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核心素养”,达成“文质兼美”论文_夏广平

关注“核心素养”,达成“文质兼美”论文_夏广平

南京市金陵中学

《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质”应该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则是指文化的累积;若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便应该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我们给予学生的教育,从内为“质”而从外为“文”。至于说“美”,那就应该是教育发生的起点,同时也是教育将要抵达的目标。

教育应努力让学生“文质兼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教育也应当让其自身“文质兼美”:不是简单的说服,不是冷漠的训诫,更不是仅对结果不顾一切的追逐而忽略心灵的唤醒。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姜勇教授所言,“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教育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

给学生以“文质兼美”的教育,并内化思想,外化言行,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使其成为志存高远、勇于担当、懂得感恩、阳光健康的优秀公民,其关键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观念的转型与理念的升华,能够找到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重点所在。笔者认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做“文质兼美”的教育本根所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早在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和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已纷纷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各个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研究成熟的“核心素养”模型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了从旧有的重学科知识体系完备性、重知识结构轻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向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新模式的转变。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品格培养、能力提升、情操陶冶。关注“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必然是追求“文质兼美”的教育。教育应让学生理解优秀品格对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提升品格修养,世界名校伊顿公学提倡的“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幽默、优越”,经典著作《沉思录》中提倡的“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此世的超越和有尊严的谦卑”,都可以成为他们参考的标准;让学生理解完善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在信息化社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换代迅速,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更加多元,促使许多国家与国际组织开始将关注知识转向那些影响人终身发展的能力上,因此学生需要具有创新学习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国际理解的能力,这些能力让他们用更敏捷的思维、更开阔的视野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还应当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一个能够感悟生命真谛、能够感恩他人、能够承担责任、能够学会珍惜的人一定是能够感受幸福的人。当学生懂得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尊重呵护生命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展现儒雅的风度和向上的气质,就达到了“文质兼美”。

今天,“核心素养”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深化的方向,我们需要多角度切入而作整体性思考:若从德育工作角度切入,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具有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精神成长,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入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亲近学生的心灵,强调品格教育、公民教育、理想规划教育,以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精神充实的现代公民;若从学科教学角度切入,则应该把“核心素养”培养理念融入到学科教学的运作中,使课堂教学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充分发掘各个学科的育人功能,将学科教学中的知识体系、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等实施有机的整合而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若从教师的角度切入,则首先应该是观念的转型,并在观念转型的基础上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学科教育的本质、明晰教育教学应引导学生的方向,而这正是对教育本源的理解和对教育最终目标的追求。

关注“核心素养”,从概念到行动,从课程到体系,对高品质教育的追寻,应不断有着新的理念、思索与行动,以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追寻真理而倾心向善,以品科学之美、赏艺术之美、悟生命之美和展道德之美。

论文作者:夏广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  ;  ;  ;  ;  ;  ;  ;  

关注“核心素养”,达成“文质兼美”论文_夏广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