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引进模式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引进论文,中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雄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力盛极一时,并且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技术输出(见表1 )在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化史上“独领风骚数百年”。但不幸的是,到了近代曾经作为技术输出方的中国落后了。从此,技术引进在技术贸易流量中代替技术输出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文目的是对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中国技术引进的历史加以概括、总结并提炼技术引进的阶段性特点。但有两点需要说明的是:
表1. 中国向欧洲的技术输出
主要技术
中国(首次历史记载时间) 欧洲(估计技术获得时间)
筋型件
公元前300年
公元前700年
环状装具六世纪 十世纪
船尾舵 一世纪
公元1180年
火药 公元900年公元1280年后
机械钟公元700年 公元1300年
指南针
公元1050年 十三世纪
铸铁方法十世纪十四世纪
帆船 一世纪十四世纪
印刷术
公元1000年 十五世纪
天花疫苗
十一世纪
十八世纪
第一,改革开放前,由于相关统计资料的缺乏,我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数据主要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四十年》。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由于改革中权力的下放,同时权力下放不仅限于下放到地方政府,而且发生在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导致了技术引进体制的复杂化和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加之国家一级相应专业管理部门的欠缺,因而难以有一套完备资料进行分析。在此我们主要依赖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等统计的对外经济贸易部及其授权的地方合同审批机构批准的经济影响较大的引进项目。
第二,严格意义上的“技术”主要指涉及产品制造、加工工艺或服务提供的专有知识、专利、设计蓝图等,本文的“技术”一词范围较广,它包括硬件(技术体现在设备、交钥匙工厂、仪器等中)和非体现型技术(disembodied technology)及人力资本(技术服务、技术数据和设计、人力资源和管理技能)。
一、技术引进三阶段
中国的技术引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50年代,其时前苏联是技术的主要来源。我国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并利用了19 亿美元的长期贷款。大量的苏联专家被邀请到我国与国内工程师一起参与项目设计、建造和运行,同时派出了大约13500 名学生到苏联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和培训。
第二阶段开始于1960年到1978年。在此阶段,我国开始从西方和日本引进技术。日本利用了这一机会,在技术供方中独占鳌头。引进技术主要是纺织、化工炼制、石油、钢铁、矿山和电子仪器部门中的交钥匙工厂和成套设备。60年代上半期,引进额增长非常快,总计达到了2.8亿美元。但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中国经济进入了“自给自足”时期。70年代技术引进再度兴起,1970~1977年,中国从日本和西方技术引进总额达到了39.6亿美元,而且主要引进方式是对重工业中工厂和成套设备的购买。
第三阶段开始于1978年,随着“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设定和经济开放政策的实施,强调通过引进技术提高科技能力和产业生产率,迎来了技术引进的高潮。
二、技术引进模式的变化
中国技术引进模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即引进方式、支付方式、技术来源和引进优先领域。
1.引进方式的多样化。
技术引进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国技术引进的前两个阶段主要引进机制是购买设备和交钥匙工厂。在第一阶段,成套设备购买占引进外汇支出的89.3%,单件设备和生产线占9.7%, 而技术资料图纸和技术合作比重为1%(表2)。第二阶段情形与第一阶段相似。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要求“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与此同时技术引进方式也趋于多样化。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是通过FDI引进需求的技术,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另一国的厂矿、企业等进行全部或部分投资,并取得对该厂矿或企业的部分经营管理权。在实施资金转移的同时,进行生产经营所需物质、技术的转移。FDI方式引进技术的效益如表3所示,自1979年开始,FDI成为国内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自1979 年到1994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956.49亿美元。90年代后利用FDI 的规模增幅显著,其中1994年就相当于1979年到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和(表4)。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 合作开发等方式,不仅向国内输送了大量的设备和专有技术,同时也提供了中国企业需求的经营管理技能。
表2. 50年代的引进方式(1950~1960)
(按其占使用外汇总额的比重分)
类别 比重
成套设备 89.3%
单项设备和生产线
9.7%
技术资料、图纸与技术合作 1%
表3. FDI方式引进技术的效益
1.弥补东道国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缺口.
2.FI非简单的资金转移或工厂建立,它不仅提供先进的设备,而且带来先进管理技术.
3.FDI不仅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而且可培训生产操作人员、 技术专家、高级主管等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4.技术的缄默性决定了"面对面传授"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 尤其对于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FDI是最佳途径之一.
表4. 实际利用外资额(按方式分)(单位:亿美元)
年度 总计 对外借款FDI外商其它投资
1979~1982 124.57 106.90 11.66 6.01
1983 19.81
10.65 6.36 2.80
1984 27.05
12.86 12.58 1.61
1985 46.47
26.88 16.61 2.98
1986 72.58
50.14 18.75 3.69
1987 84.52
58.05 23.14 3.33
1988 102.26
64.87 31.94 5.45
1989 100.59
62.86 33.92 3.81
1990 102.89
65.34 34.87 2.68
1991 115.54
68.88 43.66 3.00
1992 192.079.1 110.1
2.8
1993 389.6
111.9 275.2
3.6
1994 432.192.7 337.7
1.8
自8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FDI方式引进国外技术比率的增加, 非体现型技术引进步伐也开始加快。以技术许可、顾问咨询、合作生产、技术服务等非体现型技术引进占合同数目的比例由70年代的低于20%提高到80年代至现在的50%左右,同时非体现型技术引进额占引进合同总额的比例由70年代低于4%提高到1993年的17%。表5显示了1983~1993年按引进方式分类的合同数分布,尽管成套设备(包括关键设备)购买仍占有关键地位,但非体现型技术引进发生频度有显著增长。在四种模式中,技术许可以其占合同数比例衡量已成为主导引进方式。表6 表明了相应时间内四种引进方式的分布,其中技术许可在非体现型技术引进合同中平均比重已达76%。
表5. 1983~1993技术引进合同(按引进方式分类)
非体现型技术引进
年度 合同数 成套设备 其它 技术许可 技术服务 顾问咨询
(1) (2) (3)
(4)
(5)
1983
219 103 84
1313
1984
332 129 136
3511
1985
657 287 285
3021
1986
744 328 305
4631
1987
581 267 235
3024
1988
437 212 169
2719
1989
328 194 96
1314
1990
232 105 1015 9
1991
359 217 116
10 8
1992
504 282
9 166
1818
1993
493 247
5 200
1712
合计 4886 2371 141893 244
180
非体现型技术引进
年度 合作生产 (3+4+5+6)/(1)
(6) %
1983 6 53
198421 61
198534 56
198634 56
198730 55
198810 51
198911 41
199012 55
1991 8 40
199211 42
199312 49
合计
189平均51%
表6. 四种非体型型技术引进方式比重(按合同数)
%
年度 合同数技术许可
技术服务
顾问咨询 合作生产
1983
1177211 11
5
1984
2036717 5 10
1985
37077 7 6
9
1986
4167311 7
8
1987
31974 9 8
9
1988
2257512 8
4
1989
1347210 10
8
1990
12779 4 7
9
1991
14282 7 6
5
1992
21378 8 8
5
1993
24183 7 3
3
2.利用国外贷款引进技术的比例增大。
在中国引进技术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曾经是外汇短缺。过去技术引进支出主要来自国家外汇储备。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利用外国贷款引进技术(表7), 不过国外贷款主要用于规模较大的项目。 例如, 1987年的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多数使用国外贷款,包括世界银行贷款、政府贷款、混合贷款、商业贷款。以1000万美元以上的合同为例,合同40项,合同金额21.5亿美元。其中使用国外贷款的合同15项,合同金额11.4亿美元,分别占上述合同数及金额的37.5%、53%。
表7. 国外贷款用于技术引进的比例(亿美元)
年代价值 占国外贷款比例(%)
198623.853.4
198711.470.9
198826.073.0
198921.774.2
1990 3.829.9
199111.533.3
1992
29.84 32
3.技术来源的多元化。
50年代,中国引进技术主要来源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其中苏联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总合同总成交额的71%(见表8)。60年代,日本、 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输出方(见表9)。70 年代,唯一不同的是美国加入了技术输出领先者的行列。自60年代初期一直到80年代初期,可以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是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输出技术占国内技术引进总额的80%以上,其中尤以日本为甚。六、七十年代,日本占主导地位,即使在80年代初期,日本仍占有“半壁江山”。但自80年代到现在,技术来源发生了下列有趣的变化(见表10):
表8. 1950~1959年主要技术引进项目按输出国分类
合同项数 % 合同成交额(万卢布)
%
捷克26 11 16080 9.5
罗马尼亚 10 4.4 2010 1.2
波兰21 9.2 7244 4.3
苏联
127 55120853
71
民主德国 36 16 20160 11.9
保加利亚
2 0.9
238 0.1
匈牙利7 3.1 3519 5.0
表9. 1963~1968,1971~1978主要技术引进项目按输出国分类
合同成交额1963~19681971~1978
合同成交额(万美元)合同成交额(万美元)
国别或地区
日本 6897 45340.28
联邦德国4194 110090.54
美国76723.70
英国 4516 46898.06
法国 2387 38697.63
瑞典 1770
1913.70
瑞士 1063
2806.40
荷兰
657
8947.00
意大利 1007 17496.50
表10: 1979~1993技术引进按输出国家和地区分类(%)
年度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英国
合计(占技术引进总
额比例)
1979~1982
9.0 44.9 20.0
6.2
1.9 82.0
1983 30.7 52.3
7.7
0.6
2.1 93.4
1984 20.2 36.2 16.1
5.1
2.2 79.8
1985 23.4 18.6 26.8 11.0
2.7 82.5
1986[a]
1987 22.4 23.8
9.7 10.1
4.0 70.9
1988 7.2
7.7 11.8 16.2 12.3 55.2
1989 7.2
6.9 14.8 12.8-
41.7[b]
1990 25.2
7.2 10.4 13.1
3.4 59.3
1991 7.8
7.7
9.9
- 9.9 35.3[c]
1992
22 20.8 11.1
5.8-
38.9[b]
1993 8.3 28.6 12.6
2.9-
52.0[b]
(1)美、日、德、法、英五国在输出技术上的主导地位自80 年代初期开始渐渐衰落,在1988~1991年间被法国、德国及其它工业化国家群体取代。
(2)曾经领先的五个国家在技术输出规模上并非处于同一水平, 在1983~1987年间主要是日本、美国、德国领先,其中尤以日本优势明显。自88年开始日本开始落后于德国、法国甚至英国,但1992、1993年日本份额有明显上升。
(3)进入80年代末期以后,意大利、加拿大、瑞士、韩国、 西班牙、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和国家正在渐渐赶上上述曾经的领先者。尤其是意大利1988~1993年间已成为中国技术引进的重要来源。1988年意大利输出到中国的技术总额达8.15亿美元,占技术引进总额的22.9%。1991年、1992年、1993年占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0.2%、22%、15.1%,其中1991、1992年超出了日、美、德、法、英等五个曾经的领先者。同时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尤其在1989年以后也通过FDI、 补偿贸易等方式提供了大量的产业技术和管理技能到大陆地区。总之,技术引进来源多元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1993年技术引进主要来源国家和地区已达29个,与我国签订合同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个, 依次为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西班牙、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法国、芬兰、瑞士、奥地利、英国。
4.技术引进优先领域的变化。
技术引进优先领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实力。50年代情况是工业基础薄弱,1949年人均工业净产值才8元, 工业产出占国民收入的比率1952年仅为20%,重工业产值在全部工业总产出的比重不到30%,而且门类残缺不全,仅有的少数工业部门也处于发展初级阶段。50年代基本任务是发展重工业,以典定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基础。在此框架下,能源冶金、机械等工业部门技术引进占主导地位。其中能源工业占引进使用外汇总额的36.8%,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分别为23.1%、22.9%、5.6%,轻纺、建材、通讯、交通等占11.6%。60年代,针对国民经济发展出现的失调现象,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农业、轻纺工业、市场日用品生产等处于优先位置,从而加强了对化学、纺织等工业的技术引进,其中化工、纺织工业分别占引进总额的28.1%、11.7%,而70年代整个技术引进工作的特点是根据“自力更生”方针,强调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以增强经济实力,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改革开放后,工业部门的初始条件是:第一,中国已从1949年基本上是农村个体经济转变为工业占十分重要地位的经济。在国民收入中工业所占比重已从1952年的20%,上升到了1978年的49%。这一时期,尤其是前十年苏联援助下建设的156个重工业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因素是强调了重工业的发展,轻工业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忽视。该状况表明:首先,我国已有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工业基础;其次意味着一旦投资决策权下放后,就会有许多轻工业的投资机会。因此1978年后,随着产出的提高和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的倾斜,以日用消费品、家用电器等为代表的轻工业产品需求迅速提高,为满足这一需求,我国开始从国外大量引进技术。从轻工业部系统技术引进在各个时期用汇额所占比重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9年底成交额达44亿美元,占建国后总成交额的90.5%。前30年所占比重很小,50年代占2%,60年代占0.8%,70年代占7.7%。 但无论从轻工业占我国技术引进总额或引进合同数目的比重来看,这一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反映,重工业引进仍占有很大份额。这主要是因为:①轻工业引进项目相对重工业而言,投资规模较小。同时随着投资决策权的下放,技术引进体制发生了变化,技术引进项目按限额、资金渠道的不同给予了部门、地方、企业一定的立项、审批权,这样就有许多尤其是层次较低单位的项目未进入本文分析所依据的统计资料;②消费品的生产不但取决于产品设计,而且取决于资本品的质量。改革开放前,由于未对外开放同时也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品生产部门生产规模虽有了一定的扩展,但产品质量水平较低。这样在生产消费品时,不但需引进“软件”(产品技术等),同时需引进“硬件”(加工生产装备)。例如100 多条冰箱生产线引进不仅包括产品专有技术引进,而且包括生产线的引进。这也是解释我国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包括关键设备购买长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例如根据轻工部系统1981~1986年统计,进口设备带软件技术项目579项,用汇40634万美元,占总用汇额的10.2%,其余89.8%用于进口设备。1988年进口设备带软件技术项目用汇2174.1万美元,仅占用汇的4%, 总用汇的96%用于进口设备。
综观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增长轴心仍是工业化推动型的经济增长。而推动这一浪潮的主导力量是消费品需求尤其是耐用消费品需求及其拉动的投资需求扩张,因而与改革开放前不同的是工业化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导。自80年代初开始,轻工业产值比重超过重工业(1981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51.5%),到1990年二者基本持平(分别为49.9%和50.6%),9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特点是重工业比重的持续上升,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减弱,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强化。改革开放前重工业化是以重加工工业为主导的自我循环、自我扩张的重工业发展,而90年代的重工业化是在具备相当规模轻工业基础上的重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化则是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为主导的产业关联带动型发展,尤其是运输、邮电、通讯业、能源业等产业的发展。相应地90年代技术引进优先领域也主要体现在上述产业中。例如1992年和1993年两年技术引进较多产业依次是石油化工、机电设备、能源电力、冶金、通讯和纺织,六个产业引进额总计占两年全国技术引进合同金额的90.7%。
三、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技术引进体制的变化。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技术引进以国家投资为主要特征,引进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以中央部门为主,进行谈判、签约和执行合同及建设。8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技术引进进入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成功引致的外汇收入增加,为大量进口技术和设备提供了可能。
2.技术引进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我国技术引进的主导方式是成套设备和交钥匙工厂的购买,尽管改革开放后成套设备购买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包括技术许可证、技术服务、顾问咨询、合作生产等非体现型技术引进方式已占有重要地位,同时FDI 已成为国内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之一。劳尔(S.Lall)、凯茨(M.Katz)在研究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成长过程中,曾提出过表11所示模型,并且指出在从工业化前向第一阶段跃进过程中,路径标志之一是技术引进方式的变化,即非体现型技术在引进总额中的比例增加。但针对我国情况而言,1949年按我国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为人民币66元, 1993 年世界银行计算的人均GNP 仅为470美元,尽管目前处于工业化第一阶段, 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目前我国的技术能力仍较低,同时各产业部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而难以在国家层次上将技术引进方式的变化全部归结为技术能力的提高,忽视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尤其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等外部冲击对引进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研究我国技术引进方式变化与技术能力生长关系,必须深入到产业或组织层次上,国家层次上的引进方式变化难以验证表11所示的模型。
表11. 技术来源与工业化过程
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前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工业化后
经济标志<300美元300~2000 2000~4750
>4750美元
人均GNP 美元 美元
技术来源 引进为主要方式 引进技术,开发 主要独立研究 主要独立研
,几乎没有自研 自己技术 与开发
究与开发
技术水平 大大落后世界领 落后领先水平 基本达到世界 具有世界级
先水平 一、二代 水平 水平
3.技术引进外汇来源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外汇渠道主要是中央外汇和政府间的记帐贸易,基本上没有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革开放后,除出口外汇收入增加外,值得称道的两个重要变化是,第一,重视利用国外贷款,例如出口信贷、政府贷款、商业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第二,开始利用FDI引进国外技术。
4.技术引进来源的变化。在很长时间内我国进口技术的来源主要是受政治环境的影响,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技术主要来源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中苏关系破裂后,通过民间渠道主要从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进口技术。中美建交后,美国加入这个技术输出领先团体。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该团体几乎包揽了中国的技术供给。到80年代中后期该团体主导地位受到动摇,90年代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渐渐赶上,最终形成了目前技术来源多元化的局面。
5.技术引进优先领域的变化。技术引进优先领域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和经济建设重点的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重点是强调建立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发展,156项重点工程即属于此类。 60年代初期根据经济调整的需要,注重了对瓶颈环节或短缺部门的技术引进。70年代的技术引进主要是扩大工业生产能力。进入80年代后,在轻工业领域引进了大量技术,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但由于资本品行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成套设备购买仍占有重要地位。90年代特点是在具有相当规模轻工业基础上的重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化是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为主导的产业关联带动型发展,技术引进优先领域主要体现在这些领域中如石化、能源、通讯等。
标签:重工业论文; 技术合同论文; 合同管理论文; 贷款合同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项目贷款论文; 日本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