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前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应该在人们思想问题的防范、矫正和反思三个环节上开展工作。然而,实践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只注意了矫正和反思两个环节,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防范环节,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期行为,只注意了“头痛医头”的事中教育和“痛定思痛”的事后教育,而忽视了“未雨绸缪”的超前防范工作,造成了工作上的极大被动。所以,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超前性”问题,对于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人们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人们的思想发展变化趋势,针对不同思想特点的人们进行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走在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前面。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1.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超前,即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进行超前性的差距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人们培养成“四有”新人。一般人距离这个目标无疑会有一段差距。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现实性和未来性结合起来,找到人们同思想政治工作长远目标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激励性的教育。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超前,即要运用超前于人们现有思想觉悟水平的先进思想去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这种“超前”,立足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它站在现实的前头,引导人们前进。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超前”,即要防患于未然,把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消除在发生之前。古语所说的“禁于未发之谓预”、“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就是这个道理。
二
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是有其科学理论依据和现实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向无限发展着的未知世界逐渐靠近、逐渐深入的过程。认识的这种特性导致了认识的超前性,即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已知的、过去的、现在的事物,而且也可以预测和认识未知的、将来的东西。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能够认识人的过去、现在的思想状况,而且也能够超前探索捕捉人们将来的思想发展趋势。
唯物史观认为,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并非亦步亦趋,在其动态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不同步性,或者超前于社会存在,或者落后于社会存在。如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但它并非诞生于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诞生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所以应该说是一种超前思想。社会意识的超前性启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教育内容,完全可以是超前于现实的先进思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人们进行超前教育的内容,既可以是社会主义思想,也可以是共产主义思想,当然,两者只是发展程度不同的同一思想体系。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思想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具备可调控性。人的思想活动虽然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运动,但并非捉摸不定,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思想,都可以从他们所从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活动中找到依据。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种活动中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详尽地占有材料,就能把握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预测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趋势。人的思想活动虽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这种调控性,表现为受外界因素调控和自我因素调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他人的调控和外界物质因素的调控,后者是指自我意识指导下的调控。对于个体而言,外界的调控是通过自我的调控来实现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超前影响人们的自我调控系统,使其朝预期的方向运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建设需要超前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已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方针、原则和方法,具备了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规律、体系以及理论基础,而且形成并正完善它所特有的运行体系,如人员队伍、工作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尽管如此,与其它学科相比,它毕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作为新兴学科,其理论建设应该而且必须顺应当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超前性是世界上任何一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建设的题中之意,它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以及社会环境等现实因素的研究、分析,揭示其本质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调整教育内容和手段,早做工作,掌握主动。因此,超前性能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进程,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早日建立和完善。
三
如何超前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手:
(一)把握社会思潮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社会思想既不同于一般的群体意识,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心理,它是指社会上某种思想的流行、某种理论的传播、某种心理的共鸣。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时代人们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同时代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任何社会思潮既散发着感性心理的因素,也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当然,社会心理要爆发为社会思潮,首先是由社会存在的矛盾运动决定的。当社会存在的矛盾运动尖锐地刺激了人们的心理,社会心理被分裂、组合而造成了一种共同的心理意向或趋势,从而酝酿成社会思潮。但是,在社会心理被刺激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意识形态因素的参与,社会心理永远处于分裂的状态之中,也就不可能形成什么社会思潮。因此,社会思潮的产生,诱导于社会心理的变化,而必形成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参与。
社会思潮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心理或日常意识中形成的,但它又不局限于社会心理或日常意识的范围。一旦社会心理的情感因素被激发或点燃,爆发为社会思潮的时候,“积淀”在社会心理中的理性因素就会产生一个飞跃,由潜藏的变为明朗的,由分散的变为整体的,由单一的变为普遍的,为意识形态的产生提供了可以加工、改造的思想资料。另一方面,意识形态要转化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又必须下降为社会思潮,通过社会思潮沉入广泛的社会心理之中。我们平时所说的“造舆论”就是意识形态变为社会思潮,通过社会思潮又化为人们的社会心理的过程。可以说,没有社会思潮这一环节,社会心理要升华为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要转化为人们的社会心理并指导人们的实践行为,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社会思潮总是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着的。离开了特定的生产方式、离开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去考察社会思潮,就会把社会思潮弄得十分抽象。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社会思潮,不是偶然地由某个人提出一些口号或思想就能鼓动起来,而是当某些思想或口号符合人们的实际利益,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时,或是当人们意识到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或已经形成时,人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这些口号的感召下才逐渐形成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思潮。就是说,一种社会思潮能否广泛流行,关键是要看是否存在滋生它、繁衍它的土壤,否则,任何社会思潮都会寸步难行。社会思潮就像是一座巨型的“信息库”,反馈出各种各样的现实社会信息。因此,要预见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就要认真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规律,把握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特点。也就是说,在眼花缭乱的社会思潮背后,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社会思潮是泡沫,而社会矛盾是潜流。
社会矛盾具有向对立面转化的性质,社会思潮同样具有从一种倾向向另一种倾向转化的特点。掌握了这一特点,对于我们把握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一种社会思潮全盛之后,往往继起另一种社会思潮与之相对。例如,个人崇拜的社会思潮走向顶点,便是“我不相信”式的怀疑主义思潮的兴起。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以宣扬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中心内容的西方哲学思潮在80年代如此流行。“十年动乱”的苦难经历,使人们对于“人的权力”、“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遭受践踏,深感切肤之痛,同时,也便很自然地使人们产生了对这类问题的浓厚兴趣,于是也就形成了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思潮。这就告诉我们,社会思潮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矛盾系统,只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才能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增强对社会思潮的预见性,才能在“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把握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引导它到正确的方向上去,或者把不良的社会思潮消灭在萌芽之时。
(二)重视情绪,分析热点,加强预测。
情绪作为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是人们与社会现状发生碰撞所产生的感慨,是思想感情的流露与渲泄。由于群众情绪对社会存在具有反映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往往能及时反映群众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感受、认识和态度。因此,它是我们观察和透视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里,群众情绪会预兆某一事件的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山雨欲来风满楼”。思想政治工作要有超前性,就要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善于从群众的情绪中摸索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规律,见微而知著,把握群众思想变化规律,并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热点”是指一定时期内,多数群众共同关注、共同议论的问题或普遍性的心理倾向。它的产生可以说是群众情绪积聚的结果。如果说群众情绪是人们社会心理的自然流露,那么这种较为普遍的情绪而形成的“热点”就会形成一种社会倾向,甚至转化为一种举足轻重、左右时局的社会力量。因此,对每一个社会热点都要高度重视,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它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内容的性质以及对社会影响的程度,包括它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重视群众情绪和社会热点的分析研究,是预测思想、引导行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超前性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思想预测,就是运用预测学或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分析情绪、趋势和结果,事先做出预计和推测,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俗话说:“凡事预测立,不预测废”,提高思想预测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超前性的前提。
(三)认真调查研究,掌握人们思想发展的规律。
要正确预测人们思想发展的趋势,首先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人们的思想现状,掌握人们思想发展的规律。要了解和掌握人们过去和现在的思想状况,离不开各种“预测的原始积累”——大量地掌握材料。而收集资料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研究,弄清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思想表现,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及时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着符合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目标方向发展。其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研究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发展趋势,是思想政治工作超前性的根本所在。在超前性研究过程中,考虑到研究对象原有的水平和接受思想教育的能力,可根据年龄、性别、职业、职务、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研究,从不同的年龄阶段、性别差异、知识结构和不同的职业、职务、环境等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不同部分的、不同方面的研究分析,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加深认识和了解,预测研究对象在内外条件发生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正确地选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再次,遵循时机效益规律。思想问题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其产生过程是矛盾的不断展开过程。它对于矛盾的解决者来说,客观上有一个最佳状态时期。在这个时期,解决思想问题的各种有利条件都比较具备。时机效益规律,就是要掌握“火候”,适时进行,核心在善于把握住思想问题发生中最容易解决的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洞察人们思想问题出现的萌芽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思想问题刚刚萌芽,只存在于极少数人身上,不很稳定,思想情绪处于非激情状态,逆反心理比较弱。这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小、情感阻力小、易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便于取得预期的效果。
穿越90年代的时间长廊,世界正在奔向21世纪。当我们登上时代高楼远眺思想政治工作未来走向的时候,我们发现,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具备超前的视觉、超前的思维,进行超前的研究,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