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有办法筹集资金_中粮集团论文

中粮:有办法筹集资金_中粮集团论文

中粮:融资有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融资论文,中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做实:甩掉皮包商,在香港借壳上市融资17亿港币,又获2.6亿美元票据融资和国际银团贷款,中粮发展实业有了资金保障

90年代初,中国进出口贸易仍持续高热。那时候,中粮的进出口贸易如日中天。1992年周明臣被调到中粮做总经理,看到企业赚钱,他却越发感到担忧、害怕。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害怕?他说:“这样的钱能赚到什么时候?皮包商就像没根的浮萍,一旦遇到支付、现金流问题,说倒就倒啊!”80年代初,他曾作为公司代表在日本常驻6年,亲眼看见很多日本贸易公司今天还神气十足地和别人签合同,过了两天竟突然倒闭关张。因为有这样的亲历和强烈的危机感,他走马上任后做的第一个大手术,就是告诉中粮上下,必须尽快甩掉皮包商,转向熟悉领域的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投资巧克力厂、葡萄酒厂、食用油厂等生产基地,建立自己的产业链。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想通这个问题,放着红火赚钱的贸易不去发展,却要去做陌生的实业?周明臣的企业家远见就体现在这里,一个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明白什么叫”舍得”。不舍就不可能得,必须先舍才能后得,这是古人哲学,但同样适用于今天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

要发展这样一个产业链,建立这样一个综合性公司,最困扰周明臣的就是没有资金,从哪儿搞大笔资金建立中粮的产业链,加快实业化进程呢?中粮人想到了香港股市,希望能够有机会通过香港资本市场买壳上市,从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

1993年初,中粮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香港鹏利公司(现更名为中粮香港)的经理传递给周明臣一个消息:发现了两个想卖壳资源的目标,而且这两家上市公司的壳资产状况还不错。香港鹏利的经理向周叫臣详细报告了情况后说,如果搞定这两个壳资源,需按对方要求马上打6000万港币的定金。周明臣一听,大有喜从天降的感觉,当即责成属下务必谈成,并承诺一旦搞定立刻打款。谈判告成后的第二天,中粮如约汇入定金6000万港币,把两家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买了过来。从1993年8月到1994年1月,中粮用5个月时间完成了这两家上市公司的交接工作,一上市就融了17亿港币,解决了中粮缺乏资金投资实业的燃眉之急。

为了抢机遇,在尚未等到上级批复的情况下周明臣做主向壳公司汇入6000 万港币的定金,周明臣因此挨了批;但中粮抓住了借壳上市融资的机遇,融到了17亿港币,为中粮发展实业突破了资金瓶颈,周明臣又因此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表扬。回忆起这段承担着巨大政策风险的经历,周明臣依旧感慨万分:“一个人在世界上就要做点实事儿,当时我就想,在中粮当总经理,一年也是当,十年也是当,与其稀里糊涂当十年,不如实实在在地为中粮的发展做一些事儿。如果我丢了乌纱帽能换来中粮的发展,那我觉得很值。”

这一笔不需要支付利息的巨资被中粮用来建设巧克力厂、葡萄酒厂、食用油厂。日加工大豆能力达到一万吨的世界第二大的油脂厂———张家港东海粮油有限公司就是当时中粮用香港资本市场融到的资金建立起来的。

周明臣尝到了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甜头。为了加快中粮产业链的建设,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他决定通过中粮在美国的金融公司以及中粮在香港的财务公司开展多渠道国际融资业务,为中粮的产业链建设继续在国际资金市场融资。1994年盛复,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中粮在美国芝加哥成功地发行了2亿美元的商业票据。紧接着,中粮又利用其香港鹏利公司的信誉,以其资产作抵押,在1995、1996年融到国际银团低息贷款6000万美金。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粮在国际资本市场、资金市场的融资加起来已近6亿美元。

有了资金,中粮产业投资计划有了保障,他们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产业布局,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周明臣说:“中粮从1992年时的一个外贸代理商,发展成一家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确实很不容易,但我们的路走对了。一个公司要发展,单靠向银行的短期借贷是很可怕的,一定要走向国际,到资本市场、资金市场去融资,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有利条件寻找长期投资资金,降低投资成本,这才是企业发展的出路。”

做大:建成产业链,将中粮80%的优质资产分批次注入中粮香港子公司,再次选择借香港成熟的资本市场动机制手术、练融资内功

因为有了足够的资金来源,中粮集团从1994年起迅速建立并实施了系列化投资和系统性管理的实业投资格局,先后涉足粮食油脂加工、农副产品种植养殖、工业食品加工、酒和饮料生产、包装物料生产、仓储运输、地产投资和酒店经营等诸多领域,并在此过程中创立了包括“长城”葡萄酒、“福临门”食用油、“金帝”巧克力等在内的一批知名产品和品牌。中粮集团由此从单纯的进出口公司逐步转变为以产业为基础、综合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并朝着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目标大步迈进。

1994年,中粮第一次进入《财富》全球500强,周明臣获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流泪了,因为这毕竟来之不易。按说这时他应该欣慰,应该心安理得,可他却不安,却如坐针毡。他经常对中粮人说:“论规模,我们才120亿美元,而500强中的很多国际大企业都已是上千亿美元规模;论管理水平,我们还是粗放型的,甚至有时候还在‘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再说我们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还是业务创新,以及我们的赢利能力,都没法与这些国际大公司相比。我们只是一条‘小舢板’,随时可能被击沉。”就是这种始终没有淡去的危机意识,也正是这清醒的忠告,使中粮人把企业发展坐标永远瞄准国际一流跨国公司,连续9年跻身《财富》全球500强。

我们可以从中粮发展产业链的进程中清晰地看到其发展战略的国际化格局:

首先,中粮近年来的实业投资基本都是合资,且合资方大多是国际上的行业巨头,对此,中粮是从企业国际发展战略考虑的,周明臣说:“合资的好处是利用国家政策,引进外资,但更大的好处是引进合资者成熟的管理经验、成熟的经营理念、成熟的技术水平,这样可以按照国际标准生产我们中粮的产品,提高我们中粮产品的档次,提高中粮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不惜重金引进外脑,加快企业管理、技术的国际化进程。周明臣告诉记者:“中粮在大连合资兴建的啤酒麦芽厂,整个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聘用的技术人员也全部来自国外。中粮合资兴建的凯莱大酒店,各个成员酒店的总经理基本上都是国际市场上聘来的,他们当中有香港人、德国人、马来西亚人;中粮兴建的中粮广场,其任上的总经理是英国人。这些被引进的外脑,为我们中粮带来了国际化管理经验,提高了我们中粮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更为重要的战略是,借香港资本市场,对中粮管理运行机制动大手术。1998 年中粮获准到沪市A股上市。当时A股的市盈率要比港股高得多,中粮完全可以通过这次上市融到更多的资金,但他们却放弃了,再次选择了香港股市。这一次中粮的目的与前一次不同,不是简单地为了圈钱,而是想从公司更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借香港成熟的资本市场,对中粮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一次彻底变革。

周明臣说:“我们当时放弃A股上市,选择香港股市,关键是想利用香港成熟的资本市场的管理经验与监督机制,推动我们中粮集团更深层次的改革,把我们的法人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落到实处,使我们公司真正进入利用机制推动公司稳定、规范向前发展的良性轨道。如果公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能和国际接轨的话,我们就能在今后参与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有利于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这不是我们在A股上市圈的那点儿钱所能取代的。”

2001年2月21日,周明臣带着手下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来到香港,向香港的基金经理和记者宣布中粮集团一揽子重组———改制———上市方案:将中粮集团除粮油糖政策性业务外的其他资产,即420亿总资产中的80%一次性并入在港子公司———中粮香港,中粮香港将根据资本市场的规律,把握有利时机,分批次把这80%的优质资产,包括国内市场占有率33%的长城葡萄酒、市场占有率10%的金帝巧克力、年产能力近80万吨的中粮面粉、年产能力30万吨的啤酒麦芽等注入中粮在香港的两家上市公司“中国食品”和“鹏利国际”。前者更名“中粮国际”,成为中粮集团食品业务的旗舰,后者则获注中粮集团所有的地产投资、酒店经营和物业管理业务。

由于中粮国际被分批次不断注入了中粮新的优质资产,中粮国际的股价从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在1.0~1.5港币之间起伏的行市摸到2.60港币。对此,周明臣不无自豪地说:“这些年来我们在资本市场上学会了融资,摸到了资本市场的脉搏,并学会了利用资本市场的行市变化减少我们的成本。”

不仅是股本市场运作。在债务市场上中粮也有着多年的运作经验。为了达到最佳的长、短期债务比例、人民币与外币融资比例和降低融资成本,中粮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积极地运作,随时根据两个市场各自的优势,调整融资的形 式与结构,降低了整个集团的融资成本。例如,自2001年以来,美元利率连续下调。而且国际市场的融资环境对中资背景的公司来讲也非常有利,2002年,中粮将中粮香港的5年期银团贷款进行了再融资,并将原来的1年期美元商业票据替换为3年,大幅降低了融资总成本。此外,中粮还对利率、汇率风险进行动态的管理,降低汇率、利率波动对公司的影响。

做强:瞄准金融业,与国际保险业强者联姻,率先占领中国保险领域未开垦的处女地,为打造一个新中粮奠基

早在1993年,中粮便与保险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中粮在香港买了一家保险公司,收购后,中粮将其改名为鹏利保险。2001年,中粮下属信贷公司又与美国第一美国产权保险公司合作在中国筹

备建立一家产权保险公司,它将成为中国首家从事产权保险的公司。如此进军金融之举还表现在1994年于美国成立了中良金融资本公司,在香港成立了中粮财务公司。

中粮的经营目标十分清晰:在做强中粮实业之后,全面进军保险、证券、银行等金融领域,实现产业资本与实业资产的紧密结合,打造一个财团化的金融帝国。

中国保监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我国实现保费收入3053亿元,仅养老保险保费收入就达2110多亿元,同比增收250多亿元。然而,统计也显示,人均保费(保险密度)237.6元,保费收入只占GDP比例的3%。这表明,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保险市场潜力较大。面对中国如此庞大的保险市场,外国保险公司纷纷到中国设立代表处,以期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经营保险业。

英国最大的跨国保险集团、世界第6大保险集团———商联保险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他们于1994年就在中国成立了代表处,从事前期各项准备和调研工作。他们看中了中粮集团出色的财务表现和它对金融领域表现出的浓厚兴趣,看中了中粮集团遍布全国的成熟经营网络,看中了中粮集团的资产规模,看中了中粮集团系列优质品牌在国内的亲和力。还看中了中粮集团对中国市场特点和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其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员工构成的庞大保险客户资源。他们认为,中粮的这些优势有助于商联保险快速融入中国的保险市场。于是,他们将战略合作伙伴的目标锁定在没有任何保险经验的中粮集团,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2000年8月,中粮集团正式与英国商联保险有限公司开始合作谈判。历时1年1个月,2001年9月,中国保监会批准商联保险筹备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0月

25日,中粮集团与商联保险签署合作备忘录,经过双方联合工作组长达6个月的工作,2002年4月24日,双方在英国伦敦签署合资经营合同,成立“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为5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占50%股份。2003年1月1 日,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广州正式开张营业。

有保险专家称中粮此举是非常聪明的选择,中国企业与国外保险公司合作,不仅能够获得新的赢利渠道,而且可以从战略合作伙伴那里学到先进的管理方法、经营理念、技术和新险种,这对强健中国企业机制不无好处。

中国传统文化有“三足鼎立”之说,在市场机制中,“三”的稳定作用同样是不可忽略的。周明臣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率领中粮集团进军保险业时,拉出来的也不是一驾马车,而是三驾:寿险、契约险、保险经纪。

中粮涉足契约保险,是受其房地产业务的启示。中粮业务的很大一部分是物业管理,已开发的房地产面积为50万平方米,这一相当大的摊子由中粮旗舰下的鹏利国际管理,在进行物业管理时他们感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契约险将拥有越来越大的市场。契约保险在国外并不是新险种,在我国却一直是个冷缺之门。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屋交易的产生,契约保险业务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大。于是,中粮找到中国人保,表示愿意在这方面开展合作。由于人保还没有把这项业务提到公司的议事日程,他们决定抓住时机从国外引进。周明臣告诉记者:“在这个领域,中粮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商机是个稍纵即逝的东西。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在寻找新的盈利空间,如果大家都看到了这一商机,机会也就没了。我们看到契约保险的商机,就必须紧紧抓住,一刻不能耽误。”中粮集团责成其在美国西部的BNU公司与第一美国产权保险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接洽,结果是一拍即合。紧接着,在向保监会汇报后,中粮与中国人保一道与第一美国产权保险公司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谈

有意思的是,这家正在申请保监会批准的中美合作经营契约保险业务,合作者不是中粮、第一美国产权保险两方,而是中粮、第一美国产权保险、中国人保三方。周明臣强调了与中国人保合作的意义,他说:“契约保险是一个和我们自身业务结合十分紧密的新领域。我们看重的是未来中国房地产大量交易给契约保险带来的势在必行的势头。所以我们强调建立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关系,这是我们吸取保险经验的过程。”

保险经纪是中粮拉出的第三驾马车。

代表客户选择最合适的保险公司、最合理的价格、最优越的承保条件并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和各项增值服务的保险经纪业在欧美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保险经纪人市场起步仅仅两年时间,通过保险经纪人完成的保险业务,也只占到总保费收入的1%左右,因此,保险经纪业务在中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世界第二大保险经纪公司、世界最大的再保险经纪公司———美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进入中国寻找保险经纪合作伙伴时,最终舍弃了保险业的同行,而选 择了中粮。对此,美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总裁坦诚地说:“我们本心是希望跟一家保险公司合作,但我们不希望这家公司是个没有活力的公司。关于中粮,我们看中的是它的发展速度和现状,我们认为中粮是一家有发展前途、有活力、有朝气、善于学习、有潜在创新能力的公司,是一家拥有与国际跨国公司成功合作经验的公司。这是我们选择中粮的原因。”当然,中粮集闭庞大的客户群也是美国怡安保险所相中的。

2003年1月8日,中粮集团获保监会批准,与美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筹建第—家中外合资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人民币,合资双方各占50%股份。目前中粮/怡安合资保险经纪公司已进入紧锣密鼓筹备期,有望在今年7、8月份开业。进军保险,已成为实现中粮集团“用8年时间再造一个新中粮”目标的新载体。董事长周明臣说:“中国保险领域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发展比较滞后,尤其是人寿保险更滞后,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其人寿保险现状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有人说再过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占到20%以上,这告诉我们,一个巨大的保险市场在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我们必须去争取做第一个占领桥头堡的人,必须借助手中的‘撑杆’,把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和商品经营结合起来,飞跃横杆。”

中粮集团

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中粮集团”,英文简称COFCO)于1952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国政府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是一家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服务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横跨农产品、食品、酒店、地产等众多领域。

中粮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公司之一,从事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中国粮油食品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年。截至2001年,中粮集团进出口额累计141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累计753亿美元,进口总额累计662亿美元。

目前,中粮集团已形成了以粮油食品加工业、房地产酒店业为主体,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格局。食用油、饮料、酒类、啤酒麦芽、面粉、巧克力、金属包装等业务在国内占有领先地位。中粮产品“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梅林”罐头享誉大江南北,中粮投资的凯莱系列酒店也跻身世界酒店集团300强。此外,中粮还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主要装瓶商。

中粮集团旗下现有四大经营中心:中粮粮油进出口公司(主营粮油糖政策性贸易业务)、“中粮国际”(香港上市公司,主营粮油食品生产加工业务)、“鹏利国际”(香港上市公司,主营地产投资和酒店管理)和中粮发展有限公司(主营非上市业务)。

标签:;  ;  ;  ;  ;  ;  ;  

中粮:有办法筹集资金_中粮集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