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产品知识产权保护_法律论文

论旅游产品知识产权保护_法律论文

论旅游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产权保护论文,旅游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入世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的要求,我国除了需要逐步实现商品贸易自由化以外,还需要逐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旅游业则是其中率先对外开放的领域,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的竞争,旅游经营者争相开发新一代的旅游产品。但是,随之而来的“搭便车”(注:“搭便车”是经济学上的术语,意指行为人未付出必要成本或只付出较小成本,却依靠某种不易察觉和度量的便利条件获得与成本无关或极不相称的报酬及利益。)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引起的纠纷也日益增多。(注:如2000年的北京“胡同游”案,法院判定原告北京胡同文化游览公司开发的“胡同游”项目是知名服务,被告北京四方公司效仿原告独特的红篷三轮车外观和身穿马甲、头戴毡帽、脚蹬黑靴的车夫服饰是不正当竞争。又如武汉某旅行社开发“百名老人下江南7日游”产品,效益较好,另一旅行社即仿效,打出了“百名老人游江南”的旅游新产品广告宣传,由此引起纠纷。参见黄晖著《服务商标的注册与保护》,载《工商行政管理》,2002年第5期,第35页。)由此给旅游界和法律界带来的深层面的思考是:旅游经营者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确立自主开发旅游产品的知识产权,应当如何防止类似的“搭便车”行为;在现有的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框架内,对于“旅游产品”这一特殊对象如何保护。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旅游产品及其法律属性

(一)对旅游产品的界定

旅游产品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直接为旅游者提供的,能够满足其旅游(包括旅途生活和游览、休闲)需要的物质设施和服务,包括在旅游经营者的组织下,由旅游景点、交通、住宿、餐饮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向旅游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组合体。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旅游产品主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的游览与休闲等旅游需求,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而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或游乐项目)、旅游商品及相关的旅游服务的组合。

为了重点研究旅游行业的法律问题,我们将视角集中于上述狭义的概念上,即仅限于旅游经营者经营的旅游产品,而不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非专业旅游经营者提供的服务或商品。并且,此处的“产品”也不限于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而是由旅游吸引物、旅游商品和服务组成的集合体。

(二)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及核心要素

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多样,一般我们按其物质表现方式将其分为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其中有形部分包括: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吸引物(如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和商品(如旅游纪念品);无形部分则主要体现为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究竟哪一部分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要素?为此,我们有必要从产品的基本特性入手对旅游产品进行一次剖析。我们知道,产品的基本特性就是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而核心要素则是产品中能够满足购买者必要需求的部分。具体到旅游产品上,旅游消费者的必要旅游需求不是一件件具体的物品,而是其花费一定的时间、货币和精力所购买的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和体验。(注:黄羊山.对旅游产品的几点看法,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66。)从这个意义上衡量,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商品均不具备构成核心要素的条件。首先,旅游吸引物不是旅游者直接消费的对象,而是吸引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原动力;其次,旅游商品也只是旅游者在行程中附加选择购买的物品,不是旅游消费的根本目的。只有旅游服务——这一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以旅游资源、设施、设备为物质基础向旅游者提供的服务性劳动——才能最终满足消费者获得一次完整旅游经历和体验的需求,它是旅游者的直接消费对象。所以,我们认为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要素。

值得指出的是,在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旅游服务虽然常与其他非旅游经营者提供的各类服务一起作用并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包括交通、导游、客房、餐饮、购物、娱乐等基本服务需求和理发、医院、洗衣、金融、保险、通讯、咨询、出入境手续、托运、签证等辅助服务需求),但是相对于其他服务而言,旅游服务无疑是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是旅游服务将各类服务和商品经营者有效组织和联系起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三)从法律角度看旅游产品的法律属性

既然我们已将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确定为旅游服务,那么旅游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围绕旅游产品发生的行为实际上可以简化为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旅游经营者凭借其独特的旅游物质条件和专业技能,根据旅游者的要求,对其旅游过程中的行、游、住、食、购、娱以及其他活动进行系统的组织安排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旅游消费者为了获得旅游服务而向旅游经营者支付约定的报酬。

在明确了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的关系以及界定了旅游服务与非旅游服务的范围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对旅游产品的法律属性进行归纳,即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其生产主体(旅游经营者)凭借一定的旅游资源和设施,通过自己的劳动向产品消费对象(旅游者)提供的可以满足该对象特定旅游需求的服务。这种服务本身就是无形的产品,旅游者需因此与旅游经营者签订旅游合同并向其支付相应报酬。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均是围绕“旅游服务”这一基本环节展开,并由此在旅游经营者与旅游消费者以及旅游经营者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旅游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旅游经营者相互之间因行业竞争而形成的法律关系。

三、旅游产品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国家法律赋予智力创造主体并保障其创造的知识财产和相关权益不受侵犯的一种专有民事权利。具体来说,知识产权包括因发明、发现、作品、商标、商号、反不正当竞争等一切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旅游产品作为一种凝结着旅游经营者及其服务人员智力与体力劳动的产品,应当受到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和保护。下面我们试对旅游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类型和范围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设计与创意不能适用专利法保护

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建立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之上的。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是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创意,其中提供什么样的旅游活动项目是核心内容。开发者根据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设计旅游活动项目,通过综合考虑旅游者的闲暇时间、支付能力、精力和兴趣爱好,把一些有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组合起来,形成旅游线路。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还要考虑选择合适的旅游服务设施以及如何向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毫无疑问,这些行为积聚了旅游经营者为此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艰苦的思维劳动,因而具备了人类智力劳动成果的明显特征。对于那些旅游商业活动中新开发和设计出来的全新活动项目来说,行为人的思维劳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结果,似乎具有了很明显的“发明创造”的特征,这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行为人保护劳动成果,获取垄断商业地位的欲望,并且也引发了关于是否可以将“旅游产品创新”进行专利保护的思考,特别是近年旅游业大量引入电子商务模式以后,此类争论屡有发生。

笔者认为,从本质上分析,旅游产品创新行为本身不是技术意义上的创新,不能赋予其专利性质,授予其垄断地位。该创新行为所建立的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或规则,其构成要素是各种旅游资源、设备和人员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对整个旅游项目的合理搭配与控制,实质是行为人探索商业活动的客观规律所得到的认知以及对该认知的相应表述,也许将其归属于思想概念的表达类知识产权(如著作权)更为合理。再者,旅游产品的创新活动还具备非基于专利法律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而建立,并且通过商业工具和手段实现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经济或商业基本理论的具体体现和实际应用,也可将其归属于商业活动方法范畴。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目前对商业方法能否取得专利权尚无明确规定,而知识产权界则持谨慎的态度(注:参见张斌盛著《商业方法专利化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影响及其对策》,载《国际商务研究》,2002年第2期,第2页。“在对商业方法是否应当授予专利权的问题上,美国、日本与欧盟就存在相反的规定,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国家赞同授予商业方法专利权。”),通常认为,商业方法因被视为一种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目前暂不宜作为专利权的授予对象。因此,在法律没有对此明确规定以前,我们应当对旅游产品创新的非专利保护性有充分的认识。

(二)旅游产品的商标法律保护途径以及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商标保护对于旅游经营者树立自己独特的企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一个驰名的旅游商标品牌能够获得众多消费者的认同与参与,经营者也因此获得良好的竞争优势和附加利益(注:如上海中国青年旅行社取得了世界最大的学生青年旅游组织、著名国际旅游服务商标品牌—国际学生青年旅游公司(STA TRAVEL)中国华东地区的特许经营权,给上海中青旅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国《商标法》根据使用领域的不同,将商标分为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4大类。其中商品商标与服务商标是不同的两个类别(注:参见《商标法》第四条的规定。),由于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服务特征,所以商标局在审查旅游经营者的申报时,大多是将其归入《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第39类“旅行安排”或第43类“提供食物和饮料服务,临时住宿”等服务商标类别中,并在旅游服务领域受到保护。旅游企业有权将其商标使用在营业场所招牌或其他显著位置;标志在服务设备、设施上(如交通工具、工作服饰、消费用品及商品包装)或用于广告宣传上(如报刊、电视、广告牌、宣传单等媒介)。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其他旅游企业不能在旅游服务领域使用相同或类似的商标。

不过,根据法律规定,除驰名商标外,商标专用权是提供不跨类别保护的,核准在服务领域使用的商标在商品领域通常是不能享有专用权保护的(注:参见《商标法》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二条以及《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定。)。因此,实施驰名商标战略也应当成为旅游经营者应当重视的经营手段之一。与普通商标相比,驰名商标具有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信誉好、影响面广、权利高度确定以及能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等特点。根据《商标法》和司法解释,我国对在驰名商标提供跨类别的特别保护,即当某一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后,其保护扩大到与商标注册产品不相同或不相类似的其他商品领域。如某一旅游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其所有人除了在旅游服务领域享有独占使用权外,在其他商品领域(如食品、纺织、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也享有独占使用的权利,未经权利人许可,他人不能在各类商品上使用驰名商标标识(注:原告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诉被告四川中信旅行社一案中,法院确认原告“CITIC、中信”为驰名商标,驰名商标在核定使用范围外的非类似商品和服务上也享有专用权。因此被告在企业字号及宣传品上使用“CITIC”已构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载人民法院网。)。这一规定对于知名旅游企业防止他人恶意“搭便车”还可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旅游经营者通过创立驰名商标,在旅游行业以外的领域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旅游经营者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应当注意的著作权法律保护问题

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涉及到著作权的保护,如旅游线路或项目的名称设计、大型旅游活动的旗帜、会标、吉祥物图案以及旅游广告宣传资料、广告用语及图案设计、旅游美术摄影作品、旅游电影电视录像作品、旅游雕塑、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图纸、旅游地图、示意图甚至景区背景音乐的使用等,都能够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的。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法律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著作权法第三条根据作品表现的形式,将受保护的作品概括为9类,其中与旅游产品关系密切的集中于文字作品、美术摄影作品、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工程设计图纸和地图、示意图等。旅游企业的著作权方面集中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在著作权的权属方面,旅游企业在委托他人创作作品时常因无合同约定或约定权利归属不明确而发生纠纷。按照著作权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如果委托人忽略了约定著作权归属或者没有订立合同,一旦发生争议,委托人的权属主张是不能得到法律保护的。

2.旅游企业自己设计的作品被其他企业复制、仿冒、使用而发生侵权纠纷。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标一公布即被不法商家仿制印在文化衫和体育用品上发生的纠纷;还有原告美国沃尔特·迪斯尼公司诉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等3家出版商侵犯米老鼠、灰姑娘、彼得·潘、白雪公主等卡通人物形象著作权纠纷案中,迪斯尼公司指控被告未经原告许可,在出版、发行、销售的《班比交朋友》、《小飞侠的胜利》等9本《迪斯尼的品德故事丛书》中复制迪斯尼公司的卡通形象,侵犯了迪斯尼公司的版权,法院后判决原告胜诉。

3.旅游企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他人作品而发生侵权纠纷。如广东书法家曾某诉某旅行社侵犯著作权案中,被告因未经原告许可,就将原告创作的“青旅假期放眼天下”书法作品用在广告宣传上而败诉。又如福建某旅游公司在崇武旅游区开设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景区,在其寓言园景点设置了《三个和尚》、《熟能生巧》和《叶公好龙》3件石雕作品,该雕塑与1986年雕塑家刘某在武汉市东湖公园寓言雕塑园景区创作的3件作品基本相同,仅大小比例不同。刘某起诉后法院判决旅游公司拆除侵权作品、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注:上述案例载于《人民法院报》网站“案件大全”栏目。)。

因此,旅游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无论是委托他人创作还是使用已有著作权人的作品,都应当与创作人或著作权人订立著作权合同,约定具体的权利范围,并支付报酬。经营活动中,旅游企业要有著作权保护意识,在尊重他人著作权的同时也要有防范他人侵权的意识。

(四)旅游产品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保护问题

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旅游行业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发生在同行业旅游经营者之间。

对比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至第十五条列举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与旅游产品有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有商品混同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和诽谤竞争对手的行为。

1.旅游产品涉及的商品混同行为

商品混同行为,是“搭便车”行为的一种,具体到旅游产品上,又可分为产品混同行为、营业主体混同行为和产品质量混同行为3种情况。

(1)产品混同行为。指擅自使用知名旅游产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使旅游消费者误认为是该知名旅游产品而购买的行为。如“北京胡同游”案中被告模仿原告的人力三轮车外观及车夫服饰的行为即属于此类。

产品混同行为一方面导致知名旅游产品的销售量下降,市场占有率的降低;另一方面如果仿冒者提供的旅游服务质量低劣,将导致被仿冒的信誉降低和原有消费群体流失。对于仿冒者而言,仿冒会给其带来巨大利润,他可凭借他人辛苦创下的品牌信誉高价销售服务质量低劣的旅游产品,不费吹灰之力便分享别人的客户群,是明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营业主体混同行为。指行为人假冒使用其他旅游企业的名称或者姓名、地址等信息,给消费者造成服务主体的误认,认为其就是被假冒旅游企业的行为。如近年河南省的多家旅游公司均使用“少林寺旅游公司”的名称,特别是少林寺周边地区的大小旅行社还使用了少林寺旅游风景区的地址,造成一些旅游者的误认而购买,给少林寺本身造成了极大的混淆(注:单纯刚,《“少林”商标重归少林寺》,载《人民法院报》网站,2003年9月27日“民事案件”栏目。)。

(3)产品质量混同行为,包括伪造或者冒用旅游服务质量认证标志,以及伪造名优标志,对旅游服务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旅游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是证明产品达到国家规定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的标志,是国家对该旅游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优秀的一种确认,既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又能给经营者带来持续和更大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混同行为的目的主要是混淆消费者,以次充好,以侵占合法旅游经营者的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以上3种混同行为常常伴随发生,特别是对于位于同一旅游地的数家企业而言,更容易导致消费者的误认,损害知名旅游企业的市场商誉和经济利益。对实施此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在旅游行业的表现

商业秘密(Trade-secret)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使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及构思,其表现形式包括配方、公式图样、编辑物、程序、方法、技术工序、推销产品的计划等。商业秘密具有经济性、秘密性和难知性的特点(注:参见韩涛著,《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载《人民法院报》2003年10月28日“民事研究”版。)。就旅游产品而言,旅游经营者对新的旅游线路、旅游品种的开发经营和营销的方案、旅游产品的形象策划、往来客户的名单、促销活动的时间及产品定价、商业折扣比率等等在未正式公开以前均可以作为商业秘密来保护。在有保密措施的情况下,他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披露或使用该信息即构成侵权,被侵权人可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旅游行业中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对对方核心业务人员高薪利诱“挖墙角”,通过“跳槽”的员工带走其原任职公司开发的旅游商业秘密资料,造成原旅游产品开发者开发费用的浪费和市场份额及利润的非合理性减少。此类侵权行为人集中在:因工作关系需了解商业秘密的雇员、法律顾问、律师、会计师等;旅游经营者的业务伙伴,如组团社、地接社、承运人、旅游服务产品供货商、协作厂家等。虽然法律对于商业秘密侵权行为规定了民事、行政甚至刑事保护措施,但是,旅游企业仍应防患于未然,在与员工签订聘用合同或与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时应当约定专门的商业保密条款,企业内部制度中应当对自己商业秘密的范围和种类作出规定,特别是对自己的核心商业秘密更应当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3.诽谤竞争对手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诽谤竞争对手或称诋毁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从事旅游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为了占据市场份额,故意制造和散布损害竞争对手旅游商誉和声誉的虚假事实,诋毁其法人等主体的人格,减弱对手的市场竞争能力的行为。该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利用发布广告、刊登启事、声明,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散布虚假事实;利用假投诉、恶意制造纠纷等行为公开诋毁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诽谤旅游产品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主要为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赔偿损失的范围一般为直接损失,包括:①因诽谤行为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如旅游者取消预订、解除旅游合同以及中途退团造成的损失;②为消除影响和调查、制止侵权行为而支出的费用,如调查费、合理律师费等。对于间接损失,如因诽谤行为造成旅游客源的明显下降造成的可得利益损失,因诽谤行为造成旅游线路滞销期间劳务人员和设备闲置产生的人工工资、资产设备折旧费及贷款利息等,目前法律暂无明确规定,一般不纳入赔偿的范围。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于旅游产品的知识产权权利内容及其法律保护措施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旅游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旅游产品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其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多样性,旅游产品的商业服务特性决定了其创意的不可专利性。不过,面对激烈的旅游行业竞争,旅游经营者完全可以采用全面的创名牌战略辅之以商标法律保护、著作权法律保护以及积极参加旅游市场公平竞争辅之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保护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营造一个公开公平的旅游竞争环境。

标签:;  ;  ;  ;  ;  ;  ;  

论旅游产品知识产权保护_法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