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03)02-0071-04
普通高校大幅度扩招冲击了正在发展之中的民办高等教育,也着实引起了部分民办高校的招生危机,面对这样的现实,人们怀疑,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否还有发展空间?民办高等教育是否只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补充?事实上,随着教育市场的逐步开放,高等教育垄断局面已经被打破,民办高校迎来的是更大、更自由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新型民办大学的崛起,不仅将“吞噬”还没有形成规模的民办高校,而且将取代办学效益低下的普通高校,占据市场优势,形成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格局。
一、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特点
(一)民办高校整体规模的相对庞大
扩招以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并没有进入冰河期。民办高校不再是没有校舍、没有资金、没有师资,更没有科学管理的“作坊学校”,20多年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聚了相当的实力,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从学校的数量上看,有人说“民办高校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截止2001年,全国有普通高校1225所,成人高校686所[1];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注册的民办高等学校有1291所[2],占学校总数的40.3%(见图1)。其中,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108所,5所获得了本科授予权;436所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校遍布18个省。另外,经劳动部门批准的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民办教育机构还有1.6万所。
民办高校数量增长的同时,在校生数也有明显的增加。2001年底,民办高校在校生达到128.11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9.8%;其中,可以获得专科以上学历的有15.2万人,参加学历文凭考试的有32万人,其他主要是自考生。校均规模接近1000人,全国拥有万人以上在校生的民办大学达到12所,15000人以上的有3所,2万人以上的有2所。另外,在劳动部门批准的民办教育机构接受培训的还有391万人。
(二)民办高校的两极化发展
不可否认,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民办高校也获得“重新洗牌”的机会,民办高校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办学软硬件的投入,并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以2001年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为例,根据统计,37所学校平均规模是2670人,生均建筑面积26平方米,固定资产达到800多万元,其中,规模最小的只有330人,而规模最大的有14600人,规模最大的与最小的之间相差40多倍;就建筑面积而言,生均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学校有15所,占40.6%,而生均建筑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就有4所,生均建筑面积最大的有243平方米,而最小只有3平方米;固定资产在500-1000万元以下的学校有6所,占16.7%,而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学校有10所,占29.7%。优秀的民办高校正在脱颖而出。
资料来源:根据下列资料整理
1、中国教育报2002年6月13日;
2、根据教育部原发展规划司副司长翟延东2002年4月在宁波《民办教育发展研究》开题报告会的发言
图1 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与民办高校的比较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竞争的格局开始形成。事实上,普通高校的大幅度扩招并没有使所有的普通高校都从困境中走出,特别是一些专科层次的普通高校,由于长期在政府的供养下,市场适应能力差;相反,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的民办高校倍受社会青睐。创办于80年代初期的西安翻译学院在普通高校的扩招中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学院1999年招生7000人,2000年招生9700人,学校规模扩大了一倍;同样,扩招后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生与家长们开始认识到“不论国办和民办,学到本事就好办”。2001年有几百名学生放弃到普通高校就读的机会选择了江西一所民办院校——江西渝州职业技术学院。[3]民办高校正在将自身的优势转化成竞争的强势,抢占教育市场。
二、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规模
中国民办高校规模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就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实际规模还是十分有限的。美国耶鲁大学Rogger L.Geiger教授曾根据私立高等教育所占的招生比例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普及型、双轨型、补充型。在普及型国家,私立高等学校数量多,招生数量超过公立学校(私立比例为70%左右);在双轨型国家,私立和公立的招生人数大致相当(私立比例为50%左右);在补充型国家,私立学校数量少、规模一般较小,招生人数受到国家控制,仅起补充作用。[4]按照上述的划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属于补充型,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中国目前民办高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40%,但是,在校生人数仅占大学生总数的9.8%,正式获得认可的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2%。
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不难发现,私立高等教育呈现了空前发展的态势,不仅私立高等教育原本发达的国家私立学校数量有明显增长,而且原本私立高等教育不发达的国家甚至是以前不存在私立高校的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也获得了巨大的推动。
日本私立高校占78.5%,学生占82.5%(1997年);菲律宾私立高校占80.2%,学生占78.4%(1995年);印尼,私立的占86.6%,学生占66.7%(1994年);韩国,私立占82.2%,学生占85.35%(1994年);印度,私立约占73%,学生约占57%(1988年)。[5]私立高校在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菲律宾等都是通过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美国虽然只有20%左右的学生就读于私立院校,但是,美国不仅有1600多所非营利性的私立高等学校,还有大量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构筑了庞大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
在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私立学校数量增长也十分迅猛。以约旦为例,约旦原来私立高等教育曾一度受到遏制,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高中毕业生升学竞争十分激烈,为避免残酷的竞争,大批学生纷纷到其它国家读大学。据统计,1990年以前,每年大约有2.5万人出国读大学。自从1990年私立大学得到认可,私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私立院校增加到12所,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25%。[6]同样,1990到1997年间,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私立高校以每年60%的数量稳定增长。截止1996年,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就读于私立高校的学生分别占该国高校学生总数的26.6%、24.5%、13.9%。[7]
加拿大曾一度以公办高等教育为主,过去,全国89所大学绝大多数是公立大学,为数不多的几所私立大学,以教会学校为主,而且一般不授予学位。目前,加拿大很多省都创办了非教会所属的私立大学,安大略省政府还通过了私立大学立法,不仅允许在安大略省创办私立的、可授予学位的大学;还允许私立社区学院升格为四年制大学并可授予学位;另外,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不仅在争取为其私立大学立法,而且还允许美国的私立大学到该省来办分校。
笔者通过对40个国家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显示:私立高等教育学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生数中所占比例平均达到28.6%。然而,中国只有13%左右的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而其中就读于民办高校的学生不到1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民办高等教育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潜力的分析
(一)潜在的巨大生源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增长率曾一度超过10%,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是缓慢和滞后的。根据统计,我国高考录取率扩招前始终在30%左右,其中,1993年录取率为34.1%,1998年录取率也只有36.1%;扩招后,高等教育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1998年招生116万人,1999年164万人,2000年220万人,2001年260万人,2002年增加到290万人,年均增长率接近20%,报名与录取的比例一度接近50%,但是仍然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无法进入普通高校的大门。以2002年为例,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考生增加到527万人[8],有237万人被拒绝在普通高校的大门之外。而目前民办高校年招生不到40万人,有将近200万学生丧失了求学机会。倘若从我国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看,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还远远不止这些。根据统计,连续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不过13%,而世界银行1994年报告,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达到51%,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4%左右[9],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另外,中国还面临着整个国民素质提高的艰巨任务,据报道,目前在城镇企业1.4亿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其中高级技工仅占3.5%,而国外高级技工在技工中比例:美国38%、日本31%、前苏联39%。正是这样,世界银行一份调查指出:由于操作人员文化程度低和技术不过硬,在铁路系统、发电站和其他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被浪费四分之一左右。技术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技术更新和经济效益。
总之,无论是为了满足适龄青年求学的需要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也无论是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还是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民办高等教育都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二)普通高校扩招潜力的有限
长期以来,由于普通高校规模较小,办学效率较低,挖掘普通高校的办学潜力,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选择。连续三年的扩招不仅满足了相当多学生求学的愿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挖掘了普通高校的潜力,盘活了闲置的资源。然而,普通高校的规模不可以无限地扩大。根据统计,普通高校校均规模从1998年3122人[10]增加到5870人[11],扩招后相当多的高等院校已经达到其临界规模甚至在超负荷运行,教学质量受到了威胁。
就各类物质资源配置看,根据北京大学高教所一项关于我国普通高校现有办学潜力的研究显示,“在被抽样调查的616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大多数高校各类物质资料配置处于不足状态,低于教育部《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的规定。[12]以生均教学基础设施计算,与1998年相比,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减少了2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减少了550元,生均图书占有量减少了33册。[13]
就师资看,尽管2000年高校专任教师比1998年增加了13.6%,但远远低于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增长幅度,导致师资需求紧张,总量不足。据调查,高校外语教师周课时超过20节的占教师总数的32%,30节以上的占5.4%。[14]据专家研究,外语教师周课时在8节左右最为适宜。同时,由于高校不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促使多数教师不得不为写文章、搞科研挖空心思,但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教学成了一部分教师科研上的祭祀品”,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就校均规模看,2002年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已经接近6000人,特别是除了400多所专科层次的学校外,其他本科院校几乎都接近万人,甚至是几万人。按照教育“十五”规划,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通高校校均规摸要达到10000人左右。但是,大学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并不总是与学校规模呈正比,在同等质量投入水平下,当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规模对生均成本的影响就会变小。”[15]
(三)政府教育投入的应为与难为
挖掘普通高校的潜力要与政府应有的教育投入同步。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单纯的挖掘高校的潜力实际上是以降低办学条件为代价。应该承认,我国的教育投入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无法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统计,发展中国家教育财政经费占GNP的比例达到4.1%[16]。美国80年代后半叶教育经费占GNP的6.8%,法国1994年国家提供的教育经费占GNP的7.3%。即使政府的教育拨款按照《教育法》所规定“自1998年起至2002年的5年中,提高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每年增加的教育经费也不超过30亿元[17]。然而,教育“十五规划”提出,到2005年中国实现15%的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三年中,每年就需要增加100万大学生,根据上海教科院智力研究所陈国良先生测算,平均每生培养成本8000元测算[18],每年增加100万人大学生,经常性投入每年就需要80亿元,建设性投入每生3万元测算[19],每年需要300亿元投入,累计380亿元。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所要求投入的资金与政府预计的投入存在着300多亿元的缺口。
然而,对于政府来说,增加教育投入的空间有限。经济发展的现实决定了中国教育财政投入特别是高等教育拨款不会有很跨越性的增长。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程度很低,大量的人口在农村,中国人均GNP只相当于日本60年代的水平,而90年代初美国人均GNP已经达到22240美元,日本26930美元,中国目前也只有500美元。中国政府既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沉重使命,还肩负着国有企业转型与改革的负担,国家可支配和可增加的教育经费极其有限。由此可见,政府需要重新作出制度性的安排,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公办与民办高等教育共同发展。
四、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展望
普通高校本身难以独立支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体系。实际上,以精英教育为主的普通高校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仅需要精英型高等教育机构,更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与学制灵活的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日本通过发展四年和二年制学院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英国通过多科技术学院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美国虽然有100多所研究型大学,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依托的不是这些顶尖的大学,而是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中国的民办高校将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支撑。预计民办高校每年将增加60-80万人,到2005年,民办高校在校生可以达到500万人,将占高等教育学生数的30%左右,这样可以补充教育经费168-224亿元。而且,预计5年内,民办高等学校总数将超过2000所,占学校总数的60%以上,校均规模增加到2500人左右;同时,具有颁发学历资格的民办高校将会有更加快速的发展,预计将突破500所。
就组成来看,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以新的机制创建的民办高校。一般投入比较大,起点比较高,形成跨越式发展;二是独立出来的民办二级学院;目前,浙江民办二级学院达到25所,江苏19所,辽宁9所,与母大学相比,二级学院在投资体制、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上都作出了新的尝试,随着它们的不断探索,最终会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生力军。三是重组的高校,即由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乃至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后形成的学校。1998年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校长曾提出将普通高校的1/3转为民办,笔者认为,至少可以推动1/5的普通高校和2/3的成人高校改制。特别是成人高校,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效益低。根据统计,1995年全国不足300人的成人高校有404所,1998年虽减少到286所,但是,规模在300-500人的学校有179所,500-1000人的233所,不足1000人的学校占72.56%,成人高校只有依靠改制才能获得生机。同时,随着教育部“三改一补”政策的提出,中专学校也将合并、升格和重组。改制后国有民办高校凭借先天的资源优势,将使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社会信誉迈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总之,单纯追逐规模的扩大不再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首要选择,随着民办高校的审批与管理的越来越规范,民办高校整体数量增长的态势也将趋于平缓,通过民办高校的重组与整合将推动民办高等教育新格局的形成,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将从无序走向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