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资源网络配置的新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论文,资源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是一只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看得见的手”,市场是一只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看不见的手”。一些社会学研究者又认为,在政府和市场之外,或在政府和市场失灵的时候,还存在另外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社会资源的网络配置。
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一般来说,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三种方式: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
权力授予关系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也就是社会资源由国家行政权力及其一系列制度安排所配置,不同社会群体及其资源的获得均受到这种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市场交换关系,也就是社会资源主要依据商品交换及其市场规则进行分配,不同社会群体成员的地位或资源的获得主要依赖市场交换关系手段。
这两种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属于相对完善的正式制度安排机制。
于是,社会学家引入了社会关系网络分析工具,指出了第三种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社会网络配置。这是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对经济学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超越。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将人们之间亲密的和特定的关系视为一种社会资源,借助特殊主义的社会关系机制,作用于不同群体成员间的资源分配。这是一种非制度安排机制,也有的学者将其称为社会潜网。也就是说,它是日常生活领域中广泛存在的制约和协调人们各种行为的非制度化的规范体系。制度化规则因其体现的是法律意识,从而最能表现为国家干预或契约限制,而社会潜网则是一种既不同于市场又不同于国家干预的资源配置方式。学者们认为,在法律规范不能完全覆盖的日常领域,依附与支持的交换、权与法的交换、情与权的交换、赠予与赞赏的交换等等,构成了社会潜网。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社会潜网表现的是新旧制度化结构转型过程中新旧制度失灵而必然出现的中介状态,它填补了结构转型中出现的一些暂时的制度空间。这种认识其实暗含着两个观点:社会资源的网络配置是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是作为“政府”和“市场”失灵的必要补充而存在,是一个“临时工”。这是其一。其二,既然是填补暂时的制度空间,必须会随着制度空间的消失,或者说制度的完善而失去其功能,也就是说“下岗”。
笔者认为,这是对社会资源网络配置方式认识的误区。社会资源的网络配置并非是在“政府”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出现的一个“临时工”,它们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相得益彰的补充关系;而且,也不会随着制度的完善而“下岗”。
二、社会资源网络配置的功能分析
社会资源的网络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或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状态下,发挥的应该是其潜功能和正功能;而在社会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也就是两种体制共存的“体制洞”时期,容易引起人们关注与讨论的则是其显功能和反功能。也就是说,随着经济体制的动态发展,社会资源网络配置的功能也将出现转化。
(一)潜功能和正功能的存在
首先,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一种“理所当然”。在正式制度相对完善的体制下,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但不易为人们所察觉。这就使社会关系网络相对于另外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权力授予关系和市场交换关系而言似乎具有了一种隐匿性,是一种潜功能。
其次,通过“关系”获得资源与通过“市场”和“国家”获得资源是地位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之间的差别。地位结构观根据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所占有的身份来分类和获取资源,将一切都归结为人们的社会地位如阶级阶层地位、教育地位和职业地位等。这可以用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来描述。而网络结构观则是从个体与其他个体的关系(诸如亲属、朋友或熟人等)来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分析人们的社会关系面、社会行为的“嵌入性”,判断其网络资源多寡、优劣,并认为这决定着人们获取资源能力的大小。这种强调网络资本或者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观在制度完善的体制结构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正功能的性质。但是,这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对比并非一个静态的观察,而应该放在我国转型经济的动态过程中加以考察。
(二)向显功能和反功能的转化
首先,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在“体制洞”时期,已经为人们所认同而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李路路教授指出,作为社会资本的网络关系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特殊动力,并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因素使然:一是市场经济发展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行政权力在资源分配中的主导作用,二是在两种体制并存的条件下私营企业主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势必给其带来极大的便利,三是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传统和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如单位制积累这种社会资本并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深厚土壤。由此可知,社会网络的资源配置功能在“体制洞”时期是显著的。而正是这种显露的、突出的、为人们所认同的显功能导致了其反功能的愈演愈烈。
其次,社会网络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要经历一个从潜功能、正功能到显功能、反功能,再回到潜功能和正功能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网络配置方式潜在的正功能不容易为人们所感知,而“体制洞”时期显现在外的反功能却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人们产生这样一种观念:体制完善的时期,这种配置方式不具有什么功能,体制断裂时期才凸现出其某些功能,然后,随着体制的完善其功能又将消失。实际上,并非是社会资源网络配置的功能不存在或消失,而是其反功能在体制完善的情况下被遏制,社会资源网络配置发挥的是其潜在的正功能罢了。
三、社会资源网络配置存在的合理空间
(一)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
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发达当归因于中国文化。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的优先地位,个人对家庭、群体利益的服从,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特征,使得社会资源网络配置方式在中国能轻易地找到理论的原型和证明的依据。
在我们这个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国度里,社会网络的资源配置方式相对于正式制度而言,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其表现形式上。非正式制度规则是无形的,它一般没有正式地形诸文字、制成条文,也不需要正式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它存在于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之中,以舆论、口谕的方式相互传递,世代承传。正是这种无形的表现方式,使得非正式制度可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增大了认识和研究非正式制度的难度,特别是很难把它纳入到一定的固定模式中进行分析。这也就是社会资源网络配置在“政府”或“市场”这些正式制度没有失灵的情况下容易被忽视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资源网络配置存在的合理空间的实证研究
关于社会网络配置资源,学者们一直在围绕网络关系的强弱对资源配置获取(主要是求职)的影响做文章。格兰诺维特教授提出了“弱关系假设”,试图说明弱关系有利于人们信息的获得;而边燕杰教授则在对中国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网的力量”的观点。实际上,他们是在论证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社会网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格兰诺维特教授在波士顿郊外牛顿镇对300名白领求职者的研究表明,他们中的57%是通过社会网络了解工作信息而成功地找到新职业的。格氏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弱关系的强度”,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假设”。他的理论根据是,市场经济是信息不完善的经济,主要表现在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即信息拥有者的信息是确定的、丰足的,而信息需要者得不到确定的信息,其信息量也是相对贫乏的。
边燕杰教授依据天津市1988年的调查研究指出,社会网络在中国的作用不是传播和收集职业信息,而是待分配的择业者通过人际关系,得到工作分配主管部门和分配决策人的照顾。他认为,再分配经济也是不完善的经济。不过,信息不对称不是再分配经济的缺陷,而是它的本质特征。
这些实证研究都证明,不论是在比较稳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都有社会资源网络配置方式存在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社会资源的网络配置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确实是权力授予关系和市场交换关系这两种配置方式的必要补充,但它们三者之间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相得益彰的关系,而并非只是人们所关注的“市场”或“政府”失灵时的“临时工”,也不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下岗”。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理性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在体制不健全的社会中,社会资源的网络配置容易成为一种钻体制漏洞的工具而突现其反功能。如何遏制其反功能的发挥,需要从正式制度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