纲要》既是理论学习新高潮正在形成的一个重要表现,又是推动理论学习新高潮深入、扎实、持久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首先,从《学习纲要》的性质来说,它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报告的辅助材料,理论学习要在十四大以来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兴起和形成新高潮。新高潮“新”在哪里?中央《通知》和江泽民同志在理论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都已经阐述了。其中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把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同贯彻十五大精神结合起来。这个“结合”,意味着这次学习不是十五大前理论学习的简单重复,必须把它提高到十五大所达到的新水平。《学习纲要》是根据这个“结合”的要求编写的,它的出版必定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因此,中宣部办公厅的通知说它可以作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报告的辅助材料,也可供广大群众阅读。

其次,从《学习纲要》的内容来说,它比较准确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这本《学习纲要》列了26个题目,这些题目是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报告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攻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普遍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这26个题目,贯彻了中央通知第5条提出的四个“深刻理解”的要求, 第一至第三个问题,强调的是深刻理解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重大意义。第四至第六个问题,强调的是要深刻理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第七至第二十二个问题,强调的是要深刻理解党的十五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第二十三至二十六个问题,强调的是要深刻理解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根据中央通知的要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好《学习纲要》,一定能够在十四大以来逐步深入开展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学出新水平。

最后,从《学习纲要》的特点来说,它在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上比较全面正确。这个《学习纲要》谈了26个理论问题,但没有像一般理论著作那样引经据典展开论述,而是像中宣部办公厅的通知说的那样,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应该把握的基本观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了比较准确的阐述”。这就是说,它提供的是如何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把握这26个理论问题的基本口径。这些口径性的论断,基本上都是以邓小平著作和中央文献特别是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中的论述为依据的,因此,这个《学习纲要》的主要特点,一是比较简明扼要;二是比较全面正确,可以成为较好的理论学习辅助材料。

正因为《学习纲要》具有这样的性质、内容及其主要特点,我们可以相信,尽管各地各部门已经认真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过十五大报告,这次理论学习仍然会具有新意,推动正在形成的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扎扎实实地向前发展。

三、以《学习纲要》为辅助材料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掌握十五大精神

《学习纲要》阐述的26个问题,体现了中央通知四个“深刻理解”的要求,即全书可分为四个部分来学习。考虑到第三个部分涉及到十五大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全书也可以展开为六个专题来学习。

1.关于旗帜问题

《学习纲要》围绕深刻理解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重大意义,写了三个互相联系的理论问题:一是旗帜问题至关紧要;二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三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关于党的旗帜,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它就是党所确立的指导思想。党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一由党的性质所决定,二还要同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这样才能正确地表明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道路。因此,党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关系到党的威望和形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得失。《学习纲要》第一个问题,主要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论述了旗帜问题对于党的事业的至关紧要性,论述了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首先,这是党从历史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是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这就是说,历史实践和历史比较是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学习纲要》指出,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强的历史实践和历史比较,才形成共识的;我们党把毛泽东思想写到自己的旗帜上,也是经过建党以来的历史实践和历史比较,才形成共识的;我们党把邓小平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同样是经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和历史比较,才形成共识的。这样一种在历史实践和历史比较基础上形成的共识,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规律性的认识,即真理。所以,我们说,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同时,这也是党从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现实是什么?一是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全面进步,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短短的二十年间,社会主义中国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二是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特别是在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后,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我们国家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以什么样的面貌跨入新世纪,是国内外许多人关注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面对这样两方面的现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策,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

党之所以能够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这一不可动摇的结论,是因为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学习纲要》第二个问题,集中阐述了这个问题。这里回答了两个人们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1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有哪些新贡献?(2)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 怎样理解它们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关于第1个问题, 《学习纲要》从三个方面作了回答:一是从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看,邓小平理论来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实践;二是从理论贡献看,邓小平理论提出的新的思想、观点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突出的有12个重要观点;三是从理论的历史地位看,邓小平理论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因为这一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关于第2个问题, 《学习纲要》主要从宏观的大的方面作了回答,指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观察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关于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认识上,在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使命的基本原则问题上,都是一致的。我们今天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决不是排斥和抛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真正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认识问题,《学习纲要》第三个问题,专门论述了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即学风问题,指出这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关系党的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这里讲了四个问题:第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结合实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二,邓小平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创造性地继承、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今天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第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和言行不一等不良风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坚持在全党造成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这四种风气,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同时严格党的纪律。这样,才能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承担起十五大提出的庄严历史责任。

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问题

《学习纲要》围绕深刻理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第四个问题到第六个问题,写了三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进一步强调这一基本国情的重大意义;二是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是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样,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富有创新意义和指导意义的重大理论观点。这一理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在十三大作出比较系统的论述。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什么新的意义呢?《学习纲要》第四个问题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一是强调要全面认识这一基本国情,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二是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联系起来,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讲了九条,其中第1条和第9条是总概括,其他7条是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三是明确指出过去二十年由于我们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特别是强调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各种弊端的改革,对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绝不是搞资本主义,我们也决不会搞资本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四是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当前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五是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认为可以很快地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是不对的。这五个方面的回答贯穿着一个基本的方法论:观察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现象、判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决策正确与否,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而不能从抽象的原则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统一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

《学习纲要》第五个问题和第六个问题,就是这样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强调了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

关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问题,着重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来强调坚持基本路线要一百年不动摇这一命题。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的规律,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就是对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中恢复了正确的政策,并且研究新情况、新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正确政策。和八大的时候比较,现在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经验丰富得多了。贯彻执行我们的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加强了。”八大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的主要矛盾的认识,总体上是正确的。但是,八大的正确认识在当时没有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很快就改变观点,这说明那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实践,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们才重新认识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论断,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强调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一论断,是合乎规律性的正确结论。有鉴于此,《学习纲要》提出了三个“必须”: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注意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十五大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问题上,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围绕基本路线提出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有其奋斗目标的,这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的“富强、民主、文明”,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上的规定或总要求。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规定了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上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纲领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时,既要认识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既要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又要牢记党的最高纲领,两者是统一的,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而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3.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

《学习纲要》围绕深刻理解党的十五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第七个问题到第十五个问题,写了九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这九个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这就是: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对外开放要提高到新水平,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认真实施。

(1)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

《学习纲要》第七个问题首先指出,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我们更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呢?第一,我们确定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学习纲要》讲了一个“迫使”、两个“不可逾越”,“迫使”说明我们的改革方向是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的,“不可逾越”讲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第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通往富裕和繁荣的必由之路,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两种优势或优越性。第三,建立这一体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必须充分认识这场根本性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因此在建立这一体制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和困难难以完全避免,并且一定会在深化改革中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

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取得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关键的问题是要解决好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问题,实现这个结合,在经济领域我们必须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在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已经指出这一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那么,什么是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呢?十四大报告在论述时已经明确:“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经过十四大以来五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十五大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郑重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且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写进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学习纲要》指出,党的十五大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是历史的正确选择。用“制度”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与此同时,《学习纲要》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应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集体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十五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问题上的新观点、新论断。《学习纲要》提出,我们在学习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制度的这些重要思想时,必须把握两个“不是权宜之计”、两个“坚定不移”,这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不是权宜之计,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这样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要寻找合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因为,商品生产和交换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的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从理论到实践都已获得了证实,同一所有者生产的产品能不能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交换,在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里没有现成的答案。这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兼容问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国有企业碰到的困难,说明这一问题不仅难以回避,而且正是改革攻坚要攻的“坚”。面对这一难题,有人对国有经济失去信心,主张走私有化道路;有人对市场经济前景感到困惑,主张退回到计划经济老路上去。这两种主张,形式上是两个极端,实质上都是放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且都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问题,不可能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不可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出路在哪里?邓小平的思路,就是既不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又不倒退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而是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采用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营形式,使国有经济这种全民所有制经济能够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个思路,就是他在1962年就已经提出,在建国以来历史问题决议中再次强调的,要研究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形式或具体形式的思想。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坚持和发展邓小平这一极其重要的思想,鲜明地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并且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这是十五大在新时期思想解放过程中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学习纲要》在第九、第十个问题中,分别阐述了十五大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贡献,强调了三个基本观点:第一,要区分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创造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绝不是搞私有化。公有制是就所有制的性质而言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指公有财产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两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找到公有制合适的实现形式,一能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二能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并使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三能真正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是其中两种重要的形式。第三,要积极支持和引导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探索,包括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探索,但是这种探索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反对搞形式主义、强迫命令。绝不能人为地定指标,不切实际地搞“股份化”,不能“刮风”。绝不能放松企业的科学管理和领导班子建设,以为“一股就灵”、“一股就活”。股份合作制不够规范的也要逐步使之完善。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十五大精神,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改制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难点,从宏观经济理论讲,要解决好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在微观经济理论中,就是要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学习纲要》第十一个问题,集中阐述了这个问题。主要强调了四点: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改革的着眼点和工作的着眼点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第二,国有企业改革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方面因素,也有历史因素。这些问题是在改革中暴露出来的,也只能靠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来解决。第三,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有利条件是,中央已经有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整套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关键是要全面正确地领会和掌握这些方针,狠抓落实。第四,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必须努力解决好企业富余人员过多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及再就业的问题。总之,我们的目标是,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寻找合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学习纲要》第十二个问题阐述了十五大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这就是: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这里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二是怎么看当前社会成员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存在的差距?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习纲要》指出: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这是总的回答。具体地讲,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有四条理由:(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 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在分配上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的价值是活劳动创造的,理所当然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们不创造价值,但是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源泉即商品生产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源泉,这就要允许它们参与收益分配。由此而决定了,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展生产尤其要讲劳动绩效和经济效率,分配也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着经济的和自然的、 历史的和现实的等一系列原因,不可能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只能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习纲要》讲了三层意思:(1 )现在社会成员在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差距,有的是合理的。这种合理的差距的存在,对于激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 )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分配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能认真解决,就会造成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多方面严重后果。(3 )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是,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总之,要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于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这样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这一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四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无疑问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不仅有利于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学习纲要》第十三个问题专门论述了这一重大理论问题。

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它所采用的计划手段同计划经济的计划有什么区别?《学习纲要》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它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中包括计划指导,但这种计划不是过去那种包罗万象的指令性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对国民经济运行中某些重要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计划。

第二,怎样认识十四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举措?《学习纲要》指出,这几年国家对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价格和投融资等体制进行的改革,使我国经济既实现了快速增长,又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避免了大起大落。这表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我们也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

第三,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什么?《学习纲要》根据中央精神,归纳了七条,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条,就是要在提高质量、效益,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投资、出口、消费的合理增长。我们已经确定了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的目标, 尽管我们遇到了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巨大冲击和南北洪灾造成的重大损失,但是我们对于实现这一经济增长指标不松口、不松劲。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扩大内需、增加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措施,我们的目标一定能达到。这是对我们宏观调迭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考验。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就讲这四点。

(2)对外开放要提高到新水平

《学习纲要》第十四个问题,集中论述了十五大提出的这一重要问题。这里讲了四个互相联系的问题:

一是对外开放作为既定国策,本世纪不能变,下个世纪也不能变,必须长期坚持。实践证明,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和平与发展时代条件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趋势已经出现,还在发展。就当前的情况来说,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二是国际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跨国交易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三是全球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市场;四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这种趋势,对于我们来说,既有利于我们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也潜伏着风险,弄得不好会受制于人,并挤垮我们的民族工业。因此,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坚持对外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一系列有力的对策,迎接挑战。

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种水平的提高,有哪些基本要求呢?一要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包括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投向农业、基础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二要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来,包括依法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等,又要勇敢地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开辟利用国外资源的新途径,发展开放型经济。三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不单纯追求总量和规模的扩大,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包括要在稳住和扩大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四要特别注重引进智力和先进技术,提高经济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素质提高。

四是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尤其要注意不能忘掉维护国家的安全。要很好地把扩大对外开放同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统一起来。

(3)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战略。《学习纲要》第十五个问题论述了这两大发展战略。

关于科教兴国战略,我们要首先认识到这是我国面对跨世纪的历史任务,探索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从国内来讲,我们自实现全党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历史性转移以来,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从国际来讲,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已经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但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占优势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这对我们形成了压力。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解决了认识问题之后,还有一个怎么样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这里阐述了中央提出的三个重要对策。一是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二是在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迅速构建一个完整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三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国目前人口压力很大,众多的人口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而且与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也发生了很大的矛盾。所以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严格执行。与此同时,还要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4.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三个:一是怎么认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二是面对跨世纪发展的历史任务,怎样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学习纲要》围绕深刻理解十五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在第十六、十七、十八个问题中,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

《学习纲要》第十六个问题,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为题,回顾总结了这二十年里民主政治建设即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这里,首先阐述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的一贯政治主张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纲领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其基本目标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民主遭到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就要遭受挫折;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发展,社会主义就充满生机活力。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民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中国有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特点,我们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而是要建设适合自己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根据这样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学习纲要》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不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这方面的进展。同时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要继续推进改革、发展民主。

《学习纲要》第十七个问题,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这个十五大提出的重要命题。这里,首先论述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讲了两点: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后作出的重要决策;二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迫切要求。接着,重点阐述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今后一段时间改革的主要任务。原则就是五句话: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任务是五项: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最后,还特别强调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十分复杂的任务,必须采取既坚决又审慎的方针,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向前推进。这也是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

《学习纲要》第十八个问题,阐述了十五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思想,即“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五大把这一问题写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在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可以说,这一重要思想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这里,讲了三个问题:(1)什么叫“依法治国”? 这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 )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第一,这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明确,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全一致。同时,党的治国方式同过去不一样了,党的主张要变为国家意志才能在社会中实施,党要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带头自觉遵守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党管干部也要通过法定程序,向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推荐合格干部;党还要严格监督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保障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第二,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是民主和法制的结合,它与人治相对立。因此,它的主旨不是以严格的法律来管人民罚群众,而是用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的宪法和法律来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我们常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就是因为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因此今天格外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 )怎样做到依法治国?《学习纲要》从大的方面讲了四点:一在立法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标是到2010年,完成这项工作。二在执法和司法上,要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制度。这就要积极推进行政改革和司法改革,加强对执法、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三在思想教育上,要加强法制教育。既要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更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坚决纠正重权轻法、以权压法的思想和行为。四在认识上,要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

5.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问题

“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也是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发展的历史任务。《学习纲要》围绕深刻理解十五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从第十九个问题到第二十二个问题,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

第十九个问题,从总体上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首先,根据十五大报告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讲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以及从现在起到2010年的主要目标。其中,对于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也有明确的要求,这就是两个“牢固树立”、三个“显著提高”、一个“良好局面”。接着,重点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这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特别是在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环境、历史和现实的状况的基础上,指出我们当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长期的历史性课题,又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二十个问题,着重讲了思想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学习纲要》从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讲了五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爱国主义既有普遍的涵义,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第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这里讲的是由中国历史进程决定的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的统一性,并不是认为或要求所有的爱国者都是社会主义者,我国现在的爱国统一战线,由三部分人组成: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三部分人在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另一种情况是: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已经和正在为祖国的统一和强盛作出贡献,我们相信,他们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的朋友。在对待祖国统一大业问题上,我们并不要求所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赞同社会主义制度,只要他们赞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我们就要同他们加强团结。第三,弘扬爱国主义,必须坚持各民族的团结,反对分裂主义。我们的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要积极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第四,必须划清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界限。在对待中国与外国、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关系问题上,民族虚无主义要不得,狭隘的民族主义同样要不得。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改变我们的落后面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民族心态。第五,要在全国人民中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好三个“引导”,即使大家能在教育中进一步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发努力、建功立业。

第二十一个问题,着重讲道德建设。论述了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这是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许多同志学习决议后感到有理论新意、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于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感到理解不深、理解不了。因此,这里论述了集体主义原则,但重点是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讲了四个问题:一是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二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我国具有充分的社会条件,因为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已经为这种道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三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里,特别要提倡社会主义义利观,以此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各种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四是为人民服务这种道德要求具有层次性,可以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来说,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第二十二个问题,阐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这一重要指导方针。十五大把它写进党的基本纲领,有重要的意义。这里,首先指出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党总结过去极端夸大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严重教训提出来的,是根据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一大局的要求提出来的。重在建设,就是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它要求我们做到两点;一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二是归根到底,把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因此,在工作方针上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倡导好的学风和文风;要坚持正面引导,不搞“大批判”,不搞无谓争论,同时对重大原则要旗帜鲜明、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引导。在工作方法上,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要贵在坚持,讲求实效。

6.关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问题

《学习纲要》围绕深刻理解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第二十三个问题到第二十六个问题,集中阐述了这一重大的关键的问题。

在这里,首先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党有没有能力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任务?党能领导人民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党能否领导建设取得胜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过失误,但这些失误是我们党自己纠正的,而且在最近这二十年来我们已经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面对跨世纪发展的历史任务。我们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完成这一宏伟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什么呢?《学习纲要》讲了四条理由:(1 )我们党有科学理论的指导;(2)我们党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3)我们党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4 )我们党有一支总体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和驾驭复杂形势能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第二个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党怎样来加强自身的建设?《学习纲要》指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向新世纪,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这个工程的基本内容是,围绕“一个总目标”,解决“两大课题”,加强“三方面建设”和发挥“三大优势”。一个总目标,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两大课题,一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二是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方面建设”和“三大优势”,就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根据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还提出了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四点要求”和干部作风建设的“五个注意”,以及从严治党的“五条措施”。最后,强调要遵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负人民重托,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第三个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认识当前存在的腐败现象?怎样开展反腐败斗争?《学习纲要》针对腐败产生根源上的各种错误观点,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不是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也不是改革开放政策允许的,但是有其不容忽视的土壤和条件。这里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二是对外开放过程中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会乘隙而入;三是改革中体制转变、法制和政策完善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还存在薄弱环节;四是一些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世界观发生蜕变。因此反腐败是一场复杂、艰巨、长期的斗争。同时,《学习纲要》针对一些人对反腐败缺乏信心等情况,讲了三点:一是党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正确的路子;二是反腐败斗争虽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党清醒地认识到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党对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已有明确的方针政策,主要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反腐败同党的思想、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运用教育、法制、监督和改革多种形式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尤其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只要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能赢得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第二十六个问题,是一个总结过去、立足当前、展望前景的结束语。为了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伟大贡献,我们已经确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增强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奋发向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以江泽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概述_公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