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宝——徐公砚论文_董西全

国之宝——徐公砚论文_董西全

山东省沂南县冷石砚斋 山东 276311

摘要: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初期的砚,形态原始和捣米臼,泡菜坛本应是同类的东西,但因它与书写文字有密切关系,至少有下面几点,一,磨墨之用,二,陈设于案头,为装点门面之用.

关键词:国之宝 徐公砚 特点品质 艺术风格

前言:砚台是用来研细和匀墨汁的工具,研与砚,是动作和工具关系,后者由前者派生而来。最早的砚出现于陶器作坊,为了在陶器上绘画图文,砚被用来研磨天然颜料。出土的最早一方书写砚,是在战国至秦初,比起现在的砚台,它更像一块石板……汉代已出现了陶砚,魏晋又出现了青瓷砚。唐代中期,石砚开始流行,到唐代后期,砚才开始进入文人的欣赏领域。因为到了唐代、端砚,歙砚,红丝砚,洮河砚,四大名砚,徐公砚也随继而出。

传说唐朝时期,有位徐姓学子举人名叫徐晦,进京赶考时路过此地,偶见路边沟中有奇形石片,因爱其形色,试磨成砚,随身使用,开科之时,因天寒地冻,众举人砚中之墨皆结为冰,不得书写,惟徐晦砚墨如油,挥洒自如,徐晦一科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后来,徐晦年高修官,因感砚台之恩,遂举家迁往得砚之地,后聚众成村,称为徐公店,所产石砚也遂称作“徐公砚”。

一、徐公砚的特点与品质

徐公砚石的质地细腻坚固、温润柔嫩、斑斓朴素、有墨玉、橘红、绀青、蟹盖青、鳝鱼黄、茶叶末、生褐、石色深透而不浮艳,有朝霞映辉、微波徐动、乌云翻滚、山雨欲来、云雾弥漫以及透若秋天,交错如冰纹,极为典雅,富变幻、足韵律。叩之如磐,扪之如玉、抚之有湿气油然而生、温良而储墨不冻,墨在其中不渗不干,经科学验证,徐公砚在零下四度不结冰。正是由于徐公砚具有如此优良品质,在唐宋时期,徐公砚一直久负盛名,然而南宋之后由于战乱频繁和政治经济南迁,加之徐公砚产地偏僻交通闭塞,砚石又深埋于地下深层,不易开采其产量日渐萎缩,直至失传。明清两代虽然有文人屡屡提及徐公砚,大部分文人墨客偏爱端歙,就连四大名砚之首的红丝砚也被排除前四位,这一古老的名砚徐公砚也就一直被埋没了。

二、徐公砚材料资源思考

砚石资源是一个砚种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且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徐公砚石资源本来就资源有限,对砚石的资源和价值未引起多大的重视,导致石材和砚的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砚石材料缺乏得到普遍认同,价值标准即什么样的好,什么样的差,好的价值如何,差的价值如何等一系列与砚石价值直接挂钩的问题未得到明确,价格标准含糊,直接影响了砚石材料的合理开采和稳定性.

2、徐公砚石资源的无计划开采,基本由当地居民自行开采,当地政府与砚界对砚石资源不可再生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所以对砚石资源的有效保护几乎为零,其结果导致宝贵的资源过度开采,我们徐公石好的石料已经到了绝产的境地,比如徐公砚的老坑石,已很难见到,有的只能把小花牙列为老坑,其真正的老坑石基本看不到,其价值也远远没得到合理的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砚石资源价值低廉开发,制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足,行业主流产品大都由产地农民或开采者,组织工人生产,普遍工艺较粗,且大量运用机械工具,砚石和砚台在价值上很难提升,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被极大的浪费与流失,以上三点中,材料的缺乏明确评断标准是根本问题,正因为这一标准问题不明确,导致价值不稳定,价值不稳定就导致社会不重视,社会不重视,自然会产生第二及第三点的无计划开采与粗制滥造的现象,所以明确合理的石料评判标准是徐公砚发展及徐公砚价值提升的当务之急,这个问题是关乎徐公砚存亡的大事,当今行业人士可通过有组织的讨论与宣传加以明确,并对市场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大家一起努力、几年之内定有变化,如果置之不理,则徐公石很快绝产徐公砚的价值再大巧女不能做无米之炊,我们这些制砚的人也无技可施,随着资源的稀少,徐公砚将不是去讨论如何发展的问题,而是将面临生存问题。

三、徐公砚的艺术风格

针对鲁砚之中的重要石种徐公石的制砚艺术风格,其老一辈鲁砚开拓者已经明确艺术风格的方向,即在齐鲁文化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天成的美,这无疑是正确的,且非常适合徐公砚石的制砚风格,但这一制砚审美长期缺乏理论上的深入研究与制砚界的讨论与推广,从而导致在理解与运用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文化基础的含糊,我们知道没有文化作基础的艺术,无疑是肤浅与空洞的。砚艺也是一样,通过对老一辈鲁砚开拓者的一切砚作进行观摩与研究后,我发现鲁砚在早期恢复时也是有较为明确的文化定位,即以齐鲁文化为依托,以我国先秦乃至秦汉文化为背景,这与岭南文化为背景的端砚不同,也与以江南文化为背景的歙砚不同,这一文化定位的根本不同,正是我们徐公砚的灵魂所在。

第二自然天成的肤浅理解,基于第一点文化定位的含糊,对自然天成的理解与表现也是难以把握了。自然天成是一种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的制砚审美取向,追求的是天然美,表现的是自在心,并在视觉上形成古朴,敦厚的效果,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大雅之道,非等闲可为,绝不等于拿块石头挖个池就算自然天成了,应注意以下问题:一自然天成不等于照搬自然,除了被动地选择,基本上不敢动,也不知如何动,自然天成的理论反而成了约束制砚的枷锁,根源还是对自然天成理解的表面化。二自然天成不等于不讲究工艺,相反对工艺的难度要求更高,作形、作线都是看的见的工。二处理天然则是看不见的工,其高度可想而知。三自然天成不等于粗野。自然天成是一种美,是在浑朴敦厚下散发浓浓文化气息的美,需要有文养和气息。不是以粗为厚,以野为拙,也不是随便拿一块平板砚刻上几行字就成了文人砚,非也。根据以上论述对于徐公石这种自然形的砚材,理论上不适于大规模的产业化加工,要想把徐公砚做好一定要提高文化素质,提高雕刻技艺才能创作高端作品。

四、徐公砚的经济观与文化观

徐公砚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制砚规模,从业人员数量也不少,每年也有比较稳定的销售量,基本可以维持行业生存与运转,徐公砚在全国来说,砚种不大但走到这一步已属不易,但市场如果想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则应注意正视以下问题,精品意识要加强,包括制砚审美的明确,制砚工艺的提高、包装、展示等相关问题的跟进,占领高端市场,在精品意识加强的情况下作为鲁砚一个重要砚种,徐公砚具有天下第一自然砚的美誉完全具备进入当代高端砚和收藏市场的条件。目前全国各地对于徐公砚的收藏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收藏徐公砚并且具有一定水平的收藏家尤显珍贵,收藏群体的培养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宣传与推广及组织相应的交流活动,光指望收藏者自发的兴趣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徐公砚自身也要不断的进步跟近市场,要把徐公砚的制砚水平逐渐由“商品”向作品和精品过渡从而达到可以作为收藏品的层次,这值得我们这一代行业人去思考。

结束语:

我对徐公砚是一名追随者、崇拜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砚痴,八六年开始学习制砚与徐公砚相伴了三十多年,我喜欢徐公砚那种温如玉,润如肌的感觉。以上所写是我对徐公砚的一些思考与感触,难免有片面与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和行业人士提出宝贵意见,为徐公砚的发展献计献策,身体力行,尽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职责,干我们这一代人该干之事,共同将徐公砚这一砚林瑰宝的发展推向最高的艺术境界。

论文作者:董西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7

标签:;  ;  ;  ;  ;  ;  ;  ;  

国之宝——徐公砚论文_董西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