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导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题论文,导向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的高考历史科试卷首次淘汰了传统的填空题型,增加了选择题的数量。其中“四选一”的选择题增至34小题,占51分,是全卷分数的三分之一略强。在这34道选择题中,单纯考查识记能力的试题约占三分之一,其它试题大都涉及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同程度地考查了逻辑思维能力。尽管今年试题的测量统计数据还没有公布,但可以肯定,这部分试题在中高难度区域。由于选择题覆盖教材的知识面大,并且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着眼点和能力考查的力度,因此,分析其特征,对于确定高中教与学的深度至关重要。至于高考选择题中出现的一些不尽严密之处,教学一方也应多从积极方面去考虑,把握其导向,深入研究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约从1995年,高考历史卷中开始出现了题干与选项之间呈现程度关系的选择题,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类为最佳选择题。1997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刘芃同志特意撰文,论说总结了这种选择题的特点和考查能力的优势。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在1995年的试卷中只有两道,1996年试卷中约有4道,1997年试卷中约有7道,而1998年增至11道(难易不论)。这类选择题题干中的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主要原因”,其次有“主要目的”、“主要依据”、“主要表现”,还有“根本原因”、“根本目的”、“根本途径”以及“突出表现”,等等。我们把今年和往年比较典型的这类试题的题干,加上一个词尾或稍改动一下,则可转换成如下问题,并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哪方面)?
保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邓小平说:“199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主要表现是(什么)?
德国首相俾斯麦推行反社会主义“非常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9世纪亚洲各国反抗西方侵略取得胜利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上迅速溃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以上引自1998年高考历史试卷)
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始,主要是因为(主要依据是什么)?
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什么)?
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主要原因是什么)?
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主要依据是什么)?
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主要原因是什么)?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最重要的成果是(什么)?
日本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以上引自1996、1997年高考历史试卷)
如果不给出选项,要求用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相当于一个比较长的选项字数)来回答上述问题,恐怕教授级的专家也要思忖再三。因为大学(包括师范类院校)历史系的教学重点不在这里,作为学术研究这些问题还不能构成课题。一般大学教材和专著综合分析这样的问题但并不着墨于分清主次。而初中教学也不涉及这样的问题。因为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只有高中教学必须分辨这种问题,这就是高考的导向作用所在。这就是高考根据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落实在具体的考试可操作性方面的体现。在高考的作用下,这样的内容必然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没有超越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有利于高考的选拔性,同时也是部分高中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凡是承担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面对现实,理解和接受这种导向,并下功夫探讨高中教材中的类似问题。
那么,根据高考选择题的导向,高中教学必须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呢?首先还是要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里,第一是能否正确运用这种思想方法;第二是运用过程中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今年的试题“《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为例,可以看出历史思维的这种特征。该题的四个选项依次为:“A.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 B.处于紧张的战争环境 C.太平天国未能推翻清政权 D.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如果机械地以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条件来思考,势必会在AC两项中去选择(选A的可能性最大)。而该题的结论恰恰就是外因决定的(正确答案为D项)。内因与外因是辩证关系,在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中,历史条件往往是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着眼点。是否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往往是我们论其成败的依据之一。过去历史学得出的一些过于偏激的结论往往就是忽略了当时的客观因素。然而,仅仅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如果讲清楚《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必须说明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是否有可能实施这一政策。解释这个问题不能靠想像和推测。历史的结论必须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太平天国政权在一些地区曾经推行过保护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等政策,这说明如果客观条件具备,它是有可能实施《资政新篇》中的政策的。主观条件不是障碍(姑且存之,后文再议),那么结论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这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高中教学与初中教学的最大区别就应在于,初中侧重历史过程的形象思维,高中侧重历史认识的逻辑思维。初中让学生了解历史曾发生过什么,高中不仅要学生了解历史发生的事,而且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发生?为什么有此结果?按目前高考试题的导向,追寻为什么的问题基本都还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个别试题难一点儿,深一点儿再所难免。教学应该重视其导向,轻视个别。
其二,从高考的选择题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性。近年来,高考选择题对教材中已给出的结论往往追寻其主要依据。而其主要依据与结论之间往往孕含着逻辑推理关系。抓住这一特征,很多问题也不难解决。例如今年试卷中的第25题:“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主要表现在 A.废除了旧的军队、警察、法庭等,建立了新的国家机构 B.规定工作人员的年薪一律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C.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政策 D.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既然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的第一次尝试,那么,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构就是它最主要的创举,该题选A项在逻辑推理的情理之中。又如今年试卷中的第21题:“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教材给的结论是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官僚资本属大资产阶级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没收大资产阶级财产后,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因此没收这种双重性质的财产就“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这也可从逻辑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按照这种逻辑推理关系,我们可以解释很多教材中隐含的问题。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反法西斯战争,那么,这场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应当是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结果。又如“文化大革命”的产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运动,那么,其错误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反革命集团不过是利用了领导者的错误兴风作浪。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关键是深入理解教材已明确表述的结论,解决教材没有明确表述的问题。
近年来高考选择题的导向十分明确。按照这种导向,教学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教学不能总是等待高考试卷提出了具体问题才恍然大悟,而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解决哪些还没有考过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开列许多,例如:
韩非子法治思想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士族制在东晋南朝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太平天国最大的战略失误是什么?
辛酉政变得以成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洋务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帝国主义阻止和破坏辛亥革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957年反右派运动最消极的后果是什么?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48年欧洲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林肯在美国内战中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一战前,英德矛盾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其主要根据是什么?
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956年匈牙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果细致地挖掘教材,我们还可以提出一连串的类似问题。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深化教学的过程。而且教育的实践早以证明,越是能够引发思维兴趣,越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学的核心即在于认识历史。高考的这种导向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符合学科思维的特征。高考一两道题的疏漏是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的现象(但不是不可避免的),教学应该注意的是总体的方向。但是,给上述一些问题以明确答案也并非易事。因为要确定一种答案或排斥其他结论都需有足够的论据。比如上述所举“《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一题,若排除“太平天国是农民革命政权”一项不是根本原因,在逻辑和史实上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其一,中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农民革命政权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现象;其二,太平天国政权曾实行过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但是,中外历史尚无此先例。那么,太平天国实行过保护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是否足以说明假如条件具备这个农民政权就能够实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这是不能做出完全肯定的结论的。在学术界,认为太平天国政权有可能转化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只是一家之言。更何况,保护工商业、发展对外贸易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策(我国封建社会某些时期的统治者也曾实施过类似政策)。因此严格地讲,该题排除这一项证据不足。按照马克思对农民阶级的评价,农民政权根本不可能实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实,从技术上,命题完全可以避免类似矛盾,转换一个角度,使答案的唯一性更加确凿。此题虽有败笔,但对教学研究的导向意义还是应该肯定的。我们在讨论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同样也应有这样的思路,只不过论证应该更严密、更科学。如果有这样的讨论局面出现,教学的被动局面就会有很大的改观。笔者所主持的刊物尤其欢迎这样的讨论稿件。有些问题也许很难下唯一性的结论,但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它将远远超过应试的目的。
有人把高考“指挥棒”比喻为“魔棒”。对命题一方来说,确实应该有效地控制好每年试卷的难度,不使其超越现有的教学水平太多。对教学一方来说,也不必把高考看成不可琢磨。以笔者浅见,高考选择题已基本定型,条件成熟后将要改进的是非客观性命题。如果您认同这种看法,就应该看到,目前高考稳定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本文论及的仅是其突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