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疾病解说者》所探讨的话题,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基点,集中分析小说中不同短篇所反映的共同的社会历史内容,解析战争、移民潮等历史大背景下的“疾病”所包含的异乡情绪、身份意识与文化斥力等因素。同时,对作家所处的历史环境、思想倾向进行考察,进而上升到对小说浸淫的正面情感力量的探索。这种探索表明,拉希莉在《疾病解说者》中的书写是一种积极的书写,“疾病”的阴郁与“愈合”的明亮赋予了小说更加昂扬的情志。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疾病解说者》;战争;移民潮;社会意义
一
印度有将近90多年被英国殖民的历史。1947年,印度实现独立,但是“蒙巴顿方案”的通过造成了印度的分裂,史称“印巴分治”。1971年,“巴基斯坦内战”打响,南亚次大陆这块土地再次面临分裂。[1]拉希莉通过《柏哲达先生来搭伙》和《真正的看门人》两个短篇将这段历史生动地展现出来,将流离失所的小人物嵌入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从细节处拖曳出复杂的历史况味。《真正的看门人》中的布梨大妈由于印巴战乱,从孟加拉逃难来到加尔各答,做起了楼道清洁工。她恪尽职守地看守大门,却因为一桩失窃案被众人反咬一口,逐出大楼。布梨大妈的出场带有喜剧性,这仿佛是作者对苦难的刻意冲淡,但当楼道中那些怀着“酸葡萄”心理的邻居们相继登场后,我们又不得不佩服作者嬉笑笔触间的尖锐。紧接着,拉希莉又将目光转向美国这个异域空间,《柏哲达先生来搭伙》就是这一转向的具体实践。印裔小女孩莉丽亚用自我的经验理解着柏哲达先生,虽然她不知道地球另一端的战乱意味着什么,也始终分不清印度人与穆斯林人的区别,但是她始终置身于柏哲达先生的情感现场。电视新闻、失败的鬼脸灯笼、深埋掌心的哭泣,这些见证串联起了一个小女孩最单纯的体认和最蓬勃的情绪,唤起了一种跨越代际的共鸣。而这所有的呈现都包含着拉希莉对印度殖民历史及其“后遗症”的反思,包含着对历史的一种回忆性的凝视。
历史上印度人向美国移民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至1945年;二是1945年至1965年;三是1965年至今。[2]在移民潮的时代大背景下,拉希莉从移民者身上挖掘出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以及微妙的文化信息,这些信息汇聚成了一副生动而独特的移民图景,成就了历史深处的想象。一代移民由于各种原因搬迁到美国,在那里定居,他们对故土有一种顽固的依恋情结,而对美国文化却难以认同。《森太太》中的森太太随丈夫来到美国,无法遏制的思乡情绪让她将客厅装饰成印度风格。她每天换不同色彩的莎丽、在发际间涂朱砂粉;她喜欢听印度的拉伽音乐,一次次去买在印度常吃的鱼。对饮食习惯、日常打扮、文化习俗的坚守铸就了森夫人孤独的抵抗,这种抵抗是森夫人家园依赖情感的一种变形,是她与故土建立情感连接的唯一方式。二代移民生于美国,长于美国。他们“没有生活的失落与再创,只是在他们的背景里隐隐约约有那些异域文化的影子罢了,然而,面对‘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他们充满困惑”。[3]他们在印、美两种文化中都被视为另类,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作为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体现出了作者的总体情感。小说的叙述主人公“我”是典型的印度第三次移民大潮中的一员,美国是他踏上的第三块大陆,也是他最后定居的家园。“我”在包办婚姻的传统之下娶了并不熟悉的印度女人玛拉为妻,以疏远、甚至带点嫌弃的态度对待新婚妻子,这种冷漠是对印度传统文化的抗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在与代表美国文化的克罗夫特夫人相处时表现出的是谦卑、钦佩的情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拉希莉将这种文化上的趋避式冲突写得很透彻,但她没有就此止笔,而是依着这个线索勾勒出了两种文化紧密交融的积极景观,结尾处关于“平凡的奇迹”的剖白就是对这种景观的最好注解。
从对疾病的解说到最后满含历史温度的剖白,拉希莉厚积薄发,让最后的情感表达成为托举起整个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力量因子。也因此,《疾病解说者》于阴郁下有了根本的光亮底色,这一光亮使小说的整体情感得到扬升,也指明了小说的精神方向。
二
通过追溯拉希莉的生平及经历,我们找到了其小说历史深度的来源。首先,拉希莉的祖籍是印度,她1967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美国罗德岛长大,是典型的印裔二代移民。所以她觉得于她而言,印度文化是相当远的。[4]可以说,正是拉希莉的这一背景为她提供了极高的文学敏感度,为她塑造的二代移民形象增添了真实感、生动感。而从西方教育的层面来说,拉希莉的移民经历为她能接受系统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条件,西方艺术以及西方优秀的文化氛围赞佐了拉希莉的文学天赋,令她在创作中脱离平庸,始终高人一筹。其次,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拉希莉的文化趣味。她对契诃夫、弗兰纳里•奥康纳等作家称赞有加,对《都柏林人》也很喜爱。这些短篇大师或经典短篇小说集或多或少给予了她影响,以至于使她出手便不凡。[5]所以,我们看到《停电时分》暗藏悲伤、《森太太》孤寂疏离、《性感》佻达醒觉、《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坦然悠扬。拉希莉将这些情感处理得滴水不漏,丝毫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这是难得的。再者,“慢‘炖’小说”的创作理念也成就了其小说的社会历史格调。最后,在关于“文化身份”这一观点的探讨上,拉希莉的见解始终是前瞻性的、灵活的。这一点从短篇《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个短篇中,她没有赋予“我”以确定的姓名,这样一来是表达一种普遍经历,二来是意在表明“我”的身份的流动与变化。移民主人公在空间的移动中积极地构建自己新的身份,最后在美国家园中寻找到皈依感,这正是拉希自我文化倾向的一种表达,也是当代印裔美国移民作家主流的情感方向。她的这一文化见解以历史为基石,以情感为经纬网,最后于小说尾部完美收束,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接洽,波澜不惊而又暗潮汹涌,令人回味无穷。
在全球化的今天,《疾病解说者》的书写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首先,它开辟了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在展示严肃的历史主题时,它坚决从宏大的叙事中脱离出来,以历史中的小人物为切入点,将一段历史包裹在琐碎的对话、复杂的个人情感中,实现了社会历史与人物形象的完美沟通。它调整着艺术的焦距,将历史的真实与经验的真实兼容并包,在增强现场感的同时反馈给读者回溯历史的新方法:我们需要铭记历史,也需要回忆性的审视;我们需要“观看”历史,也要掌握观看之道。其次《疾病解说者》对于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境遇、文化困惑、生存状态的书写无疑会引起异乡人群体的共鸣,也会由此及彼,加深对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的反思。而更重要的是,《疾病解说者》所展现的包容视野与多元胸襟会为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一种方案,也激发着人们对在流动、开放的空间建构跨越文化鸿沟的精神家园的美好追求。
参考文献
[1]林承节.印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毕素红.1965年以来美国印度移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4]唐嘉遥.空间视域下的裘帕•拉希莉作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5]吉尔•欧文斯,林果.移民文化的阐释者——裘帕•拉希莉访谈[J].译林,2009(6)
论文作者:文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历史论文; 印度论文; 文化论文; 移民论文; 美国论文; 疾病论文; 情感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