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外华商家族企业的发展与特色——兼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族企业论文,华商论文,中国论文,特色论文,海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家庭或家族制度:影响海外华商经济行为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已从单一的市场价格制度转向包括政府、企业以及家庭在内的一般性制度安排。长期以来,家庭或家族制度是海外华商企业发展的动力还是障碍,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无论在经济学家看来其作用的结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对海外华商经济行为的影响(并非决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一)由家庭或家族纽带串起移民链:谋求生存得以发展
家庭或家族制度,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彩的形式和多元的弹性结构,表现出跨越时空的经济社会功能。一定情况下,它可以结成以血缘、亲缘关系为主线,包括拟亲缘、地缘关系在内的关系纽带,甚至编织成强大网络。大量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要素可以通过关系纽带交换或流动,这在一定环境中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并保证资源的获得。
海外华商跨越国界,也正是以这种纽带为依托,在亲友相携、同乡牵引下,相继来到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谋生创业,定居繁衍。这种由家庭或家族纽带串起的移民链,在海外华商流动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它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流动决策的依据。其次,它是海外华商繁衍的基地和生存发展的胎盘。
(二)由家庭或家族网络聚成创业体:适应不良社会环境
作为移民及其后裔,海外华商在主流社会的缝隙中努力寻求自身发展空间,以家庭或家族为纽带凝聚而成的各种网络组织,普遍存在于每一处华侨聚居区。这些社团组织以其灵活性、伸缩性和宽泛性,随华商移居异邦而得到强化,以适应不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面对政治上的排斥和民间的压力,海外华商在由家庭或家族网络聚集而成的创业体中,相互帮助,共谋生计,以提供工作机会;筹措创业成本,突破资本障碍,具有差序性特征的各种关系圈构成的商业网络为华商经营提供了经济活动的便利舞台;企业通过不透明的封闭式经营而高效运作,形成高效率的工作团队,有时以“地下经济”形式潜伏,不引起官方注意,从而逃离税收和其他管理费用。
(三)由家庭或家族观念汇成投资潮:推动中国经济增长
在家庭或家族及乡土观念的牵引下,海外华商成为中国大陆招商引资的先头部队,他们不仅是中国“外资”的主要来源,也是外资向中国投资的排头兵。从海外华商的投资区域来看,一方面他们为报答乡梓,在家乡创办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在家乡或家乡以外的地区投资办厂。虽然海外华商在大陆投资范围广泛,但投资密集区主要是在广东、福建等侨乡。这也许是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将引进外资的经济特区开设在这些省份的主要原因。
二、家族企业:海外华商共同的经营组织形态
在异国他乡谋生创业的华商,由于缺乏充裕的资本、信息、技术以及成熟的管理经验,他们只能精打细算,节衣缩食,降低创业成本,家族成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驱动下同舟共济,通过彼此间的非契约性(以血缘、亲缘为主要纽带)凝聚力和适应性创造力,凝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要素,从家庭作坊和店铺起步,逐步形成企业组织形态。家族企业是海外华商共同采用的经营组织形态。
三、对比分析:海外华商家族企业(FBsCO)与转轨期中国家族企业(FBsTC)
FBsCO成长的主要时期是二次大战后30年。而这段时期,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大陆错误地采取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家族企业与其所依存的非公有制经济被传统“苏联模式”视为“异己”,并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狠割和严打。家庭或家族制度作为资源配置的“又一只看不见的手”,失去发挥作用的经济和社会空间,家族企业几乎陷入了绝境。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家族企业从被改造、被消灭后得以复苏和勃发,在正统体制边缘逐步成长起来。比较FBsCO与FBsTC可以发现,已融合中西文化特征和管理经验的FBsCO成长模式,不失为FBsTC向现代企业转化的模板之一。
(一)FBsCO和FBsTC起步时的艰辛共同浇铸了第一代家族企业家强烈执着的创业精神和独特的企业家创新性心智模式,但前者处于外部法制环境与内在道德约束互补的良性循环,而后者处于体制转轨时期法制与道德不和谐的“囚徒困境”状态。
(二)FBsCO和FBsTC都采用家族管理模式,但前者倚重于亲情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最佳结合,而后者处于以亲情管理为主并初始引入制度化管理的过渡阶段
(三)“帽子经济”是FBsCO和FBsTC适应政治经济环境的共同特点,但前者更多的是飘落异乡而求生存,而后者则从正统体制边缘分裂出来寻求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