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跨世纪的难题:“跨越卡夫丁峡谷”——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峡谷论文,跨世纪论文,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究竟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和遭受挫折时都特别令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此作了大量的、深入的探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及其基本思想
1.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原因
综观许多学者的研究分析,马克思晚年转向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并形成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欧洲理论界流行着一种“欧洲中心论”,而一些理论家则对“欧洲中心论”进行煞有其事的批判。
(2)马克思当时正在为《资本论》第二卷的撰写作准备,因为第二卷里涉及大量土地所有制问题,也许马克思想从俄国村社中发现土地关系在早期的复杂性。
(3)马克思出于对东方社会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情和支持。
(4)由于欧洲革命风暴迟迟没有验证他早期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也可能想从俄国问题的研究中找到对欧洲革命的启迪,从而把自己从理论与实践不甚吻合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5)马克思试图通过东方社会各国民族社会和人类社会原生态的研究,来论证私有制和阶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暂时性,最后必然要被新的公有制所代替。
(6)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是理论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7)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是受了法国旅行家贝尔尼埃的《大莫卧儿等国旅行记》的影响。
2.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阶段
为了研究方便起见,不少学者都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阶段作了划分,其中最典型、也是最明确的是“三分法”,即把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十年代,即当东方各国还处于专制主义的统治下,东方无产阶级还没有产生和形成,并且各国还没有任何革命迹象的时候,马克思认为,英国等殖民主义的侵略客观上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有利于东方社会的进步。
第二阶段,六、七十年代,即当俄国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无产阶级刚刚诞生,而俄国农村还没有遭受严重破坏的时候,马克思则倾向于俄国无产阶级应拦腰截断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初,即当俄国资本主义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俄国农村公社已经遭到一定破坏时,在俄国农村村社能否成为新社会支点这一问题上,马克思采取了更加审慎的态度。这都反映在马克思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
3.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
(1)“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
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跨越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亦即根本不入资本主义的门,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跨越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而不一定是整个资本主义历史阶段,也就是说只要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进入社会主义就算是“跨越”。
(2)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
对于马克思的东方理论的基本思想,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几点认识是一致的,即: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通过各种“偶然性”而发挥作用的,并不是一切民族都注定要走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也即落后国家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②要把“跨越”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不仅需要一定的国际条件,而且还需要一定的国内条件;③资本主义制度是可以跨越的,但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却是无法跨越的。
二、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与早年的社会革命论
对于马克思早年和晚年的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设想之间的关系,理论界看法不尽一致。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冲突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早年认为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的掠夺虽然“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但是,作为“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它们“在亚洲造成了一次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这样的社会革命当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通过这样的社会革命建立起来的当然是“西方式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68、67、70页),即资本主义社会。换言之,马克思的结论是: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一样,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它是不能跨越的。而到了晚年,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不一样,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它是可以跨越的。因此,马克思早年与晚年的设想是矛盾的。
2.从属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一方面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设想与早期社会革命理论相比,是不完整的、不成熟的,从篇幅上看也仅占一小部分;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将首先在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共同胜利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构成一条主线,不发达国家的“跨越”则是从属于主线的一条副线,副线必须依存于主线,因此,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是从属于早期的社会革命理论的。
3.并列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包括马克思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而且还包括对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论述。前者可以称为西方社会主义或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后者则谓之东方社会主义或晚期社会主义学说。这两种理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从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理论。虽然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学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但这一学说的创立突破了他自己早期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些结论,而且具有相对完整性。因此,将东方理论说成从属于西方理论,甚至于只言西方理论,而不言东方理论,不仅会在理论上带来困惑甚至混乱,而且会给社会主义实践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东方社会理论与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说
对于这一问题,少部分同志认为列宁的一国胜利说是建立在马克思早期社会主义学说基础上的,是对马克思早期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与马克思晚期的东方社会理论并无什么联系。但更多的同志认为,列宁的包括一国胜利说在内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既是对马克思的西方社会主义学说,又是对东方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因为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或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这一问题,列宁和马克思的回答是一致肯定的,所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俄国要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必须在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西欧先进国家的示范和帮助下。列宁则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特定的主客观条件,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不在西欧国家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的示范和帮助下,先于他们进入社会主义。这一点不同之处说明了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向前推进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不是一种“跨越”
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的俄国村社不仅没有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跨越,相反却步入了资本主义道路。尽管这段历史是短暂的,而且俄国的十月革命最终还是把俄国送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它毕竟是由资本主义走过来的,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跨越”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俄国虽然曾步入过资本主义,但其资本主义并没有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一历史进程就被十月革命打断了,并且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这仍然是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3.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苏联解体
有一些同志在研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时指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无疑有多方面的内外因素,但是苏联东欧长期以来主要参照马克思早期西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前进,而忽视东方社会主义理论,不顾本国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基本国情,因此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和挫折就在所难免了。
四、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中国现在是否已经跨越了“卡夫丁峡谷”
对于这个问题,过去曾有少部分人认为中国根本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也不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甚至提出要“补资本主义课”的错误观点。近年来,通过进一步探讨和争论,上述错误思想已基本清除,但对中国现在是否已经跨越了“卡夫丁峡谷”这一问题的认识,仍有分歧,但这都是在正确原则前提下的分歧。
(1)完全跨越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马克思的“跨越”设想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卡夫丁峡谷”。马克思指的是资本主义的政治时期,而非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这是不能跨越的。旧中国虽然没有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但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仍属于马克思所说的东方社会范畴。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由于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不允许,因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因此,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
(2)非完全跨越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走出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其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否已彻底消灭了资本主义;(二)是否已进入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首先,我国目前不但没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成份,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还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其次,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但同国内现存资本主义经济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再次,我们现在离马克思所描述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还有很长一距离。因此,我国并没有能完全走出“卡夫丁峡谷”。
2.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这一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综观诸多学者的研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应验(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1)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马克思的东方社会主义学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而邓小平理论在前人的基础上,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突破了马克思东方社会主义学说的某些局限,这主要表现在:
①邓小平突破了马克思关于东方道路从属于西方道路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不发达国家的“跨越”必须有西方国家无产阶级胜利的示范和支持,而邓小平理论阐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革命和建设。”
②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消灭商品经济的局限性。马克思设想不发达国家“跨越”后的未来社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不再是商品经济,而邓小平同志以最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探索,最后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使我们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2)除了上述两个重大突破外,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在许多方面应验(一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①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国家建设的,内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而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②马克思认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才能实现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邓小平则提出了系统的改革开放战略。
③马克思从宏观上和大的原则上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给予了肯定。邓小平对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作了一系列明确而具体的论述。
④邓小平基于中国的实际和变化了的情况,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本质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再深化、再界定、再认识。
五、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当代非洲国家的社会主义浪潮
当代一些非洲国家曾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社会主义浪潮,试图一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但都没有成功。原因何在呢?著名学者徐崇温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指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要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国际条件,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国内条件。从国际条件看,非洲自15世纪以来,一直遭受英、法、比、葡、德、西、意等国殖民主义的残酷掠夺和压迫,先后沦为这些国家的“殖民地”、“保护国”、“海外省”、“托管地”。从国内条件看,四、五百年的殖民统治使非洲各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十分落后,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决定了非洲特定的阶级状况,即真正的产业工人很少,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更处于萌芽状态。因此,非洲国家还不具备“跨越”的条件,一些非洲国家脱离实际采取“超越”政策,不但加剧了经济困难,而且导致政治动荡,有的最后不得不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
标签:卡夫丁峡谷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