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山, 张联盟, 吴莉芝, 王兴武[1]2002年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规律》文中研究说明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主要包括桥口、白庙、杜寨3个含油气构造,是一个具有较大资源背景的深层天然气富集区。在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沉积相新认识的基础上,该文对杜桥白区深层油气藏进行解剖,分析了油气藏成藏条件与控制因素,逐步明确了油气成藏规律。杜寨地区为深洼陷背景,构造简单,是一个大型岩性含气区;桥口地区发育构造-岩性控制下的凝析气藏;白庙地区发育岩性-构造控制下的带油环气藏,成藏条件复杂。
蔡其新[2]2000年在《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深层气综合储层预测》文中研究指明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深层沙三段3—4亚段具有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气资源,多年来中原油田一直将该区作为深层气勘探的主力战场,但寻找中大型天然气田一直未获得重大突破,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找到有利的规模储层。该区深层目的层沙三~(3-4)多为半深湖沉积,砂岩储集层不甚发育,储集条件差。具体表现为浊流和三角洲砂体呈透镜体展布,厚度薄,单层厚多小于3m,最大累计厚度不到80m,一般10-30m,以粉-细砂岩为主,较致密,具低孔(10-19%孔隙度)、低渗(渗透率<10~(-3)μm~2和高束缚水饱和度(达40%)特征。因此在生烃条件好的厚层泥岩中,只要有粗粒沉积体系的储层存在,那么就有可能形成油气藏。因而研究如何预测连片厚储层的分布规律,对于在该区深层寻找中大型天然气藏的至关重要。 自从濮深12井沙三~3钻遇28m的厚砂层,并在4821m深层试获35000m~3/d的工业气流以来,先后许多人几乎使用了当今各种物探手段或软件,对该区深层储层进行了描述和预测,但最后均以濮深15井的落空而宣告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缺乏地质、钻井、测井、地震等综合研究及综合预测。本文综合各种地质、测井、地震和测试资料基础上,在新的地学理论指导下,从整体盆地分析的角度首先寻找大型粗粒沉积体系,如寻找主河道、主河口三角洲或扇三角洲等体系。然后利用沉积相、地震正、反演结合,圈定这些大型沉积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厚层连片的骨架砂体。最后再结合构造和油气藏控制因素等确定有利的含气区或井位。遵循这一思路和研究方法取得了好的效果。 现代断陷湖盆沉积考察表明,并非湖盆边缘处处发育粗粒沉积相,粗粒沉积体系仪仅发育在主河口附近。轴向水道和轴向三角洲是发育粗粒砂沉积物的最重要领域,因为该地带的粗粒沉积无论是高位还是低位期形成均可较好的保存下来;而缓坡带和陡坡带的高位体系域的粗粒沉积大多受沉积后改造侵蚀而难以保留或保留不全。其次,粗粒沉积物较易发育和保存下来的是低位期的缓坡三角洲和陡坡扇扇三角洲及其二者前方发育的同期的浊积扇。杜桥白砂体分布也基本具有这种规律,目前地震相预测的砂体大多以南北向分布,东部的白11、白17和白4、白16井两区三角洲相距盆地边界断层较远,也是一种低位成因特点。根据大量的岩心、测井相、井点砂岩百分含量、以及地震预测的小层累加砂岩厚度、前积、沉积背斜、上超等特殊地震相研究表明,该区深层沙三川背景沉积相为深-半深湖及半咸水栈湖,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河口坝、分流河道和轴向主河道砂体,浊积砂体为次。 本文对该区目的层的三维地震逐个同相轴进行了振幅提取及振幅色谱和等值线图的制作。对井点的振幅与砂厚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和正演模型及沉积学综合分析。结果分别在桥口和杜寨两个次凹发现了大型轴向河道和轴向三角洲厚层连片砂体,他们由北向南流动,发育于多个层位。由于湖平面变化,不同期的这些河道在南北方向上伸缩,东西方向上摆动。除混深12井钻遇一单层厚28m的该类型砂体外,其它该类型砂体均无井钻遇过,以前也未曾预测到过。 ”结合预测成果和今古构造背景资料,认为该区油气藏主要受构造和储层控制之外,还受到断层封闭型、油气源供给和异常高压等因素的控制。目前所找到的油气藏多为透镜状砂体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本次发现的大型轴向河道和轴向三角洲砂体部分发育在深度浅于5000m的鼻凸和斜坡构造上,可望找到中大型气田。
冯建辉[3]2003年在《东濮凹陷杜桥白深层油气特征及成藏历史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深层烃源岩及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系统分析了该区深层天然气与原油的成因;通过含油砂岩孔隙中自由态烃、颗粒吸附态烃及油气包裹体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油气不同注入期次的流体性质;通过油藏饱和压力法、自生矿物K/Ar同位素测年、油气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等多种方法研究了杜桥白地区不同油气成藏期次及时间与油气成藏期次分布规律,分析了杜桥白地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油气富集规律。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 白庙与桥口地区天然气虽同属湿气,但成分有一定差异,桥口地区天然气甲烷含量均小于80%,甲烷/重烃为5左右;而白庙地区天然气甲烷含量相近,普遍高于88%,甲烷/重烃>10。产生桥口、白庙天然气组份差异的主要原因除成熟度影响外,天然气的母源类型起决定作用。白庙地区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前梨园洼陷第三系烃源岩和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靠近兰聊断裂带构造高点,浅层ES_2~下—ES_3~2气层具有较高的Ar~(40)/Ar~(36)比值,为煤型气及混合气。而远离兰聊断裂带,且处于构造低部位的ES_3~1—ES_3~4气层具有较低的Ar~(40)/Ar~(36)比值,为油型气;桥口构造ES_3~3、ES_3~4段气层主要为油型气;杜寨地区ES_3~3段气层为油型气,来自于ES_3~3段气源岩。 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杜寨地区濮深15井的凝析油来源于本区ES_3~3~ES_3~4地层,前8井ES_3~2原油来源ES_3~2地层;桥口地区东翼葛岗集洼陷一侧的桥14、20、23、25、60井深层油气与葛岗集洼陷烃源岩有关,桥口垒块桥38井原油与前梨园洼陷烃源岩有关;白庙构造翼部白12井原油主要与前梨园洼陷ES_3~3~ES_3~4段烃源岩有关,构造腰部白54、17、9等井的凝析油与前梨园洼陷ES_3~2段烃源岩有关,白16井原油来源于葛岗集生油洼陷。 应用伊利石测年法、包裹体测温法、饱和压力法等综合分析了杜桥白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时期,杜桥白地区天然气成藏主要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东营组—馆陶组沉积早期,这一阶段是天然气藏最为主要的形成期。这一阶段天然气藏成藏年龄绝大部分对应于剥蚀期27-17Ma,剥蚀期,压力减小,有利于天然气成藏。第二阶段为第四纪以来,第四纪以来一方面是已形成气藏的调整,另一方面是二次生成气的继续注入。伊利石测年法确定的天然气成藏时期主要为东营—馆陶组早期,其中杜寨主要为43.0-38.0Ma及25.4Ma;桥口地区为37.8-25.4Ma及24.4-18.4Ma;白庙地区为38.0-25.4Ma及23.4-20.4Ma;杜寨地区成藏较早,伊利石测年确定的是天然气藏最早形成时期,是天然气藏形成的上限,伊利石测年法确定的天然气成藏期是两大主要成藏期的第一阶段。包裹体测温法不仅确定了第一阶段天然气成藏期为28-20Ma,也确定了第二阶段天然气成藏期,即第四纪以来(2Ma以来)。 本文应用多种方法对杜桥白地区深层油气藏地球化学特征、油气藏形成期次及成藏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油气来源、油气藏形成期次及油气成藏规律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对杜桥白地区油气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武晓玲[4]2006年在《东濮凹陷深层凝析气藏成藏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立足于东濮凹陷的勘探实践,以分析凝析气成藏条件和气藏特征入手,开展了生烃史、充注史、构造演化与油气运聚史研究,通过对凝析气生、运、聚全过程的分析,明确了凝析气分布规律,建立了东濮凹陷动态的凝析气运聚成藏模式。论文的主要成果是:研究表明东濮凹陷凝析气富集的特色地质条件:深埋、异常高压、盖层品质好。该区深层凝析气藏具有“深、多、广、环洼分布”的特点,气藏特征复杂:具有高温、高压、流体性质多样、个别气藏凝析油高含蜡等特征。烃源岩生烃强度研究了4000-5000m凝析气阶段生烃强度不低于高峰生油阶段,且超压抑制使得凝析气生气窗大大下延,生烃演化两次生气均以生成高成熟凝析气为主,这是东濮凹陷凝析气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新生代热演化史研究:洼陷中心部位的沙三段烃源岩在晚第三纪末期大量二次生气,前梨园、海通集、葛岗集北洼陷是二次生气的有利地区,目前发现的凝析气藏均环其分布。东濮凹陷凝析气藏具有复合成因特征,根据凝析气藏形成时的相态和过程将其分为原生和次生两种成因类型,多成因成藏是凝析气特征复杂的一个主要原因。综合伊利石测年、流体包裹体法确定典型凝析气区桥口-白庙凝析气藏有东营沉积期、东营剥蚀期和晚第三纪7~5Ma左右三期油气充注,具有多期、晚期充注特点。根据气藏产状将凝析气藏分为纯凝析气藏和气顶型凝析气藏两类,综合生烃史、构造演化史、充注史、油气运聚史研究,总结了两类凝析气藏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气顶型凝析气藏主要为早第三系一次生气ES1-Ed期成藏,分布在中浅层保存条件优越的中央隆起带北部,均以构造控制,多期破坏规模小;深层凝析气藏有多期、晚期成藏、近距离运移、自生自储的特征,平面上主要富集在环洼地区,同时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晚期持续供气及后期稳定保存、加之近洼场面大,深层凝析气藏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明确了东濮凹陷深层凝析气勘探三大有利区带:北部环前梨园洼陷含气区、南部环葛岗集洼陷含气区、西部环海通集洼陷含气区。论文首次对东濮凹陷凝析气藏进行专项详尽的研究,对东濮凹陷不同类型凝析气藏成藏模式的建立,丰富了东濮天然气成藏规律认识,对凝析气藏勘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王国娜[5]2011年在《东濮凹陷杜寨-桥口地区Es_(3-4)有效性储层形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东濮凹陷杜寨-桥口地区Es3-4深部储层为研究对象,以取心井岩心观察、描述与铸体薄片分析为主要手段,并利用收集到的压汞、物性等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对杜寨-桥口地区深层油气储层展开深部储层发育特征、有效性储层确定、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的综合研究。杜寨-桥口深部储层具有以下特点:(1)长石砂岩、亚长石砂岩为主要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要类型,溶蚀对象主要为碳酸盐岩和长石;(2)进入中成岩A期,成岩环境经历弱酸性-碱性、酸性的转变,经多期成岩作用改造,受到油气充注和异常超压影响大;(3)物性总体属于低孔-低渗型,在纵向上具有分带性。通过不同方法求取和验证有效物性下限值,认为研究区有效孔隙度下限为7.25%~7.65%,有效渗透率下限值为0.112~0.126×10~(-3)μm~2,由此确定纵向上四个有效储层发育带,深度范围分别为:3300~3900米、4000~4250米、4350~4550米、>4800米,并结合成岩作用和成岩序列以及油气充注史和异常超压发育史,进行了有效孔隙原生孔隙形成→原生孔隙减小→次生孔隙形成→次生孔隙减小→高压保存前期孔隙的演化分析。有效储层是成岩作用的直接产物,但是研究区原始沉积组分、烃类充注及异常超压是影响有效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三者共同影响有效储层的形成。湖底扇中扇辨状水道和轴向重力流水道砂体及大段砂岩或砂岩比例较大的砂泥岩互层物性较好。含油饱和度与储层物性的发育呈正比关系,且含油砂岩胶结物含量普遍低于不含油砂岩,说明烃类充注一方面提高了储层内的溶蚀率,另一方面抑制了胶结作用的进行。异常超压则扩大了烃类生成的生油窗,有利于前期孔隙的保存。在明确成岩演化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立研究区有效储层发育的主要机理为:有机酸-碳酸溶蚀、异常超压保存-改善、热循环对流溶蚀和深部异常超压裂缝。
常振恒[6]2007年在《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东濮凹陷勘探实践,以烃源岩生烃演化和气源对比研究为基础,以典型深层天然气藏成藏动态过程解剖为主线,应用天然气成藏理论、高精度流体包裹体分析、天然气成因判识、自生伊利石测年等一系列油气地质新理论、新技术,研究深层气藏成藏机理,分析深层天然气藏成藏主控因素。综合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和声波时差法恢复了古近纪末期地层的剥蚀厚度。在此基础上,恢复了东濮凹陷上古生界和古近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与生烃史。研究表明,东营组沉积末期各洼陷地层剥蚀量大小不一,且具有隆起-斜坡-凹陷中心剥蚀量依次减小的特征,由此,烃源岩生烃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停止;新近纪以来盆地整体沉降和不同程度的沉积补偿使得烃源岩进入二次生烃阶段,故两套烃源岩埋藏和生烃演化具有时空分段性,生烃高峰期各异。采用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惰性气体同位素等方法进行气源对比。东濮凹陷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煤成气、油型气和混合气三种类型。煤成气主要聚集在中央隆起带早期形成的圈闭中;凝析气藏主要环绕濮城-前梨园、葛岗集和柳屯-海通集洼陷三大生气中心分布;混合型凝析气藏分布在断穿基底的二、三级断层附近。煤成气主要由烃源岩干酪根直接裂解而成,以游离相态运移为主,源岩内异常高压是煤成气运聚的主要动力,输导体系以断裂为主,成藏时间为沙一段至东营组剥蚀期,东营运动过程中,天然气边充注边散失,为一期连续充注动态成藏。深层凝析气类型包括原生型、原油裂解型、气侵富化型、逆蒸发型和混合型,源岩流体异常压力是油气运聚原始动力,以砂体输导、环洼分布为主,三期成藏:沙一-东营沉积期、东营抬升剥蚀期和新近纪7-5Ma以来。煤成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烃源岩、输导体系和盖层。其中,烃源岩生气中心控制气藏的分布范围,输导体系控制天然气运聚成藏系统,盖层条件控制天然气纵向富集层位。深层凝析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烃源岩、成藏时间、输导体系、盖层。烃源岩母质条件控制凝析气富集程度,埋藏深和晚期成藏有利于凝析气藏的形成和保存,输导体系控制凝析气运聚成藏和分布,盖层条件控制天然气纵向富集层位。
刘铁桩, 张清正, 李亚萍[7]2001年在《东濮凹陷天然气资源潜力、勘探方向及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东濮凹陷天然气资源状况、分布状况以及剩余资源潜力的分析 ,指出了天然气的勘探方向。并从勘探资源潜力、勘探领域、气藏地质特征和天然气勘探技术等方面分析 ,阐明了东濮凹陷天然气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
胡玉杰[8]2006年在《东濮凹陷文留构造浅层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浅层东营组石油地质特征、烃源岩埋藏史、热演化史分析以及油藏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明确了东营组油藏的油源来自下部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成藏期次较早;通过含油砂岩孔隙中自由态烃、颗粒吸附态烃及油气包裹体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两种不同地化指标、相同注入期次的流体性质;通过含烃流体油气包裹体法、油藏地球化学法、综合地质法等方法研究了文留地区东营组油气成藏期次,重塑了东营组油藏的成藏史,指出了下步勘探方向。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1)东营组地层为河流相沉积,岩性上表现为杂色、棕红色砂泥岩互层,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油源来自下部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为“下生上储”型油藏。(2)东营组沉积后期,文留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文西、文东、梁庄等二、三级断层再次活动,次级伴生或配套断层发育,但规模较小;华北运动Ⅱ幕,构造回返,圈闭定型,靠近大断裂的圈闭易于捕获下部运移上来的油气。(3)东营组砂岩处于早成岩作用早期,自生粘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低,伊利石/蒙皂石间层矿物间层比较高,K-Ar同位素测年法受到限制。(4)烃源岩埋藏史、热演化史分析:东营组沉积中后期,下部沙三段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期,与东营组圈闭形成期基本同步。中新世以来直到第四纪的地层沉积,不足于补偿渐新世末期的地层抬升所剥蚀的厚度,中央隆起带及洼陷斜坡部位的沙三段烃源岩仍处于生烃受限阶段,喜山运动对东营组成藏贡献较小。(5)文留地区东营组油砂中自由态、吸附态和油气包裹体组分的饱和烃色谱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油气充注时期相对较短;包裹体捕获的油的成熟度比自由态油成熟度略低,并且受生物降解作用相对较弱,应为早期圈闭形成发育期捕获的低成熟度原油。(6)首次定量界定了东营组油藏成藏期次。通过含烃流体包裹体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以及地质综合法等综合研究,提出文留地区东营组油藏形成时期主要分为两个期次。第一期发生在24.0-21.0Ma之间,相当于东营组沉积中期到抬升剥蚀期结束,是最主要的油藏形成时期;第二阶段发生在1.75Ma之后,即第四系以来,洼陷带的继续埋藏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成藏,对东营组油藏成藏贡献较小。(7)根据含油气系统分析,重塑了东营组油藏成藏史模式:从早中期的油气充注、成藏到后期的破坏、调整,并进而提出了文西断裂带、梁庄断裂带等后期活动断层控制下的圈闭是深化勘探的有利方向。
参考文献:
[1].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规律[J]. 苏玉山, 张联盟, 吴莉芝, 王兴武. 石油实验地质. 2002
[2]. 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深层气综合储层预测[D]. 蔡其新. 西北大学. 2000
[3]. 东濮凹陷杜桥白深层油气特征及成藏历史研究[D]. 冯建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3
[4]. 东濮凹陷深层凝析气藏成藏模式研究[D]. 武晓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5]. 东濮凹陷杜寨-桥口地区Es_(3-4)有效性储层形成机理研究[D]. 王国娜. 中国石油大学. 2011
[6]. 东濮凹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机理研究[D]. 常振恒.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7]. 东濮凹陷天然气资源潜力、勘探方向及前景[J]. 刘铁桩, 张清正, 李亚萍. 西部探矿工程. 2001
[8]. 东濮凹陷文留构造浅层油气成藏期次研究[D]. 胡玉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