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呢?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1 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自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将我班的学生带到操场上,通过让他们跑一百米的路程,感受一千米就是10 个一百米这样长,在现实中感受一千米到底有多远,学生在室外上这节数学课,情绪异常高涨,参与热情也是极高。再如,在“人民币”的教学中,就可以创设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学生准备好1角、2 角、5 角、1 元、2 元、5 元的学具人民币,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民币后,在活动中学生运用这些人民币买玩具、食品和文具用品。再买东西的过程中,学生比一比谁花的钱最少,买的东西最多最实用。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自己都买了那几样商品,每样商品都多少钱,还剩下多少钱。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认识了人民币,还能真切的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1.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疑问才会去探究。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疑,把设小疑和设大疑交叉进行,使悬念此起彼伏,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做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源泉,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创造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引入新知识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他们学习的情绪越高涨,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更多独立探索的机会。特别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建立以后,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到小组内去交流,对于疑难的问题,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共同去解决,这个从点到面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思考的核心是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的同时,也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在疑难处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适当点拨。
2 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敢于参与2.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观念,师生双方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要觉得自己所说的话是全对的,更不要觉得自己说的就是权威。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和学生去沟通,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敢积极参与,敢说敢想敢质疑。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学生的感受,分享他们的喜悦,尊重和欣赏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想和老师一起学习,一起探究,一起活动。
2.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理。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潜能你想有多大,就有多大。每个学生都有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要从他们的脸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自信。作为老师,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让他们大胆的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中找到快乐。
2.3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最佳的状态,对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形状的物品,有魔方、易拉罐、药盒、皮球等一些立体图形,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去感受这些图形的特征,学生表现很积极,都想把自己的感受发现说出来。我把整堂课都教给学生,和学生在玩中就学会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课堂气氛异常的轻松,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异常的高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去上每一节课;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去吸引每一个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去关心每一个学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做。只有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人格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的天堂。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使学生达到会参与、想参与以及爱参与的目的,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论文作者:翟金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与管理》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4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情境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数学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过程论文; 《教育与管理》2014年2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