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性学习风格的公共图书馆阅读体验研究&以江阴图书馆为例_学习风格论文

基于感知学习风格的公共图书馆阅读体验研究——以江阴市图书馆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阴市论文,为例论文,图书馆论文,风格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职能承担者,硬件虽然重要,但内核更重要。公共图书馆不仅要管理图书,更要了解读者、服务读者、开展文化活动和不断扩展服务功能,让读者能够更亲近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而知晓读者的阅读体验是提升读者服务和推广自身业务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那么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阅读体验。

      1 理论背景

      1.1 体验

      “体验”从哲学认识论来看,它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德国哲学家狄尔泰(Dilthey)认为,“体验”与“生命”范畴相通,是构成精神世界的基本细胞。他认为生命的进程是不断延伸、不断推进的“现在”,但“过去”会作为某种力量仍然对现在发生影响,并不丧失意义,因而具有统一的生命意义在“现在”所形成的一个单位,就是最小的单位,他称之为体验。“体验”与“经验”的不同在于,经验预设主体客体的对立,但是体验则无主体客体之分,它是个体生命在时间之流中,由内在本能的知、情、意与外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共同造成的具有统一意义的实在。人们生活在体验之中,并透过体验而生活[1]。

      在我国古代的美学理论中虽然尚未使用体验这一术语,但在许多著作中却有大量论述“设身处地”的文字,大多说的是艺术家在构思中要进入他人的心理状态,感受他人的思想感情,借用戏剧表演的术语来说即所谓“进入角色”,艺术家的这种审美体验在艺术思维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如若不能“进入角色”“则不能为曲”[2]。

      查阅以往的阅读体验研究文献发现,研究的切入点不同,衡量指标会不同,进而操作性定义也会不同。如研究通过计算机界面进行阅读的阅读体验,衡量指标为:计算机桌面的屏幕亮度、阅读窗口最佳大小、阅读窗口最佳位置、背景颜色等[3]。如研究移动设备终端的阅读感受,衡量的指标有:阅读内容的阅读页码、数量、中断次数和耗时[4]。

      可见根据研究切入点的不同,我们对“体验”所下的操作性定义也是不一样的,本研究对于“体验”的操作性定义将在研究设计中做具体介绍。

      1.2 感知学习风格和学习风格影响要素

      (1)感知学习风格。瑞德(Reid)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非常深入全面地调查分析了感知学习风格这一概念,她认为在人类与生俱来的多种感觉通道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通道偏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官和方式偏好,比如有人喜欢用“眼”看周围,而有人倾向于用“耳朵”听世界,有人喜欢一个人静静独处学习,还有人喜欢大家一起协作学习。根据这一现象,瑞德(Reid)编纂出《感知学习风格偏爱调查表》,该量表将感知学习风格分为六个维度,即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动觉型、合作型和独立型[5]。瑞德还系统分析了每种感知学习风格优势与劣势,做了细致对比分析、解释和学习提示,指出学习者最好将学习与自己的感官偏爱风格相结合,最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感官偏爱风格的优势,并且结合其他多种感官渠道进行学习,这样学习会更加事半功倍。

      (2)学习风格影响要素。学习风格要素的研究也很多,目前比较权威的是美国邓恩(Dunn)夫妇的研究结论[6]。他们将学习风格的影响要素分为5大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生理要素指学习者对学习环境中若干要素的偏爱;环境要素是指人体对环境因素的不同反应也会导致不同的生物节律,表现在学习时间上的节律和对外部学习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3个方面;社会因素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形式上;情绪类要素包括动机、坚持性、责任和学习内容的组织程度四项内容。

      2 研究设计

      前面我们提到根据研究切入点的不同,如研究电子设备阅读体验的则以电子设备的某些制造属性或者设置属性为检验阅读体验的指标,而我们研究的阅读体验主要是想要得知读者心理状态,因此需要选取心理因素作为检验的维度。读者到图书馆,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休闲阅读,所进行的阅读活动都包含在人类广义的学习范畴之内。既然是学习活动,就有学习活动固有的特性,从这一行为某一特性角度为切入点去研究阅读体验,则更为贴切图书馆环境和读者行为。

      

      因此,本研究选取了“感知学习风格”这一概念,不同学习风格的读者有不同的需求和想法,从这一角度来探索不同读者对于阅读推广活动的不同的感受。我们对于阅读体验的操作性定义是:对不同感知学习风格都能起到影响作用的外部软硬件条件,这些软硬件条件与图书馆设施、职能和服务息息相关。由此我们以学习风格要素理论中对学习风格起到影响作用的要素为基础,作为公共图书馆中衡量读者阅读体验的软硬件指标,通过问卷调查读者的阅读体验,并进一步进行不同感知学习风格在阅读体验上的交叉对比分析,研究人口学特征和感知学习风格之间对阅读体验的交互影响。

      3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分为两个量表,量表一是直接引用瑞德(Reid)的《感知学习风格偏爱调查表》,量表二是“阅读体验量表”,为自编量表。“阅读体验量表”选取既是影响学习风格的因素,又是图书馆软硬件必备构成因素的社会和环境因素为操作性定义的指标。社会变量主要包括阅读活动的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两个维度;环境因素包括卫生、光线、温度、声音、空气、绿化、布局、现代化、装饰和资源10个维度。

      问卷第一部分为读者的人口学指标;第二部分为“感知风格学习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1~5分表示认同度或满意度越来越大,即给某题目的分数越高,表示在该题目所测试的感知学习风格上的倾向度越大,反之则越小;第三部分为“阅读体验量表”,也采用了李克特5点计分法,同样打得分数越高,表示阅读体验感越好,分数越低感觉越差。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因素变量中阅读活动的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两个维度中“个人活动”是反向计分,这样就可以将社会因素变量下的“个人活动”和“团体活动”题目计分统一,即这两项下的所有题目,打分越高表示读者对于馆内团体活动阅读或他人服务的感受越好,打分越低则对个人活动阅读或自助服务感受越好。

      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江阴市图书馆读者为调查对象,发放纸质问卷进行了预测试,发放问卷120份,回收了104份。预测试检验合格后再进行正式测试。

      3.1 感知学习风格量表

      Reid的“感知风格学习量表”(PLSP)由30个随机顺序的陈述性题目组成,分别描述了6种感知学习风格: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合作型、独立型和动觉型,该量表中文版在国内使用和公开发表过,本文直接引用了该量表已有的中文版问卷。

      3.2 阅读体验量表

      3.2.1 因子分析

      “阅读体验量表”共设计了2个维度(环境和社会)24个题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检验。根据表2可以看出,使用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样本进行效度检验,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Varimax方差正交旋转。当KMO值愈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KMO为0.934,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显著,表示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非常适合因素分析。

      

      根据表3因子分析旋转成分矩阵,原先的量表由2个维度被调成4个维度,取了相关性在0.6以上的维度,第17题在任何一个维度中的相关性都低于0.6。根据因子分析结果,我们对问卷做了修改,删除了第17题,其余的题目由初定的2个维度(环境和社会)变为4个维度,并且重新命名。我们对各维度题目之间的内容和操作性定义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将这4个维度命名为美观性与便捷性、获取性与展示性、团体活动与个人活动以及体感舒适性。

      

      3.2.2 信度检验

      在对题目进行了删减和重组之后,测得信度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3,证明信度较好。经预测试的检验,证明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信度、效度良好,达到了施测的标准。

      3.3 最终的研究框架

      此次研究我们做了较多的前期准备工作,最终设计并检验得出此份问卷。

      首先,阅读相关的行业研究报告或类似的问卷研究,避免走错方向,并且提供了新思路。

      其次,我们在掌握江阴市图书馆详细情况的基础上,根据读者量设定了问卷发放量和预测试人数,通过与读者和馆员的访谈,初步了解被访者。根据读者特点,从读者角度设计问卷的语言。

      第三,我们大胆地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设,就是感知学习风格对读者的阅读体验有影响,并将该假设形成一个逻辑,转成一个理论框架。

      最后,我们围绕这一理论框架,设置题目,形成了最初的问卷,经过检验又形成了最终问卷。图1即是我们最后的理论框架体系,也是此份问卷的维度设置。

      4 研究实施

      问卷经过了预测试和信度、效度检验后,通过图书馆员向到馆读者当面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了550份问卷,回收495份,有效问卷为447份。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5 结果分析

      5.1 被调查者的情况

      

      表4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其中的“缺失”是该项出现了被调查者漏答或错答的情况。由表4可以看出,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个人月收入、平均每周到馆率和平均每次在馆时长等方面深入剖析了读者群的人口学特点,使得此次调查基本做到了调查覆盖绝大部分类型的读者,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明性。

      5.2 读者感知学习风格的基本情况

      从下页图2可以看出,读者整体上感知学习风格触觉型和动觉型较高,其次是视觉型和听觉型,最后是合作型和独立型。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只有一种单一的感觉学习风格,大部分人是多种风格偏好的混合。这里的数值呈现出的是整个读者群体的风格偏好形态,而不是简单人数频次的叠加,有可能出现某人在多个感知学习风格中都打了高分的情况,也可能某人只给单一的一种感知学习风格打了高分。这里的调查不是针对个人个案分析,而是面向全体读者的宏观上意识形态探究。

      5.3 读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和阅读体验的差异分析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数据表因为全表篇幅过大,只列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项目。

      首先,根据下页表5可以看出,在此次调查中“感知学习风格”类型不存在性别差异,而阅读体验中“体感舒适性”这一维度存在性别差异。根据下页表6的事后检验可以看出,男性体感舒适性平均分高于女性,说明女性读者对馆内的卫生、光线、温度、声音和空气等指标要求得更高,符合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环境敏感度高于男性的特征。

      其次,在阅读体验的“获取性与展示性”维度上年龄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两个年龄段:10岁及以下和41~50岁。10岁及以下的儿童型读者对于“获取性与展示性”的评分高于其他年龄段且差异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江阴市图书馆少儿馆是一个具有单独区域和单独入口的特色馆区,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需求进行了专业改建,是该馆优势之一;(2)儿童的心理满足度和获取感相较成人更为容易达到,加之该馆经常举办绘画、写作等各种儿童作品活动,会使得孩子的展示性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因此,10岁及以下儿童在这一项上的打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读者。41~50岁的读者群则刚好相反,几乎显著低于其他各年龄段(除了50岁以上),这部分读者对于在馆内查找资料、获取资源和获得服务的感觉最不好,可能与这部分读者既有较高的获取需求,但又不具备较好的获取能力有关。这个年龄段的读者正是家庭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对于资源的获取需求不一定低于年轻人,且通常高于快退休的年长者,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他们对很多数字资源的获取或者自助服务机器的使用不熟悉,因此,可能造成这部分读者“获取性与展示性”评价较低的现象。

      

      

      

      最后,不同学历的读者在感知学习风格“独立型”这一项有所差别,主要是硕士和本科在读读者比中小学读者在独立型这一维度上打分更高,且达到显著差异。这说明,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读者比中小学历读者在独立学习上更具有意愿,这并不意味着高学历者排斥合作型学习,也可能出现某高学历者既是高独立型也是高合作型的情况。表5的数据说明高学历群体在独立型学习风格上普遍高于低学历者,这点也不难理解,高学历者通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的个人特色更加浓重,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4 不同感知学习风格读者的阅读体验差异

      从表7可以看出,不同感知学习风格的读者在阅读体验上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团体活动与个人活动”和“美观性与便捷性”两项。其中触觉型读者在“团体活动与个人活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动觉型读者在“美观性和便捷性”和“团体活动与个人活动”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各个维度均无差异,这说明感知学习风格的差异对读者阅读体验虽具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并不大。触觉型和动觉型读者都是偏操作性的读者,阅读体验的差异都集中在这两种类型的感知学习风格,说明江阴市图书馆在满足和兼顾读者操作性方面还需要更加细化。

      

      从表8可以看出,高触觉和高动觉学习风格读者比中低档读者对于团体活动的阅读环境、阅读活动或者他人服务评价更高,这说明喜欢操作性学习的读者对于该馆的团体阅读和他人服务满意度较高,换言之,对于个人阅读和自助服务满意度不够,这可能与这部分读者对于动手操作要求比其他类型读者更高有很大关系。同时,高动觉学习风格读者比中低档读者对于美观性与便捷性评价更高,我们认为出现这种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主要存在于便捷性上,动觉型读者的操作性要求高,他们会对该馆操作中的便捷性比其他读者群更敏感,该馆设施和资源的使用中便捷性做得较好,这部分读者也是最容易察觉的。

      

      6 结语

      此次调查基本做到了调查覆盖绝大部分类型的读者,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明性。读者整体上感知学习风格触觉型和动觉型较高,其次是视觉型和听觉型,最后是合作型和独立型。“感知学习风格”类型不存在性别差异,而阅读体验中,“体感舒适性”这一维度存在性别差异,女性读者对馆内的卫生、光线、温度、声音和空气等指标要求的更高。在阅读体验的“获取性与展示性”维度上年龄差异较大,10岁及以下的儿童型读者体验中的“获取性与展示性”体验最好,41~50岁读者体验最差,拥有高学历的读者比中小学历读者在独立学习上更具有意愿。感知学习风格的差异对读者阅读体验虽具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并不大,主要体现在高触觉和高动觉学习风格读者比中低档读者对于团体活动阅读环境、阅读活动或者他人服务评价更高,高动觉学习风格读者比中低档读者对于美观性与便捷性评价更高。

      我们应该认识到,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坐等读者上门,要学会推销自己的知识产品,让公众知晓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的职能,从而更好地、更大范围地利用图书馆。现代公共图书馆不仅要管理图书、服务读者,更要推广图书、知晓读者,从深层次心理机制上了解读者群体、分析读者特征,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开展阅读推广工作,这才符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对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要求。

标签:;  ;  ;  ;  ;  

基于感性学习风格的公共图书馆阅读体验研究&以江阴图书馆为例_学习风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