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潼关方言研究

陕西潼关方言研究

李斐[1]2003年在《陕西潼关方言研究》文中指出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最东端,面积444.96平方公里,人口12.25万。潼关东临河南省灵宝县,西连华阴县,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面与山西省芮城县隔黄河相望,素有“虎据雄关,叁省通衢”之称。 潼关方言属于北方官话下属中原官话区的陕西关中方言片。 潼关方言的语音系统:潼关方言有27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46个韵母,4个单字调。连读变调共有2类。潼关方言的46个韵母共有10个儿化韵母,他们通常具有“指小表爱”的语法功能。轻声主要出现在词尾、助词、语气词和重迭词上。在对潼关方音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韵母为顺序列出了潼关方言的同音字表,同时又将潼关音系与普通话语音系统及中古音系统作了比较,分析了潼关方言语音系统的共时分布差异和历时演变规律。 潼关方言的词汇系统:本文以分类词表的形式记录了潼关方言的近1500条词汇,这些词汇按照意义和用法的不同分为20类,它们分别是天文地理、时令时间、农事农具、庄稼植物、虫鱼鸟兽、房屋器具、人品称谓、身体五官、病理医疗、衣服穿戴、饮食起居、红白大事、迷信诉讼、商业手艺、文化娱乐、动作心理、方向位置、人称指代、形容性状、各类虚词。 潼关方言的语法系统:潼关方言语法系统和北方官话基本一致,但仍有自己的特点。本文记录了潼关方言语法的7个特点,即子尾、方位名词后缀“(□[(?)an(?)])”、重迭、代词、语气词“些([(?)iε(?)])”、量词“个”、处置式等。潼关方言中子尾运用较为广泛,除了和普通话相同的以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子尾词。潼关方言方位名词多带后缀“[(?)an(?)])”,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方位名词后缀“头”、“边”等。重迭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拟声词的重迭等类型。潼关方言的代词系统较为特殊,人称代词用声调变化来区分单复数,指示代词有特殊的表达方式。潼关方言的语气词“些([(?)iε(?)])”可以表示“命令、鼓励、劝阻”等语气。潼关方言的量词贫乏,量词“个”的用法很广泛,普通话的17种量词在潼关话中都可以用“个”代替。就句法而言,潼关方言的处置式有叁个特点:“把”字的宾语可以是无定的,“把”字短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可以加否定副词“嫑(不要)”,谓语可以是单个动词。最后,本文列出了语法例句和标音举例。 漳关方言在关中方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第一次对潼关方言做了实地调查和记录。并运用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撞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作了客观的分析,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总结出谨关方言的特点,同时,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为参照点,归纳分析了演关方言音系的古今演变规律。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生动的语言事实,撞关方言与普通话的共时差异和以中古音为参照的历时音系演变规律为汉语史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本文的研究对于撞关地厂椎广普通话、加快陕西方言研究以及更加深入地进行演关地区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屈杰[2]2016年在《潼关方言“乃咧”的分析及其与“很”“太”的类型学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按照地域划分,陕西省方言主要分为叁大部分,即陕北方言、关中方言及陕南方言。渭南方言作为关中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潼关作为渭南最东边的县城,又是连接陕西、山西、河南叁省的重要枢纽,潼关方言与渭南方言既有很多共性;也有不同于渭南其他地区方言的特征。“乃咧”是潼关方言中极具特色的表达方式。作程度副词时,它既有程度副词的共性,即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动作或性状的程度,又有其独特的语法特征和表现力。它不仅是潼关方言中使用频率最高,表达程度最强的程度副词,与此同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更可以独立成句表示突然意识到某事的发生及遗憾、悔恨的情感。本文在类型学理论基础上,运用问卷、内省、观察的方法,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乃咧”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总结其作副词与语气词时的结构、句型及表达特征。通过观察研究,“乃咧”作程度副词时可用于以下叁种句式:名词/代词+形容词+乃咧,名词+动词+副词+乃咧,把+人称代词+动词+乃咧。作者将其与“太”、“很”等渭南方言特色程度副词对比,发现并总结它们之间的异同,同时分析“乃咧”作语气词及独立成句表达的语法功能,语义特色及语体特征。作为潼关方言特色的表达,“乃咧”的使用者趋于老龄化,而且越来越少,并呈现出渭南化、西安化的特点:“很”、“太”正在悄无声息地替换“乃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地人表示程度的交谈中。本文虽然局限于对“乃咧”的观察与分析,但是作者希望能够借此使更多学者关注方言特色表达,详实记录地方特色方言。

李丽[3]2013年在《芮城方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芮城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秦、晋、豫叁省的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方言也具有特殊性。目前,尚未有人对芮城方言展开系统的调查研究,鉴于这种情况,本文拟对芮城方言进行深入调查和系统的描写分析,在语音调查的基础上再加大对词汇、语法的调查力度。通过调查,获取可信的材料,力图理清其声韵调系统,明晰词汇和语法面貌,为人们了解芮城方言提供第一手鲜活的材料,我们主要采用历时比较与共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芮城方言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芮城方言能有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们还将芮城方言与周边的晋语及中原官话关中片、汾河片的代表点的语音特点进行了比较,为确定其系属提供语音上的科学依据。本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是引言。引言主要是对芮城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点及发音合作人和论文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进行简单的说明。第二章是芮城方言的语音研究。本章主要对芮城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了较全面的描写,通过与中古语音系统的比较,归纳芮城方言的语音特点。我们还从声母、韵母两个方面,尝试性的剥离其语音层次,追寻其语音演变的轨迹,探求其演变规律。同时还将芮城方言与已经确定系属身份的晋语的代表点太原、忻州,中原官话关中片代表点西安、潼关以及汾河片的临汾的语音特点进行比较,为确定芮城方言的系属提供语音上的科学依据。第叁章是芮城方言的词汇研究。本章对芮城方言词汇系统进行较全面的描写,在描写的基础上分析其词汇特点。古语词方面我们主要将芮城方言古语词的古代意义和现代意义进行分析比较,探求其演变规律。芮城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差异部分我们主要从音节差异、构词差异、意义差异等方面来分析。造词理据往往根据事物的形状、用途、材料、颜色等方而对事物进行命名。第四章是芮城方言的语法研究。本章主要介绍了芮城方言的语法特点。词法主要介绍了构词法及一些有特色的词类;句法主要介绍了一些特殊的句式、语序。第五章是结语。结语主要是对芮城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做简要概括,并展现了芮城方言都不同程度的受周边方言的影响。最后在附录中列出同音字表、分类词表、语法例句。

王麦巧[4]2012年在《现代渭南方言研究概述》文中认为渭南方言即渭南地区方言,其范围包括临渭区、韩城、华阴、华县、大荔、潼关、澄城、合阳、富平、蒲城、白水。渭南方言隶属于关中方言,关中方言是汉族语言中一支很古老的方言,它有叁千多年的历史,在汉语发展史上长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

孙立新[5]2013年在《陕西方言“说”字等的读音》文中提出本文讨论陕西方言对知照两系及日母逢入声薛药觉韵有关字的读音问题,其中牵扯"说(~话)"字以及"卓戳硕若"等北京翘舌音声拼[uo]韵母字的读音问题。"说"字在米脂等处读作入声,关中以及陕南山阳等处读作阴平调,陕南的西南官话读作阳平调,白河方言读作去声调,商南读作阴去调。"说"字的声韵组合很复杂,例如关中方言区西安等。"设摄涉赊奢"等字同音。陕北晋语以及宜川等处亦如读本文所讨论的"卓戳硕若"等字,关中多数方言点读这些字为平舌音声母拼以[]为介音的音节。蓝田等处"卓戳硕"等字读作平舌音声母。

孙立新[6]2018年在《关于陕西方言“爹”字的讨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拟对陕西方言的"爹"字在亲属称谓里的运用情况进行讨论。根据实地调查以及读时彦着述所获取的陕西方言对"爹"字的两种主要读音[ta]类和[tiε]类来列举语料。如陕北晋语"爹[ta]"字用来指父亲时读作阴平,关中方言区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达",陕南方言区较普遍地把父亲或伯父叫做"达";宝鸡一带很普遍地把父亲叫做"爹",陕南洋县等处也把父亲叫做"爹"。陕北晋语和关中方言对于父亲的叫法与山西及甘肃东部方言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陕南以至于秦巴山区的亲属称谓词的复杂性是罕见的。

巴索兮[7]2015年在《明清民国时期潼关城镇形态研究》文中提出潼关地处陕西、河南、山西叁省交界之处,历来为关中门户,见证着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明清民国时期潼关处在历史的变革之中,封建统治发展到顶峰随之覆灭,中华民国取而代之,新的政权形式赋予潼关新的城市发展方式。城镇形态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对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和外部城市形态的研究能够更准确把握城市的发展历程。本文力图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对潼关明清民国时期的城墙、城内布局及关隘布防进行考察,在复原城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为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个部分:首先,这一部分旨在整理本文研究的背景资料。包括概述研究此选题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界定,同时梳理出在此选题研究范围内前辈学者所做的努力,以便从研究成果中学习借鉴,同时发现不足找到新的研究视角。另外,对潼关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背景的认识与梳理也是做好本选题研究的基础工作,潼关所处地理位置和历代王朝的更替都使潼关成为天下险关,使本选题的研究更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这一部分主要从城镇形态研究的一大要素即外部形态来考察。城墙作为城市外部形态的表现形式对古代潼关有着非凡的意义。明代潼关城墙在地方官员的修缮下得以维持;清代以来,随着王朝的富足与稳定,康雍乾叁朝全国尤其是边塞要隘迎来大规模修缮城墙的高潮,潼关城墙在乾隆后期开始了为期叁年的城墙整修工程,期间除了很好的扩充与巩固了潼关城墙还暴露出工程进行中存在如贪腐、工程质量、工程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对当代的城市工程也有借鉴的意义。第叁,这一章节考察了城镇形态研究中另一大要素即城市的内部形态。城市内部空间的布局展现了城市样貌与城市生活。本章根据历史资料将城市空间大体分为行政管理空间、文化教育空间和宗教祭祀空间。明清时期这些空间布局与构成基本上下沿袭,位置与功能并无太大变化,民国时期,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新的政权形式下衍生出新的社会部门,这是明清民国时期潼关内部结构变化最明显的地方。第四,这一部分重点结合潼关所处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的历史地位,对明清民国潼关与周围险要地势的布防体系进行探究。明代潼关设置卫所进行布防与管理,清代潼关设满城,驻兵进行守卫,同时,潼关与禁沟、十二连城组成叁维的防御体系使潼关利用其周边地势地貌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千古雄关。最后,对明清民国时期的潼关城市形态进行的考察,充分把潼关历史时期的样貌进行还原,同时把潼关所处地理位置融合进研究当中,这正是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较之以往的研究更加饱满丰富,明清民国时期的潼关更加鲜活的呈现出来,这也为潼关恢复其古城风貌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反思。

邢向东, 张双庆[8]2013年在《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端精见组齐齿呼字的分混类型及其分布的演变》文中提出自白涤洲先生调查关中方言近80年来,该方言中端精见组齐齿呼字的分混关系及其地理分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中,这叁组字的分混关系可分为5类,目前已发展到6类。关中方言中,端精合流、精见合流是端精见组齐齿呼字演变的两种主要的表现方式和路线,两种方式如果发生接触,则端精见进一步合流。《关中方言调查报告》时代只有一个点存在端精见组齐齿呼字的大合流,现在已发展到10个点。陕西境外来自关中地区的回民汉语与境内关中话发生了平行演变,也实现了叁组字的大合流。

徐朋彪[9]2014年在《渭南方言调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渭南方言的调查研究可追溯到西汉扬雄的《方言》。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调查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的调查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着推广普通话和方言普查进行的。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论着的数量也明显增多,揭示的方言现象日益丰富,但是还存在明显不足。

邢向东[10]2017年在《方言地图反映的关中方言地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6组方言地图,反映关中方言地理:v-、u-的分混,n-、l-的分混,古全浊声母仄声字是否读送气音,蟹合叁、止合叁唇音字的文读韵母,"儿耳"的白读音,"大"的白读与"啥"的读法。最后讨论了方言地图反映的关中方言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以西安为中心的地区与周边地区往往存在差异。东、西部之间往往存在差异,尤其典型地表现为西府方言与东府方言的对立,东部沿河一带方言与其他关中方言的对立,有的还呈现出西府、中部、东部方言的叁级对立。据此可将关中方言平面上展开的不同语言特点,离析为不同的方言层次。

参考文献:

[1]. 陕西潼关方言研究[D]. 李斐.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2]. 潼关方言“乃咧”的分析及其与“很”“太”的类型学对比[D]. 屈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 芮城方言研究[D]. 李丽. 广西师范大学. 2013

[4]. 现代渭南方言研究概述[J]. 王麦巧.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

[5]. 陕西方言“说”字等的读音[J]. 孙立新.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6]. 关于陕西方言“爹”字的讨论[J]. 孙立新. 安康学院学报. 2018

[7]. 明清民国时期潼关城镇形态研究[D]. 巴索兮.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8]. 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端精见组齐齿呼字的分混类型及其分布的演变[J]. 邢向东, 张双庆.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9]. 渭南方言调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徐朋彪.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0]. 方言地图反映的关中方言地理[J]. 邢向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标签:;  ;  ;  ;  ;  ;  ;  ;  ;  ;  ;  

陕西潼关方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