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九医院,湖北武汉430081)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滞动针疗法;推拿疗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26-45岁,男性比女性多见。笔者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6月采用新型的滞动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科2013-11/2015-6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本研究纳入标准;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排除标准:肿瘤,骨折病变。本组92例中,男性61例,女性31例,年龄13~25岁9例,26~45岁48例,46~60岁25例,61~85岁10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间断性发病30余年。
1.2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生于青壮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2.1滞动针法
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选0.50×75mm特制的滞动针。腰部选1~4个治疗点(肾俞、大肠俞、夹脊穴,阿是穴);臀部选1~2个治疗点;患肢选承扶、承山、委中、阳陵泉等穴,根据症状每次选1~3个作为治疗点。医者站于一侧,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迅速穿皮,接着将针刺到所需的深度,得气后快速向左或向右捻转针体,使针体呈“拔而不出,扎而不进”即可。最后慢慢地做上下左右的提动。一般提动的速度在3~5次/5s为宜,提动力量以病人不产生明显的痛苦为度,根据病情提动数次即可取针,取针后棉球加压以防出血。
2.2推拿整复法
针刺结束后患者取俯卧位,医者在腰部疼痛处按、摩、揉、拨等常规手法3~5mm,接着患者在患侧腰臀及下肢用轻揉、滚、按和拨等方法治疗,以达到解除肌肉痉挛为主,最后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于一侧,用双手分别着力按压在双膝部或一手扶腿(肘部搭在患者膝外侧),另一手扶踝关节,胸部卧于膝部用力下压,并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边旋转边摇腰部,最后将患肢伸直,上下起落而结束。
以上方法均为1次/2d,6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治疗结果
参照日本整形外科协会制订的腰椎疾患成绩判断标准﹝2﹞评定疗效。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日常生活,改善率75%~100%,计53例,占57.61%;显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直腿提高50°~70°,改善率50%~74%,计26例,占28.26%;好转;腰腿疼痛减轻,腰部活动改善,改善率25%~49%,计13例,占14.13%;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严重,改善率﹤25%,计0例,占0.00%。总有效率为100%。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祖国医学中属“腰痛”、“痹症”范畴,其主要是由于先天性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腰部外伤等因素而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或膨出,刺激或压迫周围神经根,血管等组织造成局部充血、水肿和无菌性炎症的产生以及腰部受风寒湿邪侵袭致痹阻经络,气血瘀滞,筋脉失于温煦濡养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体征。
笔者采用李振全院长发明的新型专利滞针动态施治技术,即“滞动针疗法”。该方法是借鉴现代医学微创技术的基础上,行滞针操作与动态技法的有效应用,以独特思维方式,整体视觉观察,科学动静理论,动态施治技术而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实用新型针刺方法。该法是以毫针为母体,并保持传统毫针原有的外貌,并针体比常用毫针稍粗,针体上增设多条微细凹槽,因针体这种特殊性“凹槽”,在施针过程中才能起到减压、减张并增强针体与组织的摩擦力,才能更好的增强对穴位,经络的激发强度作用;正因为“凹槽”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增强针体的固定作用,增强提动的前提效应,增强动针的可操作性,它以“滞针”为前提,“动针 ”为目的同时也起到“以针代刀”的作用。
由于滞动针疗法本身具有减压、减张功能,因此能迅速消除局部肿胀并使僵硬的组织软化,同时通过滞动针操作以增强治疗部位的血液循环,激发组织细胞的活性和神经细胞的敏感性,改善病变或消除组织微循环障碍致组织缺氧、缺血,抑制无菌性炎性物质渗出。配合手法整复,能更好地解除对神经根,血管的卡压,使椎间隙腔内压力减低,促使突出的椎间盘得到还纳,改善组织变性的坏死和组织粘连等作用。有学者认为,在突出椎间盘附近和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穴的肾俞、环跳、秩边、委中、承山,阳陵泉穴上针刺,具有疏通经络,疏筋活血的作用,同时可消除神经根的水肿、渗出,进而消除无菌性炎性反应物,使疼痛得到迅速缓解﹝3~4﹞。综上所述该方法主要操作正确,往往可出现“针出结节散疼痛消失”之功效,并选治疗点少操作时间短,完成一次治疗时间即进针—滞针—提拉—回位—出针只需5~10s,操作简单,易学,安全,疗效高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的较好疗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岳寿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2~95.
﹝3﹞谢定邦.圆利针结合刺血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J﹞.中国针灸,2013,33(10):956.
﹝4﹞饶筱荣,马迎春.腰夹脊穴深刺配合斜扳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J﹞. 中国针灸,2013,33(3):254.
论文作者:周日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腰部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疗效论文; 患者论文; 毫针论文; 组织论文; 下肢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