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养语感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教学;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3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636(2019)10-116-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二字。“语感”从字面意思简单理解就是对于语言的一种感觉能力,深入分析,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学习、运用与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感性认知能力。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叶圣陶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对语感的培养和训练,而加强对语感的培养和训练,应从以下几点加强引导。
一、在吟咏诵读中整体感悟语感
俗话说:“读能通神。”读是学生感知语言、丰富情感、感受生活、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语文教学困境的一剂良药。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就应落实一个“读”字。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眼、手、脑并用,以思维为核心,相互结合,直接感受到语言的节奏,领略到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使得学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因此,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吟咏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它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通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文章真谛,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通过范读、领读、有感情地读、集体读、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对字音的正误、音调的和谐、词义的内涵、表达的准确、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缜密、意境的优美等都有体会。因而,反复朗读,熟读背诵,感悟语言,体会深层意蕴,进而形成语感。
二、在主动感知中深入品味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题感受,语感的培养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其发生共鸣,体会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才会不断提高语感能力。
(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感悟语言,揣摩语言材料,深入理解语言的含义,提高语感。
(二)展开想象,培养语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较为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转化为生动直观形象的图像材料,让课文内容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立体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栩栩如生地展现,从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情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语感。
三、在强化实践中注意语言应用
语感的形成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累的结晶,只有听说读写的实践应用,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因此在训练中必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力“听说”,突出“读写”。
(一)听。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比如优秀的朗读材料、校园广播等,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
(二)说。引导学生在一定场合中,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组织语言的速度也较快。因此要求学生说话要准确、连贯、得体。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活动、口语交际等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契机,同时教师可以创造性地通过各种活动,比如故事会、话剧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活动。
(三)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写是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在学生运用语言写作的过程中,既仔细地推敲词句,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促进语感的形成。
四、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所以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把小学生在生活中、社会上的语言实践,作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位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总之,语感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细心去把握语感训练的点,有足够的耐心期待学生在语感训练中的点滴进步。语感的培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坚持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定会得到不断地提高。
论文作者:陈启妮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3
标签:语感论文; 语言论文; 学生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能力论文; 语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