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报道中的舆情把控与新闻挖掘论文

农村报道中的舆情把控与新闻挖掘论文

农村报道中的舆情把控与新闻挖掘

王晓东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 150000)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呈多元化、碎片化态式。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已发生深刻变化,城乡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趋同。对地方主流媒体而言,在面向农村的报道中,如何把控舆情、挖掘新闻线索,值得认真思考。

对于现阶段的电网调度问题而言,通常国内会使用SCADA系统,其是由计算机技术自动化运行机制的演变而生成,通过对有关联的电力系统生产情况、调度工作分析,进而实现实时监控电力系统运行的目的,以此就可有效完成数据采集、数据分析、设施管理、参数调整、信号报警等工作。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呈现自动化、智能化趋势,实现电网的有效调度、满足公民对于电能的使用需求已经逐步成为当前电气行业的首要解决问题。对于此,最优的解决方案为:增强对SCADA系统的合理使用,在实现增强电网自动化调度的基准上合理降低电力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并减少工作期间的难度,同时还可以做到增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弘扬正能量,体现高格调

随着自媒体流行,短短数年间,无论城乡,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全然改变。对于当下的农村而言,大量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后移居城市,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启动了亦城亦乡的生活模式。从经济角度看,农机合作社的规模化生产,土地集约式的流转,都改变了农民生存状况。伴随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带来诸多变化。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只有立足现实、不忘初心,深度介入社会、感应时代脉博,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近年来,文明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民心工程,有利地促进了新农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历史积习厚重,诸多消极因素的存在,使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层面出现诸多缺失。在新闻报道中,掌控和把握舆情,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极具现实意义。比如,去年9 月,身居武汉的马旭老人向哈尔滨市木兰县捐出千万存款,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相应报道在哈尔滨日报头版头题刊发,并经新媒体转载、传播。这一新闻事件,当时登上了诸多报刊、网媒。报道刊发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反响强烈,对弘扬社会正气,引导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显著效果。2019 年2 月18 日,马旭获得“感动中国2018 年度人物”荣誉。如今,在马旭的家乡木兰,她的事迹被乡亲们广泛传颂。马旭一心报国、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极大地鼓舞人心。木兰走出的优秀儿女令人自豪,相关的系列报道,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透过这一事实,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新闻报道所体现出来的具大社会价值和能量,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更需充分认识。作为新闻工作者,居于社会生活的一个个拐点,绝不能迷失自我。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不辱使命。

二、深挖好线索,采访接地气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各国在消费市场、财经合作等方面依旧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转为保守。此种保守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与国之间加强了合作的同时在资源的争夺上也更为激烈,各国在原本“边境措施”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扩展到对别国国内经济领域的渗透;二是各国在面对资本输出以及财经合作上更为的理性,尤其是在大型项目投资、风险资金对冲、虚拟经济以及金融经济管控上相对保守。此种趋势,在去年G20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国际社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调整上来,并促使了各国对于我国在税制、汇率、利率等多方面的改革与调整给予更大的希望。

(一)是有新闻敏感,注重价值取向

漳河工程管理局始终坚持“以水为主、综合开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水利经营方针,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水利经济。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农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它包含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利用新闻报道,把控舆情,占领农村的舆论高地,离不开深入现实,研究线索。

(二)是富于变化,生动形象

对重要新闻,在确保真实的前提下,应注意多角度呈现内容、体现深度。若干年前,笔者到某村采访,得知村里制定的“村规民约”,颇受重视,遇到问题时,较真的村民会指着上面的条文向村干部质疑,并要求改进。一位农民说:“村规民约,就是俺们村的‘宪法’”随后,笔者据此采写了题为《村里有部“小宪法”》的报道,当地一位领导看了报道,认为反映这篇体现“农村制度化”报道通俗、形象,甚至有一点幽默,乐于被农民朋友接受。

(三)多媒互动,报道形式立体化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立体化,既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提出更高要求。从地方媒体看,在运用传统纸媒、广播电视、新闻网、公微号作为强力传播手段的同时,在报道中大量运用视频、图片,甚至通过无人机现场转播,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活力。比如,通河县在举办的吉尼斯插秧大赛、国际雕塑节、自行车马拉松赛事,众多媒体在报道过程中,通过令人眼花瞭乱的图片、视频,浓重地烘托了现场气氛。立体化的报道在网上传播,引起广泛关注,有效提升了当地形象。内容、形式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新农村经济、文化积极、健康发展的风貌。由此可见,只有充分把握舆情,讲究形式、注重内容,才能以高质量的报道抓住农民读者、听众。才能在农村报道的广阔天地上大有作为。

密切关注每天所发生的事件,迅速、有效推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常态,对党报记者来说,肩上承载的担子更重。采访是收集信息的过程,应力求把获得的新闻资源吃干榨净。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农村变得日益“有闲”。特别是东北农村,每年冬季大批农民工返乡,如何填补文化生活空缺,成为新农村的热点问题。发展乡村文化,同样离不开舆论引导。比如最近几年一些乡镇开展的“农民歌手赛”、“农家春晚”等活动,就特别吸引乡亲们的眼球。通过活动,涌现了大批“村屯歌星”,经电视、报纸、新媒体报道传播后,反响很好,一些农民由此“出马”,爱上了唱歌、拉琴,成为活跃的“乡村文艺人”。如今的农村,看牌、玩麻将、喝大酒的人少了,学才艺、爱体育的多了,风气的改变,既有榜样引路,更离不开舆论引导。

(四)培养农村通联网,建立流畅的交流空间

优化环境、发展经济,不断提升两个文明建设水平,是农村发展的根基。作为主流媒体,及时报道农村发生的新变化,其中所承载的既是使命、责任,更是新闻工作者人生价值的体现。

相对于城市,农村生活节奏缓慢、地域分散,媒体记者深入现场采访,有更大时间差。为更好收集信息,建立快捷的沟通、联络渠道极为必要。上世纪八九十年,活跃在乡村的一批通讯员,在提供大量新闻线索的同时,撰写了许多有份量的新闻报道。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进入新世纪后,农村通讯员已成凤毛麟角。当下通讯工具发达,传送信息毫无障碍,从把控农村舆情的目地出发,恢复、培育农村通联网络,颇有现实意义。

目前,融媒整合处于十字路口,基本上无暇顾及通联工作。伴随媒体改革深化,这项工作应受到足够重视。一是依靠乡镇政府,以乡镇宣传委员为主体。主跑农村的记者,要在分包的战线、县域,建立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争取在最快时间获得当地最有价值的新闻。二是在农村吸收通讯员骨干。在树新风、扬正气,展示新农村新气象的前提下,组建通讯员朋友圈或交流平台,再加上一定的激励机制。相应工作,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求索。

标签:;  ;  ;  ;  ;  ;  ;  ;  ;  

农村报道中的舆情把控与新闻挖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